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局部破坏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弦支穹顶结构,局部火灾,破坏模式,参数分析
局部破坏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彭竟展,杜咏,范栋浩[1](2018)在《局部火灾下弦支穹顶结构破坏模式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凯威特-联方型弦支穹顶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软件,建立弦支穹顶结构高温热力耦合数值分析模型,考察多参数影响下的弦支穹顶结构受火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结构温度分布逐渐均匀,在荷载比0.2~0.6范围,出现外圈环索破坏;在荷载比0.7~0.8取值范围,破坏模式由外圈环索破坏转变为上层网壳外圈环杆破坏。随着火源位置向结构边缘方向移动,外圈环索单元破坏的同时,出现了外圈环杆单元的破坏,且温度分布非均匀性变化对结构破坏模式的影响逐渐减弱。在较低荷载比及温度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随着火源位置的外移,逐渐出现外圈环索破坏,而矢跨比和预应力水平对结构的破坏模式影响较小,温度分布趋于均匀时,当矢跨比或者预应力较大时,结构均是外圈环杆或环索破坏,随着这两个参数的减小,发展为外圈环杆和环索同时破坏。结构温度分布非均匀性、荷载比和火源位置是影响弦支穹顶结构破坏模式的关键参数。(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8年07期)
姚宏波[2](2016)在《局部沉陷诱发腾发型覆盖层破坏模式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腾发覆盖层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覆盖层,主要由适合植物生长的细粒土组成,如粉土、粉质黏土。其工作原理与海绵类似,降雨时吸收和储存水分,非降雨时通过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释放水分。该类型覆盖层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良好耐久性等优点,在我国西北地区有广阔应用前景。垃圾填埋体成分复杂、压缩性高、分布不均匀,降解过程中极易产生局部沉陷等情况。填埋场局部沉陷易造成覆盖层的破坏,为水分入渗形成优势通道,将显着降低覆盖层的防渗性能。因此深入认识局部沉陷诱发的腾发覆盖层破坏机理将有助于评估局部沉陷对腾发覆盖层防渗性能的影响以及提出抗局部沉陷设计方法。本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利用浙大自主研发的Trapdoor试验装置开展了均一含水率非饱和土层局部沉陷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了腾发覆盖层在局部沉陷条件下土层破坏的过程,指出了局部沉陷诱发腾发覆盖层破坏的两种基本模式:内部塌陷和整体塌陷;填埋体局部沉陷仅使覆盖层内侧出现拱形破坏面,产生局部塌落,称为内部塌陷;土层出现起于沉陷区边缘的竖直破坏面导致沉陷区范围内土层的整体塌落,称为整体塌陷。内部塌陷一般先于整体塌陷产生。试验结果进一步揭示,不同土体含水率下土层出现不同的破坏模式。(2)利用Trapdoor试验装置和降雨模拟装置,开展了降雨诱发黄土覆盖层塌陷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了内部塌陷产生条件下降雨诱发土层整体塌陷的过程,观测到土层含水率和基质吸力随深度变化规律,揭示了土体吸水软化导致土层整体塌陷内在机理。(3)利用FLAC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均一含水率土层因局部沉陷诱发土层塌陷过程中土体变形和内力的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在活动门下降过程中土体内应力重分布,自发形成应力拱,整体塌陷时沉陷区应力通过沉陷区边缘竖直滑动面上的剪应力传递至周边土体,揭示出土拱效应不同作用形式是产生土层不同破坏模式的内在原因。(4)分别采用结构拱假定和Terzaghi极限平衡法建立了考虑非饱和土特性的腾发覆盖层内部塌陷和整体塌陷的力学模型,推导出能够考虑土体含水率变化影响的内部塌陷拱形方程和整体塌陷安全系数的计算公式。理论分析发现:内部塌陷拱形高度主要受土的内摩擦角(总应力指标)影响,随内摩擦角增加而减小,本文所研究的土体含水率范围内,非饱和土内摩擦角随土体含水率增大而减小,因此导致拱形高度随土体含水率增加而增加:整体塌陷安全系数主要受土体名义粘聚力的影响,随着土体含水率的增加,土体基质吸力显着下降,土体名义粘聚力因此明显减小,导致整体塌陷的安全系数降低,因此含水率较高的非饱和土易发生整体塌陷;在降雨条件下,雨水渗透有效增加土层含水率,最终导致土层发生突然性的整体坍塌。(5)基于提出的腾发覆盖层破坏模式理论分析模型,在Giroud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腾发覆盖层的抗局部沉陷设计方法;利用该设计方法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计算表明HDPE土工膜能有效防止局部沉陷导致的覆盖土层的破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4-01)
