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国电影论文-薛泽希

新德国电影论文-薛泽希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德国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皮鼓,施隆多夫,艺术层面,战争片

新德国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薛泽希[1](2017)在《从《铁皮鼓》看新德国电影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皮鼓》是新德国电影运动四大导演之一沃尔克·施隆多夫的代表作,也是在新德国电影运动时期很能体现运动主旨、带有强烈新电影特色的作品。荒诞的创作背后,更多地加入了对于德意志民族战后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影射,通过强烈的鼓声敲击着德国的电影、社会以及德意志民(本文来源于《吉林日报》期刊2017-07-12)

因加·沙夫,港效力[2](2012)在《《新德国电影》导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出发点阿多尔诺(1998)那着名的"问题:德国是什么?"我12岁的时候第一次遇到。我就读的学校要求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做一个德国人你骄傲吗?"除开这个差事本身让人觉得有点儿怪怪的,这个开放的问题难就难在,尽管没有明言,我们受到的预期是写写身为德国人我们为什么不感到自豪——毫无疑问,一个明确的答案是,不可能。(本文来源于《世界电影》期刊2012年05期)

韦尔纳·弗里敕,史笑艳[3](2010)在《新德国电影概览》一文中研究指出恶魔的银幕 在上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表现主义为特征的德国电影经历了第一次繁荣,代表作品包括:弗里德里希-威廉·穆尔瑙(Friedrich-Wilhelm Murnau,曾被邀请到好莱坞,参与四部影片的拍摄)的《诺斯费拉图—(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影报》期刊2010-12-30)

乔一博[4](2010)在《关于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人文地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德国电影运动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两德统一前宣告结束,前后经历了将近30年的时间。此电影革新运动起初以改变旧德国电影现状、创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为宗旨,在存在的二十余年间,诞生了一批以“新德国电影四杰”为代表的优秀电影创作者以及数量巨大的以反思历史和批判现实为主题的电影作品。纵览这一运动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联邦德国特殊时期的人文地理背景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的文章便是以此为切入点,运用结构主义地理学方法论以及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影视分析学相关理论,对人文地理因素与新电影运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主体分为叁个方面:第一、对于新德国电影运动产生的人文地理背景研究。本部分涉及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人文地理背景在新德国电影运动产生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第二、新德国电影运动代表人物及其整体特征的人文地理研究。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对于新德国电影运动代表人物的介绍、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整体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形成的人文地理因素的研究;第叁、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两大主题及其人文地理研究。本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对于新德国电影作品中反思和批判两大主题的介绍以及相关代表作品的文本分析,其次是通过相关人文地理因素的分析,研究其与这两大题材作品之间的作用机制。经过上述研究,笔者得出结论:一、战后西德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本国的政治、社会概况以及经济与文化在发展中所呈现出的极端不平衡构成了新德国电影运动诞生的人文地理背景;、受地缘政治条件影响所形成的德国历史走向与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特征在新电影导演创作风格的形成中起到了特殊的影响作用;叁、新德国电影作品所表达的反思与批判两大主题一方面是当时西德人文地理状况的反映,另一方面则也是受这些人文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4-20)

严敏[5](2009)在《独领风骚的“新新德国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电影的格局日趋多元化,大制作与小制作、商业片与文艺片,续集片与前传片,3D片与2D片,时尚片与古装片,亚洲片、拉美片、非洲片与欧美片、澳洲片并存共荣。另外,上世纪40、50年代问世的几大流派不断革新,自90年代起又孕育出"新新现实主义"、"新新浪潮"、"新新德国电影"等,这些新的流派在理念、美学和艺术上,既继承了旧的流派又发展了旧的流派。其中,"新新德国电影"尤其受人瞩目。(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09年06期)

刘秀梅[6](2009)在《法国“新浪潮”回响—“新好莱坞电影”和“新德国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50年前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它是继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4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之后,世界电影史的第叁次电影创新运动。"新浪潮"薄暮已至,注定了要卸下历史的重任,这曾经汹涌激荡的滚滚浪潮汇入了世界电影的洪流之中,却仍然以独立自由的思想启迪着无数人向往电影,不断地将生命与对电影的思考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新浪潮"几乎波及了全世界所有的电影制作群体,所有的电影人不分国家民族,都受到了它的影响。50年来的世界电影前进中,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新浪潮"这场运动的余温,听到当年轰隆的回响。其中,最振聋发聩的应该是20世纪60、70年代的"新好莱坞电影"与"新德国电影"运动。(本文来源于《电影》期刊2009年04期)

