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流行音乐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谢勇飞[1](2021)在《刍议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及其异化》文中认为当前的流行音乐具有娱乐性、表演性、广泛性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流行音乐功能不仅限于娱乐性,也要求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影响着大量的人群,激发人的潜能,构建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品质逐渐提高。但是近年来流行音乐教化功能也在逐渐发生异化,流行音乐的内涵和教化功能以及教化方式都受到一定影响。
李欢[2](2021)在《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实践研究 ——以长沙市外国语学校为例》文中认为在2001年我国对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在改革中把流行音乐列入到中学音乐教材当中,流行音乐成为了新教材中的“新成员”,这项措施的实行让流行音乐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行音乐成为了新教材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对于流行音乐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教育领域改变了对流行音乐的态度和看法,开始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伴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去接触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现象,在音乐文化中和社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行音乐具有浅显易懂的歌词、通俗上口的旋律、优美明快的曲调、单纯而富有变化的节奏、受众广、传播性强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流行音乐给广大群众带来快乐感和幸福感的同时,在市面上也流传着一些歌词中含有低俗的、不健康、不入流的流行音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初中生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教育发展的主要主力队伍,流行音乐所具有的节奏感、律动感等音乐特点十分符合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处于中学阶段的初中生们,他们更多的是需要通过流行音乐来达到情感宣泄、缓解学习压力等一系列的目的,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满足了初中生们在中学阶段的精神需求。优秀的流行音乐能给初中生带来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低俗的流行音乐则会影响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更要提高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同时音乐教师务必要积极的落实《新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政策,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要把音乐审美当作重点,对于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所以针对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里的调查问卷和实践探究这个课题,笔者会通过前期相关文献与书籍的整理与归纳,结合中后期校内调查与探究,根据教师们和学生们的反映情况与两个实际案例,相对应的给出可行的建议与对策。
宋娜娜[3](2021)在《《经典咏流传》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典咏流传》是当下热播的一档大型诗词文化教育类节目。该文化节目的独特形式是通过“和诗以歌”的全新诗词演唱模式。节目一经开播就迅速引起广大青少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传唱,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加快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散发出独特魅力。通过研究《经典咏流传》节目,探究《经典咏流传》文化节目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模式来建构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介绍《经典咏流传》节目特点,节目通过对经典诗词的重新改编谱曲,创造性的配以流行音乐的方式,通过经典传唱来充分挖掘诗词文化中的人文情怀与家国情怀,再加上专业的诗词解读来全面普及诗词知识,为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当前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新局面,并通过阐述《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所呈现出的积极元素来加强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激发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形成热爱学习传统文化的风尚。第三部分详细介绍《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于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通过融入多种方式来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锦上添花。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有充分尊重青少年发展的身心特征,融入时代元素、名人效应、建立情感共识、寓教于乐、加强体验式教育、多元支撑等多种方式的合理应用来获得青少年的积极认同,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青少年心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意义,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并孕育发芽,让其积极主动地保护、传承、弘扬、发展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之,以《经典咏流传》节目为代表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丰富了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些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马赫[4](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谷雨[5](2020)在《流行文化资源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科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的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大发展。中国文化领域呈现出多种文化形态共存的新格局,其中,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使之已在社会主流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而流行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兴盛与扩张,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作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流行音乐、影视剧作、通俗文学以及网络消遣为代表的流行文化,正在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美术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的责任,作为美术教育者,面对流行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多面影响,从流行文化中积极探索能为美术所用的教育资源,使之更好地成为美术教育的正能量,无疑已是基础美术教育的现实亟务。本研究符合美术新课标、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将流行文化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入到初中美术教育。本文阐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及写作意义,同时对流行文化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现状分为三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并从流行文化与美术课程资源的概念界定、实际调研、理论依据以及现实意义入手,阐明了流行文化作为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可能与可行性。