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豪1贺自克2娄元俊1李浩亮2王新立2
(1河南省中医院骨伤科河南郑州450002)
(2河南中医学院2008级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8)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9-0108-02
【摘要】目的观察阳和汤内服外用治疗阴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阴疽患者在内服阳和汤的基础上加用阳和汤熬膏外敷。结果治愈22例,显效9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阳和汤内服外用治疗阴疽疗效肯定。
【关键词】阳和汤内服外用阴疽
阴疽,是一类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疮疡疾病的总称,包括痈疽、流注、褥疮、臁疮、冻疮、脱疽等疾病。当今社会中随着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的变化,阴疽类疾病在临床上愈来愈多。阳和汤被世人称为治疗阴疽之方剂的鼻祖,疗效可见一斑。而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将阳和汤内服外用相结合治疗阴疽病证,取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36例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大者69岁,最小者22岁,平均50岁;病史最长者2年,最短者3个月;有16例来自门诊,20例来自病房;病房患者中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术后伤口不愈合者4例,跟骨骨折术后伤口不愈合者6例,指骨骨折术后伤口不愈合者3例,跟腱断裂术后伤口不愈合者7例。观察病例均符合“阴疽”病证的诊断标准:患处发凉,漫肿无头,隐痛,夜间痛甚,皮色紫暗或苍白,伤口流清稀水且难消、难溃、难敛,病程长,病位深。
2治疗方法
2.1中药内服治则: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方药:熟地黄30克干姜10克鹿角胶15克白芥子15克肉桂15克麻黄6克甘草6克上药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2-3疗程。
2.2中药外用将阳和汤中各药熟地黄干姜鹿角胶白芥子肉桂麻黄甘草各20克,纳入盛有500ml芝麻油的铁锅中,熬成膏药,滤出药渣,用净布块摊上,患处外敷,每四天更换一贴,与中药内服相配而用。
3疗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标准本组36例患者疗效标准均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发凉疼痛等临床主要症状消失,伤口完全愈合,皮肤颜色恢复正常,血液循环通畅;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显著减轻,疼痛基本消失,皮肤温度和颜色恢复接近正常,疮口愈合或接近愈合,血液循环有轻度障碍。好转:临床症状减轻,疮口未愈合,血液循环有所改善。无效: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3.2治疗结果36例患者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治愈22例,显效9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
4讨论
所谓阴疽,明代陈实功曾曰:“疽者沮也,为阴,属五脏,毒攻于内,其发缓,而所患深沉。因病原禀于阴中,阴血重浊而沉,沉而不易肿;易脓、易腐、易欲,伤筋蚀骨难治”。祖国医学认为“阴疽”多由阳虚寒凝,气血阻滞,脉络淤阻,终致溃烂不愈。
阳和汤,源自清代著名外科医生王维德所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此方具有温阳散寒通凝,温化阴凝而布散阳和之功。依据中医辨证论治来治疗“气血寒而毒凝”之阴疽,素有“阴疽活命丹”之称[2]。方中补阴与温阳之药相配,辛散与温通之药相伍,一温一补,一散一通而使补而不腻,温而不燥,补不敛邪,散不伤正,从而相辅相成。
王维德在阴疽之治法中强调:“阴疽色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壮阳强壮筋骨,二者并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配肉桂、干姜温阳散寒而通血脉为辅;佐以麻黄、白芥子散寒凝而化瘀滞,并可抑制熟地黄之滋腻,使补而不滞;甘草解百毒,调和诸药为使。本方一则温补肾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二则解散寒凝,使之阴去阳回而收攻补兼施之效。
《医学源流》[3]中讲到“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外用的优点就是直接作用于患处,药物的有效成份能很快吸收,从而起到更好的疗效。故笔者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合用膏药外敷患部,内服外用,共奏温阳散寒,和血通滞之功,效如桴鼓。
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阳和汤内服外用治疗阴疽,能明显改善阴疽患者主要症状,改善血供,促进愈合,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阴疽的治愈率,且毒副作用小,临床运用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李宝锋魏毓君崔西泉.阳和汤在骨伤科中的应用进展.中医正骨2005;17(10):10.
[3]王秀霞.中药内服外敷配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