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破坏性创新战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破坏性创新,技术促进学习,战略,高等教育
破坏性创新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迈克尔·弗莱文,瓦伦蒂娜·昆特罗,肖俊洪[1](2018)在《破坏性创新视角下的英国高校技术促进学习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国高等教育领域,各机构发布自己的学习、教学和考核战略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做法。技术促进学习战略也十分常见。本文分析了44份公开获取的英国大学技术促进学习战略,旨在评估机构战略在多大程度上融合技术促进学习的创新和为这种创新提供空间。文章采用质性内容分析法,从破坏性创新、持续性创新和效率创新叁个方面评价这些学校各自的机构战略。研究发现,在这些战略中,持续性创新和效率创新比破坏性创新更为常见,而这种情况却与师生的技术实践相悖。(本文来源于《中国远程教育》期刊2018年12期)
郭旭文[2](2016)在《农村地区流通产业破坏性创新战略的诱导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农村地区流通产业的破坏性创新实证分析,探究自身实力、竞争压力、组织学习以及市场需求四大诱导因素对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需求对破坏性创新的影响程度最大,依次是是组织学习因素、自身实力,而竞争压力对农村地区流通产品的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并不显着。然后,分别验证低端市场破坏性创新和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对流通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这两类破坏性创新都对农村地区流通产业市场绩效存在正向效应。(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来永见[3](2015)在《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农机企业发展战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农机市场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破坏性创新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对破坏性创新在农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更好地发展,使我国农产品的产量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农机使用与维修》期刊2015年05期)
孙启贵,刘世芳[4](2014)在《后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战略研究——以奇瑞汽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战略分析框架,以奇瑞汽车作为案例,从技术、市场、组织和政策等角度探讨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影响因素与演进过程,以期为破坏性创新理论发展提供新的实证证据,同时为我国后发企业实践和应用破坏性创新战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4年15期)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课题组[5](2014)在《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不应激励过度设计与破坏性创新——日本无印良品在TPP时代会“秒杀”全球吗?》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杂货公司无印良品的设计"最简"原则实际也是"无知识产权"原则,即对最简化的产品不但不提供商标保护,也不提供外观和专利保护,以此避免过度设计与破坏性创新。基于这种经济传统,我国的科技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应具有中国特色。(本文来源于《科技促进发展》期刊2014年04期)
宋铁波,沈征宇[6](2014)在《破坏性创新与在位企业战略反应——基于合法性视角的解释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战略反应的解释模型,运用合法性机制解释在位企业面临破坏性创新的战略反应过程。研究认为:在位企业针对外部破坏性创新挑战的战略反应,取决于破坏性创新的外部合法性和内部合法性高低构成的不同情境。具体而言:当创新外部合法性与内部合法性均处于低水平时,在位企业选择关注行为;当外部合法性高且内部合法性低时,在位企业将被动参与破坏性创新;当外部合法性低且内部合法性高时,在位企业会积极推进破坏性创新;当内外合法性均高时,在位企业会主动参与破坏性创新。(本文来源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期刊2014年05期)
刘世芳[7](2014)在《后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战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行业内的竞争趋向同质化,这对于发展初期占有资源相对较少的后发企业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破坏性创新是指将技术与市场的变动有机结合,以低端破坏和新兴市场等方式逐步侵入现有的主流市场,并通过这些不同于主流市场的产品或服务,最终变革行业内的既有竞争格局。虽然破坏性创新理论产生于发达国家的创新管理实践,但对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企业成长也具有借鉴意义,伴随着破坏性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破坏性创新也已逐渐成为拥有强大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成长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本文立足于相关文献研究,首先对破坏性创新的现有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然后,详细分析了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组织内部要素和政策因素的具体内涵,及选择它们作为影响要素的原因,并将它们有机地整合成一体,建构了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战略分析框架。接着,分别以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作为后发企业的典型案例,将案例企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起步、扩张和转型叁个阶段,从技术、市场、组织和政策四个维度探讨了后发企业不同阶段的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影响因素与演进过程,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破坏性创新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适用性和分析框架的合理性,为破坏性创新理论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和新的实证证据。本文最后对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应用和实践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05-01)
张鹏[8](2012)在《2013年十大战略技术:破坏性创新影响商业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些战略技术是创新的,且自身具有破坏性,它们合在一起将变革商业社会,打破旧的商业模式并创造新的商业领袖。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近日发布了2013年对众多公司和组织机构具有战略意义的十大技术与趋势。Gartner将战略技术定义为将在未来叁年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这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使IT或业务中断的高潜在风险、主要投资需求,或是延迟采用的风险。战略技术可能是已经成熟的现有技术,或适合更广范围采用的技术,也有可能是能为早期采用者带(本文来源于《通信世界》期刊2012年41期)
杨强,袁媛[9](2012)在《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多元化战略及其协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多元化战略可消除新市场中原有竞争者业已建立的顾客忠诚,有效避免企业在新市场中的竞争劣势。通过对传统多元化战略和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多元化战略的对比分析可见,两类多元化战略在实现协同效应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传统多元化战略的协同效应受新旧市场规模比例的影响,当多元化战略所进入的新市场规模相对于企业原有市场规模较大时,该多元化战略的协同效应较为明显。而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多元化战略则与新旧市场规模及产业相似性无关,均能取得显着的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拓晓瑞[10](2012)在《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中国轿车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破坏性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理论,为新进企业发挥后发优势,有效攻击和侵入在位企业市场从而颠覆在位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中国轿车企业作为汽车市场的新进入者,应当积极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并通过市场需求分析、技术研发和资源整合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破坏能力,从而获取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战略利益。(本文来源于《企业活力》期刊2012年03期)
破坏性创新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对农村地区流通产业的破坏性创新实证分析,探究自身实力、竞争压力、组织学习以及市场需求四大诱导因素对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需求对破坏性创新的影响程度最大,依次是是组织学习因素、自身实力,而竞争压力对农村地区流通产品的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并不显着。然后,分别验证低端市场破坏性创新和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对流通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这两类破坏性创新都对农村地区流通产业市场绩效存在正向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破坏性创新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1].迈克尔·弗莱文,瓦伦蒂娜·昆特罗,肖俊洪.破坏性创新视角下的英国高校技术促进学习战略[J].中国远程教育.2018
[2].郭旭文.农村地区流通产业破坏性创新战略的诱导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
[3].来永见.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农机企业发展战略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
[4].孙启贵,刘世芳.后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战略研究——以奇瑞汽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
[5].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课题组.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不应激励过度设计与破坏性创新——日本无印良品在TPP时代会“秒杀”全球吗?[J].科技促进发展.2014
[6].宋铁波,沈征宇.破坏性创新与在位企业战略反应——基于合法性视角的解释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
[7].刘世芳.后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8].张鹏.2013年十大战略技术:破坏性创新影响商业社会[J].通信世界.2012
[9].杨强,袁媛.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多元化战略及其协同效应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0].拓晓瑞.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中国轿车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活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