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生态适宜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生态适宜性,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反规划,土地利用
土地生态适宜度论文文献综述
付野,艾东,王数,方一舒[1](2019)在《基于反规划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昆明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昆明市空间布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昆明市全域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分区。结果表明:1)昆明市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为7 032.11 km~2,占全区面积的34.7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保护区,对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具有重要作用;2)昆明市生态保护涵养区面积为4 444.31 km~2,占全市面积的21.15%,集中分布在北部的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以及富民县;3)生产生态扩展区面积为7 711.87 km~2,占全市面积的36.70%,主要分布在建设开发区外围,包括禄劝县西南部,富民县东北部和西南部,寻甸县西南部,东川区东部,石林县东南部,晋宁县,西山区等地;4)建设开发核心区面积为1 554.98 km~2,占全市面积的7.40%,集中分布在昆明市的都市核心区。(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毕瑜菲[2](2019)在《基于GIS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激烈,建设用地的粗放型增长和不合理开发引发了生态失调或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因此,综合分析城市土地的生态适宜性对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采用统计数据、遥感数据和规划数据,在梳理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水土流失、地质灾害、自然保护区(含森林公园)、河流湖泊、基本农田和土地利用等评价因子,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分析增城区的生态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增城区整体生态适宜性适中,不适宜、较不适宜、较适宜和适宜的土地分别占全域面积的19.92%、16.24%、35.28%和28.56%。同时不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周边,此外北部生态区和中部山谷也有集中分布;较不适宜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山体向平原过渡的地带;较适宜建设区域则主要集中在北部平原和丘陵地带,其余地区为适宜建设区域。(2)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为:北部和中部区域由山谷向平原逐渐增强,南部和西部区域的主要沿河流湖泊向外围增强。最后为推动增城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提出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期刊2019-10-19)
徐朗[3](2019)在《土地生态适宜性约束下的未来城市扩张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国内的城市化进程中,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生存以及生产建设需求,城市空间也需要不断向外延伸。这使得城市扩张日益成为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主导特征,同时也对城市的生态空间质量维持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在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上要增加更多人地和谐、绿色发展方面的考量。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转变当前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对未来的城镇用地布局优化开展前瞻性研究,探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城市发展道路。常州是长叁角的核心城市之一,将其作为典型区域开展研究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论文从协调城市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未来城镇用地演化进行建模,并将土地生态适宜性约束纳入到城市扩张过程中对空间格局进行统筹和引导,减少耕地、水体等生态用地的随意侵占。在获取元胞转换规则的过程中,采取了基于Stacking的集成策略对多个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对空间数据特征的挖掘能力,从而实现对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改进。最终,论文形成了一个未来城市空间发展优化方案,地方政府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实施中可以将其作为理论支撑,参照具体发展方案进行空间落实。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城镇用地扩张过程分析在2009-2015年这段时间之内,研究区的城镇用地共增长了64.3 1km2,其增加规模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分别位于南部和北部的武进区及新北区是城镇用地扩张的主要方向。多环缓冲区分析表明,各圈层内的城镇用地比重不断提高,该时间序列后期的城镇用地扩张强度有所下降,这与新增城镇用地规模的减小趋势相一致。而在城镇用地扩张模式方面,飞地式和边缘式增长占据着主导类型。以上结果表明,尽管城市增长有所放缓,但是整体上仍然呈现出明显的“外扩”趋势。此外,在该时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诸如耕地、水体之类的生态用地遭到占用,整个研究区的碳储量也随之减少了63.50万吨。(2)土地生态适宜性约束计算论文从自然地理条件、人类活动胁迫、生态功能区限制叁个角度选取11个指标,并基于层次分析法获取不同指标对应权重,最终对研究区进行多因子土地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土地生态适宜性较高的区域分布在武进区西南、东南和新北区北部,其主要是集中连片的优质基本农田或重要水体和生态公益林等。此外,以评价结果作为阻力基面数据、2015年城镇用地作为扩张源数据输入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生成了城市扩张土地生态阻力约束的空间图层。(3)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镇用地扩张模型设计针对现有基于单机器学习模型的元胞自动机城市扩张模拟研究的不足,采取Stacking集成策略对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多层感知机叁个模型进行了融合,有效改善了新增城镇用地转换概率获取的精度和效率,促进了整体空间数据挖掘能力的提升。此外,将基于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成的空间阻力与城市扩张过程耦合至同一框架下,设计并实现了土地生态适宜性约束下的未来城镇用地扩张推演模型。(4)未来城镇用地扩张模拟与优化对研究区2030年城镇用地进行预测,并以不同土地生态适宜性约束强度设置现状延续情景、平衡发展情景和严格约束情景叁个情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地生态适宜性能够有效引导、约束城市扩张与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且随着约束强度的增强,城镇用地空间布局更加紧凑,占用耕地、水体等生态用地面积显着减少,扩张热点区域更加远离重要生态用地。最后,论文基于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取重要生态核心区域,并结合平衡发展场景下2030年城镇用地扩张布局,设计形成了一个城市空间发展综合优化方案,以便在实际的区域政策实施和国土空间规划中提供更加灵活、全面的战略支持。