水淹模型论文-毛玉丹,李全厚

水淹模型论文-毛玉丹,李全厚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淹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淹层测井评价,状态空间,定性识别图版,基本解释单元

水淹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毛玉丹,李全厚[1](2018)在《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X区块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底水推进、边水锥进和断层导水、注入水水淹等现象,油田含水持续上升,已进入中高含水期。为改善油田注水效果,保障油田持续高效开发,投产前有必要进行水淹层的测井评价技术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理论,采用图版法进行初始水淹等级判别,并利用状态空间解释模型进行同一解释单元内其他储层的水淹等级判别。生产动态资料显示,状态空间解释模型符合率达到83.3%,证明状态空间识别方法是有效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锰业》期刊2018年02期)

许亮,薛桂玉[2](2018)在《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区断层发育、储层物性差别较大、流体性质复杂,缺少定量解释方法,导致水淹层解释符合率偏低。针对复杂的地质特征,利用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模型,并根据储层特点优选了适用的饱和度解释模型并建立了电性解释标准,形成了适用的水淹层处理解释方法,在实际生产中,见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国外测井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钱大勇[3](2016)在《基于SWMM模型滨海核电站外部水淹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滨海核电站选址、场地平整以及后续的防洪设计中,外部水淹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的避免被水淹是关键。新建核电站在厂址选择和防洪设计中,已经最大限度减少水淹的可能性,但是在运行核电站中,由于设计初期历史数据欠缺,分析方法落后,确定设计基准洪水位偏低,造成相关的防洪设施不到位,存在水淹可能性,核电站安全受到一定威胁。本文依托某运行滨海核电站相关水文、工程数据建立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型,模拟厂区排水设施的运行状态和动态积水水位,进行防水淹设计分析。本文在对降水、越浪量、产流、地表汇流、管道汇流、积水等方面进行理论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多种水淹模型的特点和可靠性进行对比选择,确定SWMM模型作为核电站外部水淹过程的分析模型。本文通过对某核电站厂区外部水淹情况进行动态模拟,在降雨模式下验证排水设施合理性;在降雨迭加越浪模式下,探索采用节点进流方式将越浪水量模拟进入SWMM水淹模型的方法,同时借助模型实现厂区各区域的动态积水过程模拟,分析厂区各区域的水淹时间历程,提炼出一套基于SWMM模型的多工况,多模式下的水淹分析方法。为核电站的应对超设计工况下防水淹措施提供改进依据。该研究成果为加强核电站防洪防水淹管理,制定应急计划、建立预警机制、提高核电厂运营管理水平与核安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6-12-01)

刘凌云,许少华[4](2016)在《基于云变换的混合计算模型在水淹层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为止,现有的自动判别方法难以反映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混合信息对水淹层识别的影响.因此,为提高水淹层判别的准确度,本文提出基于云变换的定量与定性混合计算神经网络模型来实现水淹层判别.一方面,利用云模型将提取测井相数据中的定性信息,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完整性与客观性;另一方面,将输入信息中的定性概念通过正向标准云变换转换为量化的数值信息,保证了数据的科学性;最终将混合信息输入混合计算神经网络模型中进行判别,从而得出结论.实验证明采用基于云变换的混合计算神经网络模型对水淹层进行识别,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的特点,是水淹层识别的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系统应用》期刊2016年07期)