在初中美术课程的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以及造型·表现四个领域中,寻找流行文化资源契合美术课程的切入点,展开进行教学设计并实践。最后根据文献数据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反应、辅导教师的建议以及笔者的反思,结合归纳提出结论与建议。结语中,本研究对优秀流行文化给美术教学带来的深远影响给予明确肯定。在文献资料的理论梳理与具体教学实践探索同步互动的研究过程中,笔者深切的感受到,优秀的流行文化对于青少年具有巨大影响力和亲和性。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研究绕不开且不断受惠其现实性、广阔性的对象、内容和资源,极具开发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流行文化教学探讨的认识,为初中美术教学探索更好的道路,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李睿[6](2019)在《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以来,周杰伦成为华语流行乐坛的标志性人物,他和方文山开辟了“中国风”流行歌曲新领域,独领风骚近20年,“周氏说唱”传播广泛,甚而成为华语说唱音乐的最高水平。近20年来,周杰伦流行歌曲影响着90后、00后青少年,成为一种独特的流行文化现象。本文以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为研究议题,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浏览网上周杰伦流行歌曲的音视频、采访周杰伦的视频、粉丝留言等。根据周杰伦流行音乐风格、内容,将其归纳为五类,并就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探索当代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内在规律。正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一章概述周杰伦的影响力及其音乐中的青少年文化形象,包括周杰伦的音乐成就,周杰伦流行歌曲的影响力,以及周杰伦流行歌曲中的青少年文化形象。第二章分析周杰伦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风”歌曲的特点,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第三章概述“周氏说唱”的特点,及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第四章概述周杰伦的励志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第五章概述周杰伦的情歌中蕴含的爱情观,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第六章概述周杰伦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歌曲和异域风情的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第七章阐述周杰伦流行歌曲中受争议的内容,及其偶像形象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通过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其流行歌曲的正面因素给予肯定,并探索流行文化何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广为流行的原因及规律。对周杰伦个人形象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的内容进行客观分析,以期全面、客观的看待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
吕莹[7](2019)在《初中音乐教材中当代流行歌曲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流行歌曲被正式编入教材。论文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流行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处在探索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论文从初中音乐教材出发,旨在探索教材中的流行歌曲在教学中的价值,发挥音乐教材在初中流行歌曲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并引导教师利用教材中丰富多样的经典作品促进流行歌曲教学的发展。该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流行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实施的背景进行阐释。流行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内在要求和初中生心理发展需要,并且顺应了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环境。第二部分,对人教版音乐教材进行梳理和分类,将人教版音乐教材中流行歌曲汇总,按照主题、风格等要素进行分类,从整体上归纳人教版音乐教材的编写优势。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教学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问题;最后一部分,针对初中音乐课堂中流行歌曲教学存在的问题,围绕教材流行歌曲,提出精选流行歌曲、灵活安排教材教学、挖掘流行歌曲教学感染力、提升流行歌曲教学互动性、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共六个层面的解决对策和建议。该研究旨在响应新课程标准的号召,以教材为根基,发挥教材流行歌曲在美育和德育方面的价值,为音乐教师流行歌曲教学提供新思路,为我国初中流行音乐教育发展蓄微薄之力。
孙雅艳[8](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社会延绵发展的根基。流行歌曲作为重要的文艺形态和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其融入生活、融入时代,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感染性,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是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提出的责任和使命。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中明确将“幻想”“想象”“形象化”概括为艺术掌握世界的特征。流行歌曲这一艺术形态是如何影响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观念和态度,进而作用于社会、作用于时代;我们依据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构建机制,何以、何能增强其对人的灵魂、对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正向感染性,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本文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这个命题,探讨如何借助文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从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和感染教育的视角研究文艺铸魂,以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激发新时代青年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基于上述背景和目的,本文以流行歌曲为载体、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可能与可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交叉、历史和现实相融合的视角出发,对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理论依据、内在机理、运行机制、增强路径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全文可归纳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理论和方法作了探讨。流行歌曲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有其美学、大众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角度的原因;而“感染性”则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主动或非主动地受到一种行为、思想的渗透,从而对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众多理论中,发源于接受美学的“接受理论”、来自教育学的“情感教育理论”、来自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和“精神动力学”理论等是探索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相关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梳理了新时期以来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嬗变历程,并在历史流变中确认其正反两方面感染性之所在。