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素化途径论文-倪若璇,黄常志

泛素化途径论文-倪若璇,黄常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泛素化途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53,泛素化,非蛋白酶体依赖途径

泛素化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倪若璇,黄常志[1](2019)在《泛素化介导的p53非蛋白酶体依赖途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抑癌基因p53被称为"细胞的看门人"或"基因组卫士"。在多种细胞损伤应激反应中,p53基因通过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维持基因组稳定性。p53的翻译后修饰是调控p53活性的重要机制之一。泛素化、磷酸化、乙酰化是主要的修饰方式,其中泛素化对p53的调控发挥中心作用。p53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对其蛋白水平调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p53的泛素化还介导其他非蛋白酶体依赖途径,这些途径并不引起p53蛋白的降解。研究发现p53在一些调控因子的作用下被泛素化后,并不被26S蛋白酶体识别,而是促进p53的细胞质定位,进而介导细胞的凋亡、自噬等途径。与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中p53的多泛素化标志相比,该途径的p53泛素化往往呈现单一位点泛素化修饰。(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9年全国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期刊2019-10-24)

蔡科科[2](2019)在《PSMA4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促进SOX6降解导致前列腺癌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列腺癌是危害全世界男性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前期研究发现CTBP2的异常表达与前列腺癌的进展密切相关,然而其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国内外相关研究提示SOX6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但其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亦不明确。本文首先研究SOX6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然后探究其影响前列腺癌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1.通过数据库对CTBP2进行分析,发现CTBP2能够与SOX6结合;进而猜测SOX6是否影响CTBP2对前列腺癌发展所起作用,进一步引出SOX6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研究。2.通过免疫组化实验检测临床前列腺癌患者与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组织蜡块标本中的SOX6表达差异,然后采用ELSIA方法对临床上住院病人的新鲜采集血液标本检测SOX6的含量,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SOX6的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关系。3.通过对前列腺癌细胞系及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系的细胞培养及提取RNA及蛋白,借助RT-qPCR、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SOX6的异常表达情况。分别敲低及过表达SOX6通过细胞克隆形成、细胞迁移、细胞侵袭等实验明确SOX6对前列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行裸鼠成瘤实验,在实验动物体内验证SOX6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4.最后我们结合数据库对SOX6影响前列腺癌发展的潜在分子机制进行多方位探究。结果1.SOX6在前列腺癌中低表达,且与前列腺癌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2.SOX6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同样低表达,敲低SOX6可以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系的增殖与侵袭,过表达SOX6则明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的生物学行为;裸鼠成瘤实验进一步证实SOX6抑制前列腺癌瘤体的增殖。3.SOX6能够直接结合CTBP2抑制CTBP2的作用,从而影响后者在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SOX6还可以通过抑制EMT信号通路抑制前列腺癌的发展。4.PSMA4作为SOX6的上游,可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促进SOX6降解导致前列腺癌进展。结论SOX6在前列腺癌中异常低表达,并与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且影响病人的生存及预后。SOX6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同样低表达,且SOX6的异常表达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过表达SOX6可明显抑制前列腺癌瘤体的生长速度。SOX6首先可以通过直接结合CTBP2转录抑制后者对前列腺癌的促进作用;其次SOX6还可以通过间接抑制EMT信号通路传导抑制前列腺癌的进展;然后,其上游因子PSMA4可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引起SOX6降解,从而最终导致前列腺癌进展。(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金博,彭康莉,王步帆,刘香男,叶琳[3](2018)在《通过噬菌体展示和酵母细胞展示技术在细胞中构建一条全新的泛素化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泛素化是细胞中非常重要的翻译后修饰过程,参与蛋白质降解、细胞信号传导等功能。泛素通过泛素激活酶E1、泛素结合酶E2以及泛素连接酶E3的级联反应,传递到蛋白底物,形成泛素长链。在泛素化过程中,泛素连接酶E3具有底物特异性,起到了决定作用。然而,确定E3的底物特异性是一个难题,这是因为细胞中的600多个E3,识别几万个蛋白底物,E3与底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作用,采用传统的方法,例如基因敲除E3,底物还会从其他E3接受泛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办法,即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和酵母细胞展示技术,在细胞中引进一条全新的泛素化途径。在这个新途径中,所采用的泛素及其E1, E2和E3,全部由突变体构成,这些突变体不和细胞中任何野生型酶或者野生型泛素反应,而只能与其他突变体反应,从而在细胞中产生了一条和野生型途径并存又互不干扰的泛素途径。此途径可以将泛素突变体Ub (xUb)传递到底物上,再通过检测xUb上所携带的标签,就可以确定xUb与哪些蛋白结合,则这些蛋白就是此特定E3的底物,随后再采用细胞生物学手段来验证这些底物。通过这个办法,只要选择不同的E3,就可以确定出不同的E3所对应的底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全国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0-25)