范栋浩[3](2015)在《局部火灾下凯威特—联方型弦支穹顶结构破坏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弦支穹顶结构是将单层网壳结构和索撑体系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大跨度预应力空间钢结构,具有受力合理、充分发挥刚柔两种材料优势的特点,在实际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对于弦支穹顶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常温下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方法,针对高温下结构力学性能的研究并不全面,而弦支穹顶结构中高强度预应力拉索的引入使得结构对于火灾的危害更为敏感,因此亟待对其抗火性能开展深入研究。本文以工程中常用的凯威特—联方型弦支穹顶结构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采用基于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开发的ANSYS数值模拟软件,参照实际工程中常用的几何尺寸,采用初始应变法张拉径索对下部索撑体系施加预应力,建立凯威特-联方型弦支穹顶结构数值分析模型,对比已有工程实例确定所建立的结构数值分析模型的可靠性,明确矢跨比、预应力水平和外荷载对弦支穹顶结构力学特征的影响规律。(2)采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考虑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以CECS200:2006中规定的压弯构件或拉弯构件高温承载力作为网壳杆件受火承载极限状态,以轴心压杆高温承载力作为撑杆受火承载极限状态,以高温抗拉强度极限作为钢拉索受火承载极限状态,按温度增量法,模拟高温下弦支穹顶结构的受火反应,分析均匀升温与非均匀升温时结构的力学响应及其破坏模式。(3)制定弦支穹顶结构局部火灾下受火反应分析的参数方案,以温度场非均匀性、荷载比、火源特性、矢跨比和预应力水平作为关键参数对弦支穹顶结构的受火反应进行数值分析,深入了解关键参数对凯威特—联方型弦支穹项结构在局部火灾下变形特征、应力历程和临界温度的影响规律,定性得出弦支穹顶高温下的破坏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弦支穹顶结构的受火工作机理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火灾历程中,弦支穹顶结构的变形规律为整体先向上起拱然后向下塌落。火源半径对弦支穹顶结构的临界温度影响较小,温度场的非均匀性、荷载比、火源位置、矢跨比、预应力对结构临界温度影响较大。局部火灾中温度场的非均性越大,结构的临界温度越高;弦支穹顶结构的荷载比越大,临界温度越低;火源距结构跨中位置越近,临界温度越高;随着弦支穹顶结构矢跨比的增大,临界温度增大;随着弦支穹顶结构常温下预应力的增大,临界温度越高。局部火灾下弦支穹顶结构的破坏模式主要有两种:外圈环索的受火极限承载力明显下降而成批发生受拉破坏或最外圈环杆的应力增长较大而产生较多环杆单元的破坏,最终导致整体结构失效。(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杨扬,卢坤林,朱大勇[4](2014)在《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的无重地基承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局部剪切破坏是一种常见的地基破坏模式,该破坏模式下的地基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尚不完善,对无重地基局部剪切破坏的极限承载力理论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破坏时破裂面延伸位置的角度完善了浅基础3种破坏模式的划分标准。对于局部剪切破坏,土体强度并未完全发挥出来,潜在破坏区处于非极限状态,所以将土体强度逐渐发挥的概念引入地基承载力中,通过适当的假设,建立了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无重介质地基承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并与已有的经典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印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成果为解决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4年01期)
吕勇[5](2006)在《《无极》事件凸显国家遗产保护法律缺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池秀水、满山杜鹃的碧沽天池遭遇了一场毁容之灾,视觉盛宴建立在破坏人间天堂基础之上。《无极》剧组破坏世界自然遗产地香格里拉碧沽天池自然景观一事被曝光后,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普遍谴责。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高级工程师(本文来源于《中国消费者报》期刊2006-05-17)