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流行歌曲嬗变历程的梳理,将流行歌曲大体分作港台流行歌曲、校园流行歌曲、“西北风”流行歌曲、新时期的“红歌”、网络流行歌曲、新时代主旋律流行歌曲等六个阶段,据此得出流行歌曲的正向感染性在于坚守理想信念、强化价值引导、增强精神引领、丰富审美体验等方面,而负向感染性则源于价值确立的消解、价值导向的偏差、价值引领的弱化等方面,从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基本前提。第三部分通过对“流行歌曲感染性”这一主题具体研讨目标的确立,通过歌唱者和美育工作者的个案,分析了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构成主要包括情感、意境、时代性等几个要素;并通过2019年央视春晚个案分析和定量化实证分析等几个方面探讨“流行歌曲感染性”这一主题的内涵。对成功的歌唱家、作出杰出贡献的美育工作者的访谈,可以获得一些有别于局外人的经验和感受;透过成功的音乐产品,可以触摸到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着力点;再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大体厘清流行歌曲为什么可以流行、怎样流行、流行过程中如何陶冶人、感染人等问题。这几个不同的支撑点,共同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的实证性框架。第四部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机制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构建机制,大体可概括为主客体心灵共鸣、美学场域文化涵养和大众传媒助推、内循环要素创作机制等几个层次,而音乐受众与流行歌曲之间的审美共鸣是其内核。在增强其正向感染性的实践上,可以从流行歌曲的生产创作、校园“以美育人”教育理念的贯彻、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及自媒体的融合推进、“政府-市场-个体”协同打造良好的商业运行机制等几个方向上作出相应的尝试。流行歌曲是一代音乐人智慧的结晶,也是长期被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载体。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借助对于青年受众具有特殊感染性的流行歌曲,实现对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这一理念的推进,是本研究的美好愿望和最终归宿。
朴荟霖[9](2018)在《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进步,是时代的需要,是党和国家、社会和民众的需要,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其要想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满足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就必须要从自身发展入手,产出优秀作品,培养优秀人才。而优秀作品的呈现和优秀人才的出现,除了社会环境氛围营造、媒体宣传推广、市场化商业化运营等社会“外因”积极介入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全面发挥艺术类高校和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根本优势,切实加强高等艺术教育尤其是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这一“内因”的发展,努力培养优秀流行音乐专业人才、产出优秀作品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深入推进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培育流行音乐人才也就日益为学界和乐界所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在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融合发展、关注青年价值观引领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今天,作为向青年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尤其是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应如何找准定位、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作用,呼应社会、媒体关注和青年期待,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先声,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切实加强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将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和问题背景,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如何、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在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就成为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基于当代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这一核心,本文以理论和实践层面破解“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策略为研究主旨,以大陆艺术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为研究基点,论文并非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简单的历史分析和现状描述,亦非孤立的为研究专业建设而研究,而是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放在国家、社会、当代教育发展进程中去综合考量,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与高等教育使命与担当相结合、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相结合、与国家民族振兴相结合,要站在更高的站位上审视和思考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要跳出专业观专业、跳出教育谈教育、跳出流行论流行。结合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围绕发展建设策略这一主要线索,按照历史纵深研究与现状横向比较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特征,破解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当前流行音乐发展和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本研究(包括绪论、结论)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集中进行研究背景分析,提出问题、阐释思路,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文献材料展开详细分析与综述,对研究价值、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进行解读;第一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进行详细论证分析;第二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和深入剖析;第三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目标定位、整体思路进行系统研究;第四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进行深入挖掘和集中探讨,尝试提出新的核心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第五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建设与基本保障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提出新的辅助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结论部分对全文论证结果进行陈述,总结研究不足,并对外国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启示研究、高校流行音乐专业评估体系与指标体系建设研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贯通一体化流行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等方面进行延展性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照和思考。本文得出如下结果:研究结果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宏观设计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理论依据,以多学科理论作为学理基础,要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整体要求和高校音乐专业建设的一般原则,在宏观设计方面要依据“整合理念”和“内涵式发展”的整体建设思路开展设计。