罗欢欢[4](2018)在《Herp通过增强泛素化促进突变亨廷顿蛋白蛋白酶体途径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内质网蛋白(homocysteine-induc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protein,Herp)是HERPUD 1(homocysteine-inducible,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inducible,ubiquitin-like domain member 1)基因编码的一种应激反应蛋白,其N-末端含有泛素样结构域(ubiquitin-like domain,ULD),在内质网早期应激中表达升高,可促进错误折迭蛋白的清除。在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脊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均出现错误折迭蛋白在内质网腔中聚集,引发ER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应激)。在PD中,Herp因ER过度应激而表达升高,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增加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CAAT enhancer-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降解,促进多巴胺神经元存活。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退行性疾病,由编码亨廷顿蛋白(huntingtin,Htt)的基因突变引起。HD基因的第一外显子中CAG重复序列异常增加,使其编码的突变亨廷顿蛋白(mutant huntingtin,突变Htt)含有超长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e,PolyQ)扩展片段。突变Htt错误折迭,以游离型和聚集型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广泛存在,产生细胞毒性,导致HD神经病理学损害。抑制突变Htt的形成或促进其清除对延缓HD的病理学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突变Htt可引起强烈的ER应激反应,诱发细胞凋亡;但此过程中内质网的一些定位蛋白表达升高,清除错误折迭蛋白,对细胞产生保护作用。Herp作为内质网定位蛋白,在HD中其mRNA水平显着增高,但Herp表达增高的意义不明。本研究利用HD转基因小鼠和表达突变Htt的N2a细胞在进一步检测突变Htt对Herp表达水平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Herp表达水平对突变Htt降解和细胞毒性的影响及其机制。1.突变Htt上调Herp蛋白表达水平已有研究发现Herp的mRNA水平在突变Htt所引起的ER应激中显着增高,但并不明确其蛋白水平是否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首先检测了HD模型小鼠和细胞中Herp的蛋白水平。免疫印迹分析显示,不同周龄(5周、8周和12周)的HD转基因小鼠R6/2小鼠脑中和瞬转突变Htt(Htt160Q-GFP)的N2a细胞中Herp水平较野生型小鼠和瞬转正常Htt(Htt20Q-GFP)的N2a细胞显着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R6/2小鼠大脑皮质、纹状体和海马等脑区内,Herp的免疫反应性均较野生型小鼠显着增强。由此表明,突变Htt使Herp蛋白水平显着增高。2.Herp能与突变Htt相互作用为了解突变Htt上调Herp表达的意义,首先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和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共转染Htt160Q-GFP与Cherry-Herp的细胞中,表达游离型突变Htt的细胞内Herp弥散表达于胞核一侧的细胞质中,表达突变Htt聚集物的细胞中Herp空间定位发生改变并包裹在聚集物颗粒的外周。在单转染Htt160Q-GFP的细胞中,内源性的Herp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化特性。说明二者在空间上具有紧密关系。我们利用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方法对二者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检测,结果发现Htt20Q与Htt160Q蛋白都可以免疫沉淀内源性Herp,但Htt160Q与Herp的相互作用更强。以上结果提示Herp与正常Htt和突变Htt都存在相互作用,但在Htt突变后Herp能选择性的增强与突变Htt的相互作用。