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的信息加工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扩散模型,外周视野,中心视野
人的信息加工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王苑颖,朱素芳,王磊峰,耿梦文,张智涵[1](2019)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损害患者外周视野的空间信息加工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扩散模型探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P)对外周和中心视野的空间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空间认知实验对19例RP患者(男12例,女7例)和13名健康对照(男9名,女4名)在不同空间范围上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记录受试者的反应时(ACC)和正确率(RT),并进行扩散模型参数计算。结果 RP组在大图形(1 193±106)ms和中图形(1 059±84)ms组试次中的反应时较对照组[大:(768±65)ms;中:(736±56)ms]明显增高(大:P<0.01;中:P<0.01)。扩散模型结果显示,RP患者在大图形组的漂移速率(v)(0.20±0.02)cv较正常对照(0.27±0.03)cv下降(P<0.05);在大(540±44)ms、中(556±37)ms、小(516±47)ms试次中非决策时间(Ter)均较对照组[大:(286±59)ms;中:(58±31)ms;小:(211±64)ms]延长(大:P<0.001;中:P<0.01;小:P<0.001)。结论 RP患者在外周视野的空间认知损伤更加明显,可能与其存在的特征性的外周视野的缺损有关;扩散模型提示信息编码和信息加工速率的下降可能是造成空间认知缺陷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9期)
曾华南[2](2019)在《培养学生初中物理信息加工关键能力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进行,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物理作为初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其逻辑性较强,对学生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很多问题。本文对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的相关策略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委会第一期“教育课题研究高级研修班”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5-25)
闫慧慧[3](2019)在《睡眠剥夺对警察认知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加班引起了民警的睡眠剥夺,为了更好地探讨睡眠剥夺对民警认知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以更好提高民警打击犯罪的能力,论文展开了相关研究。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发现睡眠剥夺对民警认知的注意、记忆、预判、决策等方面产生损害。公安机关管理部门应重视加班引起的睡眠剥夺、认知损害等情况,制定科学对策以降低睡眠剥夺对民警认知信息加工能力的损害,保证民警能够科学执法、安全执法。(本文来源于《云南警官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悦彤,孙晓娟,张向葵[4](2018)在《提升羞怯幼儿的社交能力: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干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设计以提升羞怯幼儿社交能力为目的的干预项目,并对其效果进行即时和短期追踪评估。方法:25名羞怯幼儿被随机分配到社交能力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的幼儿和家长参加每周两次,每次1个小时的干预训练,共计8次。结果:(1)训练结束后,相对于对照组,干预组幼儿的社交技能显着提升,沉默-焦虑水平显着下降;(2)训练结束后,干预组幼儿的社交技能得到提升,沉默-焦虑水平和师评羞怯水平下降,且各项指标追踪效果能够有效保持。结论: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干预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幼儿社交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赵悦彤,孙晓娟,张向葵[5](2017)在《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提升羞怯幼儿社交能力的干预方法:一项随机控制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开发出面向羞怯幼儿的早期干预项目——"含羞草"项目,并对其效果进行即时和短期追踪评估。在研究一中,为了解羞怯幼儿在同伴互动中的具体表现特点、家长对孩子羞怯的态度、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及其效果,我们编制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对35名羞怯幼儿家长的访谈,使用Nvivo8.0对访谈数据分析发现:(1)羞怯幼儿在同伴互动中出现社交能力的缺失和不足,表现为会误解同伴的社交意图,不知道如何回应同伴的请求和主动发起请求、加入游戏,游戏中容易起冲突等;(2)家长对孩子的羞怯普遍存在担心和焦虑的心态;(3)对应对策略表现为需求的同时,家长目前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存在着经验性、单一性、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导致其效果并不好。