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出菇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孢分离,杂交配对,异宗结合,同宗结合
出菇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蔡英丽,何培新,边银丙[1](2019)在《梯棱羊肚菌单孢及杂交群体的栽培出菇试验和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肚菌的极性和单孢出菇至今未有确切的实证,这限制了对羊肚菌生活史的深入理解和遗传育种工作的开展。本研究选用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栽培菌株(F0),采取显微操作从其正常出菇的子囊果获得F1单孢群体;随机选取其中的7个F1单孢菌株和10对单孢杂交(F1两两混合,记为F2)进行栽培试验,记录和分析了栽培出菇时间、采收期、产量和其他生产性状。此外,分析了F0亲本菌株、F1单孢群体、F2子囊果以及2个F1单孢菌株出菇的F2子囊果的F3单孢群体的交配型基因型。结果表明:除了F1单孢菌株MM32未出菇以外,其他供试菌株均正常出菇。各菌株的出菇潜能不同,3个F1单孢菌株的平均单产高于出发菌株,其中MM34菌株平均单产最高,达1.01 kg/m~2,是F0亲本菌株(0.68 kg/m~2)的1.49倍; 10个单孢杂交的F2平均单产在0.21~0.97 kg/m~2之间。F0亲本菌株和所有的F2出菇子囊果中均含有2种交配型基因,F1和F3单孢群体仅含有2种交配型基因中的1种。虽然F1单孢群体大部分菌株均正常出菇,然而F2子囊果和F3单孢群体的交配型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单孢菌株在栽培生产中自然引入了具有相反交配型基因的细胞核,这种自然引入可能是由无性孢子传播引起。出菇试验和交配型基因分析确证梯棱羊肚菌为异宗结合真菌。本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羊肚菌生活史,促进羊肚菌育种工作的开展。(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马宏,张根伟,刘萌,刘昆昂,李书生[2](2019)在《7株野生香菇菌株的特性及出菇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挖掘优质的种质资源,从香菇发源地浙江龙泉凤阳山采集分离到7株野生香菇(Lentinus edodes)菌株,ITS序列分析鉴定确定为香菇菌株,并且7株野生香菇之间具有遗传差异性。在菌株的特性和出菇试验中,菌株YS1的菌丝生长最快,菌株YS7的木质素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都相对较高,菌株YS2的抗木霉能力强,菌株YS5出菇耐低温,以上菌株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开发、驯化,以培育出优质的香菇栽培菌种。(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9年03期)
高云超,肖更生,方少钦,龙镜池,池建伟[3](2018)在《桑枝栽培平菇和秀珍菇的调控出菇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出菇季节集中和出菇后培养料中存余剩余营养的问题,以平菇和秀珍菇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然贮存和二次出菇的方法对食用菌的调控出菇和二次间断出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菇正常出菇的生物学效率为41.923%~129.1%,相差3倍之多。秀珍菇正常出菇的生物学效率为64.31%~78.77%,相差不大。从出菇调控结果看,‘平菇831’的生物学效率从50.312%降低至46.591%,调控出菇方法比正常出菇方法生物学效率降低了3.721个百分点,生物学效率降低7.4%。‘秀珍菇195’的生物学效率从69.4%降低至28.99%,生物学效率降低一半以上。使用‘平菇803’进行二次出菇试验,以薄层箱栽和直接全拨皮出菇效果最好,生物学效率分别为12.42%和16.08%,而其他出菇方法的生物学效率仅为1%左右。可见平菇和秀珍菇是良好的调控出菇食用菌种类,在生产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而二次出菇技术由于产量低下和用工量较大,在生产上的意义不大。(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4](2017)在《古田举行《羊肚菌菌种选育与南方(古田)栽培技术研究课题》出菇试验现场观摩会》一文中研究指出2月25日,《羊肚菌菌种选育与南方(古田)栽培技术研究课题》出菇试验现场观摩会在古田县泮洋乡举行。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胡开辉院长、魏胜营副院长;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管理局雷银清副局长、卢政辉副局长;县食用菌协会刘世飞会长、谢德松常(本文来源于《2017第二届全国羊肚菌大会暨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资料汇编》期刊2017-03-16)