郭文飞[5](2016)在《东河1油田东河砂岩水淹特征研究及动态地质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河1油田CIII油藏为高产海相砂岩油藏,其储层的厚度大、在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强。现今油藏已经开始进入到开发的中后期,在含水上升的同时,层间的生产矛盾突出,高水淹层位越来越多,现今油藏的孔渗饱参数相对于原状油藏均发生了变化,油藏开发难度变得越来越大。本文在岩相和渗流屏障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应用对子井的岩心分析化验资料以及测井资料,系统开展了不同成因储层水淹前后变化的研究,并总结出各类型储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动态表现;并且分析了渗流屏障和岩相组合在储层水淹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论文以示踪剂监测结果为依据进行注采井组的判断和砂体连通性的分析,综合多种生产动态资料分析和总结了不同的砂体构型模式下的储层水淹模式,共划分叁类、七种水淹模式:顺层连通型(好连通型、较好连通型、较差连通型)、跨层向上连通型(较差连通型、不连通型)、跨层向下连通型(较好连通型、不连通型)。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完成了不同开发阶段的井在现今的水淹情况预测。通过测井曲线的一致性校正进行原状油藏时期和现今时期两个阶段的储层参数数据,并建立原状油藏和现今油藏的动态地质模型。结果表明,本区主要的水淹层位有3-1小层、3-2小层和4小层,并且随着水淹程度的提高,A类岩相储层水淹后渗透率明显增大,形成了高渗透条带,在油藏的上部1-1小层、1-2小层和1-3小层表现为边部水淹,中部剩余油富集的特征。通过本文建立的现今油藏的饱和度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总体符合度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王丽,谭伟,何胜林,吴进波,王晓光[6](2016)在《基于并联导电模型的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层水淹以后注入水与原生地层水发生混合,导致地层混合液矿化度出现较大变化,如何获得合理的地层混合液电阻率来计算剩余油饱和度成为高含水油田普遍面临的难点问题。通过基于水淹储层并联导电的理论模型,利用迭代计算方法,优选印度尼西亚公式探讨解决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计算难题。首先依据储层导电机理,将地层等效为符合实际地质特征的体积模型,分析储层水淹前后孔隙内注入水和原生水体积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欧姆定律建立水淹层并联导电模型,进而推导出混合液电阻率与剩余油饱和度、原生水电阻率及注入水电阻率的计算关系;最后结合印度尼西亚公式,利用迭代算法获得合理的混合液电阻率值,为高含水储层剩余油饱和度的准确计算提供基础支撑。此方法在涠洲W油田实际应用,计算的剩余油饱和度平均绝对误差小于5%,与以前模型相比其计算精度大幅提高,为高含水开发期油田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6年02期)

芦军军[7](2015)在《矿井水淹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煤矿每年都会发生很多矿井水灾事故,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矿井水灾作为煤矿安全的五大灾害之一,指矿井水从突水点涌出,沿着巷道淹没井下空间的过程。随着数字矿山在煤矿企业中的大力推广,矿山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通过对灾害进行预测预报,使矿山安全性能得以提高。矿井水淹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在矿山水文的典型应用。是以矿井地图为载体,获取某特定条件下矿井突水淹没情况,实现在矿井空间中的模拟。矿井水淹模型,为矿井水淹过程的预测模拟,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科学高效地指导矿井水灾救援,提供了技术支持。将在矿井水灾的预测模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断服务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本文基于VRMine开发平台,在矿井制图的基础上,建立起巷道的空间网络关系,以网络关系为基础,根据水流特征,设计并开发出矿井水淹模型算法。实现由突水点、淹没水位或水量等监测数据,获得井下被淹没的巷道信息,模拟矿井淹没的变化过程。进而可实现淹没统计分析,淹没预测分析,避淹路径分析等功能。该模型以水淹算法逻辑、淹没体积计算为支撑。文章核心介绍了巷道网络构建算法、水淹模型算法、水淹避灾路径算法等内容,希望从矿井水淹模拟与预测方面,为矿井安全提供服务。(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5-06-30)

梁宇[8](2014)在《基于DOA的遗产保护水淹模型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与1976年11月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1985年1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与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直到现在,中国已有3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27项文化遗产,9项自然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自然景观,4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截至2011年,《世界遗产名录》总数为936处,遍布世界各国。人类改造自然、地区文化差异、场景环境和生物圈多样性共同决定着自然与文化遗产监测、灾害预警及保护研究的复杂性,因此亟需综合利用遥感技术和地学信息,在学科交叉中寻找突破口,完成全球变化、灾害评估等对地观测前沿技术的研究。虚拟地理环境是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它通过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管理和模型创建,可实现实验区域真实的叁维场景的再现、地学过程模拟和评估,进而提供具备专家决策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数字模型。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如摄影、扫描等)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记录,通过模拟、制作和重建使文化遗产资源的内容复原与重现,形成以数字化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二维或叁维模型等为载体的数字化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对其进行存储和管理,并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为了更全面、综合、定量的对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管理;更合理、全面地对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监测,急需保护方法和理论。DOA(Data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数据的体系架构,是一个系统架构模型,它以数据为核心,以标识为主线,通过基于XML的数据注册机制与数据交换规范,实现多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基于DOA架构的信息汇聚、服务聚合~([1])等功能,能够对分布式网络环境中海量、异构的空间数据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为叁维建模和灾害模拟中数据的发布~([2])和共享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G/S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面向大众的空间信息网络服务模式,借鉴了C/S和B/S的优点,为海量、异构、多元的空间信息的描述、组织、管理和展示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G/S模式通过“请求—聚合—服务”的工作机制,以数据为中心,在空间信息服务云进行信息汇聚,在客户端进行服务的动态聚合,从而把空间信息的各种服务提供给大众使用,如应急救灾、数字旅游等。叁维建模与灾害模拟中的数据大多具有空间数据特性,将G/S模式同叁维建模与灾害模拟相结合,能够有效解决叁维建模与灾害模拟信息管理系统中海量数据的管理与表达问题。本文首先描述对遗产保护的迫切需求,并对空间信息技术在叁维建模与灾害模拟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在对洪水洪涝灾害模拟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叁维建模与灾害模拟中数据的管理模式,将DOA架构与G/S模式运用于叁维建模与灾害模拟的数据管理中。对基于DOA与G/S模式的灾害模拟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通过HGML利用OGC标准中的WMS服务制定了统一的数据交换规范,确立了以DOA架构与G/S模式相结合在叁维灾害模拟中的应有架构,并对原型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地理坐标系的简单水淹模拟原型系统将传统的基于直角坐标系的水淹模型引入到基于地里坐标系的叁维GIS平台中,不仅更能直观的展现出实验区的真实情况,而且由于底层数据基于叁维GIS平台,可以方便的独立于数据,有效减少了系统对数据的依赖,使得系统可以利用任何分辨率的数据进行实现,增加了系统的通用性。(2)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符合OGC标准的数据交换规范结合G/S模式与DOA架构,分析了OGC标准的WMS服务,分别设计了客户端、服务器数据存储格式,并以HGML作为数据交换载体,实现了DOA架构下完全符合OGC标准的数据交换规范体系,为后续水淹模型系统提供数据支持。(3)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静态的轻量级数据注册中心针对架构在数字地球平台World Wind上的水淹模型系统,由于需要大量的DEM数据和图层贴图数据,实现了一个专用于本平台太的数据注册中心,用于数据的统一管理。(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4-12-29)