这为设计和研发针对羞怯幼儿的干预项目提供了必要性和理论支撑的实证基础。基于研究一的结果,研究二通过梳理以往针对焦虑障碍、社交退缩儿童的干预项目的形式和内容,结合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SIP)设计了"含羞草"干预项目,通过教授、榜样示范、合作游戏、课后作业等方式,实现了对SIP的六个步骤的分解和整体运用,来提升幼儿的社交能力。25名学龄前羞怯幼儿被随机分配到社交能力训练组(social competence training, SCT)或者对照组,分配到SCT组的幼儿和家长进行每周两次、每次1个小时的干预训练,持续1个月,共计8次。结果显示:干预训练结束后,(1)SCT组幼儿相对于对照组,社交能力有着显着的提升,而沉默和焦虑水平有着显着的下降;(2)考虑年龄差异,SCT组大班幼儿的社交能力较小班幼儿提升更多,且沉默和焦虑水平下降更多,中班与大班和小班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3)相对于对照组,教师评定的SCT组幼儿的羞怯水平在干预训练结束后更低;(4)3个月后的追踪结果与干预后即时效果相似。以上结果表明,"含羞草"干预项目有着较好的干预效果,并且该项目更适合向大班幼儿开展和实施。这拓展了信息加工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向琦艳[6](2017)在《知识可视化对初中聋生信息加工能力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性的一种学习方式。网络自主学习在计算机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下已在中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聋校的网络自主学习也将拉开帷幕。在实现网络自主学习之前,需注重聋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聋生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由于聋生听觉系统的缺失,导致他们不能完全的理解知识之间的抽象概念,而知识可视化正是传递复杂性知识,对“抽象”知识“形象化”的过程。为了提高聋校学生的网络学习效果及学习效率,根据聋生的认知特征,制作适合于聋生的信息加工资源,并对聋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进行培训,进而促进聋生在网络环境下顺利讨论,并有效建构知识。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地阐述了聋生、可视化、知识可视化、信息加工能力等相关概念,并进一步介绍了知识可视化工具。第二章,以图式、脑科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可视化资源的理论基础,并设计信息加工可视化资源。第叁章,是“知识可视化应用于初中聋生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首先介绍了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准备及实验过程。接着,通过试卷考评和在线讨论两方面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来检验信息加工资源的培养效果。第四章,针对知识可视化培养聋生信息加工能力的规律研究。第五章,主要阐述了研究结论以及展望,最后,基于知识可视化制作的资源得到一些结论:1.知识可视化有助于听障学生知识的获得2.知识可视化对听障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如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统计等能力的培养具有显着效果3.知识可视化有助于听障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7-09-10)
张金凤,张向葵[7](2016)在《母亲教养行为对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及教育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母亲教养行为是母亲在抚育子女过程中表现出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母亲在教养行为中对儿童的情感表现、控制程度、交往指导、归因方式和敏感性会影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母亲应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榜样;提供情感支持,给儿童一定安全感和归属感;灵活应变,及时觉察儿童需要,为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信息加工能力做足准备。(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下半月)》期刊2016年09期)
高舒娴[8](2016)在《学龄早期儿童背景信息加工发展及其与数学能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信息加工(Context processing)是在认知活动中,表征和保持任务相关信息,并以此指导任务加工的过程。它是认知控制的核心,是注意、抑制和工作记忆的共同基础,涉及很多高级认知技能发展领域。背景信息加工包括背景信息表征和保持两种成分。这两种成分的生理基础不同,年龄发展模式亦不同。目前关于背景信息表征和保持的早期发展规律尚无定论。另外,已有研究表明背景信息加工在数学表现中起重要作用,但已有研究未区分背景信息表征和保持对数学能力发展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学龄早期儿童背景信息加工的发展特征及其与数学能力的发展关系。本研究被试为118名小学一到叁年级学生,其中一年级38人(男生21人,女生17人),二年级40人(男生22人,女生18人),叁年级4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对所有被试分别一对一施测儿童版复杂连续操作任务(AX-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AX-CPT)和系列数学能力测验,采集所需数据。