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亚安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中国海问题,大国外交,东亚安全机制
东亚安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17)在《南海问题与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问题最初仅仅涉及的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主要争端集中在岛屿主权与海洋权益方面。然而,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南海争端的不断发酵,美国等国以维护亚太安全秩序、保障南海航道畅通为由,开始对南海问题进行深入干预。随着南海问题的日益复杂化,我国受到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战略牵制,这就导致南海问题成为了被世界诸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南海问题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中之重。与此同时,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转型,中国针对解决南海问题提出一系列方案与主张,不断阐明中国在南海问题的立场。中国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稳步提升。建设东亚安全合作机制有利于维护中国与东亚周边国家的安全。中国将在借鉴前人经验,在解决南海争端的探索中寻找建立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新路径。近几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南海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比较全面和深入。中国与利益相关国家通过对话达成了一些积极成果,比如南海问题上的沟通对话机制,这些机制和成果的取得说明南海问题存在和平解决的条件和可能性,而对这些积极成果的分析和把握,为建构东亚安全合作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将在阐述南海问题的过程中对东亚安全机制提出探索和建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7-11-20)
刘鸣[2](2017)在《东亚需要发展一个新的合作安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对地区机制并不陌生,这些机制为各国讨论共同问题与挑战提供了平台。东亚也是中美之间影响力和实力竞争的主要舞台,发生冲突的潜在可能性也是最为突出的。基于此,非常需要一种新的机制来增进东亚的合作安全。在过去的15年间,东亚地区存在两种不对称的安全,即合作安全与双边或叁边的均势安全,两者发展的不平衡基于诸多因素:美国在东亚的战略重心是放在传统安全上还是非传统安全上;中国的邻国对中国军事发展和保护海上主权所采取措施的态度;(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2017年22期)
翟新,刘城晨[3](2017)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东亚安全与合作机制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一直困扰东亚的安全与合作形势随该地域安全保障上的二元格局的凝固化而越发复杂,这在对"一带一路"建设造成阻碍和牵制的同时,也给予了中国借助"一带一路"的影响重构地域安全与合作机制的机遇。所以在目标、框架、功能、机构、原则上使东亚安全与合作机制改变成更切合时代潮流,并与"一带一路"相得益彰的新机制,应该说是消除域内安全与合作问题根源的最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东北亚论坛》期刊2017年03期)
刘梦宇[4](2016)在《东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全球经济发展整体呈现繁荣态势,人口及货物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通,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伴随而来的是各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其中,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及命运的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最严峻问题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定东亚地区作为研究范围,对东亚地区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历史发展及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制约因素,最后以亚洲新安全观为理论依据,从主体、内容、方式、长期性四个角度提出构建东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的具体对策。文章第一部分以SARS疫情、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及应对为时间轴,通过对东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历史进程的梳理,得出当前东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现状表现为国际会议召开、信息制度建立、具体应急措施出台这叁方面。通过对现状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东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问题主要涉及长期性、协调性、专门性叁个层面。第二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叁方面论述东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制约因素。其中政治因素包括:区域主导权之争、权力结构催生下的危机驱动型供给模式、域外因素叁方面;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且差异大、公共卫生发展资金不足、缺乏有效融资平台叁方面;思想文化因素包括:合作意识匮乏、文化认同感缺失、统一价值观缺失叁方面。第叁部分是东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通过对亚洲新安全观理念框架的解读,得出具体对策,即政治层面:成立组织,加强立法;经济层面,设立东亚疾病预防与控制基金会;其他方面,综合利用信息、科技、医疗等手段,开展多边国际卫生合作。同时,通过对中国当前综合实力及战略定位的总体评估确立中国的角色,即以10+3为领导核心的合作体制的推动者。对中国参与东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路径做出设定,包括推动多边合作、与国内卫生体系建设及其他外交政策协调一致、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合作上升至理念层面。最后对中国参与东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成本,包括经济、政治、人力及其他成本,及收益,包括物质收益和非物质收益做出评估。东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将以松散的协会合作——紧密的协会合作——区域专门组织顺序实现,中国将在区域卫生安全合作中发挥主要作用,东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实现不可避免的依赖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4-01)
刘杨钺[5](2015)在《东亚地区网络安全合作机制:现状与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10年里,尽管东亚地区是互联网发展速度最为瞩目的地区之一,但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也日趋高涨。在地区框架下探讨网络安全合作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可行性。东亚各国围绕网络安全展开的交流对话显着增多,并在具体的技术层面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展开了有限的合作,这些交流与合作构成了东亚地区网络安全机制的基本架构。但现有的合作机制也面临合作层次较低、机制碎片化严重等显着缺陷。(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纵横》期刊2015年04期)
