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男子曲棍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跑动距离,冲刺跑,不同速度下跑动距离分布
男子曲棍球论文文献综述
庄晓东,毛宁[1](2019)在《中国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在不同类型比赛中,运动负荷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曲棍球是亚洲传统优势项目。自1975年起,我国便大力推广曲棍球运动,但相较女队,中国曲棍球男队的成绩始终与预期有所差距。本研究运用跑动距离,冲刺跑和不同速度下跑动距离分布叁种数据为研究参数,通过量化分析,得出不同类型比赛;所产生的不同运动负荷。为往后中国男曲备战准备提供量化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09期)
冯锐,陈小平,蔡旭旦[2](2018)在《基于Accelerometer及GPS的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不同位置Accelerometer及GPS指标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对我国曲棍球及集体球类项目比赛的负荷特征更为精准的把控。方法:选取16名辽宁省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9场关键比赛,每场比赛运动员均佩戴Catapult公司研发的Optimeye S5信号接收器对数据进行采集,使用Openfield软件对部分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赛后编辑数据并进行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比赛平均跑动距离为5 505±2 048 m,加速和减速距离占比为13.2%和7.5%。平均IMA为483±188次,HIE占比为27%。变向尤其左变向次数显着高于加速和减速次数(P<0.01)。前锋进行爆发式运动的频率最高且每分钟HIE及变向次数显着高于前卫和后卫(P<0.05);后卫每分钟加速次数最高且显着高于前卫(P<0.05)。各PlayerLoad TM均与跑动距离呈极强相关性(r>0.9,P<0.01)并与IMA和HIE次数呈高度相关性(r>0.7,P<0.01),2D PlayerLoad TM与各指标相关程度最高。结论与建议:需加强我国曲棍球运动员整体跑动负荷量及高强度跑动与爆发式运动能力,重点训练变向尤其左变向能力。加强前锋磷酸原系统供能及短距离重复冲刺能力,提高瞬时启动、急停和急转等灵敏能力。加强前卫和后卫的有氧系统供能,提高持续跑动能力。重点训练后卫下肢爆发力,提高瞬时加速进行近身抢断的能力。PlayerLoad TM和2D PlayerLoad TM均可作为集体球类项目跑动距离和爆发式运动的有效替代指标。PlayerLoad TM Slow更适合实时监测速度小于2 m·s-1的爆发式运动,后卫HIE更适合使用PlayerLoad TM Slow进行实时监测。(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冯锐[3](2018)在《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和训练Accelerometer及GPS指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不同位置加速、减速、HIE及运动员负荷等Accelerometer指标以及冲刺、低速跑及持续跑动距离等GPS指标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性的分析,以期达到对我国曲棍球运动以及集体球类项目比赛的运动形式以及运动负荷特征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并为训练形式及训练负荷的分配提供更为精准的把控。研究方法:通过选取16名辽宁省男子曲棍球运动员2016及2017年参加的9场关键比赛以及5场训练赛,每场比赛和训练中每位运动员均佩戴Catapult公司研发的Optimeye S5信号接收器并对比赛和训练中产生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收集,每场比赛和训练结束后通过Catapult Openfield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通过Excel制图表并使用SPSS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及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中平均加速与减速距离约占平均总跑动距离的25%,其中低强度加速与减速距离约占总跑动距离的20%,低强度加速与减速距离约占总加速与减速距离的80%。2D运动员负荷和低速运动员负荷分别约占总运动员负荷的60%和30%。比赛和训练平均总运动员负荷与平均总跑动距离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r=0.85与r=0.81,P<0.01)。比赛和训练每分钟运动员负荷与每分钟跑动距离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r=0.73与r=0.72,P<0.01)。比赛平均总2D运动员负荷与平均HIE次数呈强相关性且相关程度较运动员负荷与HIE相关程度更高(r=0.81与r=0.61,P<0.05),不同位置均存在不同的相关性。前锋和后卫每分钟加速次数均显着高于前卫(P<0.05),前锋每分钟减速次数显着高于后卫(P<0.05),且高于前卫,每分钟左变向次数上,前锋均显着高于前卫和后卫(P<0.05),前锋每分钟右变向次数同左变向的结果,均显着高于前卫和后卫(P<0.05),不同位置每分钟HIE次数结果与每分钟右变向次数相似,前锋均显着高于前卫和后卫(P<0.05)。