AX-CPT的任务要求被试根据线索刺激(A)对探针刺激(X)做反应,其包括四种试验类型,即目标试验AX,和叁种非目标试验AY、BX、BY。其中,被试在非目标试验AY、BX上表现,尤其是其拮抗关系反映背景信息表征的发展成熟程度。增加线索(A)和探针(X)之间的时间间隔,被试在非目标试验AY、BX上的表现及其拮抗关系反映背景信息保持的发展成熟程度。而被试在目标试验AX上的表现采用信号检测论指标d’,反映的是被试对背景信息的敏感性。数学能力测验选自韦氏成就测验(WIAT-Ⅱ),包括数学推理和数值运算。本研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叁个年级学生在不同时间间隔下,目标试验、非目标试验上的表现,并使用逐步回归分析这些指标与数学能力测验得分的关系,结果发现:1)学龄早期儿童对背景信息的敏感性存在发展性变化,一年级的d’值显着小于二年级、叁年级的d’值,二年级和叁年级的d’值差异不显着;2)学龄早期儿童背景信息表征能力和保持能力发展不同步,在短时间间隔下,学龄早期儿童在AY上的表现显着差于在BX上的表现,表明该阶段背景信息表征能力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在长时间间隔下,学龄早期儿童在AY和BX上的表现差异不显着,表明该阶段背景信息保持能力相对较弱,尚未发展到成熟的水平;3)一年级小学生背景信息保持能力可以显着预测其数学推理能力,一年级小学生在长时间间隔下非目标试验BX上的错误率、目标试验上的d’值可以显着预测数学推理得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5)
赵悦彤[9](2016)在《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对改善羞怯幼儿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羞怯是指当个体面对社会性的新异刺激并感知到社会评价的时候会产生的担心和焦虑,同时在社交环境中体现为一种趋近-回避冲突。童年早期的羞怯与社交技能缺失有关,持续的羞怯可能会导致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儿童期的社交焦虑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羞怯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包括父母的性格、气质特点,并由此所影响到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为了更为深入地从家长的角度来了解羞怯幼儿的行为和心理表现特点、羞怯的发展历程、家长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及效果等,研究一采用访谈法收集了 30位羞怯幼儿家长的访谈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羞怯幼儿具有性格内向、胆小谨慎、高自尊等性格、气质特点,羞怯幼儿在羞怯情境中的表现除了低头、躲在大人身后等行为表现之外,还存在一定的情境差异,体现为在其评定为安全、放松的环境里比较放得开,而在陌生环境里见到陌生社交对象则易出现羞怯现象。(2)幼儿羞怯表现的影响因素方面,能够改善其羞怯问题的积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接触更为开放的环境和经历、撤销不良影响因素两个成分;消极影响因素包括家人性格、教养方式、不良的互动条件、特殊事件和不良的家庭互动氛围。其中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隔代教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3)家长对幼儿羞怯的态度主要表现为担心和不满、认知和思考、反省和自责叁个成分。同时,家长的态度也随幼儿羞怯问题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变化,最为典型的就是由最初比较激进的态度和认知变为更为平和的心态,但仍然急切期待孩子羞怯的问题能够得到缓解或者解决。(4)家长面对幼儿羞怯问题所使用的策略包括即时策略、延时策略和不采取策略叁种成分。即时策略,包括直接说教、替代社交和其他策略,延时策略包括事后说教、积极寻求方法、改变幼儿社交环境,不采取策略就是不干预。从效果方面来看,改变幼儿社交环境是较为有效的策略,而直接说教中的“命令和要求”、替代社交和不采取策略效果最差。基于研究一得到的结论,发现据家长反映,除性格方面的因素外,羞怯幼儿对社交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的不良认知也是造成羞怯幼儿不愿、不擅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因,同时家长方面又存在着对改变幼儿社交现状的渴求,但策略上又有一定的不适,因此,研究二梳理以往针对焦虑障碍、社交退缩儿童的干预研究,结合信息加工理论,设计并实施了针对羞怯幼儿的干预训练项目——含羞草项目,该项目以提升羞怯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技巧为目的,紧密结合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通过教授、榜样示范、合作游戏等方式和手段,来提升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动机。研究二招募25名羞怯幼儿参与本研究,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对参与该项目的羞怯幼儿的羞怯水平和社交能力、沉默和焦虑水平进行评估发现:(1)干预组幼儿相对于对照组幼儿,在干预训练结束后,社交能力有着显着的提升,而沉默和焦虑水平有着显着的下降;(2)干预组幼儿在参与干预训练后的社交能力相对于前测的基线水平有着显着的提升,而沉默和焦虑水平相对于前测的基线水平有着显着的下降;(3)干预组幼儿的后测结果表明,大班幼儿的社交能力较小班幼儿提升更多,而沉默和焦虑水平下降更多,中班与大班、中班与小班之间的差异并不显着。(4)教师评定幼儿的羞怯水平结果显示,干预组幼儿相对于对照组幼儿,教师评定的其羞怯水平在干预训练结束后更低,同时,干预组幼儿的后测分数也显着低于前测,对照组无差别。