研究结果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需要在建设目标的指引下,依据宏观设计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实践探索,归纳起来,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展开具体实践:在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计方面,要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在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要完善音乐审美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创造教育”理念;在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要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在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在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要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在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研究结果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是核心目标,其主要内容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培养至上,尊重规律、彰显个性,承典塑新、中西融通”的全新设定目标,进而将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真正能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合理吸纳西方先进文化、创造当代健康流行文化的、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广博文化素质的、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本研究为目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做出的贡献在于:1.尝试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从音乐教育大类专业建设发展史中剥离出来,首次独立完成了专业建设史的梳理;2.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3.通过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建设提出了建设的目标定位、整体思路、理论依据,提供了一整套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策略;4.结合自身研究,本文从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视角提出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宏观设计构想,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
郑一[10](2018)在《校园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校园歌曲是指由专业作曲家或者非专业如在校师生创作的以表现校园生活和学生群体状态,校园歌曲内容朴实,曲调动听,易于引起学生广泛共鸣的在校园内广为传唱的歌曲。它针对学生的特点、心理及围绕着学生的生活所作,其中包含着许多积极健康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巨大的思想政教育作用。因此,研究校园歌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发挥了校园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设和发展。文章根据高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讨校园歌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资源、新载体、新方法,寻求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大作用发挥,增强主旋律教育的吸引力。本文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音乐学等学科的理论,对校园歌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现状和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本文第一部分是校园歌曲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主要是对校园歌曲的概念、类型、特点进行了界定,同时论述了校园歌曲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溯源。第二部分,对校园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一部分,对校园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二、论流行音乐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流行音乐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刍议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及其异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行音乐的内涵 |
二、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 |
三、流行音乐之教化功能的异化 |
(2)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实践研究 ——以长沙市外国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及内容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概念 |
第二节 流行音乐的特征及基本分类 |
第三节 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可实施性分析 |
第二章 长沙市外国语学校流行音乐教学调查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访谈与分析 |
第三章 流行音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电子空间站》:课例《我的未来不是梦》 |
第二节 《中国流行风》:课例《让世界充满爱》 |
第四章 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对策 |
一、需要我们正确地去引领和指导学生如何看待流行音乐 |
二、在音乐教学中适度引入流行音乐 |
三、运用科学、灵活、先进、多样的音乐教学方式 |
四、加强教师对流行音乐的认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经典咏流传》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创新点与重难点 |
1.4.1 创新点 |
1.4.2 重难点 |
2 《经典咏流传》节目简介与特点 |
2.1 《经典咏流传》节目简介 |
2.2 《经典咏流传》节目特点 |
2.2.1 “和诗以歌”创新形式 |
2.2.2 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巧妙结合 |
2.2.3 挖掘经典作品的人文情怀 |
2.2.4 专业解读传播诗词的内涵与意蕴 |
3 《经典咏流传》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分析 |
3.1 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
3.1.1 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
3.1.2 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
3.1.3 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征 |
3.1.4 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 |
3.2 青少年对《经典咏流传》的认知度与接受度 |
3.2.1 青少年接触电视文化节目的基本情况 |
3.2.2 青少年对《经典咏流传》的认知度 |
3.2.3 青少年对《经典咏流传》的接受度 |
3.3 《经典咏流传》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
3.3.1 歌颂深厚的家国情怀 |
3.3.2 弘扬无私的奉献精神 |
3.3.3 引领崇高的人生理想 |
3.3.4 激发积极地进取精神 |
3.4 《经典咏流传》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影响 |
3.4.1 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
3.4.2 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 |
3.4.3 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热爱学习传统文化的风尚 |
