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跑最后四步论文-冯之琛

助跑最后四步论文-冯之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助跑最后四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子,撑竿跳高,助跑技术,倒四步

助跑最后四步论文文献综述

冯之琛[1](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持竿助跑技术与成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最复杂的田赛项目之一,我国女子撑竿跳高项目,近年获得可喜成绩,但与欧美国家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完整的撑竿跳高技术中持竿助跑技术,直接影响整体技术环节的发挥;特别是最后四步助跑技术,其作为助跑与起跳技术衔接的“纽带”,是将水平动能转化为撑竿弹性势能的重中之重。查阅现有文献,本研究旨在,首先探寻我国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运动成绩与最后四步助跑技术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比我国不同运动水平女子撑高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技术之间的差异。本文通过拍摄2017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全运会预选赛视频,选取本次比赛中前8名选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研发的视讯录像解析系统对拍摄视频进行处理,使用皮尔森相关分析法,探寻各指标与成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健将级与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在各指标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国际健将组运动员后四步助跑步长总体呈现逐渐减小的特征,健将组运动员的步长模式不够稳定起伏较大。此外,国际健将组运动员在后四步助跑阶段的步频大于健将组运动员,说明国际健将组运动员的助跑更为积极主动。2.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重心水平速度对于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国际健将组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重心水平速度呈现逐渐加速特征,健将组运动员在最后两步助跑阶段出现减速现象。3.经研究得出: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叁步至倒一步助跑阶段的降竿角度对于成绩起着重要作用。倒二步和倒一步降竿角度对于步长、步速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国际健将组运动员在后四步助跑阶段进行积极的降竿,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而健将组运动员的降竿主要集中在倒二步与倒一步助跑阶段,从而导致水平速度损失较大。4.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倒一步助跑阶段的降竿幅度对于速度影响最为直接,我国健将组运动员在此阶段的降竿幅度大于国际健将组运动员,导致重心水平速度的损失过大。我国国际健将组运动员重心腾起角度小于健将组运动员,国际健将组运动员上握手与起跳点距离在合理范围内,健将组运动员上握手与起跳点差值较大。(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谢佩玲,詹晓梅,王珽珽,朱小桢,梁强[2](2016)在《跳远新秀李金哲助跑最后四步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信息技术等方法,以2013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跳远运动员李金哲、门科夫和卢瑟福德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他们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门科夫后4步提速不明显,趋势变化较平缓,卢瑟福德助跑节奏稳定,仅在后1步时有加速踏板,不利于起跳发挥,李金哲助跑步幅较大、频率加快、提速明显,后3步节奏变化稳定,为高速助跑中完成起跳技术提供了保障;李金哲与门科夫和卢瑟福德相比,助跑结束阶段水平速度损失较大,摆动腿折迭不足,导致支撑缓冲时间增长,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损失较多,从而导致起跳蹬伸不充分,垂直高度不够。(本文来源于《贵州体育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王克平,李老民,牛志培[3](2013)在《国内外男子优秀跳远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运动学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跳远是一项快速力量性、爆发式的远度跳跃项目。起跳技术是整个跳远技术的核心技术,而跳远助跑的最终目的是为起跳创造好的有利条件,因此助跑到起跳的转化技术是跳远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国内大部分教练员认为,跳远助跑后4步步长以及身体形态的稳定性是影响跳远起跳技术的重要因素。[1]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跳远助跑和起跳技术作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3-01-04)

陈丽波[4](2006)在《我国部分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起跳及过杆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与诊断我国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最后四步助跑、起跳及过杆技术,对提高我国女子跳高运动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定2004年“菲普莱”杯全国田径大奖赛第3站(南京站)女子跳高比赛的前3名运动员和2005年“江缆杯”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宜兴)暨亚洲田径公开赛女子跳高比赛第二名共4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台JVC9800高速摄像机以50fps的速度同步拍摄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起跳及过杆技术,并采用SIMI-motion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对象最后四步助跑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变化不尽相同,体现了各自的技术特征,但均明显慢于世界优秀女子选手,助跑角度合理,助跑曲线符合跳高技术要求,其中3名研究对象的助跑节奏合理。(2)助跑倒数第二步摆动腿支撑缓冲幅度过大,蹬伸幅度过小;起跳腿支撑时踝关节缓冲幅度小,蹬伸阶段髋、膝、踝关节伸展不充分,起跳缓冲时间合理,蹬伸时间较长,不利于保持助跑速度与提高起跳效果。(3)起跳点适宜, H2值、H3值大于世界优秀女子运动员,H1值较低。(4)研究对象起跳均采用屈腿摆动方式,起跳结束瞬间摆动腿摆动高度偏低;摆臂均采用交叉单臂摆动方式,两臂摆动速度小于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摆动腿与两臂的摆动动作配合不协调、不同步,直接影响摆动效果。(5)过杆技术较差,挺髋动作不明显,背弓不充分。(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6-03-01)

徐政[5](2005)在《中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了参加第9届全国运动会预赛女子撑竿跳高比赛的前15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4人是国际健将,11人均为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其中9人专业训练在5年以上。并采用了高速摄影机拍摄了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的全部技术动作过程。1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重心变化情况分析测试的数据说明,最后四步助跑过程中总体重心下降稍大, 这可能与运动员助跑时步幅较大有关。从倒一步到起跳着地高度差上看,总体相差都不太大,在倒二步与倒一步之间过渡阶段(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05年05期)

徐政[6](2005)在《中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高速摄影的研究手段对我国女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实际情况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身体最低重心和最大水平速度总体趋势出现在倒二步和倒一步上,这与女子运动员的加速方式有关。水平速度损失率稍偏高,助跑速度较慢。最后四步助跑节奏,表现出较好的节奏特点,但步长和腾空时间偏短。起跳腾起角度偏大;多采用叁步起跳方式完成翻举竿起跳。除高淑英等运动员掌握追竿技术较好外,其他运动员需进一步完善降竿技术。(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徐政[7](2004)在《中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运用高速摄影的研究手段对我国女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实际情况进行运动学分析,揭示出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这一关键技术环节上的一些运动学特征,找出存在问题,为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今后的科学训练提供一定的依据,为广大教练员有目的地指导训练提供有效的帮助,弥补我国在女子撑竿跳高助跑研究方面的不足。2.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期刊2004-10-01)

助跑最后四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信息技术等方法,以2013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跳远运动员李金哲、门科夫和卢瑟福德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他们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门科夫后4步提速不明显,趋势变化较平缓,卢瑟福德助跑节奏稳定,仅在后1步时有加速踏板,不利于起跳发挥,李金哲助跑步幅较大、频率加快、提速明显,后3步节奏变化稳定,为高速助跑中完成起跳技术提供了保障;李金哲与门科夫和卢瑟福德相比,助跑结束阶段水平速度损失较大,摆动腿折迭不足,导致支撑缓冲时间增长,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损失较多,从而导致起跳蹬伸不充分,垂直高度不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助跑最后四步论文参考文献

[1].冯之琛.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持竿助跑技术与成绩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2].谢佩玲,詹晓梅,王珽珽,朱小桢,梁强.跳远新秀李金哲助跑最后四步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16

[3].王克平,李老民,牛志培.国内外男子优秀跳远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运动学对比分析[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3

[4].陈丽波.我国部分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起跳及过杆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6

[5].徐政.中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

[6].徐政.中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

[7].徐政.中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04

标签:;  ;  ;  ;  

助跑最后四步论文-冯之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