3.Herp促进突变Htt降解并抑制突变Htt对caspase-3的激活为进一步了解Herp上调及其与突变Htt存在相互作用的意义,我们分别检测了过表达和沉默Herp后对Htt的影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在过表达Herp情况下,转染Htt160Q-GFP的细胞中GFP荧光强度减弱,含突变Htt聚集物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沉默Herp后,转染突变Htt的细胞中GFP荧光强度显着增加,含突变Htt聚集物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在转染正常Htt(Htt20Q-GFP)的细胞内,过表达Herp仅使其GFP荧光强度略微减弱,但沉默Herp却可显着增强GFP荧光强度。免疫印迹检测发现,过表达Herp明显降低表达突变Htt的N2a细胞中聚集型和游离型突变Htt水平,而对正常Htt变化影响不显着;沉默Herp后,表达突变Htt的N2a细胞中游离型和聚集型突变Htt,以及表达正常Htt的N2a细胞中正常Htt水平均显着增加;免疫印迹检测还发现,过表达Herp在减少突变Htt的同时,还可显着减弱突变Htt对caspase-3的激活,沉默Herp在增加突变Htt的同时还增强突变Htt对caspase-3的激活。RT-PCR分析显示,过表达或沉默Herp对转染表达的突变或正常Htt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由此表明,突变Htt上调表达的Herp可通过促进突变Htt的降解而减轻突变Htt的细胞毒性。过表达Herp对正常Htt水平无明显影响,表明Herp可选择性促进异常蛋白的降解。沉默Herp使正常Htt水平增高,说明生理水平的Herp对于维持细胞内正常蛋白的生理水平是必须的。4.Herp能促进游离型突变Htt经蛋白酶体途径被降解为了明确Herp通过何种途径促进突变Htt降解,我们对细胞内存在的两条主要的蛋白降解途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和自噬溶酶体途径分别进行阻断。应用溶酶体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阻断自噬途径后,过表达Herp造成的游离型和聚集型突变Htt的蛋白水平下降未出现明显改变。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阻断蛋白酶体途径后,过表达Herp对游离型突变Htt的清除作用得到明显抑制,而聚集型突变Htt的蛋白水平未发生明显改变。结果提示Herp促进了游离型突变Htt经蛋白酶体途径的降解。5.Herp能增强突变Htt的泛素化Herp能促进游离型突变Htt通过蛋白酶体途径的降解,泛素化是蛋白经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的前提,为进一步证明Herp能否改变游离型突变Htt的泛素化,我们检测不同Herp表达水平对Htt160Q泛素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过表达Herp能增强Htt160Q的泛素化,而沉默Herp则减弱Htt160Q的泛素化。说明Herp能增强游离型突变Htt的泛素化促进其经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降解。6.UBL是Herp抑制突变Htt异常聚集及促进突变Htt降解的关键结构域以上结果显示蛋白酶体途径和自噬溶酶体途径抑制剂均未阻断Herp对聚集型突变Htt的减少作用,说明Herp不通过蛋白酶体途径对聚集型突变Htt产生清除作用,而可能通过其他方式直接影响聚集型突变Htt的水平。真核细胞内还存在分子伴侣介导的对突变Htt的解折迭现象,具有泛素样结构域或类泛素功能的蛋白可发挥分子伴侣样的作用调节底物的装配。为证明含有UBL结构域的Herp是否发挥分子伴侣样的作用抑制突变Htt聚集物的形成,我们构建Herp的UBL结构域缺失质粒(HA-Herp-△UBL)。发现与HA-Herp相比较,HA-Herp-△UBL对游离型突变Htt的减少作用略微减弱,而对聚集型突变Htt的减少作用显着减弱。说明UBL结构域参与了Herp抑制突变Htt异常聚集及促进突变Htt降解的过程,是Herp发挥功能的关键结构域。结论:本研究发现突变Htt可上调Herp蛋白水平并与其存在相互作用,这种上调的Herp可通过增加游离型突变Htt的泛素化来促进其经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降解,同时可能通过分子伴侣样作用抑制聚集型突变Htt的形成,减少了细胞内突变Htt蛋白的含量,从而减弱突变Htt的细胞毒性,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孙婷[5](2018)在《LXRs通过泛素化途径降解p65 NF-κB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s)对LPS诱导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p65 NF-κB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本实验我们采用RAW264.7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以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为炎症模型,观察LXRs配体预处理巨噬细胞对p65 NF-κB表达和多聚泛素化水平的影响。