崔海宁[6](2013)在《东亚粮食安全合作进程:机制建设、问题与中国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东亚地区粮食安全合作在以东盟为中心、中日韩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叁大框架下全面推进,取得显着进展。但在东亚地区力量对比发生重要改变和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下,东亚地区粮食安全合作面临着地区国家间政治互信脆弱、机制化建设亟待提高和美国加大介入力度等来自内外的双重挑战。作为地区大国,中国应积极承担地区责任,高度重视并主动推进东亚地区粮食合作,加大东亚地区粮食安全合作机制化建设投入,并加强与美国的沟通与协调。(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潘俭[7](2013)在《21世纪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以来,虽然东亚地区没有发生战争和军事冲突,但是整个地区的安全局势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冷战思维依旧存在。想要解除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维护和平与稳定,就必须建立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冷战后,东亚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构建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对于区域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东亚发展了一系列多边安全合作对话机制,主要包括东盟地区论坛、朝核六方会谈、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等。其中东盟地区论坛是最主要、最有影响力的官方安全对话机制。该论坛一直倡导“东盟方式”,即合作安全模式,该模式使地区各国都能接受。但是,论坛的机制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通过构建机制化程度更高的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来保障地区的和平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尤其是地区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加深,相互依存程度也不断提高,维护地区安全成为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目标。因此,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同时,在构建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障碍。令人欣喜的是,尽管困难重重,东亚各国以及相关国家仍为东亚的安全机制建设做着不懈的努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逐步进行。首先,在开放性原则、包容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的指导下,把东盟地区论坛作为未来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基础。其次,加强大国之间的互信合作,并逐步主导论坛进程。再次,加快东盟地区论坛的机制化建设,使之发展成为东亚多边安全合作组织,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系列安全机制,规范成员国行为。(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3-04-01)
万秋波[8](2012)在《论冷战后东亚安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出现了多种安全机制竞争并存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本文认为,东亚国家在参与和(或)创建地区安全机制时的不同对外安全行为,是导致东亚地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制衡与合作是两种最典型的国家对外安全行为。通常来说,出于制衡权力、威胁和平衡利益的目的,国家会选择制衡行为;而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系统中,为了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国家会选择合作的行为。但国家并不会简单地选择这些行为,因为国家选择制衡行为会面临着制衡成本大、危险性高的风险;而选择合作行为将会面临相对获益低、国内利益集团的反对等问题。因此,国家对制衡与合作行为的选择是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作出的。在参与和(或)创建地区安全机制的过程中,国家的对外安全行为对安全机制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国家对制衡行为的选择,会使得安全机制呈现出正式程度高、期望汇集度高的特点,其代表是军事同盟;而国家选择合作行为,则会使安全机制呈现出正式程度低、期望汇集度低的特点,其最极端的代表是“清谈馆”。冷战结束后,美国的东亚战略的主要目标是要防止出现一个对其霸权形成挑战的国家,美国因此更多地选择制衡行为来实现这一目标。制衡的对象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和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建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同时承担起负责任大国的义务,中国也因此更多地选择合作行为;而东盟国家认为,对其安全形成最大挑战的是周边大国,但由于其自身力量弱小,因此东盟国家交替选择制衡与合作行为;日本最根本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抱负,但由于其安全主要由美国提供,因此,日本是在美日同盟的大背景下实现其抱负。在这种情况下,东亚的安全机制出现了一些变化,首先是美国主导的双边同盟体系在冷战后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同盟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密切;同时东亚国家还积极参与和创建地区多边安全机制,东盟地区论坛和六方会谈即是其代表。东亚安全机制虽然在应对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限制日本的军事大国化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机制的局限性更为明显。进入21世纪后,东亚的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使得东亚国家的对外安全行为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东亚现有安全机制的变迁就显得较为可期。(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2-03-01)
许钊颖[9](2011)在《美国强力外交凸显东亚安全合作机制薄弱》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5年创立之初,东亚峰会的目标就在于推动地区经济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但就今年来看,这种努力被新加入大国搅起利益分歧,以及峰会在政治安全与经济合作步调的不一致所困扰。在亚太经济利益相对一致但政治安全利益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如何面对俄罗斯和美国加入所(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期刊2011-11-21)
徐进[10](2011)在《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努力要么濒于失效,要么无果而终,要么沦为"清谈馆"。东亚多边安全机制建设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区域内军事大国未能合作承担起领导责任,致使每个机制都缺乏权威性。当一个地区安全机制缺乏权威时,它就没有行动能力。一个成功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需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以军事实力作为领导力的基础;二是初始成员不多但具有广泛代表性;叁是有充分的利益代表性且有明确的规模界限;四是议题有严格限定、不轻易扩大合作领域。"中美俄+东盟"安全合作机制可能是最符合这四个条件的构想,其中,美中俄叁个军事大国的合作可提供足够的军事保障能力,该机制中的四方基本可代表东亚多种安全利益,较少的创始者可提高机制的合作效率。(本文来源于《当代亚太》期刊2011年04期)
东亚安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亚对地区机制并不陌生,这些机制为各国讨论共同问题与挑战提供了平台。东亚也是中美之间影响力和实力竞争的主要舞台,发生冲突的潜在可能性也是最为突出的。基于此,非常需要一种新的机制来增进东亚的合作安全。在过去的15年间,东亚地区存在两种不对称的安全,即合作安全与双边或叁边的均势安全,两者发展的不平衡基于诸多因素:美国在东亚的战略重心是放在传统安全上还是非传统安全上;中国的邻国对中国军事发展和保护海上主权所采取措施的态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亚安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敏.南海问题与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D].黑龙江大学.2017
[2].刘鸣.东亚需要发展一个新的合作安全机制[J].世界知识.2017
[3].翟新,刘城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东亚安全与合作机制重构[J].东北亚论坛.2017
[4].刘梦宇.东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6
[5].刘杨钺.东亚地区网络安全合作机制:现状与挑战[J].东南亚纵横.2015
[6].崔海宁.东亚粮食安全合作进程:机制建设、问题与中国对策[J].东南亚研究.2013
[7].潘俭.21世纪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3
[8].万秋波.论冷战后东亚安全机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9].许钊颖.美国强力外交凸显东亚安全合作机制薄弱[N].第一财经日报.2011
[10].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J].当代亚太.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