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生长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放牧强度,牦牛,生物量,生长率
植物生长率论文文献综述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施建军,王彦龙[1](2012)在《放牧对小嵩草草甸生物量及不同植物类群生长率和补偿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小嵩草(Kobresia parva)草甸连续2 a的牦牛放牧试验,研究了暖季和冷季放牧草场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不同植物类群的绝对生长率,探讨了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对不同植物类群补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地上总生物量呈减小趋势,放牧强度对暖季草场地上总生物量的影响极显着(P<0.01),对冷季草场地上总生物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两季放牧草场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放牧强度对暖季放牧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显着(P<0.05),对冷季放牧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冷季放牧草场牧草生长季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暖季放牧草场对照区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低于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高于重度放牧;暖季放牧草场各放牧处理不同植物类群均存在超补偿生长,但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的超补偿生长在8月份,阔叶植物的超补偿生长发生在6月和7月份,禾本科植物的超补偿生长效应强于莎草科植物和阔叶植物,轻度和中度放牧的补偿效应更明显;冷季放牧下不同植物类群也存在超补偿生长,但补偿效应不明现。因此,暖季适度(轻、中度)放牧利用更有利于产生超补偿生长,而重度利用对植被的稳定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郑丽平,黄邦钦[2](2009)在《南海北部冬季浮游植物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是一类光能自养的生命有机体,是海洋初级生产的主要贡献者,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起到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而微型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的主要摄食者,这种摄食不仅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粒级结构,还通过摄食的选择性影响特定浮游植物的生长速率,进而控制浮游植物的现存量及初级生产。(本文来源于《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期刊2009-11-15)
曾祥波[3](2007)在《厦门西海域浮游植物不同色素类群的生长率和摄食死亡率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稀释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初步研究了厦门西海域宝珠屿站浮游植物不同色素类群的生长率和摄食死亡率。结果表明:各光合色素类群的生长率为0.52~1.23d-1,微型浮游动物对其的摄食死亡率为0.11~0.95d-1,微型浮游动物对各光合色素类群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的范围分别为22~61%和40~150%。相对摄食喜好指数(RPI)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对定鞭金藻、蓝细菌及隐藻多喜食,对甲藻避食,而对硅藻、绿藻总体无摄食选择性。(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期刊2007年04期)
孙军,宁修仁[4](2005)在《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比生长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介绍了海洋浮游植物群落比生长率(μ)及其相关概念。介绍和比较分析了研究μ的细胞分裂周期法、生物化学指示物法、模型法和去除摄食者稀释法这4类方法,推荐去除摄食者稀释法作为中国近海μ研究的重要方法。比较各海区μ的分布规律,初步发现:①μ与群落物种组成密切相关;②μ在大洋低于近岸;③μ在近岸中等营养高于富营养水域;④小粒径浮游植物μ高于大粒径浮游植物。但还有很多未知的情况,尤其是在中国海区此类工作还很薄弱,需加强,为更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05年09期)
庾强[5](2005)在《高等植物内稳性和生长率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为材料,采用沙培方法,以不同的氮、磷梯度进行培养,测定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碳、氮、磷叁种元素在植物体中的含量,以及基质的氮和磷含量。研究植物体的氮、磷含量和氮磷比率与基质的氮、磷含量和氮磷比率的关系,进而反映高等植物的内稳性;研究碳、氮、磷叁种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及比率与生长率的关系,并用生物数学理论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体内的氮、磷含量和氮磷比率随着基质中氮、磷含量和氮磷比率的增大而增大,增大的趋势逐渐变缓,这可以用内稳性模型y=a-bcx 来表示。该模型具有普适性,对高等植物内稳性的理解和预测有一定意义。2、基质中的磷含量相同而氮含量不同时,植物体的磷含量随着基质和植物体的氮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基质中的氮含量相同而磷含量不同时,植物体的氮含量随着基质和植物体的磷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磷对氮的影响远远小于氮对磷的影响。3、植物体碳、氮、磷元素含量的比率与生长率的关系可以用下列模型表示: N:C 与生长率的关系:y=ax+b; P:C 与生长率的关系:y=ax2+b; 磷限制下植物的N:P 与生长率的关系:y=(ax+b)/(x2+c); 氮肥限制下植物的N:P 与生长率的关系:y=ax2+bx+c。根据植物生长的原理,通过严格的生物数学推理,为模型中所有的常数都赋予了具体的生物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5-06-01)