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亚胺环己酮(CHX)阻断p65 NF-κB蛋白的合成,分析LXR配体是否影响p65 NF-κB蛋白的稳定性。通过western blot和PCR技术观察LXRs配体对SOCS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采用siRNA干扰技术进行细胞转染,沉默RAW264.7细胞内SOCS1表达后,观察LXRs配体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中SOCS1、p65 NF-κB蛋白表达以及p65 NF-κB多聚泛素化水平的影响。结果:LXRs配体预处理能够显着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p65 NF-κB蛋白的表达,并且也能显着上调E3连接酶SOCS1mRNA和蛋白的表达。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阻断泛素化途径时,T0901317能够促进p65 NF-κB的泛素化和泛素化降解。SOCS1siRNA转染至RAW264.7细胞阻断SOCS1的表达,明显抑制T0901317诱导的p65 NF-κB泛素化和泛素化降解。结论:LXRs配体预处理能够明显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p65 NF-κB蛋白表达,这可能是LXRs通过SOCS1介导的泛素化途径下调p65 NF-κB水平。(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杨帆[6](2018)在《瘦素通过GSK3介导的OMA1泛素化降解途径增加OPA1表达以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抗凋亡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出现程序性凋亡或坏死,产生左室病理性扩张及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肌细胞再生能力有限导致心肌梗死区的死亡心肌细胞被成纤维细胞替代,产生无收缩功能的胶原瘢痕组织,最终导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发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已在许多大型灵长类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多向分化潜能、干性维持及获取方便等优势。但是,心梗后不利的微环境导致移植到心梗周边区的细胞存活率很低,这成为MSCs有效治疗的瓶颈。我们团队以往的研究发现缺氧预处理(hypoxia preconditioning,HP)的MSCs的存活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对正常培养的MSCs和缺氧预处理MSCs两组细胞的基因组芯片分析,发现缺氧预处理能明显上调MSCs的瘦素(leptin)水平,并且提出瘦素可能参与了 MSCs治疗心肌梗死的作用。然而,瘦素是否通过独立保护MSCs抗凋亡而促进其疗效以及相应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博士研究课题将首先着力于证实瘦素是否具有保护MSCs抗凋亡的作用。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稳态的维持是细胞存活的必要条件。线粒体脊结构破坏将导致其中富含的许多前凋亡因子从线粒体中释放到胞浆,而启动凋亡信号通路。线粒体稳态(融合与分裂)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细胞线粒体功能的重要条件,线粒体分裂有利于清除细胞内受损的线粒体,但过度分裂也会启动线粒体自噬导致细胞凋亡。瘦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在平衡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及调节免疫系统方面都有广泛作用。许多研究发现瘦素对线粒体有潜在调控作用。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给予瘦素处理后,发现线粒体的动力学稳态和功能有着明显改善;瘦素这一线粒体调控作用在瘦素缺失的ob/ob小鼠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已有文献提出瘦素对心肌细胞的抗凋亡保护作用。