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里希贝克论文-杨丽杰,包庆德

乌尔里希贝克论文-杨丽杰,包庆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乌尔里希贝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生态风险,风险分配逻辑

乌尔里希贝克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杰,包庆德[1](2019)在《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生态学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险社会理论的形成有其存在的历史沃土与现实土壤。工业社会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以阶级和社会问题为主的第一阶段与以生态和环境问题为重点的第二阶段这两个不同阶段,表明贝克风险社会形成的生态风险渊源。森林消失、人口膨胀、温室效应、臭氧层损耗、核辐射、核反应堆和化学灾难事故、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导致风险分配逻辑取代财富分配逻辑,共性的需求为共性的焦虑所取代,而对于共同面对的问题,形成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即任何事情都没有任何一个个体或机构对其负责等表明风险社会蕴含生态风险危害。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和世界主义构想等风险社会解决方案的生态学维度对于化解严峻风险挑战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具有深度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高盼,邢冬梅[2](2017)在《乌尔里希·贝克技术风险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尔里希·贝克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技术风险思想。他认为现代技术风险具有高度隐蔽、不可感知;不可计算、难以预测;后果不可逆、无法补偿;跨越时空界限等特征。其成因并非确定性的知识,而是无知与"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他进一步指出,"亚政治"与跨界治理是现代技术风险规避的主要路径。(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7年12期)

汤天甜[3](2016)在《风险与媒介:论乌尔里希·贝克的传媒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批判性社会学家的典型代表,乌尔里希·贝克一生笔耕不辍,在学术研究领域填补了诸多理论空白,提出了在当时看来非常新奇的论点,引发了不少的争议,被认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风险社会""自反性现代化""全球化"与"生态政治"等,先后提出了风险社会、全球化、第二次现代化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热议,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在乌尔里希·贝克诸多的论文及着作中,其多次关注到了大众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的功用,并认为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这种影响力在现实中能否实现、如何实现以及可能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很难有定论,往往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政治生态。贝克认为,风险天然与媒介伴生伴随,于社会公众而言,所谓的风险感知与应对大多依赖于媒介所呈现的符号化景象,媒介在与风险互动的过程中,不仅传递着风险,同时也建构着风险,长期以来,两者在彼此共生的关系之中相互博弈。(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10期)

李强[4](2015)在《浅谈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现代风险形式、后果与化解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生产力在科技的作用下,为人们创造巨大财富,同时也相应存在风险。德国当代着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此有经典论述。地球生态、经济领域和跨国恐怖主义网络威胁是现代风险的集中表现;而现代风险将会带来地球生物生存危机,社会理性之基础的危机和人类精神危机;现代风险的化解需要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建立一种新型的保险契约和打破技术专家对风险评估和判断的垄断局面。(本文来源于《状态·轨迹·思考》期刊2015-11-01)

文军[5](2015)在《人类正在迈进“风险社会”——纪念乌尔里希·贝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月1日,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后不久,德国着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者和倡导者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因心脏病突发,还没来得及提出应对"风险社会"的方案和策略,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年仅70岁。贝克被认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界少有的具有原创性思想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作为德国慕尼黑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的社会学教授,贝克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正如伦敦(本文来源于《社会观察》期刊2015年03期)

侯茂鑫[6](2014)在《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风险社会》中,主张“风险——社会”是一个相互交融的统一体,风险只有通过社会才可以界定,而社会变迁的动力也必须借助风险概念才能够解释;风险对社会的后现代特征进行了暴露和推动。本文以龙胆泻肝丸事件为例,论述了当代风险的毁灭力量与成长机制、风险与社会后现代性的关系等问题。全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对贝克理论进行综述,阐明问题指向、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阐明风险的本质与当代特征,继而分析了当代风险的社会动力学机制。第叁章,阐述了当代风险的生长机制和爆发规律,揭示了观念和制度的滞后与僵化对风险的助长作用。第四章,预示了风险作用下的社会变迁趋势;讨论了理性、政治和知识的变迁。附录列出了龙胆泻肝丸事件的要点。(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4-06-01)

洪刚,邱金英[7](2014)在《居安思危,沉着面对现代社会中的战争与和平——《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险社会,是由德国着名社会学家贝克首次系统提出用以理解现代性社会的核心概念。在当代社会,风险更是无处不在,它将会打破国家的界限在全世界内自由传播,现在的风险与古代的风险不同,是现代化、现代性本身的结果。因此,如何正确看待社会风险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对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一书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论述主线,研究乌尔里希·贝克本人的社会背景与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风险与风险社会的基本概念、分类与特征,全球化发展与社会风险理论碰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与现实困境,为风险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4年03期)