张振宇[7](2006)在《德意志电影的旗帜——新德国电影4杰》一文中研究指出也许是前辈们光辉的名字唤起了他们内心的骄傲,也许是现实的窘迫激起了他们奋发的决心,在1962年的奥伯豪森电影节上,德国的26位热爱电影的青年人充满激情地向世界发布了“置死地而后生”的《奥伯豪森宣言》:“我们拒绝一切固有的态度和做法,惟有如此,新电影才有机会诞生……旧电影已死亡,我们只相信新的。”这就是改写了电影史的新德国电影运动(JungerDeutschFilm)。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法斯宾德和文德斯这四个导演。(本文来源于《电影》期刊2006年06期)

神叨叨[8](2005)在《新德国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1[铁皮鼓]标准收藏版TheTinDrum分级:R期数:/娱乐性:★★★★★花絮:★★★★★综合评价:★★★★★点评: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却是对二战前后德意志民族精神状态的反思。也许惟有德国人自己的思考,才是更加彻底的。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Schlondorff)的这部惊世之作根据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GünterGrass)的同名小说改编,虽然与原着相比,影片失去了文字原有的黑色幽默,但带有情节剧式的伤感气氛使其呈现出一个痛苦时代的全貌,同时,布景华美灿烂,用施隆多夫自己的话说,就像巨型壁画一样,一幅接着一幅,产生了壮观的效果。本片不仅获得197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在1980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2D04年5月发行的标准收藏版DVD规格为2D9,花絮丰富。(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05年08期)

珠圆玉润[9](2005)在《无辜者的荒唐命运 浅谈新德国电影里的妇女儿童》一文中研究指出1950年代,德国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业亦开始蓬勃发展,但此时的影片大多数内容都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德国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取得国际影展入场券的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1960年代初,一场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在西德轰轰烈烈地拉开帷幕——这便产生了新德国电影。说起来,新德国电影的发展之路虽不是一帆风顺,但叁起叁落的经历使得德国的电影业日趋成熟,渐渐步入良性循环。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个流派的标志。施隆多夫的[铁皮鼓]与法斯宾德的[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在德园票房的成功,更巩固了新德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位置。作为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施隆多夫、法斯宾德、赫尔佐格和文德斯一起并称新德国电影四杰。[铁皮鼓]和[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这两部影片虽然风格迥异,但都反映出了荒唐时代对个人命运的重要影响。纳粹德国历史给德意志民族带来的后遗症是可怕的,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儿童和妇女的心理、人格以及命运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积极反思且严肃正视那段岁月是这群德国导演一直在做的事,同时也是最让人心生敬意的地方。(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05年08期)

王潇[10](2004)在《德国电影“新浪潮”——新德国电影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60 年代初在西德出现一次旨 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这一运动源于1962年的奥伯豪森第八届 西德短篇电影节(Oberhausen Film Festival)。当时有 26 位青年 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联名发表了一篇《奥伯豪森宣言(本文来源于《德语学习》期刊2004年06期)

新德国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出发点阿多尔诺(1998)那着名的"问题:德国是什么?"我12岁的时候第一次遇到。我就读的学校要求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做一个德国人你骄傲吗?"除开这个差事本身让人觉得有点儿怪怪的,这个开放的问题难就难在,尽管没有明言,我们受到的预期是写写身为德国人我们为什么不感到自豪——毫无疑问,一个明确的答案是,不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德国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薛泽希.从《铁皮鼓》看新德国电影运动[N].吉林日报.2017

[2].因加·沙夫,港效力.《新德国电影》导读[J].世界电影.2012

[3].韦尔纳·弗里敕,史笑艳.新德国电影概览[N].中国电影报.2010

[4].乔一博.关于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人文地理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

[5].严敏.独领风骚的“新新德国电影”[J].电影新作.2009

[6].刘秀梅.法国“新浪潮”回响—“新好莱坞电影”和“新德国电影”[J].电影.2009

[7].张振宇.德意志电影的旗帜——新德国电影4杰[J].电影.2006

[8].神叨叨.新德国电影[J].电影评介.2005

[9].珠圆玉润.无辜者的荒唐命运浅谈新德国电影里的妇女儿童[J].电影评介.2005

[10].王潇.德国电影“新浪潮”——新德国电影运动[J].德语学习.2004

标签:;  ;  ;  ;  

新德国电影论文-薛泽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