后卫每米运动员负荷显着高于前卫和前锋(P<0.05),前锋每分钟运动员负荷显着高于后卫(P<0.05)且高于前卫,前锋单位时间2D运动员负荷及慢速运动员负荷则显着高于前卫和后卫(P<0.05),而前卫总跑动距离及平均总运动员负荷高于后卫和前锋。比赛总体Accelerometer及GPS监测指标均高于训练相应指标,不同位置差异不尽相同。研究结论及建议:Accelerometer能够有效监测集体球类项目爆发式运动,其衍生指标Player LoadTM能够准确量化外部负荷,改进了GPS技术只能对匀速持续运动进行监测的不足,且弥补了心率、血乳酸等内部生理负荷指标监测身体负荷的缺陷,为科学化训练提供更准确的负荷控制。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和训练平均总运动员负荷与平均总跑动距离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说明运动员负荷能有效反映持续性跑动相关运动的负荷特征。比赛平均总2D运动员负荷与平均HIE次数呈强相关性且相关程度较运动员负荷与HIE相关程度更高,说明2D运动员负荷更能反映加速、减速及变向等爆发式运动负荷特征。前锋相比前卫和后卫具有更高的每米运动员负荷且2D运动员负荷占总运动员负荷比例更大,说明前锋在比赛中产生了更多的爆发式运动。后卫每分钟加速次数及每米运动员负荷均高于前锋和前卫,说明防守位同样存在甚至超过进攻位的爆发式运动。建议将GPS结合Accelerometer对比赛和训练进行监控,通过训练和比赛不同位置各项指标的差异进行针对不同位置相应的训练负荷调整。针对不同位置应重点监测相应的运动员负荷指标,产生更多爆发式运动的位置应重点监测其2D Player LoadTM,而产生更多持续性跑动的位置应重点监测其Player LoadTM。需重视前锋爆发式运动能力的发展,协同提高其ATP-CP系统及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且不能忽视有氧能力的发展。不能忽视防守位爆发式运动能力的发展,重点应训练其无氧供能系统中的磷酸原系统,以增强防守位应对前锋进攻时快速加速进行拦截和抢断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8-06-25)
江楠[4](2018)在《青少年男子曲棍球运动员专项跑动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青少年曲棍球运动员专项跑动能力进行了测试和研究。研究指出,短距离的专项冲刺跑动中技术因素(持杆带球)占据相对重要的位置,长距离专项速度或多次折返专项速度中一般速度能力相对重要;男子运动员之间灵敏持杆带球跑水平差距较大;在持杆带球跑测试中呈现高度相关的5m持杆带球跑与10m持杆带球跑,其一般速度5m速度跑与10m速度跑相关性仅为显着中度相关(男子)和显着弱相关;一般速度项目之间相关性均不强。(本文来源于《运动》期刊2018年06期)
王明波,崔英彪,扬刘,霍科林[5](2017)在《Catapult和Firstbeat监控设备在高水平男子曲棍球训练及比赛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运用Catapult运动表现监控系统及Firstbeat运动心率监控系统,分别对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外部负荷及内部负荷进行监控分析,皆在分析高水平男子曲棍球比赛体能特点及体能需求,为明确专项体能训练方向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对象:高水平男子曲棍球运动员22名,平均年龄24.9岁,平均身高173.4cm,平均体重71.8kg;2015年1月15日至2015年7月1日之间的19场比赛,其中国内教学比赛6场,国际教学比赛8场,国际正式比赛5场。(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7-10-13)
蔡旭旦[6](2017)在《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跑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员比赛中总跑动距离、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分布、不同速度段跑动时间分布、冲刺和重复冲刺要求和加速减速变向运动特点等比赛跑动特征进行测算和分析,为我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和体能训练提供理论和数据的参考。鉴于2015年国际曲棍球联合会正式采用新规则进行比赛,因此探索曲棍球新规则对比赛跑动特征的影响也是本研究目的的一部分。研究方法:参加2015年、2016年全国男子曲棍球系列比赛的辽宁省男子曲棍球23名队员(身高:179.3±7.1 cm,体重:74.8±10.5 kg)参与了本次研究。在2015年全国男子曲棍球锦标赛4场比赛中使用GPSports团队运动监测系统(SPI Elite,GPSports Systems Ltd,Australia,5Hz)对运动员比赛中的跑动数据进行收集,并使用Team AMS软件(GPSports Team AMS,version 2014.11)对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编辑和处理。在2016年全国男子曲棍球冠军杯、锦标赛的5场比赛中使用Catapult变向数据采集装置(Optimeye S5,Catapult Sports,Australia,10Hz)对运动员比赛中的加速、减速、变向数据进行收集,并使用Catapult Openfield软件(Openfield,Catapult Sports,Australia)对运动员比赛中的加速、减速、变向数据进行编辑和处理。