(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潇潇[4](2017)在《大连金普新区旅游开发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土地规划的前提,是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当前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多关于耕地或建设用地,对于旅游开发用地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研究中存在评价方法主观性强、评价体系多样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AHP)、OAT(one-at-a-time)等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权重敏感性分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如下:(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以往以适宜建设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基础上,重点考虑了生态安全,突出了生态敏感性指标,从生态敏感性、坡度、土地利用现状、可视性、地质灾害风险、道路交通6个方面选取了 1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相对完整、多级别的评价指标体系。(2)权重敏感性分析:为了测试指标权重的微小变化对结果的影响,采用OAT(one-at-a-time)方法,通过ArcGIS的Model Builder建立权重自适应模型,实现了评价的自动计算。结果表明,地质灾害风险对评价结果有较高的敏感性。当地质灾害风险权重减小18%时,最适宜类型面积变化达最大,增加34.52%。(3)评价模型实现:利用Model Builder建立旅游开发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实现了评价技术流程的可视化。利用建立的评价模型对大连金普新区进行旅游开发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叁十里堡、亮甲店、登沙河等街道较适宜作为旅游开发用地,这大体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与规划目标,证明了评价方法的科学、合理性,为研究区旅游开发选址提供了定量参考。(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7-06-01)
岳晨,崔亚莉,饶戎,董翔[5](2016)在《基于生态规划的长春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根据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可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划分。以长春市为例,综合考虑地质、水文、植物、土地利用等因子,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值,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GIS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将各因子进行加权迭加计算,可得出长春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并将其划分为保护区、保育区、缓冲区和适宜建设区;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长春市生态规划土地类型提供依据。从保证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居生态系统和谐共处的角度为城市土地利用提出建议,为下一步进行城市生态规划提供有益补充和尝试。(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谢向前,吴慧芬[6](2015)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方面广泛应用到了土地的适应性。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整个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市规划成为了分析土地生态适应性的关键环节。对于城市的总体发展来说,城市的规划管理一定要体现出时代的发展潮流,传统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规划和管理的方式必须进行改善。只有引入科学的评价土地生态适应性的方法,才能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5年11期)
吕剑成,周磊,洪武扬,李满春,黄秋昊[7](2015)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划分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合理布局以实现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因建设用地肆意蔓延所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采用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交通设施、建设密度4类因子建立景观过程阻力赋值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垂直生态过程的多因素多因子综合判别得到的生态保护用地扩张和城镇用地扩张阻力基面为基础,再以描述水平生态过程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计算两种扩张过程的最小累积阻力值,并依据二者的最小累积阻力差值表面,从空间上将武进区划分为4个等级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分别为优先建设区118.39km2、适宜建设区233.60km2、生态缓冲区777.91km2、生态控制区115.90km2,明确指出了各分区的空间布局,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武进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参考。同时考虑了垂直生态过程和水平生态过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方法只从景观单元垂直过程研究的不足之处,为生态适宜性分区划分的方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补充。(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09期)
李悦,张合兵[8](2015)在《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生态状况评价——以河南商丘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基于生态位理论,从土地生态状况的需求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的耦合关系,构建土地生态状况适宜度模型,并利用ARCGIS软件对河南省商丘市土地生态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土地生态状况有所差异,其中,虞城县除中部地区、睢县除中部地区、宁陵县除中部地区、夏邑县西北部和永城市南部土地生态状况为优级;夏邑县东南部、永城市东北部、民权县和柘城县大部分地区土地生态状况为良级;土地生态状况中等的有梁园区和睢阳区;各个县区的中部地区土地生态状况一般或者差。土壤污染状况和人口密度是影响土地生态状况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4期)
