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的有效性论文-孙俊瑞

环境规制的有效性论文-孙俊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规制的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规制,雾霾污染,有效性

环境规制的有效性论文文献综述

孙俊瑞[1](2018)在《环境规制对雾霾治理的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不断地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和日常生活。虽然我国不断地针对雾霾污染问题加强环境规制,但雾霾治理效果离群众的期待仍有很大的差距。对此本文对环境规制如何影响雾霾治理,以及检验在环境规制下对雾霾治理的效果如何展开研究。首先探讨了环境规制对雾霾治理有效性的直接影响,以及在环境规制下通过煤炭消费、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四个途径的间接作用。其次,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固定效应方法考察环境规制下对雾霾治理的有效性问题。一方面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雾霾治理有效性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环境规制与煤炭消费、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交叉项实证探究了环境规制对雾霾治理有效性的间接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雾霾治理的积极作用不够显着,且发现机动车辆,煤炭消费量、产业结构是引起我国雾霾污染的主要因素。此外,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环境规制约束下,一方面改变了产业结构对雾霾污染的作用方向。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加强了对雾霾治理的积极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令人遗憾的是,外商直接投资(FDI)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效应,并没有缓解雾霾污染。总体而言,我国环境规制对雾霾治理的有效性并不理想,规制失灵仍然存在。在此基础上从规制立法、规制机构、规制方式、规制过程监督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度分析了我国环境规制有效性水平较低的深层次原因。并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健全环境规制立法体系、加强环境规制机构的独立性、健全环境规制的监督体系、加强环境规制方式的创新、建立科学的环保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杨红娟,张成浩[2](2017)在《环境规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在构建环境规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性验证理论模型基础上,收集30个省市区2006~2014年9年面板数据,对构成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四个层次十叁个具体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形成各省市区9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得分。运用stata13分析环境规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得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政策对生态文明建设起主要推动作用,排污收费政策和群众信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政策的正面作用大于其他类型的环境政策规制,但建设项目叁同时政策和污染处罚政策则对生态文明建设未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充分发挥排污收费政策的积极作用,加强污染处罚力度,提高建设项目叁同时的执行力,继续完善群众信访制度等五条建议。(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7年03期)

吴晓[3](2016)在《何种因素削弱了环境规制对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际经验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强度与环境治理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环境污染呈倒"U"形关系,当下的环境规制力度仍处于倒"U"形的左半边,即其对环境污染治理并非有效,原因在于影子经济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存在。结果表明,首先,环境污染具有稳定的动态持续正向效应;其次,实际经济增长率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再次,环境污染与当期产业结构升级正相关,与其滞后一期负相关,且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污染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最后,出口贸易的向底线赛跑效应大于其环境收益效应。(本文来源于《政府管制评论》期刊2016年02期)

程波辉,武清瑶[4](2016)在《民族地区政府环境规制有效性的评价模式及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境决定其政府环境规制有效性的核心评价标准应为:维护民族和谐与稳定是前提条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核心任务,实现规制法治化是关键诉求。也即,"民族和谐—环境质量—规制法治"是民族地区政府环境规制有效性的可适性评价模式。(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6年07期)

翟舒文[5](2014)在《环境规制力度有效性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检验中国环境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对外开放对环境质量及政策效果的影响,选取2004~2011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在考虑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定废物污染之后,计算出衡量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标。结果表明,我国环境规制有效性不足。人口、创新等因素对环境影响较大,污染品生产成本影响有限。对外开放对环境污染的效果仍不明朗。(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4年20期)