鄂肖勍,杨桂珍,甘敏健[5](2015)在《原料本地化金福菇出菇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进行了利用不同比例的玉米芯、花生壳栽培金福菇的出菇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贵港市栽培的高产配方。结果表明:玉米芯培养料与花生壳培养料相比较,玉米芯培养料出菇产量更高、品质更好。2种培养料都是代替棉籽壳进行金福菇生产不可多得的资源,只要培养料处理得当,品种适宜,其生物学转化率并不低,栽培者可根据当地比较丰富的原材料选择适合当地的配方进行栽种。(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连静[6](2013)在《庆元县灰树花夏季出菇试验获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悉,庆元县以往灰树花出菇都在春天和秋天。去年,庆元县宝山食药用菌研究所科研人员从安南乡采到野生灰树花,通过组织分离培养出广温性新菌株"宝云3号"。并于今年,在黄田镇下济(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3年04期)
陈雪凤,韦香,陈思名,杨芳,李永明[7](2012)在《野生茶薪菇驯化及鸡粪栽培出菇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取野生茶薪菇菌柄与菌盖交界处组织块分离成功率高达75%,分离获得的纯化菌株命名为"茶薪菇玉微1号"。该菌株主要生物学特性为:菌丝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宜生长pH值为6~7;在4 g蛋白胨+PDA加富、20 g麦麸+PDA加富母种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好。利用15%的鸡粪替代麦麸栽培茶薪菇生物转化率达85.6%。(本文来源于《农业研究与应用》期刊2012年04期)
李崇,李森柱,谢意珍,罗彪,吴清平[8](2012)在《草菇菌种液体培养及出菇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麸皮粉、黄豆粉、高梁粉、稻草、马铃薯等价廉易得原料配制的5种液体培养基进行草菇菌种液体培养条件研究。试验结果以高梁粉、稻草、马铃薯为主要原材料的配方Ⅱ菌丝球多,大小均匀,直径1~2mm,较有利于工厂化生产要求。选择配方Ⅱ培养48h左右的菌种,处于生长对数期,菌量大,活力强,从一级种、二级种液体培养到固体过渡种,制种周期6~8d,只需常规制种时间的1/3~1/2;栽培出菇试验表明,生物效率超过20%,已达到常规种的栽培效果,为草菇的工厂化和规模化生产探索出一条新途径。(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2年02期)
毛小伟,陈小平[9](2012)在《白色金针菇F21-2母种出菇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0年底分离金针菇F21-2的各试管菌株,以上一年度保存的菌株为对照,进行出菇试验。以菌丝长势、生长量、菌袋污染率、出菇整齐度、子实体性状、产量等为指标,筛选出优质菌株,供下一年度的菌种生产及栽培使用,并提出了出菇试验一些改进方法。(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2年02期)
傅家林,吴启财[10](2012)在《金针菇二潮菇搔菌出菇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省开化县栽培金针菇通常采收2~3潮,头潮菇产量占总产量的50%左右。头潮菇消耗了大量营养,失水严重,如不加处理直接进行二潮菇管理,则第二潮出菇不整齐,菇质差,产量低。笔者试验发现,二潮菇采用搔菌法,能明显提高产量和质量。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试验采用浙江省菇老爷食品有限(本文来源于《食药用菌》期刊2012年01期)
出菇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挖掘优质的种质资源,从香菇发源地浙江龙泉凤阳山采集分离到7株野生香菇(Lentinus edodes)菌株,ITS序列分析鉴定确定为香菇菌株,并且7株野生香菇之间具有遗传差异性。在菌株的特性和出菇试验中,菌株YS1的菌丝生长最快,菌株YS7的木质素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都相对较高,菌株YS2的抗木霉能力强,菌株YS5出菇耐低温,以上菌株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开发、驯化,以培育出优质的香菇栽培菌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出菇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刘伟,蔡英丽,何培新,边银丙.梯棱羊肚菌单孢及杂交群体的栽培出菇试验和极性分析[J].菌物研究.2019
[2].马宏,张根伟,刘萌,刘昆昂,李书生.7株野生香菇菌株的特性及出菇试验[J].中国食用菌.2019
[3].高云超,肖更生,方少钦,龙镜池,池建伟.桑枝栽培平菇和秀珍菇的调控出菇试验[J].农学学报.2018
[4]..古田举行《羊肚菌菌种选育与南方(古田)栽培技术研究课题》出菇试验现场观摩会[C].2017第二届全国羊肚菌大会暨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资料汇编.2017
[5].鄂肖勍,杨桂珍,甘敏健.原料本地化金福菇出菇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
[6].连静.庆元县灰树花夏季出菇试验获成功[J].食用菌.2013
[7].陈雪凤,韦香,陈思名,杨芳,李永明.野生茶薪菇驯化及鸡粪栽培出菇试验[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2
[8].李崇,李森柱,谢意珍,罗彪,吴清平.草菇菌种液体培养及出菇试验研究[J].食用菌.2012
[9].毛小伟,陈小平.白色金针菇F21-2母种出菇试验[J].食用菌.2012
[10].傅家林,吴启财.金针菇二潮菇搔菌出菇试验[J].食药用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