王娟[9](2015)在《基于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长江流域森林恢复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长江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活跃带,其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根据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植被景观格局、自然环境特点,并结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和长江流域防护林建设目标,建立了长江流域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流域大于15°的坡耕地和裸地为评价对象,采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物元模型分别对长江上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两个评价区域森林恢复的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得到了长江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限制因子及其分布格局,并提出长江流域潜在森林恢复格局。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将长江流域分为长江上游和中下游两个评价区域。选取地形地貌(海拔、坡度、坡向)、气象条件(大于等于10℃积温、年均降水量)和土地特征(土地覆盖类型、土壤深度、土壤质地、土壤总氮含量)等评价指标,建立长江流域森林植被恢复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了两个评价区域的指标权重。长江流域上游和中下游评价指标权重值的差异明显,上游地区权重值海拔>大于等于10℃积温、年均降雨量>坡度>土壤质地>坡向>土壤深度>土地覆盖类型>总N,其中海拔、10℃积温、年均降雨量、坡度的影响更为突出;中下游地区权重值坡度>土壤质地>土壤深度>坡向>总N>土地覆盖类型、海拔>大于等于10℃积温、年均降雨量,坡度和土壤深度的影响相对突出。(2)构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物元模型,对长江流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长江流域上游大于15°的坡耕地和裸地中,适宜森林恢复的土地资源面积为25210km2,占该区域评价总面积的88.81%,较适宜森林恢复的土地资源面积为853km2,占评价总面积的3.01%,不适宜森林恢复的土地资源面积为2322km2,占其评价总面积的8.18%。长江流域上游适宜森林恢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下的地区;较适宜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m以下的山区地带;不适宜的区域则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横断山脉等地区。(3)长江流域中下游大于15°的坡耕地和裸地中,适宜森林恢复的土地资源面积为30405km2,占该区域总评价面积的97.81%,较适宜森林恢复的土地资源面积约528km2,占评价总面积的1.70%;不适宜森林恢复的土地资源面积约152km2,占评价总面积的0.49%。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良好,影响森林恢复适宜性的因子主要有坡度、土壤深度、土壤质地及土地覆盖类型等。(4)长江流域大于15°的坡耕地和裸地中适宜森林恢复等级的区域共达54103km2,该地区综合条件良好,适宜森林分布,可根据当地土壤与气候特征恢复为不同类型的森林。较适宜森林恢复等级的区域为2945km2,该地区在海拔、坡度、土壤深度及土壤质地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可以通过采取改良措施提高其适宜性,或者恢复为过渡性林草混合的生态系统。不适宜森林恢复等级的区域为2436km2,该地区由于严重受制于海拔、气候、或者土壤环境及其累加效应,不适宜恢复为森林,建议宜草则草、宜荒则荒。(5)采用谢高地的价值当量法对长江流域适宜恢复区域森林恢复后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表明,长江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由22318.37亿元/年提高到23088.71亿元/年,提高770.34亿元/年。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1102.97亿元/年,草地增加15.84亿元/年;而农田和荒漠生态服务功能分别减少347.46亿/年和1.00亿元/年。(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杨轶,赵楠琦,李贵才[10](2015)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城市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应对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入手,针对不同地域类型的特征,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实践应用叁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研究认为,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研究难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土地生态适宜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激烈,建设用地的粗放型增长和不合理开发引发了生态失调或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因此,综合分析城市土地的生态适宜性对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采用统计数据、遥感数据和规划数据,在梳理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水土流失、地质灾害、自然保护区(含森林公园)、河流湖泊、基本农田和土地利用等评价因子,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分析增城区的生态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增城区整体生态适宜性适中,不适宜、较不适宜、较适宜和适宜的土地分别占全域面积的19.92%、16.24%、35.28%和28.56%。同时不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周边,此外北部生态区和中部山谷也有集中分布;较不适宜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山体向平原过渡的地带;较适宜建设区域则主要集中在北部平原和丘陵地带,其余地区为适宜建设区域。(2)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为:北部和中部区域由山谷向平原逐渐增强,南部和西部区域的主要沿河流湖泊向外围增强。最后为推动增城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提出发展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生态适宜度论文参考文献
[1].付野,艾东,王数,方一舒.基于反规划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昆明市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2].毕瑜菲.基于GIS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2019
[3].徐朗.土地生态适宜性约束下的未来城市扩张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9
[4].张潇潇.大连金普新区旅游开发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7
[5].岳晨,崔亚莉,饶戎,董翔.基于生态规划的长春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6
[6].谢向前,吴慧芬.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的运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
[7].吕剑成,周磊,洪武扬,李满春,黄秋昊.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划分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
[8].李悦,张合兵.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生态状况评价——以河南商丘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5
[9].王娟.基于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长江流域森林恢复格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
[10].杨轶,赵楠琦,李贵才.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