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钱钟书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钱钟书,诗歌,诗学观,建构方式
钱钟书诗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淑婷[1](2019)在《论钱钟书的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学者,钱钟书在绵延数十年的文坛生涯中,始终怀着一颗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的研究者心态,贡献了一批机智与幽默并存、严谨与踏实兼备的学术着作。尤其是在诗学研究方面,钱钟书更是站在了中西浩瀚渊博的诗学背景上,以高瞻远瞩的独到思考,揭示了人类共同的缱绻诗心和诗学奥妙。其诗学着述《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槐聚诗存》等,将宏观建构与微观视角融为一炉,将中西诗学理论打成一片,呈现出异彩纷呈、蔚为大观的诗学盛况,成为中国二十世纪文坛上的独特景观。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诗学观”这一术语的指称范围进行了限定,将“诗学”这一术语限定在与诗歌这一特定文体有关的范围里,不包括西方文学理论话语形态中的史诗、戏剧作品和抒情诗等各类文体,从而将本论文的讨论范围严格的限制在诗歌的相关领域。第一章对钱钟书诗学观的学术背景和建构方式进行了概述。第一节以钱钟书近百年的生命轨迹为线索,将其诗学观的发展历程分为学生时代的初步探索和学者时代的砥砺耕耘两个阶段;并结合不同时期的学术文章详细阐释了其诗学观酝酿、发展、成熟的运动轨迹。第二节对钱钟书诗学思想的建构方式进行了归纳,主要从钱钟书着述涉及范围上的完整性与丰富性、研究方法上的前后一致性、诗歌论述观点上的互文性和循环性叁个方面分析了钱钟书诗学建构中宏观视野中的体系性,指出除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创作实践以外,钱钟书的诗学理论还是“散为万殊”与“聚则一贯”的完美融合。第二章为本论文的重点章节,笔者在总体把握了钱钟书“诗者,艺之取资于文字者也。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文字有义,诗得之以侔色揣称,为象为藻,以写心宣志者,为意为情。及夫调有弦外之遗音,语有言表之馀味,则神韵盎然出焉”诗学观的基础上,从钱钟书的诗歌语言观、诗歌想象观、诗歌情感观、诗歌布局观、诗歌境界观六个方面入手,对钱钟书诗学观的表现形态作了详细阐释以及全面概括。在此基础上,笔者将钱钟书对“神”“韵”的理解和阐释结合起来分析,认为钱钟书的诗学观以标举“神韵”为最高境界。而要达到“神韵”的境界,至少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诗歌既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又要超越语言文字的外在束缚,最终诉诸“不可明言”的直觉。第二,在“神”的基础上,诗歌还要“调有弦外之遗音,语有言表之余味”,二者兼顾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韵盎然全出的诗美境界。在厘清了“神”与“韵”的基础上,钱钟书打通了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将“神韵”明确界定为:宋人言“诗禅”,明人言“画禅”,课虚扣寂,张皇幽眇。苟去其缘饰,则“神韵”不外乎情事有不落言筌者,景物有不着痕迹者,只隐约于纸上,俾揣摩于心中。以不画出、不说出示画不出、说不出,犹“禅”之有“机”而待“参”然。可以说,纵观古今中外的谈艺者,钱钟书是开启了全面而具体的诗歌鉴赏时代的第一人。第叁章则站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交织的人类诗学立场之上,指出钱钟书以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洞幽烛微的学术眼光和包容万物的学术视野面对诗学现象,在反思传统诗学话语形态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一套传统思想与现代批评相结合的诗学批评方式,但也存在自身思想传达性较弱的局限。第四部分为结语,指出本文的核心观点,就是对钱钟书的诗学观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概括,剖析其诗学见解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以便去除覆盖在钱学身上的种种遮蔽,还其本来面目。(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1)
许琪[2](2017)在《钱钟书“诗可以怨”的比较诗学观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钱钟书先生在其《诗可以怨》这篇文章中,从创作论与主体创作心理角度出发,以博古通今、汇通中外的学识与眼光将"诗可以怨"的传统诗学命题进一步彰显。钱钟书先生不仅论证了"怨"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对传统诗学理论提出质疑与纠正。并探索分析了中西"怨诗"共同的创作心理机制,体现出钱钟书先生在中西比较诗论上的贯通以及发现者的敏锐眼光。(本文来源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杨果[3](2016)在《论阐释的有效性:“阐释循环”与钱钟书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阐释循环说"是以"阐释循环"为钱钟书诗学方法论特征的一种观点。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21世纪初,在"钱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虽然"阐释循环说"在钱钟书具体诗学方法的探讨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源自西方诗学的"阐释循环"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同时也有脱离钱钟书着作本身的潜在倾向,以致夸大西方诗学术语的阐释、建构功能,埋下了理论放大与失效的危险。(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胡继华[4](2016)在《象征的词章之维——钱钟书的诗学与文化汇通》一文中研究指出钱钟书论诗论文,首推词章的独立审美价值。在宏大的文化视野下,以及在驳杂的隐喻体系中,钱氏展开了象征诗学建构,凸显象征的词章之维。其词章学之要端,在于"取象设喻""反象为征""比喻两柄""曲喻夸饰""诗臻乐境"。将词章诗学应用于批评实践,钱氏提出了"人化文评"的主张,将词章生命化。