因此,本博士论文课题同时也将就瘦素是否同样通过对MSCs线粒体形态结构及其稳态的调节而发挥抗凋亡而保护MSCs的生存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在体内和体外模型中验证瘦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能力的影响目的:在体内和体外模型中验证瘦素对MSCs的存活能力有无影响方法与结果:在体实验部分,首先,分离培养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MSCs),并利用带有GFP标记瘦素过表达质粒的慢病毒感染hMSCs过表达瘦素,以便将过表达瘦素的hMSCs移植到急性心梗C57BL/6J小鼠心脏治疗备用。我们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叁组(每组20只):Ⅰ)心肌梗死(MI)组小鼠给予瘦素过表达hMSCs治疗(hMSClep);Ⅱ)MI组小鼠给予同等细胞数量病毒质粒载体感染hMSCs治疗(hMSCvec);Ⅲ)MI组小鼠给予相同注射体积的DMEM组。我们的结果显示:Ⅰ)在心梗术后3天取材小鼠心脏,切片荧光共染GFP和TUNEL评估hMSCs存活率。与病毒空载组(vector)相比较,移植病毒过表达瘦素的hMSCs组中的hMSCs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p=0.01)。Ⅱ)在心梗后28天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和天狼星红染色评价梗死面积发现,瘦素过表达hMSCs组小鼠的心功能和梗死面积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缓解。通过术后28天检测血管新生相关标记物提示:hMSCs是通过旁分泌效应增强血管新生而改善心梗后心功能。体外实验建立缺糖缺氧缺血清(glucose and serum deprivation under hypoxia,GSDH)的hMSCs诱导凋亡模型模拟在体心梗体内不良微环境。在常氧下将hMSCs给予瘦素(50 ng/ml)预处理24小时后,再暴露于GSDH刺激24小时。通过Annexin V/PI染色、TUNEL染色和剪切型caspase 3凋亡蛋白的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瘦素预处理hMSCs组的细胞在凋亡应激环境中的抗凋亡能力明显增强。我们收集细胞培养的条件上清液,进行HUVEC细胞的matrigal管腔形成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瘦素预处理hMSCs组的条件上清液使HUVEC细胞管腔形成最明显,进一步证实hMSCs的旁分泌效应。第二部分:在体外研究瘦素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线粒体动力及功能的改变及其机制探索目的:线粒体是细胞凋亡中重要的细胞器,通过分析线粒体结构和动力的相关调控因子,进一步探索瘦素对hMSCs的线粒体改变的机制方法与结果:在预处理瘦素(50ng/ml)24小时后,再将hMSCs进行GSDH诱导凋亡24小时。通过细胞透射电镜观察hMSCs的超微结构,发现瘦素预处理hMSCs中的线粒体明显增粗增长、脊膨胀;而对照组的线粒体形态则是稀疏、短小的点状样。但是细胞氧耗量的检测发现瘦素预处理组的hMSCs比对照组明显减少,提示我们在凋亡模型中瘦素只对线粒体形态的完整性有保护作用,而对改善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没有作用。进一步分析线粒体动力相关因子,发现在瘦素预处理hMCSs组中,线粒体上调控内膜融合与分裂的因子Optic atrophy 1(OPA1)的蛋白水平明显上调,但在基因水平无变化。OPA1是与动力相关GTP酶样蛋白,位于线粒体内膜上,调节线粒体内膜的融合与分裂、维持脊结构。OPA1有至少5个亚型,主要为长亚型(a、b)和短亚型(c、d、e)。有趣的是,长亚型OPA1(L-OPA1)和短亚型OPA1(S-OPA1)的功能截然相反,L-OPA1调控线粒体内膜融合,S-OPA1控制线粒体内膜分裂。我们发现,在瘦素预处理组的hMSCs中的L-OPA1明显增多,这符合电镜下观察到的线粒体增粗延长,提示线粒体的病理性融合。通过siRNA进行细胞OPA1的特异性基因沉默方式,证实瘦素对hMSCs的抗凋亡保护作用依赖于OPA1因子。进一步分析调控OPA1的因子后发现,在瘦素预处理hMSCs组,另一个线粒体内膜蛋白OMA1的降解增多。已有文献报道,OMA1对OPA1有负性调节作用,OMA1的降解增加符合上述观察到的OPA1的蛋白水平表达增多。同时,我们发现瘦素通过GSK3磷酸化激活而启动OMA1的泛素化降解途径,并且给予GSK3的抑制剂(SB216763)阻止了 OMA1的降解作用,提示OMA1的泛素化降解依赖于GSK3磷酸化激活。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恶劣的微环境中,1)瘦素能够通过维持线粒体脊结构的完整性而增强hMSCs的抗凋亡能力;2)瘦素通过依赖于GSK3磷酸化的方式而介导OMA1的泛素化降解,从而减少OMA1对OPA1的剪切而使OPA1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多,促使线粒体融合。我们提出了,瘦素通过作用于GSK3/OMA1/OPA1信号通路而增强hMSCs应激时的抗凋亡能力,为心血管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26)