4 《经典咏流传》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
4.1 创新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 |
4.1.1 融入时代元素 |
4.1.2 发挥名人效应 |
4.1.3 激发情感共识 |
4.2 创新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 |
4.2.1 寓教于乐 |
4.2.2 生动化表达 |
4.2.3 多元支撑 |
4.3 创新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
4.3.1 应用多媒体传播渠道 |
4.3.2 加强体验式教育活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调査问卷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流行文化 |
1.4.2 明星偶像 |
1.4.3 偶像崇拜 |
1.4.4 青少年 |
1.4.5 失范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文献综述 |
1.5.2 国内文献综述 |
1.5.3 评述 |
1.6 研究理论依据 |
1.6.1 功能论 |
1.6.2 结构分析 |
1.6.3 亚文化理论 |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框架 |
1.7.3 文章结构 |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
2.3 小结 |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
4.1.2 粉丝消费 |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
4.2 自我的丧失 |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
4.3 狭隘性 |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
4.4 非道德化 |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
4.5 娱乐极端化 |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
5.1.1 文化与认同 |
5.1.2 个体与组织 |
5.1.3 制度与科技 |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
6.1 政府层面 |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
6.2 多元社会层面 |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
6.3 个人层面 |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
6.3.2 偶像的角色 |
6.3.3 传媒者的角色 |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
第7章 结语 |
7.1 回视偶像崇拜 |
7.2 本研究的结论 |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致谢 |
(5)流行文化资源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流行文化的研究 |
1.2.2 流行文化对于青少年所产生影响 |
1.2.3 流行文化与教育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流行文化作为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
2.1 流行文化与初中美术教学 |
2.1.1 什么是流行文化 |
2.1.2 流行文化的特点 |
2.1.3 流行文化对初中美术教学影响的调研 |
2.2 流行文化作为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依据 |
2.2.1 隐性课程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流行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 |
2.3.1 满足青春期学生的特定需求 |
2.3.2 建立活力开放的美术课程 |
2.3.3 转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 |
第3章 流行文化资源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
3.1 影视动漫与美术教学 |
3.1.1 《广而告之》(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
3.1.2 《自己办展览》(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
3.2 波普艺术与美术教学 |
3.2.1 《流行艺术文化:波普艺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
3.2.2 《流行艺术文化:波普艺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海纳百川,积极面对各类文化形式和现象 |
4.2.2 勤于思考,寻找美术课堂文化交集与合力 |
4.2.3 融会贯通,合理配置与学生共情的流行资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周杰伦的影响力及其音乐中的青少年文化形象 |
第一节 周杰伦的音乐成就 |
第二节 周杰伦流行歌曲的影响力 |
一、周杰伦在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地区的影响 |
二、周杰伦在亚洲的影响 |
三、周杰伦在欧美的影响 |
四、周杰伦演唱会的市场号召力 |
第三节 周杰伦流行歌曲中的青少年文化形象 |
一、个性 |
二、时尚 |
三、阳光 |
四、孝顺 |
第二章 周氏“中国风”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
第一节 周杰伦、方文山开创的“中国风”歌曲 |
第二节 周氏“中国风”歌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
一、周氏“中国风”歌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
二、周氏“中国风”歌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 |
三、周氏“中国风”歌曲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思维 |
第三节 周氏“中国风”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 |
一、文化认同 |
二、文化自信 |
第三章 “周氏说唱”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
第一节 “周氏说唱”概述 |
一、“周氏说唱” |
二、“周氏说唱”的特点 |
(一)独特的节奏规律 |
(二)正面、积极的歌词内容 |
(三)说唱与不同音乐元素的拼贴 |
三、“周氏说唱”歌曲的多样化 |
(一)中国化“说唱” |
(二)西方古典化“说唱” |
(三)乡村风“说唱” |
(四)个性化“说唱” |
(五)幽默化“说唱” |
第二节 “周氏说唱”对青少年的影响 |
一、传达积极的生活态度 |
二、树立正面的说唱音乐形象 |
第四章 周氏励志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
第一节 周杰伦的励志歌曲概述 |
一、周氏励志歌曲 |
二、周氏励志歌曲的特点 |
(一)追逐梦想 |
(二)解答人生困惑 |
第二节 周氏励志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 |
一、偶像影响 |
二、精神激励 |
第五章 “周氏情歌”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
第一节 “周氏情歌”概述 |
一、“周氏情歌” |
二、“周氏情歌”的特点 |
(一)单纯美好的校园恋情 |
(二)理性的失恋观 |
第二节 “周氏情歌”对青少年的影响 |
一、珍惜爱情的美好 |
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
第六章 周杰伦其他流行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
第一节 周杰伦反映社会现实的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
一、题材多样的周氏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
(一)反战歌曲 |
(二)环保歌曲 |
(三)反家暴歌曲 |
(四)反毒歌曲 |
(五)揭示人性歌曲 |
二、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引导作用 |
第二节 异域风情的周氏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
一、周杰伦世界音乐风格歌曲 |
(一)美国西部的牛仔音乐文化 |
(二)东欧音乐风情 |
(三)古巴比伦文明 |
(四)日本“忍者”文化 |
(五)埃及文明 |
二、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聆听世界音乐的耳朵 |
第七章 在争议中前行的周杰伦 |
第一节 学界对周杰伦的批评 |
一、字不正腔不圆,咬字不清——对专业演唱规范的挑战 |
二、音乐个性鲜明,曲高和寡——对后学者的挑战 |
第二节 周杰伦偶像形象对青少年造成的消极影响 |
一、对青少年审美的消极影响 |
二、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消极影响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初中音乐教材中当代流行歌曲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提出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观察法 |