以上结果表明,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以提升羞怯幼儿的社交能力为目的的含羞草干预项目,有着良好的干预效果,并且该项目更适合向大班幼儿开展和实施。该研究拓展了信息加工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许苏宜[10](2016)在《中学生化学图表信息加工能力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具有微观、抽象、知识点多等特点。在面对如此繁杂的信息时,学生必须具备将信息符号化、图表化或是模型化的能力,以促进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近年来,图表信息加工能力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和工具,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与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法了解中学化学图表信息加工能力在目前实际教学中的基本情况,数据统计发现学生在面对化学图像题时,常常感到困惑、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无法提取图像中的信息,加上有的试题阅读量大、情景陌生、信息新颖,学生在解题之前就会产生畏惧感。如何把握学生的困惑,找出适当的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是教师教学中需要直面的课题。2.运用文献调研等方法了解梳理了关于化学图表信息加工能力特征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讨论了中学生化学图表信息加工能力的特征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探讨图表信息加工的过程以及能力要素,构建具体的测评框架;3.基于前人的理论,将图表信息加工分为五个过程:输入、编码、加工、再提取和使用,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信息识别能力、信息转化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信息监控能力以及建构能力五个方面的能力,初步构建了图表信息加工能力的测评框架;4.测量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主要涉及到了测量工具的编制,测验的实施以及工具的质量检验等内容;并通过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揭示初中生化学图表信息加工能力的特征;5.开发了相应的测量工具,并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工具的质量进行检测,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被试在项目上的反应的数据分析结果,讨论、推断了性别差异、学科偏好等影响化学图表信息加工能力的内在特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4-19)
人的信息加工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进行,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物理作为初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其逻辑性较强,对学生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很多问题。本文对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的相关策略进行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的信息加工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王苑颖,朱素芳,王磊峰,耿梦文,张智涵.视网膜色素变性损害患者外周视野的空间信息加工能力[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
[2].曾华南.培养学生初中物理信息加工关键能力的策略研究[C].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委会第一期“教育课题研究高级研修班”会议论文集.2019
[3].闫慧慧.睡眠剥夺对警察认知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9
[4].赵悦彤,孙晓娟,张向葵.提升羞怯幼儿的社交能力: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干预方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
[5].赵悦彤,孙晓娟,张向葵.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提升羞怯幼儿社交能力的干预方法:一项随机控制实验[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6].向琦艳.知识可视化对初中聋生信息加工能力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7].张金凤,张向葵.母亲教养行为对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
[8].高舒娴.学龄早期儿童背景信息加工发展及其与数学能力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6
[9].赵悦彤.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对改善羞怯幼儿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10].许苏宜.中学生化学图表信息加工能力的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