宋乐[7](2018)在《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通过泛素化途径负向调控肿瘤抑癌基因KLF4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在全世界范围内,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病死率位于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胃癌发病率呈性别差异性,一般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胃癌的发病率也存在地区差异,总体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欧、南美洲和中欧的发病率普遍偏高,而非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的发病率偏低。导致胃癌发病率的地区差异主要与食物储存、饮食结构、新鲜农产品的可获得性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率等有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慢性感染是胃癌最严重的危险因素,全世界约90%的非贲门胃癌新病例的发生都与其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归于胃癌的第一类生物因子。Cag 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是幽门螺杆菌中由Cag PAI(Cag pathogenicity island)编码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其致癌作用已在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Cag A作为一个细菌癌蛋白通过特异性T4SS系统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发挥着致癌的作用。进入细胞内的Cag A一方面以磷酸化或非磷酸化的方式与细胞内多种信号传导蛋白结合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另一方面也可以影响细胞内各种肿瘤抑癌基因如Runx3,P53等失活,从而发挥致癌作用。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是细胞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最主要方式,它主要调控细胞内一些半衰期短和结构异常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泛素化调节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包括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生物体内存在着一些特异的去泛素化水解酶,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共同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的相对稳态。Krüppel-样因子(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是一个锌指转录因子,具有一个特殊的PEST序列,位于转录激活结构域和转录抑制结构域之间。KLF4蛋白的半衰期较短,在胃癌中发挥着抑癌基因的作用。在我们前期实验中,通过在胃上皮或胃癌细胞中转染Cag A质粒来模拟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发现Cag A一方面可以通过下调去甲基化酶TET1的表达引起KLF4的表达下调,另一方面Cag A还可以通过作用于mi R-155而影响KLF4的表达,从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下调KLF4的表达进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根据既往的研究和本实验室的工作基础,我们进一步猜想:Cag A是否还能从翻译后水平比如说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来影响KLF4的表达呢?其引起KLF4泛素化蛋白酶体降解的具体机制又是什么呢?为验证以上实验猜想,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1.建立幽门螺杆菌细胞与胃上皮细胞的共培养体系。(1)建立幽门螺杆菌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法。(2)HP感染GES-1胃上皮细胞,建立HP与胃上皮细胞的共培养体系。2.Cag A通过蛋白酶体途径影响KLF4蛋白的表达。(1)用WB检测KLF4蛋白在胃上皮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AGS,7901的表达差异;用放线菌酮处理细胞后,用WB检测KLF4蛋白在胃上皮细胞GES-1里面的半衰期。(2)用放线菌酮和MG-132共同处理转染Cag A质粒的GES-1,观察转染Cag A质粒之后KLF4蛋白的半衰期变化以及用MG-132药物处理之后,KLF4蛋白半衰期的变化情况。(3)在GES-1胃上皮细胞转染Cag A质粒和AGS胃癌细胞中共转染Cag A和KLF4质粒之后用MG-132蛋白酶抑制剂处理,用WB检测内源性KLF4蛋白和外源性KLF4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3.Cag A通过泛素化途径影响KLF4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恶性转化。(1)在GES-1细胞里面转染去泛素化酶USP14,USP21,USP28,USP42和KLF4质粒,用WB检测几种去泛素化酶对KLF4蛋白的影响。(2)用WB和PCR检测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里面USP42蛋白以及m RNA水平的表达差异。