张平[6](2005)在《裂隙介质静动应力条件下的破坏模式与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裂隙岩体动力稳定性问题相当突出。已有大量关于节理裂隙几何特征对岩体静变形、静强度性质影响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然而对岩体动力特征的研究至今大都还是针对完整岩石样的室内试验进行的。针对岩体工程中最常见的非贯通裂隙岩体(而不是完整岩样)及岩体工程中特有的动荷特征,对静、动荷载作用下裂隙岩体代表性体元RVE的破坏模式与变形、强度特性开展了系统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从细观上分析了其破坏机理,从宏观上提出了适用于工程实际的模型与公式。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本文将非贯通裂隙岩体的代表性体元RVE作为一种“结构性”材料,从结构体(岩桥)本身的破坏模式出发,采用量纲分析选择与砂岩相似的模型材料,通过预埋抽条法在室内制作不同空间展布条件的闭合雁行、共面裂隙石膏模型试样,借助于MTS单轴静力、动力(应变速率为10-5~10-1·s-1)加载和数码设备观测,对含裂隙试样的预制裂隙表面分支裂纹扩展、贯通过程进行了实时观测、分析,系统总结了静载作用下裂隙扩展、贯通方式及强度随裂隙空间展布位置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对动载作用下岩桥的破坏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弥补了动载作用下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模式研究的空白。(2)直接通过对静、动荷载下含裂隙试样分支裂纹扩展长度、贯通方式及强度增幅的对比分析,论证了速率效应的裂隙数目相关性,揭示了分支裂纹扩展的惯性效应是导致含裂隙类岩石脆性材料中低加载速率下强度增大的主要原因,这一新解释来源于试验观测数据,较其他的对速率效应的解释更直接、合理,借助于这一解释,进而揭示了地震荷载下易出现II型剪切断裂的又一原因。(3)通过对含裂隙试样破坏过程的观测,并借助于滑移型裂纹模型对几个典型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出裂隙岩体的破坏特征呈现局部化的渐进破损,且将局部化带内这一渐进破损过程抽象为:胶结强度丧失(拉伸型裂纹起裂、扩展),而后摩擦强度(裂纹贯通后剪切滑移)发挥作用。(4)基于对含裂隙类岩石材料细观破坏特征的分析,从脆性材料胶结强度丧失–摩擦强度发挥作用的破坏实质出发,通过将试样划分为弹性区及剪切局部化带,同时考虑材料内部不均质性引起的渐进破坏,建立了能模拟软化(损伤软化、减压软化)、硬化过程且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并得以验证。该模型揭示了强度参数随变形的真实演化过程,借助该模型得到的强度参数随不可逆应变的演化规律,可以巧妙地从细观本质上描述含裂隙类岩石脆性材料峰值后期的宏观软化过程。(5)最后,在所提出的细观渐进破损模型的基础上,从工程实用的宏观角度入手,推导了裂隙岩体的宏观等效弹性模量,借助于已建立的含规则分布裂隙试样的破裂面倾角、剪胀角与裂隙空间展布位置的关系,引入剪胀角对摩擦强度的贡献,推导了可应用于裂隙岩体的局部化渐进破损宏观模型,并进一步将其推广到非贯通裂隙岩体的宏观剪切强度模型中,同时进行了相关验证。(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15期)
张平[7](2004)在《裂隙介质静动应力条件下的破坏模式与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岩体工程中最常见的非贯通裂隙岩体(而不是完整岩样)及岩体工程中特有的动荷特征,对静、动荷载作用下裂隙岩体代表性体元RVE的破坏模式与变形、强度特性开展了系统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从细观上分析了其破坏机理,从宏观上提出了适用于工程实际的模型与公式。 首先,本文将非贯通裂隙岩体的代表性体元RVE作为一种“结构性”材料,从结构体(岩桥)本身的破坏模式出发,采用量纲分析选择与砂岩相似的模型材料,通过预埋抽条法在室内制作不同空间展布条件的闭合雁行、共面裂隙石膏模型试样,借助于MTS单轴静力、动力(应变速率为10~(-5)~10~(-1) s~(-1))加载和数码设备观测,对含裂隙试样的预制裂隙表面分支裂纹扩展、贯通过程进行了实时观测、分析,系统总结了静载作用下裂隙扩展、贯通方式及强度随裂隙空间展布位置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对动载作用下岩桥的破坏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弥补了动载作用下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模式研究的空白。 本文直接通过对静、动荷载下含裂隙试样分支裂纹扩展长度、贯通方式及强度增西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幅的对比分析,论证了速率效应的裂隙数目相关性,揭示了分支裂纹扩展的惯性效应是导致含裂隙类岩石脆性材料中低加载速率下强度增大的主要原因,这一新解释来源于试验观测数据,较其它的对速率效应的解释更直接、合理,借助于这一解释,进而揭示了地震荷载下易出现n型剪切断裂的又一原因。 通过对含裂隙试样破坏过程的观测,并借助于滑移型裂纹模型对几个典型问题的分析,本文归纳、总结出裂隙岩体的破坏特征呈现局部化的渐进破损,且将局部化带内这一渐进破损过程抽象为:胶结强度丧失(拉伸型裂纹起裂、扩展),而后摩擦强度(裂纹贯通后剪切滑移)发挥作用。 基于对含裂隙类岩石材料细观破坏特征的分析,本文从脆性材料胶结强度丧失-摩擦强度发挥作用的破坏实质出发,通过将试样划分为弹性区及剪切局部化带,同时考虑材料内部不均质性引起的渐进破坏,建立了能模拟软化(损伤软化、减压软化)、硬化过程且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并得以验证。该模型揭示了强度参数随变形的真实演化过程,借助该模型得到的强度参数随不可逆应变的演化规律,可以巧妙地从细观本质上描述含裂隙类岩石脆性材料峰值后期的宏观软化过程。 最后,本文在所提出的细观渐进破损模型的基础上,从工程实用的宏观角度入手,推导了裂隙岩体的宏观等效弹性模量,借助于已建立的含规则分布裂隙试样的破裂面倾角、剪胀角与裂隙空间展布位置的关系,引入剪胀角对摩擦强度的贡献,推导了可应用于裂隙岩体的局部化渐进破损宏观模型,并进一步将其推广到非贯通裂隙岩体的宏观剪切强度模型中,同时进行了相关验证。关键字:非贯通裂隙,破坏机理,静动力学性质,局部化,渐进破损本研究得到中科院院长基金(9 844)及西安理工大学优秀博士生科学研究基金(210203)联合资助。—1.—(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04-08-01)