3. 问卷调查法 |
(四)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 有助于发挥教材的核心作用 |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选择 |
3. 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流行歌曲教学 |
(五) 相关概念阐释 |
1. 流行歌曲 |
2. 教材流行歌曲 |
一、初中音乐课堂实施流行歌曲教学的背景 |
(一) 初中流行歌曲教学的多元文化背景 |
1. 我国音乐教育现状 |
2. 后现代音乐教育观 |
3. 国外教学法的引入 |
(二)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
1. 以美育人,以情感人 |
2. 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兴趣 |
3. 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
(三) 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
二、初中音乐教材及当代流行歌曲教学现状分析 |
(一) 初中音乐教材分析 |
1. 教材内容概述 |
2. 教材流行歌曲分类 |
3. 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
(二) 学生学情分析 |
1. 初中生偏爱流行歌曲 |
2. 初中生对课堂的展望 |
(三) 教学情况分析 |
1. 教师基本情况 |
2. 教材流行歌曲应用情况分析 |
三、教材中流行歌曲教学对策及建议 |
(一) 精选流行歌曲 |
1. 流行歌曲进入课堂的可行性 |
2. 流行歌曲引入课堂的筛选原则 |
(二) 灵活安排教材教学 |
1. 适当调整流行歌曲教学位置 |
2. 深度践行新课程标准 |
(三) 挖掘流行歌曲教学的感染力 |
1. 发挥教材流行歌曲的德育价值 |
2. 情感陶冶教学设计 |
(四) 提升流行歌曲教学的互动性 |
1. 教材流行歌曲表现力特点 |
2. 节奏环节教学设计 |
(五) 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
1. 锁定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
2. 以人为本,肯定学生的个性化价值 |
3. 秉持开放性原则 |
(六) 优化教师队伍 |
1. 增加流行歌曲相关教学培训 |
2. 教师提升自身教研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思想共识亟需凝聚 |
(二)从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思政载体尚需开拓创新 |
(三)从思政学科的发展来看,跨学科交叉研究有待深化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流行歌曲的研究 |
(二)关于感染性的研究 |
(三)关于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三、研究概况 |
(一)研究目标 |
(二)受访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分析 |
(一)流行歌曲的特征 |
(二)“感染性”简析 |
(三)不同载体感染性的比较 |
(四)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主客体特征 |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与大众传媒理论 |
(二)接受理论 |
(三)情感教育理论 |
(四)场域理论 |
(五)精神动力学理论 |
第二章 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历史嬗变及正负向感染性分析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嬗变过程 |
(一)钦羡港台:(改革开放初期)港台流行歌曲 |
(二)重返校园:(20 世纪70—80 年代)校园流行歌曲 |
(三)返璞归真:(20 世纪80—90 年代)“西北风”的流行 |
(四)激情燃烧:(20 世纪90—2000 年代)新时期的“红歌” |
(五)精神快餐:(2000 年—21 世纪以来)网络流行歌曲 |
(六)开拓创新:(2012 年至今的“新时代”)主旋律流行歌曲 |
二、流行歌曲的正向感染性 |
(一)坚定理想信念 |
(二)强化价值引导 |
(三)增强精神引领 |
(四)丰富审美体验 |
三、流行歌曲的负向感染性 |
(一)价值确立的消解 |
(二)价值导向的偏差 |
(三)价值引领的弱化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实证分析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个体性目标与社会性功效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个体性目标:启迪梦想,丰富人生 |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社会功效:构筑灵魂休憩的家园 |
二、构成流行歌曲感染性要素的个案分析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本体要素:情感、意境、时代性 |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实践要素:体验与创造 |
三、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感染性个案分析 |
(一)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
(二)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的时代内涵 |
(三)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的时代价值 |
四、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定量化实证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样本结构:以90后青年为主体 |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客观基础:时间投入多,受喜爱程度高 |
(三)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情感储备:追求时代感和抒情化 |
(四)影响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主要指标:旋律、歌词与主题 |
(五)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优势条件:青年对优秀作品的强烈诉求 |
第四章 流行歌曲正向感染性的构建机制 |
一、主客体共鸣机制 |
(一)主客体的价值共鸣 |
(二)主客体的情感共鸣 |
(三)主客体的审美共鸣 |
二、美学场域文化涵养机制 |
(一)强化认知,深化情感 |
(二)坚定信念,增强意志 |
(三)塑造行为,端正态度 |
三、大众传媒助推机制 |
(一)主流媒体提升机制 |
(二)新媒体推动机制 |
(三)自媒体强化机制 |
四、内循环要素创作机制 |
(一)民族文化浸润机制 |
(二)以和为美韵律机制 |
(三)创作主体反射机制 |
第五章 增强流行歌曲正向感染性的路径选择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流行歌曲生产创作 |
(一)以社会效益为基,推进流行歌曲创作健康发展 |
(二)以先进文化为先,遵循流行歌曲发展规律 |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坚守核心价值观阵地 |
二、强化校园美育,实现“以美育人” |
(一)“以美育人”,让流行歌曲走进课堂 |
(二)“以美养德”,培育青年崇高理想 |
(三)“以美铸魂”,培育青年担当精神 |
三、媒体全面融合推进流行歌曲正向感染的传播 |
(一)主流媒体的选优推送 |
(二)网络传媒和自媒体的推广扩散 |
四、“政府-市场-个体”协同打造良好的商业运行机制 |
(一)政府:提升文化综合治理与服务水平 |
(二)市场:强化对流行歌曲正向感染的社会责任 |
(三)个体:培育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访谈提纲 |
附录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访谈摘要 |
附录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中国流行音乐相关研究 |
(二)中国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
(四)中国高校专业建设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五、创新点 |
(一)理论研究注重史论结合 |
(二)实践研究具有中国特色 第一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概念、本质特征与发展历程 |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流行音乐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本质特征 |
(一)艺术性与通俗性 |
(二)传统性与时尚性 |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 |
(四)统一性与独立性 |
(五)综合性与跨域性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 |
