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倩[1](2021)在《物理防治和植物支持系统用于烟粉虱防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粉虱Bemisia tabaci(Hemiptera:Aleyrodidae)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烟粉虱是一个包含至少44个隐存种的物种复合体,其中两个全球入侵种Middle East-Asia Minor 1(MEAM1)和Mediterranean(MED)危害尤其严重。烟粉虱抗药性的增强以及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使得烟粉虱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方法的开发和利用愈发受到重视。植物支持系统通过向目标作物引入一些功能植物,对保护天敌,诱集害虫或驱避害虫有促进的作用。本文对一些物理防治方法和植物支持系统进行研究,探索其用于烟粉虱防控的潜力和效果。具体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使用防虫网和黄板对辣椒苗期烟粉虱开展防控研究。检测了40目、60目和80目防虫网孔径大小及烟粉虱和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规格防虫网的穿过率,发现60目防虫网最适合,能阻隔70%以上的烟粉虱,但可以通过90%以上的海氏桨角蚜小蜂。在辣椒苗期通过悬挂黄板和笼罩60目防虫网的物理防控手段,可以有效防控辣椒上烟粉虱的发生,使用物理防控的辣椒苗上烟粉虱的卵和若虫数量显着低于没有悬挂黄板和笼罩60目防虫网的辣椒苗,且化学农药的用量可以减少50%-75%。(2)研究了本氏烟和迷迭香对烟粉虱的诱集或驱避效果。本氏烟对烟粉虱有显着的吸引和诱杀作用,但是烟粉虱的隐存种类别、目标作物的品种都对本氏烟诱集烟粉虱的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当烟粉虱隐存种是MEAM1或者MED时,相较于两个辣椒品种(杭椒一号和正大119),本氏烟都表现出更强的诱集烟粉虱能力。释放在辣椒上的烟粉虱在经过48 h后,会有约一半数量扩散到本氏烟上,使得两种植物上烟粉虱数量相当,差异不显着,而释放在本氏烟上的烟粉虱较少扩散到辣椒上。本研究发现迷迭香盆栽苗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不明显,需要对其品种及生长期等影响因素开展进一步的研究。(3)尝试构建棉花-烟粉虱本地隐存种-海氏桨角蚜小蜂储蓄植物系统用于防控烟粉虱。棉花是包括本地种在内的多个隐存种烟粉虱的适宜寄主。本研究针对番茄、黄瓜、茄子、辣椒四种常见温室作物,筛选了在其上适合度较差的烟粉虱本地隐存种:在番茄上,Asia 1表现出最低的适合度;在茄子上,Asia II 6是相对最不适合的隐存种;在辣椒上,本地种Asia II 7和入侵种MEAM1都有着较低的适合度;而黄瓜上几个本地隐存种表现相近,无明显差异。随后进行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寄生实验,发现该蜂对Asia 1、Asia II 7和MEAM1三种烟粉虱的寄生率差异不明显。据此,构建了棉花-Asia II 7-海氏桨角蚜小蜂这一储蓄植物系统用于辣椒上烟粉虱的防控并在室内进行了测试,发现储蓄植物系统可以持续提供海氏桨角蚜小蜂,经过合理设计优化,有望有效防控烟粉虱。
周雯[2](2021)在《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害虫的发生及危害一直是影响蔬菜高效、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害虫治理是蔬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剂防治在蔬菜害虫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蔬菜用药的高要求、菜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害虫发生规律的复杂性,加之抗药性的快速发展,蔬菜害虫治理面临不小的挑战,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的高效、安全使用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影响治理质量的因素是复杂的,实施科学治理的前提首先要明确蔬菜害虫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农户主体出发,研究农户农药认知与用药决策行为,系统分析了两类重要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利用现状,并在田间药效验证的基础上对代表性害虫提出化防药剂建议,以期为蔬菜害虫的科学药剂防治提供依据。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结论如下:1、以江苏省181个农户调查数据为案例,对农户认知与用药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菜农对害虫和农药使用认知不理想,61.3%的农户仅认识部分害虫,58.6%的农户不关注农药防治靶标,且违规用药现象普遍,不科学不规范用药行为占比达52.5%。实证结果表明,菜农受教育程度、蔬菜种植面积、接受技术指导程度、对蔬菜害虫认知水平、对农药作用靶标的关注、对农药相关条例的关注均对合规用药行为呈正向影响,而种植年限呈负向影响;2、选择茄科和十字花科两类重要蔬菜为目标,检索归纳并比对中国农药信息网农业部登记药剂与实际生产中推荐/常用药剂,分析该两类蔬菜害虫登记农药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完善用药决策规范和依据。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9月,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登记药剂种类广泛,重要害虫药剂选择充分,但仍有部分登记药剂滞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决策信息不充分,依然存在常发虫害无药可用、常用农药未经登记的问题,且登记数据库中化学农药、单剂农药等老旧农药占比大;3、选择前述两类重要蔬菜上代表性害虫为对象,选取几种代表性防治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登记药剂药效并评价常用药剂的防治效果,以筛选出高效、安全、持久、经济的防治药剂种类。小青菜小菜蛾药效试验结果显示,10.5%三氟甲吡醚和60g/L乙基多杀菌素对小菜蛾防效最好,药后7d校正防效分别达94.4%和90.4%。辣椒烟粉虱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g/L阿维·双丙环虫酯和22%螺虫·噻虫啉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良好,药后7d防效均达90%以上。且部分登记药剂防效验证结果较好,部分常用或推荐药剂安全高效,复配剂的防效均显着优于其单剂,1.5倍剂量一般比田间推荐剂量防效好,化学农药见效略快,生物农药防效更持久。针对以上研究结论与存在问题,从蔬菜种植户、政府监管、市场主体、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2)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部门应完善农药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3)建立科学智能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4)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安全高效药剂研发;(5)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仇相玮[3](2020)在《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药施用大国,开展农药减量行动,实现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目标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农户是施用农药的直接行为决策主体,研究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机理是控制并减少农药施用量的关键。