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不同位置、不同速度段、不同比赛阶段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显着性差异设定为P≤0.05。研究结果: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中平均跑动距离为5788±1710m,平均上场时间为37.8±14.0 min。其中,中、低强度跑动距离占总跑动距离的75.1%,高速跑动距离和冲刺距离分别占总跑动距离的25.1%和7.8%。中、低强度跑动时间占总上场时间的86.3%,高强度跑动时间和冲刺时间分别占总上场时间的13.6%和3.4%。比赛中平均冲刺次数为25.5次,平均冲刺时间为2.5 s,平均每次冲刺的距离为15.6 m。冲刺距离20m以下的冲刺次数占到了总冲刺次数的75%,冲刺间歇休息时长主要集中在0-60 s和120 s以上,分别占到总体间歇休息时间分布比例的47%和36%。比赛中加速、减速、变向总次数为349.5次,其中左右变向是加速、减速变向活动的主要的表现形式,占到了比赛总活动次数的75%。前锋、前卫在高速跑动距离比例、冲刺次数等高强度运动指标上显着高于后卫(P≤0.05);后卫在总跑动距离、总上场时间、低强度跑动比例等总体运动指标上显着高于前锋、前卫(P≤0.05)。2015年国际曲棍球联合会新规则比赛下,运动员总跑动距离、总上场时间等运动总量指标呈下降趋势,但是高速跑动时间比例、平均跑动速度等高强度运动表现指标呈上升趋势,也表现出更低的疲劳累积。研究结论与建议: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在曲棍球比赛中表现出总跑动距离大(5788±1710 m),以20-40次,20m左右高强度重复冲刺为核心的跑动特征。并且不同位置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位置间差异,前锋、前卫表现出间歇性、高强度、运动总量相对较低的位置特征;后卫则表现出运动总量大、运动强度相对较低的位置特征。在2015年新规则下,曲棍球比赛总跑动距离、总上场时间等指标下降,但是比赛运动强度和激烈程度有所提升。建议我国曲棍球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在进行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在重视有氧能力发展的同时,应注重短距离(15-150m)、短暂间歇休息(20-60s)、重复冲刺能力(20-40次)的发展。在加速、减速、变向能力上,应注重加速和减速肌群协调发展,重视左右变向能力的训练。针对不同位置的跑动特征,前锋、前卫应侧重于高强度、间歇性的训练,后卫则应侧重于中高强度持续性的训练。针对2015年曲棍球规则的变化,应合理调整日常高强度训练的训练强度,使运动员能够适应新规则比赛中所提高的运动强度。(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7-05-26)
邱华丽[7](2016)在《中国男子曲棍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家队22名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曲棍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叁维人体扫描仪,对身体的各部位的纬度、横截面和长度进行测量,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探讨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点,为曲棍球运动的选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中国男子曲棍球队队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充实,肩宽,腰细,躯干呈倒叁角形。前臂粗壮,下肢发达;左侧踝关节围度、左侧上臂围度、左侧腕关节围度均小于右侧。(本文来源于《安徽体育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林丽雅,丛德全,张莉[8](2016)在《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赛前综合强化力量训练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全国赛前10周,对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进行为期6周的赛前综合强化力量训练,并观察其训练效果,为我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赛前的强化力量训练提供实证参考。方法:对19名广东省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实施每周3次、每次120分钟、为期6周的赛前综合强化力量训练方案,在训练前后测量力量素质、爆发力及速度耐力;在训练前、中(第3周训练后)、后,测定基础状态下的血红蛋白(HB)、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睾酮(T)和皮质醇(C);同时随机抽取部分运动员,以递增负荷跑台方式测量最大摄氧量(VO2max)来评价有氧代谢能力,Wingate测试评价无氧代谢能力。结果: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卧推、深蹲、背肌提拉、收腹举腿、纵跳高度均非常显着提高(P<0.001),立定跳远、30 m跑、腹肌显着提高(P<0.01),背肌耐力和5×25m折返跑略有提高;基础状态下的T/C值有提升趋势(P=0.054),其它血液指标变化不大;最大摄氧量无显着变化,但是3000m跑成绩有提升,最高功率、平均功率无显着变化。