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三文
湖南省临武县中医医院湖南临武424300
【摘要】目的:探讨微针刀配合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微针刀配合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微针刀配合拔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微针刀配合复位手法治疗组30例中,痊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6.7%,其疗效明显优于微针刀加拔罐对照组(80.0%)。结论:微针刀配合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微针刀加拔罐治疗。
【关键词】微针刀;复位手法;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软组织慢性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血管而引起各种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类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个类型,约占60%-70%[1],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多以颈肩背部酸胀疼痛为主,伴随一侧上肢及手指放射疼痛与麻木。近年来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工作性质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及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热点课题。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们采用小针刀配合两点一面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同时与针刀配合拔罐疗法进行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疼痛科门诊和住院部,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4~65岁,平均(47.84±7.86)岁;病程1~24月,平均(9.76±3.14)月。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6~63岁,平均(48.39±7.63)岁;病程1~24月,平均(10.13±3.67)月。两组患者性格、年龄、病程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耘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退行性病变;2)长期低头劳动的体力劳动者以及长期坐办公室的脑力劳动者,或喜欢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者;3)颈肩背酸胀疼痛,颈部僵硬,伴头痛头晕,上肢放射性麻木;4)颈部正常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椎盘、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敏感压痛点,可摸到条索状节结,上肢肌力下降,臂丛牵拉试验、压头试验呈阳性;5)颈椎x线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移位偏歪,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及椎间孔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6)CT或MRI可见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病变节段神经根或硬膜囊受压。
1.3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24~65岁之间;3)病程在1个月~2年以内者;4)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能按照医师的治疗方案完成治疗者;5)治疗期间未接受其他治疗方法者。
1.4排除标准
1)颈椎病不属于神经根类型眷2)因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腱鞘炎等病症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3)合并心、脑、肝、肾、血液系统严重疾病及肿瘤、结核、精神病、血糖偏高者,或合并其他骨病如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4)妊娠、哺乳期、月经期妇女。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微针刀治疗1)体位:患者反坐在靠背椅上,椅背上垫一软枕头,双臂内收,两手掌相叠放在靠背椅上,头呈前屈位,前额伏于手背上,充分暴露后颈部。2)选点:在患者第3颈椎之第7颈椎棘突连线旁开1.0~2.5cm处仔细寻找6~8最敏感的压痛点、痛性硬结或索条状物作为针刀治疗点。如果手指麻木,则再选取患侧颈4、5、6或颈5、6、7横突尖部3个治疗点,并用龙胆紫作好标记。3)操作:戴无菌口罩、一次性无菌手套,常规消毒后铺好洞巾。选用北京华夏牌0.6×50mm一次性微针刀,右手持针刀,刀口线和脊柱纵轴、血管神经肌纤维方向一致,刀口对准作好标记的治疗点,快速刺入皮肤,缓慢推进针刀,可听到3~4个突破声,直至到达骨面,针刀紧贴骨面,纵切横摆3~4下,当术者手下有明显的松动感,同时患者出现强烈的酸胀感或向上肢放射感时即可。出针刀用棉签按压伤口片刻,术毕贴上创可贴。每星期治疗1次,共治疗3星期。
2.1.2手法治疗采用两点一面复位手法,让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头顶与床头边缘齐平,左手托住患者枕部,右手托扶于下颌处,让一助手双手拉压住患者双肩,进行对抗牵拉,牵拉1min后,医生突然加大拉力,然后用左手拇指推顶住患椎左侧横突(以钩椎关节向右侧旋转为例),食指钩住患椎棘突,右手托住患者下颅部,嘱患者将头慢慢向右侧扭转,医者用右手掌按压于患者左侧面部,待患者颈椎转到最大限度时,医者在一瞬间同时用力,左手食指用力将棘突往左侧勾拉,拇指用力将横突向颈前左上方推顶,医者用右手按压患者左侧面部,这些手法操作必须在同一时间横断面上完成,最后与助手再对抗牵拉一次。每星期治疗1次,共治疗3星期。
2.2对照组
采用微针刀配合拔罐治疗。针刀治疗方法同治疗组,每次针刀术毕,待治疗点伤口未愈合之际,立即选取3~5治疗点拔罐,留罐10~15min,直至每个治疗点拔出黑色瘀血3~5ml。取罐后,予以碘酒消毒并贴上创可贴。疗程与治疗组相同。
3.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耘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进行评分[3]。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功能完全恢复,能胜任日常工作。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消失,颈椎活动功能基本恢复,能胜任一般体力劳动。有效:症状、体征减轻,颈、肩、肢体功能均有轻度改善,不能胜任一般体力劳动。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任何变化,甚至有加重。
3.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率高于对照组,
4.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病与多发病,西医认为颈椎病主要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继发椎体移位,椎间关节增生或椎间盘突出等压迫颈椎神经根引起,治疗上无特殊有效的方法,以致患者症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针刀在治疗该病方面有独到的理论见解,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4]。针刀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颈椎动态平衡失调,生物力学的改变所致,由于颈椎的生物力学改变,导致其软组织动静失调而出现肌肉劳损、肌张力降低,削弱了其稳定关节的功能,导致颈肩部疼痛、酸胀等不适症状。临床上所见颈椎生物力学改变的主要原因为:1)急慢性劳损、外伤及长期处于不良的姿势等因素作用下,引起颈椎椎体及椎间关节微小移位、颈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慢性损伤,致使颈椎的动态平衡失调,产生异常拉应力及载荷,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2)损伤组织的自我代偿及修复促使黏连、结疤、瘢痕、挛缩的产生。颈椎椎间关节的微小移位得不到及时纠正,使颈部产生了不正常的拉应力,进一步加重了颈椎软组织的损伤。3)长期不正常的拉应力作用引发软组织无菌性炎性反应,出现新的损伤、修复与增生,使损伤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黏连结疤、瘢痕变硬、弹性降低,从而加重了其内部存在的静态平衡失调。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就是通过切割松解、疏通剥离病变周围的软组织,消除缓解其痉挛、挛缩、肌紧张的状态及内部不正常的静态应力,解除黏连、瘢痕等病变软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改善局部代谢及局部血运、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动态平衡,并为手法整复移位的小关节创造前提条件。本观察结果表明,微针刀配合两点一面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微针刀配合拔罐对照组。笔者认为[5],微针刀治疗颈椎病
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消除患者对针刀的恐惧感,避免传统针刀需局部麻醉所带来得风险,减少了针刀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范围,从而提高了针刀操作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更加有利于针刀疗法的开展和推广。术毕后对颈椎施以两点一面复位手法,这是对针刀的补充治疗。此手法采用仰卧位,可以使患者颈部肌肉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降低了肌肉对手法的抵抗力,不仅使手法操作更加省力和流畅,而且不会损伤颈部的正常软组织,很好的克服了人们以往坐位旋转斜扳手法肌肉紧张,抵抗力大,操作困难,易造成损伤的缺陷。通过手法治疗,一方面使针刀施术后未完全松解的黏连、瘢痕达到完全彻底的松解,恢复颈椎周围软组织的静动态平衡,进一步提高针刀松解疗效。另一方面纠正颈椎小关节的微小错位,解除对神经根及血管的卡压,从而缓解临床症状。该手法最适合颈椎钩椎关节移位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之,针刀配合两点一面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见效快、疗效持久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少贞.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概况[J].中医药信息,2005,22(1):41-4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8.
[3]朱汉章.针刀医学(上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59-260.
[4]张立勇.邵湘宁等.微针刀配合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13.30(6):98-100
[5]朱乾威.宋小燕.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健康周刊.2017.(1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