吴雄志,王育德[8](2003)在《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探讨了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并有效地解释了试验中所观察到的承载力系数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03年02期)
局部破坏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腾发覆盖层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覆盖层,主要由适合植物生长的细粒土组成,如粉土、粉质黏土。其工作原理与海绵类似,降雨时吸收和储存水分,非降雨时通过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释放水分。该类型覆盖层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良好耐久性等优点,在我国西北地区有广阔应用前景。垃圾填埋体成分复杂、压缩性高、分布不均匀,降解过程中极易产生局部沉陷等情况。填埋场局部沉陷易造成覆盖层的破坏,为水分入渗形成优势通道,将显着降低覆盖层的防渗性能。因此深入认识局部沉陷诱发的腾发覆盖层破坏机理将有助于评估局部沉陷对腾发覆盖层防渗性能的影响以及提出抗局部沉陷设计方法。本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利用浙大自主研发的Trapdoor试验装置开展了均一含水率非饱和土层局部沉陷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了腾发覆盖层在局部沉陷条件下土层破坏的过程,指出了局部沉陷诱发腾发覆盖层破坏的两种基本模式:内部塌陷和整体塌陷;填埋体局部沉陷仅使覆盖层内侧出现拱形破坏面,产生局部塌落,称为内部塌陷;土层出现起于沉陷区边缘的竖直破坏面导致沉陷区范围内土层的整体塌落,称为整体塌陷。内部塌陷一般先于整体塌陷产生。试验结果进一步揭示,不同土体含水率下土层出现不同的破坏模式。(2)利用Trapdoor试验装置和降雨模拟装置,开展了降雨诱发黄土覆盖层塌陷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了内部塌陷产生条件下降雨诱发土层整体塌陷的过程,观测到土层含水率和基质吸力随深度变化规律,揭示了土体吸水软化导致土层整体塌陷内在机理。(3)利用FLAC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均一含水率土层因局部沉陷诱发土层塌陷过程中土体变形和内力的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在活动门下降过程中土体内应力重分布,自发形成应力拱,整体塌陷时沉陷区应力通过沉陷区边缘竖直滑动面上的剪应力传递至周边土体,揭示出土拱效应不同作用形式是产生土层不同破坏模式的内在原因。(4)分别采用结构拱假定和Terzaghi极限平衡法建立了考虑非饱和土特性的腾发覆盖层内部塌陷和整体塌陷的力学模型,推导出能够考虑土体含水率变化影响的内部塌陷拱形方程和整体塌陷安全系数的计算公式。理论分析发现:内部塌陷拱形高度主要受土的内摩擦角(总应力指标)影响,随内摩擦角增加而减小,本文所研究的土体含水率范围内,非饱和土内摩擦角随土体含水率增大而减小,因此导致拱形高度随土体含水率增加而增加:整体塌陷安全系数主要受土体名义粘聚力的影响,随着土体含水率的增加,土体基质吸力显着下降,土体名义粘聚力因此明显减小,导致整体塌陷的安全系数降低,因此含水率较高的非饱和土易发生整体塌陷;在降雨条件下,雨水渗透有效增加土层含水率,最终导致土层发生突然性的整体坍塌。(5)基于提出的腾发覆盖层破坏模式理论分析模型,在Giroud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腾发覆盖层的抗局部沉陷设计方法;利用该设计方法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计算表明HDPE土工膜能有效防止局部沉陷导致的覆盖土层的破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部破坏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彭竟展,杜咏,范栋浩.局部火灾下弦支穹顶结构破坏模式参数分析[J].钢结构.2018
[2].姚宏波.局部沉陷诱发腾发型覆盖层破坏模式与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
[3].范栋浩.局部火灾下凯威特—联方型弦支穹顶结构破坏模式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15
[4].杨扬,卢坤林,朱大勇.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的无重地基承载力[J].岩土力学.2014
[5].吕勇.《无极》事件凸显国家遗产保护法律缺位[N].中国消费者报.2006
[6].张平.裂隙介质静动应力条件下的破坏模式与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
[7].张平.裂隙介质静动应力条件下的破坏模式与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
[8].吴雄志,王育德.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研究[J].工业建筑.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