农户减施农药而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路径有三种:一是采纳高效施药技术提高化学农药利用率;二是采纳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农药;三是种植“节药型”农作物品种以替代高用药作物品种。本文基于对山东省栖霞、蓬莱、海阳、蒙阴和沂源等地苹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探索分析了“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特征”“农户高效施药技术采纳行为机理及效应”“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机理及效应”“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行为及其效应”“农户减施农药激励政策”等问题,以期激励农户减施农药,为实现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目标提供政策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考察了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及样本农户减施农药的行为特征,得出结论:宏观上,在一系列农药减量增效政策引导下,2015年后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均略微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农药安全施用上限,农药施用存在地区差异,华中、华北和东南地区是农药施用最大的三个地区;微观上,对山东省内苹果种植户的调研结果表明,多数农户能够认识到农药过量施用的现状及危害,尤其重视对其自身健康的危害,并表示愿意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减施农药;农户认为减施农药主要从产量、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三个方面影响苹果生产;虽然有83.18%的样本农户表示至少采纳过一种节药型技术,但绝大多数农户主要采纳了科学施药方法和农药助剂技术,对节药效果更显着的高效施药机械、精准施药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率仅为26.47%;技术采纳方式以自行购置设备为主,政府补贴也促使一定比例的农户采纳了节药型技术;异质性农户的减施农药行为存在差异,规模种植户比传统小农户更愿意减施农药。农户选用不同技术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产生了显着的减药增收效应。按照技术属性差异,将高效施药技术分为科学施药方法、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和精准施药技术四类,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采纳不同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核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劳动力禀赋、与邻里交流程度和文化水平是影响农户采纳二次稀释技术的关键因素;年龄、与邻里交流程度是影响农户采纳农药助剂的关键因素;资金状况、种植面积、地块集中度、参与技术培训以及政策支持是影响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机械的关键因素;年龄、文化程度、风险偏好、种植面积和地块集中度对农户采纳精准施药技术有显着影响。理论上,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能够从提升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其它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改变农业产出三个方面达到理想的减药增收效果,运用ESRM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节药效果非常显着,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同时由于节劳、节药、节水效果显着,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增收效应也十分显着。基于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复杂、预期风险高和投资成本大的技术特性,考察了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意愿、持续采纳行为和减药增收效应。运用SEM模型分析了风险感知和技术认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显着影响,且风险感知的作用程度大于技术认知,技术认知显着负向影响风险感知,表明技术认知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的抑制作用;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政府支持和采纳效果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贴政策、销售支持、感知有用性和生态效果对农户持续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理论上,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可从要素替代、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三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运用ESRM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节药效果显着,但受苹果价格波动、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和农户采纳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未能产生显着的增收效果,这也造成了部分农户选择弃用该技术。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的作物选择行为对减施农药产生了明显的负向效应。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程度差距较大,导致部分作物单位面积需药量明显高于其它作物,据此,本文将农作物划分为高用药作物、中用药作物和低用药作物三类。如果能够增加“节药型”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便可达到降低农作物整体加权平均用药量的目的。