黄民礼[6](2011)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企业行为与环境规制的有效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在环境规制过程中普遍存在。分析发现: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污染企业都有率先不进行污染治理的环境机会主义动机,若治理成本在可承受范围内,污染企业环境治理决策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机会主义空间大小关系更为密切;规制者依据污染企业的机会主义动机程度进行分层管理和相应提高环境违规成本,对提高环境规制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黄民礼[7](2011)在《信息不对称、公众行为和环境规制的有效性——中国环境规制中的公众行为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不仅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有重要影响,还会导致社会公众在消费和投资方面进行"逆向选择"。充分的环境信息披露可以从公众消费和公众投资两个方面间接影响企业的环境决策和环境行为,促进企业对环境规制的遵从和环境规制有效性的提高。然而,由于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弱质性,我国环境过程中社会公众对政府和企业应有的监督作用未能发挥出来。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信息披露力度,提高环境信息透明度,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规制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公众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黄民礼,唐振龙[8](2011)在《环境规制的有效性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环境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规制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问题。通过对与环境规制的有效性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基于成本—收益分析视角的环境规制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环境规制研究的主流,研究得也比较深入;而基于不对称信息视角的环境规制有效性研究仍显不足,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黄民礼[9](2011)在《环境规制的有效性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和企业行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在环境规制过程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污染企业都有率先不进行污染治理的环境机会主义动机,若治理成本在可承受范围内,污染企业环境治理决策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机会主义空间大小关系更为密切;同时,规制者应依据污染企业的机会主义动机程度进行分层管理和相应提高环境违规成本。(本文来源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张亚伟[10](2010)在《政府环境规制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规制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上探讨影响环境规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从实证上分析我国环境规制的真实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为改革我国的环境规制体系,提高环境规制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政府规制有效性反映了规制结果逼近规制目标的程度,既包括规制的效果又包括规制的效率。规制效果主要衡量规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规制的效率是指达到特定的规制目标所花费的成本,即规制的收益成本对比。政府规制有效既要求政府规制有效果,又要求政府规制有效率。根据传统的规制经济学理论,政府规制的有效性建立在规制者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规制者拥有完全信息,规制者具有充分理性叁个假设之上。然而在现实中,规制者并不是“道德人”,而是“经济人”,规制者的行为目标不是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而是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规制者与规制对象之间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拥有自由裁量权的规制者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会扭曲规制行为,致使规制无效,即规制失灵。要使政府规制有效,就必须矫正扭曲的政府规制行为。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主体行为是特定制度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制度就必然有什么样的行为。据此,我们认为影响规制有效性的最终因素在于行为背后的制度,这一制度因素就是政府规制体系。政府规制体系是由规制立法、规制机构、规制对象、规制政策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规制立法为政府规制活动提供了法律基础,是规制过程的第一步;规制机构是规制者,其性质及行为特征与规制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规制政策是规制机构制定和实施的实现规制目标的具体方式,不同的规制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进而带来不同的效果。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8年我国环境规制的力度在不断加大,环境规制的成本日益增加,但环境规制的效果不理想。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分析原因,一方面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采取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现行环境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有关。我国环境规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环境规制体系发挥作用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第二、环境立法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末端治理”思想明显地体现在一些环境法律法规之中,导致在很多情况下陷入“重经济、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第叁、环境规制机构缺乏独立性,难以抵御地方保护主义。独立性是环境规制机构的核心特征,是环境规制者能否扮演好公共利益维护者角色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的环境规制机构在人事、经费来源等方面都缺乏独立性,在地方表现的尤为突出。在不断强化的地方利益驱使下,依附于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部门,为了配合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需求,对地方企业的污染行为规制弱化甚至不予规制。其结果是我们看到了在环境规制领域“问题都出在地方”的现象。第四、环境政策以命令-控制型的环境政策为主,行政手段占主导地位,其它方法运用较少。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问题,提高我国环境规制有效性的主要路径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环境规制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前提;提高环境立法的质量,完善我国环境法律体系;建立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与约束机制,有效规制规制者;改革规制方式实施多元规制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0-05-01)

环境规制的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在构建环境规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性验证理论模型基础上,收集30个省市区2006~2014年9年面板数据,对构成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四个层次十叁个具体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形成各省市区9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得分。运用stata13分析环境规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得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政策对生态文明建设起主要推动作用,排污收费政策和群众信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政策的正面作用大于其他类型的环境政策规制,但建设项目叁同时政策和污染处罚政策则对生态文明建设未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充分发挥排污收费政策的积极作用,加强污染处罚力度,提高建设项目叁同时的执行力,继续完善群众信访制度等五条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规制的有效性论文参考文献

[1].孙俊瑞.环境规制对雾霾治理的有效性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8

[2].杨红娟,张成浩.环境规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性研究[J].学术探索.2017

[3].吴晓.何种因素削弱了环境规制对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际经验数据[J].政府管制评论.2016

[4].程波辉,武清瑶.民族地区政府环境规制有效性的评价模式及其实现[J].贵州民族研究.2016

[5].翟舒文.环境规制力度有效性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4

[6].黄民礼.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企业行为与环境规制的有效性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7].黄民礼.信息不对称、公众行为和环境规制的有效性——中国环境规制中的公众行为考察[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8].黄民礼,唐振龙.环境规制的有效性研究综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

[9].黄民礼.环境规制的有效性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和企业行为视角[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张亚伟.政府环境规制的有效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标签:;  ;  ;  

环境规制的有效性论文-孙俊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