结论:1、赛前综合强化力量训练有效提升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上肢力量、下肢力量、腰腹部的核心力量以及爆发力。2、合理的赛前综合强化力量训练不会导致运动员机能状态下降,同时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可以保持。(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贺传宝[9](2016)在《我国男子曲棍球运动中短角球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短角球技术运用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短角球技术在我国男子曲棍球运动员中的运用发挥进行分析,发现了:我国男子曲棍球各队对短角球重要性认识不足,短角球训练时间安排不当、训练质量不高,对短角球技术打法和规律研究不深入等问题;并提出了各队要在短角球关键技术上下功夫,抓好发球、停球技术性训练,从实战出发进行短角球训练和充分利用规则变化进行进攻技术创新等对策。(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6年06期)
刘钰峰,王洪运[10](2016)在《辽宁省男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男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发展历程、培养现状、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男子曲棍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不同位置Accelerometer及GPS指标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对我国曲棍球及集体球类项目比赛的负荷特征更为精准的把控。方法:选取16名辽宁省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9场关键比赛,每场比赛运动员均佩戴Catapult公司研发的Optimeye S5信号接收器对数据进行采集,使用Openfield软件对部分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赛后编辑数据并进行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比赛平均跑动距离为5 505±2 048 m,加速和减速距离占比为13.2%和7.5%。平均IMA为483±188次,HIE占比为27%。变向尤其左变向次数显着高于加速和减速次数(P<0.01)。前锋进行爆发式运动的频率最高且每分钟HIE及变向次数显着高于前卫和后卫(P<0.05);后卫每分钟加速次数最高且显着高于前卫(P<0.05)。各PlayerLoad TM均与跑动距离呈极强相关性(r>0.9,P<0.01)并与IMA和HIE次数呈高度相关性(r>0.7,P<0.01),2D PlayerLoad TM与各指标相关程度最高。结论与建议:需加强我国曲棍球运动员整体跑动负荷量及高强度跑动与爆发式运动能力,重点训练变向尤其左变向能力。加强前锋磷酸原系统供能及短距离重复冲刺能力,提高瞬时启动、急停和急转等灵敏能力。加强前卫和后卫的有氧系统供能,提高持续跑动能力。重点训练后卫下肢爆发力,提高瞬时加速进行近身抢断的能力。PlayerLoad TM和2D PlayerLoad TM均可作为集体球类项目跑动距离和爆发式运动的有效替代指标。PlayerLoad TM Slow更适合实时监测速度小于2 m·s-1的爆发式运动,后卫HIE更适合使用PlayerLoad TM Slow进行实时监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男子曲棍球论文参考文献
[1].庄晓东,毛宁.中国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在不同类型比赛中,运动负荷量化研究[J].体育风尚.2019
[2].冯锐,陈小平,蔡旭旦.基于Accelerometer及GPS的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8
[3].冯锐.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和训练Accelerometer及GPS指标分析[D].宁波大学.2018
[4].江楠.青少年男子曲棍球运动员专项跑动能力研究[J].运动.2018
[5].王明波,崔英彪,扬刘,霍科林.Catapult和Firstbeat监控设备在高水平男子曲棍球训练及比赛中的应用研究[C].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2017
[6].蔡旭旦.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跑动特征研究[D].宁波大学.2017
[7].邱华丽.中国男子曲棍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6
[8].林丽雅,丛德全,张莉.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赛前综合强化力量训练效果评价[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
[9].贺传宝.我国男子曲棍球运动中短角球技术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
[10].刘钰峰,王洪运.辽宁省男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
标签:跑动距离; 冲刺跑; 不同速度下跑动距离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