邢福,李建和[6](1996)在《线叶菊草地地下植物量及其生长率的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线叶菊+贝加尔针茅草地地下植物量的分布、季节动态、生长率动态及其相关因素,采用“壕沟法”定期测定其地下植物量,结果表明:地下植物量的81.28%分布在0~20cm上层内,季节变化曲线呈“U”型。早春与晚秋时地下植物量较大,而低谷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地上部分的旺盛生长对地下部分贮藏的营养物质有较大的依赖性。在生长季末期,活根量的净积累效率最高。地下部分的净生产力为598.56g/m2·a,年周转值为0.27.地上与地下部分的比率为1:8.2。(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1996年01期)
朱遐[7](1991)在《植物细胞培养物的生长率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选择测定生物加工工程所需的植物细胞生长动力学的最佳方法,加利福尼亚大学的D.D.Y.Ruy及其同事比较了测定植物悬浮细胞生长率的几种方法.他们比较了利用细胞鲜重、细胞干重、细胞计数、细胞沉降容积、细胞充填容积、蛋白含量、核酸含量、细胞浓度和导电性,测定西洋梨(Pyrus communis)培养细胞生长率的方法, 上述研究者报道,除核酸测定外,试验的各种方法得到的比生长值相同.但他们认为导电性测定法最佳,原因是:(1)无害、无需取样或湿性化学分析;(2)能进行连续的原位或在线监测;(3)测定所需时间短;(4)经济有效;(5)不受培养中问题如细胞增殖、生长形态学或生长密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1991年07期)
孙秉一,叶霖,史致丽,王永辰,薛敏[8](1990)在《铬(VI)对浮游植物生长率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使用一次培养法初步研究了Cr(VI)对菱形硅藻和隐藻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当Cr(VI)浓度大于16ppb时,则对其生长率产生抑制作用,其72小时EC_(50)值分别为260ppb和230ppb.根据活性点位模式计算了Cr(VI)与藻体的结合常数,约为2×10~5藻体中Cr含量与培养液中Cr浓度有关,两者近似指数关系,根据藻体中Cr含量和溶液中Cr的浓度,估计每个硅藻细胞与Cr最大结合容量约为5×10~(-17)mol/cell.(本文来源于《青岛海洋大学学报》期刊1990年04期)
孙秉一,叶霖,史致丽,戴国升,祝陈坚[9](1989)在《海水中铬(Ⅵ)对浮游植物生长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使用一次培养法初步研究了Cr(Ⅵ)对菱形硅藻和隐藻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当Cr(Ⅵ)浓度大于16 ppb时,则对其生长率产生抑制作用,其72小时EC_(50)值分别为260 ppb和230 ppb。根据活性点位模式计算了Cr(Ⅵ)与藻体的结合常数,约为2×10~5。藻体中Cr含量与培养液中Cr浓度有关,两者近似指数关系,根据藻体中Cr含量和溶液中Cr的浓度,估计每个硅藻细胞与Cr最大结合容量约为5×10~(17)mol/dm~3。(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1989年03期)
刘红斌[10](1989)在《表面荧光显微镜在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Ⅱ.浮游植物生长率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用观察分裂细胞频率(FDC)来估算浮游植物种群生长率的方法,以及在实验室培养和现场调查中的应用。并且给出了用这个方法对一种海洋硅藻Tholassiosira cf.bevenderi和一种海洋甲藻 Gyrodin-ium aureolum进行的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1989年03期)
植物生长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是一类光能自养的生命有机体,是海洋初级生产的主要贡献者,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起到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而微型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的主要摄食者,这种摄食不仅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粒级结构,还通过摄食的选择性影响特定浮游植物的生长速率,进而控制浮游植物的现存量及初级生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生长率论文参考文献
[1].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施建军,王彦龙.放牧对小嵩草草甸生物量及不同植物类群生长率和补偿效应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
[2].郑丽平,黄邦钦.南海北部冬季浮游植物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C].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2009
[3].曾祥波.厦门西海域浮游植物不同色素类群的生长率和摄食死亡率的初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
[4].孙军,宁修仁.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比生长率[J].地球科学进展.2005
[5].庾强.高等植物内稳性和生长率机理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
[6].邢福,李建和.线叶菊草地地下植物量及其生长率的动态分析[J].草业科学.1996
[7].朱遐.植物细胞培养物的生长率测定[J].生物技术通报.1991
[8].孙秉一,叶霖,史致丽,王永辰,薛敏.铬(VI)对浮游植物生长率的影响(英文)[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0
[9].孙秉一,叶霖,史致丽,戴国升,祝陈坚.海水中铬(Ⅵ)对浮游植物生长率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9
[10].刘红斌.表面荧光显微镜在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Ⅱ.浮游植物生长率的测定[J].海洋通报.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