(3)在GES-1细胞里面转染Cag A质粒或者用HP感染细胞,观察USP42的表达情况。(4)在GES-1胃上皮细胞和AGS胃癌细胞中转染USP42和KLF4质粒,检测USP42对KLF4蛋白的表达变化。(5)在GES-1细胞里面用USP42-si RNA敲低USP42,检测其对KLF4蛋白的影响,并检测敲低USP42和敲低KLF4的GES-1细胞相关行为学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建立HP细菌11637的培养鉴定方法,以及HP与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的共培养方法。2.胃上皮细胞GES-1里面KLF4蛋白的表达是明显高于胃癌细胞7901和AGS细胞里面的。3.KLF4蛋白在胃上皮细胞GES-1里面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在GES-1细胞里面,Cag A质粒转染可以缩短KLF4蛋白的半衰期,在此基础上用MG-132药物处理后可以延长KLF4蛋白的半衰期。4.MG-132可以逆转Cag A质粒转染导致的KLF4蛋白的下调。5.胃上皮细胞里面USP42的蛋白和RNA表达都是高于胃癌细胞的;过表达去泛素化酶USP42有显着上调KLF4蛋白表达的作用。6.Cag A质粒转染/HP感染,导致USP42的表达下调。7.在高表达USP42的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里面敲低USP42,可以引起KLF4蛋白的低表达,在低表达USP42的胃癌细胞AGS里面过表达USP42可以上调KLF4蛋白的表达,并且敲低USP42或KLF4的胃上皮细胞其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克隆形成能力都是增强的。【结论】1.Cag A质粒转染/HP Cag A蛋白可以通过蛋白酶体途径下调KLF4蛋白的表达。2.Cag A质粒转染/HP Cag A蛋白可以下调去泛素化酶USP42的表达,而USP42的下调可以导致KLF4蛋白的表达下调,说明Cag A质粒转染/HP感染可以通过泛素化途径负向调控KLF4的表达,进而促进细胞的恶性进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夏文丽[8](2017)在《日本囊对虾中TLRs-TRAF6/ECSIT泛素化-DORSAL-IE1信号途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先天免疫是动物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础,由于无脊椎动物仅具有先天免疫系统,所以最初关于动物先天免疫机理的研究主要在无脊椎动物中进行,并且经过长期的努力获得了飞跃性的进展。在先天免疫调控过程中,对病原分子的识别是宿主非常重要的第一道防线。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细胞上存在的一种普遍而且重要的先天免疫相关的模式识别受体。哺乳动物的不同TLR受体可以识别不同病原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宿主识别不同的PAMPs后,引发下游不同的信号传递,进而引起下游的核转录因子激活与免疫效应因子如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在无脊椎动物中,果蝇的Toll信号途径最早被发现并报道,但与脊椎动物的TLR信号途径相比,对其信号识别和传递过程,还有许多未知的地方。自1992年以来,以对虾为代表的无脊椎动物海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病害频发,尤其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其对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鉴于此,多国科研人员纷纷开展对虾抗病毒免疫机理的研究。近年来,对虾免疫系统的多种相关信号蛋白分子的功能已经被逐渐揭示出来,但是大部分研究还是针对单基因功能与表达水平的研究,没有形成对虾中免疫信号传递过程的系统认识。例如,目前已经发现对虾中存在多种TLR受体可能参与病原感染,但是这些受体是否在病毒感染中发挥作用,其引发的下游信号传导过程如何都还有待研究。科学问题及意义本论文中,我们将根据实验要求运用多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出对虾中参与识别病毒感染的重要MjTLR受体,并揭示病毒感染所引发的信号转导过程中重要的功能蛋白以及这些蛋白发挥作用的分子机理。为了解对虾中病毒感染相关信号途径的转导和控制对虾病毒病以及提高对虾的先天免疫提供帮助。结果及创新点总结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中存在一条TLR3-TRAF6/Ecsit泛素化-Dorsal-ie1促进病毒复制信号途径。MjTLR3识别病毒感染感染后,促进日本囊对虾中MjTRAF6的上调表达、泛素化增加和与MjEcsit的相互作用的增加。MjTRAF6通过RING结构域与MATH结构域与MjEcsit相互作用,而其TRAF结构域不与MjEcsit相互作用;病毒感染促进MjTRAF6的泛素化进而介导MjEcsit的泛素化,泛素化的MjEcsit与MjDorsal相互作用增加,且入核增加,在核内泛素化的MjEcsit通过蛋白酶体依赖的途径被降解,释放MjDorsal与病毒ie1启动子结合促进ie1基因的转录并促进病毒的复制,降低对虾存活率。MjTLR1则通过引发相反的信号传递过程抑制这一信号传递,进而抑制病毒的复制,提升对虾的存活率。而MjTLR2的功能则不明显。研究的创新点:1、阐明了对虾中叁种MjTLRs在WSSV感染中的不同作用,MjTLR1和MjTLR3分别启动抑制和促进病毒复制的信号途径;MjTLR2则作用不明显;2、阐明了在日本囊对虾中,功能蛋白MjTRAF6与MjEcsit在MjTLRs信号途径下游通过发生相互作用和泛素化增强,促进MjDorsal与ie1启动子结合和ie1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病毒复制;3、确定了对虾中存在一条TLR3-TRAF6/Ecsit泛素化-Dorsal-ie1促病毒复制的信号途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19)