博采形式主义、新批评等西洋理论之中蕴涵的"文体"观念,钱氏熔铸出独特的诗文进化学说。(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李伟[5](2015)在《杜诗《哀江头》“欲往城南望城北”句考释——兼评陈寅恪与钱钟书及其所代表的两种诗学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学者认为,陈寅恪与钱钟书开创并主导了20世纪中国诗学研究的两种略带竞争意味的学术范式,此消彼长。~①前者开示出一种远绍中国古代"诗可以观"、知人论世及比兴笺诗等传统的"诗学史学化"理路,后者张皇了以化融古典诗学之修辞、评点、谭艺等旧学与现代西学之语言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新知为特征的另一种诗学范式;前者聚焦于诗的具体内容,强调"诗意的实证",后者偏重于诗的艺术(本文来源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一辑)——中国文论的诠释学传统》期刊2015-12-01)
杨坤,王珍[6](2014)在《《读哀江南赋》和《琵琶引》所代表的诗学范式——兼论陈寅恪与钱钟书诗学范式之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寅恪通过《哀江南赋》和《琵琶引》系统阐述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体现了其以诗证史、史诗互证的诗学范式。钱钟书的诗学范式是反对实证主义,他认为文学与历史应该分属各自的领域,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二者不应该等同起来。但是随着西方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文学与历史之间的隔阂将被打破,陈寅恪与钱钟书的诗学范式的互补与融合将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马涛[7](2013)在《“尔汝群物”与“强草木以还泪债”——从钱钟书的“物我”观看古典诗学中的叁种境界》一文中研究指出钱钟书通过从"观物"之"我"所呈现出的不同心性修养入手,探讨了叁种物我关系。第一种是具万物一体之爱的"大我"之境;第二种是"挟私蔽欲"的"小我"之境;第叁种是呈现万物的本真情态,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本文来源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李丽[8](2013)在《钱钟书选注《宋诗选注》中的诗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宋诗选注》熔铸了钱钟书先生的宋诗学思想。他认为唐诗与宋诗不应该对立起来,唐诗宋诗各有千秋,是不同风格;并以"诗可以怨"的诗学思想作为其选诗标准之一:"理趣"是宋诗的一个突出特征,"理趣"作为一个重要的诗文评范畴,它的独特性通观钱论,并称为《宋诗选注》的选诗标准。(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3) Volume 3》期刊2013-01-15)
康思凝[9](2011)在《论钱钟书诗学研究的几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钱钟书是当代中国最着名的学者之一,他创作的《管锥编》、《谈艺录》、《宋诗选注》等一系列宋诗研究的相关论着,采用纵横古今、博览中外的"打通"型研究,以及"移情说"、"曲喻论"等研究方法,构建了独特的诗学研究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慈波[10](2010)在《诗学与诗艺:读钱钟书先生的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颧千剑而后识器",从文艺鉴赏的角度来说,钱钟书先生于集部典籍涉猎殆遍,无疑是他形成圆照洞颧的识力的重要前提,正像杨绛先生所税的那产:"他酷爱诗。我国的旧体诗之外,西洋德、意、英、法原文诗他熟读的真不少,诗的意境是他深有体会的。"而钱先生谈艺之余亦事吟泳,对诗家叁昧实多切身体会,石遗老人曾经有言:"论诗必须诗人,知此中甘苦者,方(本文来源于《新国学》期刊2010年00期)
钱钟书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钱钟书先生在其《诗可以怨》这篇文章中,从创作论与主体创作心理角度出发,以博古通今、汇通中外的学识与眼光将"诗可以怨"的传统诗学命题进一步彰显。钱钟书先生不仅论证了"怨"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对传统诗学理论提出质疑与纠正。并探索分析了中西"怨诗"共同的创作心理机制,体现出钱钟书先生在中西比较诗论上的贯通以及发现者的敏锐眼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钱钟书诗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淑婷.论钱钟书的诗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许琪.钱钟书“诗可以怨”的比较诗学观解读[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3].杨果.论阐释的有效性:“阐释循环”与钱钟书诗学[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
[4].胡继华.象征的词章之维——钱钟书的诗学与文化汇通[J].河南社会科学.2016
[5].李伟.杜诗《哀江头》“欲往城南望城北”句考释——兼评陈寅恪与钱钟书及其所代表的两种诗学范式[C].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一辑)——中国文论的诠释学传统.2015
[6].杨坤,王珍.《读哀江南赋》和《琵琶引》所代表的诗学范式——兼论陈寅恪与钱钟书诗学范式之差异[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7].马涛.“尔汝群物”与“强草木以还泪债”——从钱钟书的“物我”观看古典诗学中的叁种境界[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3
[8].李丽.钱钟书选注《宋诗选注》中的诗学思想[C].Proceedingsof2013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ppliedSocialScience(ICASS2013)Volume3.2013
[9].康思凝.论钱钟书诗学研究的几种方法[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
[10].慈波.诗学与诗艺:读钱钟书先生的诗[J].新国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