(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流变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历程概述 第二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
一、研究与设计方法 |
(一)文献研究设计 |
(二)访谈设计 |
二、调查研究实施过程 |
(一)文献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
(二)访谈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
三、调查研究结果汇总 |
(一)文献调查结果呈现 |
(二)访谈调查结果汇总 |
四、基于调查研究结果的成绩概述与问题分析 |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成绩概述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第三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目标定位与整体思路 |
一、理论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指导,以多学科理论基础为支撑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青年思想 |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 |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四)音乐教师心理结构建构理论 |
(五)存在主义课程与价值观 |
(六)音乐流行理论 |
二、目标定位: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专业人才 |
(一)立德树人、培养至上 |
(二)尊重规律、彰显个性 |
(三)承典塑新、中西融通 |
三、整体思路:“整合理念”与“内涵式发展” |
(一)基于“整合理念”的建设思路 |
(二)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建设思路 第四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 |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规划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 |
(二)建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 |
(三)建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 |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完善音乐审美教学 |
(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 |
(三)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创造教育”理念 |
三、关于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 |
(二)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 第五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与基本保障实践策略 |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 |
(二)构建“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 |
(二)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 |
三、关于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
(二)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 结论 |
一、结论总结 |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 |
二、创新与反思 |
三、延展性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年表 |
附录2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3 :五位流行音乐教育界资深专家访谈记录摘编 |
附录4 :专业基础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100 首经典民歌 |
附录5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经典流行音乐作品词例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校园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中的局限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一)校园歌曲的界定 |
(二)校园歌曲的特点以及类型 |
1.校园歌曲的特点 |
2.校园歌曲的类型 |
(三)校园歌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1.校园歌曲的发展历程 |
2.校园歌曲的现状 |
(四)理论溯源 |
1.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 |
2.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思想 |
3.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二、校园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
(一)校园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3.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二)校园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作用 |
1.部分校园歌曲内容与主流价值观不吻合 |
2.多数校园歌曲以自发形式传播,缺乏有效传播平台 |
三、校园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路径探究 |
(一)坚持正确导向,注重校园歌曲的内容创作 |
1.创作内容要贴近校园,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
2.创作内容要贴近学生,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
3.创作内容要贴近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
(二)加强阵地意识,注重校园歌曲的平台建设 |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音乐教育 |
2.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拓展校园歌曲传播渠道 |
3.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进行网络推送 |
4.建设校园歌曲网络平台,丰富传播方式 |
(三)转变观念,注重大学生音乐素养提升 |
1.转变重智育轻美育的观念,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 |
2.融美育于德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
3.实现各科教育协同育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流行音乐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刍议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及其异化[J]. 谢勇飞. 喜剧世界(下半月), 2021(06)
- [2]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实践研究 ——以长沙市外国语学校为例[D]. 李欢.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经典咏流传》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研究[D]. 宋娜娜.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5]流行文化资源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D]. 谷雨. 集美大学, 2020(08)
- [6]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D]. 李睿.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初中音乐教材中当代流行歌曲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D]. 吕莹. 渤海大学, 2019(01)
- [8]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D]. 孙雅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9]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D]. 朴荟霖.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10]校园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 郑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