李应宇,吕永坤,周景文,堵国成,陈坚[9](2016)在《酿酒酵母SPS途径调控因子Stp1的泛素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酿酒酵母SPS途径关键调控因子Stp1p泛素化调控机制。通过构建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泛素化检测载体、泛素化位点定点突变及突变体氨基酸利用这叁个层面来研究Stp1p的泛素化过程。通过对Stp1p的潜在的4个泛素化位点突变结果表明,与Stp1p相比,各突变体的荧光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弱,其中叁重突变体Stp1K49,129,113R荧光强度明显弱化。表明潜在的泛素化位点突变后,Stp1p的泛素化过程受到阻遏。进一步的氨基酸利用实验表明,泛素化位点突变对于调控菌体氮源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上述结果说明,泛素化位点突变可以调控Stp1p的泛素化过程,进而影响菌体氮源的利用。(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吴昊[10](2015)在《蛋白质泛素化降解途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泛素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泛素分子通过泛素活化酶、泛素结合酶、泛素连接酶与靶蛋白结合,经由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吞噬、降解靶蛋白。该通路是细胞内蛋白质选择性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蛋白质质控系统,主要降解细胞内80%-90%泛素化的蛋白质。泛素化降解途径参与调节细胞周期、增殖、凋亡、分化、转移、基因表达、转录调节、信号传递、损伤修复、炎性免疫等几乎一切生命活动。当该途径超出正常生理作用时,可以通过减弱生长抑制作用、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引发各种肿瘤。本文就蛋白质泛素化降解途径在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泛素化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前列腺癌是危害全世界男性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前期研究发现CTBP2的异常表达与前列腺癌的进展密切相关,然而其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国内外相关研究提示SOX6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但其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亦不明确。本文首先研究SOX6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然后探究其影响前列腺癌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1.通过数据库对CTBP2进行分析,发现CTBP2能够与SOX6结合;进而猜测SOX6是否影响CTBP2对前列腺癌发展所起作用,进一步引出SOX6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研究。2.通过免疫组化实验检测临床前列腺癌患者与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组织蜡块标本中的SOX6表达差异,然后采用ELSIA方法对临床上住院病人的新鲜采集血液标本检测SOX6的含量,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SOX6的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关系。3.通过对前列腺癌细胞系及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系的细胞培养及提取RNA及蛋白,借助RT-qPCR、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SOX6的异常表达情况。分别敲低及过表达SOX6通过细胞克隆形成、细胞迁移、细胞侵袭等实验明确SOX6对前列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行裸鼠成瘤实验,在实验动物体内验证SOX6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4.最后我们结合数据库对SOX6影响前列腺癌发展的潜在分子机制进行多方位探究。结果1.SOX6在前列腺癌中低表达,且与前列腺癌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2.SOX6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同样低表达,敲低SOX6可以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系的增殖与侵袭,过表达SOX6则明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的生物学行为;裸鼠成瘤实验进一步证实SOX6抑制前列腺癌瘤体的增殖。3.SOX6能够直接结合CTBP2抑制CTBP2的作用,从而影响后者在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SOX6还可以通过抑制EMT信号通路抑制前列腺癌的发展。4.PSMA4作为SOX6的上游,可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促进SOX6降解导致前列腺癌进展。结论SOX6在前列腺癌中异常低表达,并与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且影响病人的生存及预后。SOX6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同样低表达,且SOX6的异常表达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过表达SOX6可明显抑制前列腺癌瘤体的生长速度。SOX6首先可以通过直接结合CTBP2转录抑制后者对前列腺癌的促进作用;其次SOX6还可以通过间接抑制EMT信号通路传导抑制前列腺癌的进展;然后,其上游因子PSMA4可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引起SOX6降解,从而最终导致前列腺癌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泛素化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1].倪若璇,黄常志.泛素化介导的p53非蛋白酶体依赖途径研究进展[C].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9年全国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2019

[2].蔡科科.PSMA4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促进SOX6降解导致前列腺癌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

[3].金博,彭康莉,王步帆,刘香男,叶琳.通过噬菌体展示和酵母细胞展示技术在细胞中构建一条全新的泛素化途径[C].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全国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罗欢欢.Herp通过增强泛素化促进突变亨廷顿蛋白蛋白酶体途径降解[D].华中科技大学.2018

[5].孙婷.LXRs通过泛素化途径降解p65NF-κB作用机制[D].南华大学.2018

[6].杨帆.瘦素通过GSK3介导的OMA1泛素化降解途径增加OPA1表达以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抗凋亡能力[D].浙江大学.2018

[7].宋乐.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通过泛素化途径负向调控肿瘤抑癌基因KLF4的表达[D].安徽医科大学.2018

[8].夏文丽.日本囊对虾中TLRs-TRAF6/ECSIT泛素化-DORSAL-IE1信号途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7

[9].李应宇,吕永坤,周景文,堵国成,陈坚.酿酒酵母SPS途径调控因子Stp1的泛素化过程[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6

[10].吴昊.蛋白质泛素化降解途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5

标签:;  ;  ;  

泛素化途径论文-倪若璇,黄常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