常雅楠[8](2014)在《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尔里希·贝克观察到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虽然科学技术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其所衍生的风险却来势汹汹,其中包括不可再生资源日益短缺,地球生态环境急剧退化,森林面积减少,大面积的沙漠化,空气污染严重。甚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还会面临新的国际不平等,金融危机,民族冲突等。风险概念的演变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经历了萌芽、形成与发展的阶段。16世纪海上贸易繁荣发展时期,风险呈现萌芽状态。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是风险概念的形成时期。贝克将这一时期的风险称为“第一次现代化的风险”。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的大规模生产,风险概念不断发展。第一次现代化的风险逐渐演变为第二次现代化的风险,并具有了和第一次现代化风险不同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风险包括生态风险、核风险、技术风险、金融风险等。风险后果往往滞后而且无法弥补,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计算的,甚至对人类将是毁灭性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现代性危机理论,深刻地批判了启蒙理性与现代科学技术。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现代性危机进行了反思,虽然没有自觉的使用风险或风险社会,但是涉及了相关内容。它摒弃以往传统社会发展理论对社会发展的盲目乐观的态度,并且具备反思与批判的精神。贝克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进行了激烈地理论争论与思想碰撞。他认识到后现代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局限,吸取其经验教训,以现代性内部的结构断裂为逻辑起点提出自反性现代化并由此建构了风险社会理论。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具有两个特色主题:风险和个体化。在风险的界定过程中,由于科学理性缺少社会理性的思考,导致公众与专家、经验与理性之间的冲突。资本主义社会正在经历着一种演变,即从阶级社会向风险社会过渡。在这个社会变迁过程中,风险分配逻辑与财富分配逻辑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贝克认为个体化是风险社会的一个结构性特征。劳动力市场为个体化进程提供动力。虽然个体化使人们从工业社会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但又被劳动力市场所束缚。当新的束缚呈现在人们面前,个体化的文化催化出一种个体自我控制的信念——一种“为自己而活”的愿望,即“自我文化”。针对风险社会,贝克为其量身定做出路探寻,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分别是第二次启蒙、亚政治的建设以及弥补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之间的断裂。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不仅对西方发达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具有警示作用,而且对我国也具有警示与借鉴作用。但是该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贝克强调风险的无法预测性,使其理论趋于宿命论。另外,个体化将会代替阶级成为社会分层的标志,这种观点是武断的。个体化虽然可以描述第二现代性的特征,但是其只是文化领域的变革。阶级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个体化无法代替阶级,更加无法独立表达这个复杂多元的社会。贝克受到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启发,他希望借助风险意识相对独立性,推动社会的进步。他认为风险概念的根本实在内容是自然终结观。但是他忽略了两个前提条件:首先,“自然先在性”在现代性的发展中,是没有改变的;其次,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规律强制性”仍然存在着。离开了这两个前提条件,关于自然终结观的讨论将会趋向于抽象的、非历史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常雅楠[9](2014)在《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外学者从生态、文化以及环境叁个视角分析了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但缺乏从社会发展哲学的理论高度来审视这一理论。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哲学视角对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进行批判和综合整理理论内容。从国内研究来看,该项研究仍需进一步的理论化及系统化,特别是该研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深化发展。(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4年11期)

李荣荣[10](2014)在《从“为自己而活”到“利他个体主义”——乌尔里希·贝克个体化理论中的一种道德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团结是个体化理论关心的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乌尔里希﹒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中,利他个体主义是显示出团结迹象的伦理要素。有鉴于国内学界的相关讨论尚不多见,同时考虑到个体主义在中国语境内遭遇的意识形态曲解与文化误读,本文梳理并分析了利他个体主义的道德蕴含。作为一种突破利他与利己之间二元对立关系的新伦理,利他个体主义所蕴含的"给予却不必牺牲自己"的原则为现代个体参与社会提供了积极的伦理环境,进而为个体化社会的团结指出了一种可能方向。强调公民自组织的亚政治是实践利他个体主义的空间及条件,由此表明了将个体道德与制度道德并置思考的重要性。贝克关于利他个体主义的道德蕴含及其社会条件的讨论,对于思考从传统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的中国个体如何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主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4年02期)

乌尔里希贝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乌尔里希·贝克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技术风险思想。他认为现代技术风险具有高度隐蔽、不可感知;不可计算、难以预测;后果不可逆、无法补偿;跨越时空界限等特征。其成因并非确定性的知识,而是无知与"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他进一步指出,"亚政治"与跨界治理是现代技术风险规避的主要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乌尔里希贝克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丽杰,包庆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生态学维度[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高盼,邢冬梅.乌尔里希·贝克技术风险思想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

[3].汤天甜.风险与媒介:论乌尔里希·贝克的传媒思想[J].新闻研究导刊.2016

[4].李强.浅谈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现代风险形式、后果与化解的解读[C].状态·轨迹·思考.2015

[5].文军.人类正在迈进“风险社会”——纪念乌尔里希·贝克[J].社会观察.2015

[6].侯茂鑫.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剖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4

[7].洪刚,邱金英.居安思危,沉着面对现代社会中的战争与和平——《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评介[J].文化学刊.2014

[8].常雅楠.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4

[9].常雅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4

[10].李荣荣.从“为自己而活”到“利他个体主义”——乌尔里希·贝克个体化理论中的一种道德可能[J].学海.2014

标签:;  ;  ;  ;  ;  

乌尔里希贝克论文-杨丽杰,包庆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