郑强,田冀,李芳,丁祖鹏,彭国红[9](2014)在《非均质底水油藏水平井沿程水淹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层非均质性和井筒压降是水平井沿程见水不均匀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建立了底水油藏地层两相渗流与水平井井筒变质量流的耦合模型,并给出求解方法.保持井筒沿程平均渗透率和变异系数不变,构造不同的渗透率分布,并以此为基础,利用所建模型对井筒沿程产液剖面与渗透率剖面关系、井筒沿程含水率变化规律和水平井井口含水率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由于井筒压降的作用,沿程渗透率分布对水平井含水率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井筒沿程产液剖面与渗透率剖面相关性沿流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差;在井口定产液量的条件下,高渗带与跟端距离越近,高渗带处产液量越来越大、水平井见水越早、井口含水率上升得越慢、开发效果越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吴克柳,李相方,雷征东,阮敏,许寒冰[10](2013)在《分层注水油藏水淹动态跟踪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注水开发是油藏主要的开发方式之一,注水开发过程中生产井过早水淹,将降低油藏采收率,影响开发效果,因此建立分层注水开发油藏水淹动态跟踪模型尤为重要。基于传质传热基本原理,根据井温曲线确定注水剖面,应用Poisson过程分析法与概率论方法,计算注水开发油藏任一时刻各小层中含水饱和度、见水时间和含水率。模型考虑了储层的微观孔隙分布,当储层逐步水淹后,计算含水率趋于实测含水率,计算误差小于5%。实例应用表明:注水强度大,存在裂缝等高渗透通道的小层,含水饱和度变化快,见水时间早,且含水率上升快,反之。研究成果为注水开发油藏采取抑制或延缓生产井水窜措施提供了时间保证。(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水淹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区断层发育、储层物性差别较大、流体性质复杂,缺少定量解释方法,导致水淹层解释符合率偏低。针对复杂的地质特征,利用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模型,并根据储层特点优选了适用的饱和度解释模型并建立了电性解释标准,形成了适用的水淹层处理解释方法,在实际生产中,见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淹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毛玉丹,李全厚.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X区块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J].中国锰业.2018

[2].许亮,薛桂玉.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的研究[J].国外测井技术.2018

[3].钱大勇.基于SWMM模型滨海核电站外部水淹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

[4].刘凌云,许少华.基于云变换的混合计算模型在水淹层识别中的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6

[5].郭文飞.东河1油田东河砂岩水淹特征研究及动态地质模型建立[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6].王丽,谭伟,何胜林,吴进波,王晓光.基于并联导电模型的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

[7].芦军军.矿井水淹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科技大学.2015

[8].梁宇.基于DOA的遗产保护水淹模型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9].郑强,田冀,李芳,丁祖鹏,彭国红.非均质底水油藏水平井沿程水淹模型[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4

[10].吴克柳,李相方,雷征东,阮敏,许寒冰.分层注水油藏水淹动态跟踪模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3

标签:;  ;  ;  ;  

水淹模型论文-毛玉丹,李全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