利用2006-2016年农药施用量及农作物种植结构相关数据,运用因素分解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系统测算了“节药型”农作物在种植结构中的占比变化及其对农药施用量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呈现出高用药作物占比明显增加,“节药型”作物逐渐减少的变化特征,西南、华中和东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及大部分地区的农药施用量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50.10%,在部分年份甚至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可见,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增加高用药作物种植比重的作物选择行为对减施农药产生了明显的负向效应,应对此予以矫正。基于前文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应结合节药型技术特性和异质性农户偏好进行优化,包括高效施药技术采纳激励、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激励、“节药型”农作物品种采用激励和外部性内部化补贴激励。
国栋,杨久涛,孙作文,李敏敏,李宝聚,于玲雅,朱军生[4](2020)在《山东省蔬菜病虫害发生防控新形势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山东省蔬菜病虫害发生呈现面广量大、种类繁多、多发混发、为害隐蔽、土传及生理性病害不断上升、新病虫害不断增加等特点,而蔬菜病虫害防控面临着技术研究滞后、绿色防控覆盖率低、用药量总体偏高等困境。为此,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建议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凝聚和发挥"一主多元"体系力量,全面开展依法"治病治虫",深入推进实施绿色防控,强化宣传培训,培育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品牌,全面提升山东省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
沈亮,徐江,陈士林,李西文,孟祥霄[5](2018)在《无公害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安全药材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降低药材农残及重金属含量、生产高品质中药材,本文对无公害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首先总结了近年来我国中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及相关防治标准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针对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技术混乱、滥用高毒及高残留农药等问题,结合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了无公害中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治准则,包括重视土壤改良、加强种子种苗检疫、注重种植过程中绿色防控技术、加强仓储及运输环节的病虫害防治等。本文可为无公害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魏香琴[6](2018)在《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药剂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南方地区危害更是严重,难以防治,南方地区特殊的蔬菜种植模式加速了黄曲条跳甲的繁殖,在更新更环保的有效防治方式出现以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黄曲条跳甲、保障蔬菜生产的质量及产量的主要防治手段。本论文结合黄曲条跳甲的危害特点,分别从其地上成虫及地下幼虫两方面入手,室内筛选出有效化学药剂,通过混配寻找能有效防治黄曲条跳甲的化学药剂,并通过试验测试了四种种子处理剂对菜心的安全范围及对保护性作用。结果如下:1.通过浸叶饲喂法,测定了10种常用化学药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其中虫螨腈、唑虫酰胺、甲维盐和呋虫胺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杀活性较好,在处理48 h后,其LC50分别为68.70 mg/L、125.53 mg/L、138.68 mg/L与148.21 mg/L。进一步测定了不同药剂混配组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发现如下较好增效组合:呋虫胺与虫螨腈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9时,共毒系数为131.66,LC50为57.95 mg/L;唑虫酰胺:呋虫胺有效成分质量比为7:3和8:2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51.91和132.29,LC50分别为92.87mg/L与111.08 mg/L。2.测定了九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发现,10%虫螨腈悬浮剂、30%唑虫酰胺悬浮剂及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较好,当其有效成分用量为112.5(g(a.i.)/hm2)、202.5(g(a.i.)/hm2)及270.0(g(a.i.)/hm2)时,施药后1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1%、82.89%及81.35%,显着高于对照。3.比较了上述三种药剂的不同混配组合对照其他药剂对黄曲条跳甲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30%唑虫酰胺悬浮剂与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混用时,在有效成分用量比与用量为7:3(132.3 g(a.i.)/hm2)、8:2(124.95 g(a.i.)/hm2)、9:1(118.35 g(a.i.)/hm2)时,其施后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效较好,药后1 d防效在84.9286.80%之间,药后3 d在86.2391.33%之间,药后7 d在76.3980.89%之间;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与10%虫螨腈悬浮剂组合有效成分用量比与用量为1:9(118.35 g(a.i.)/hm2)、2:8(124.95 g(a.i.)/hm2)、3:7(132.3 g(a.i.)/hm2)时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效较好,药后1 d防效在84.0185.78%之间,药后3 d在84.9387.62%之间。4.研究了四种种子处理剂对菜心种子安全性,结果显示,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分别在有效成分用量低于5120 g(a.i.)/100kg种子、9600 g(a.i.)/100kg种子、2880g(a.i.)/100kg种子、7040 g(a.i.)/100kg种子时,菜心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及株高、鲜重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说明四种种子处理剂在该浓度以下对菜心种子发芽、生长安全无影响。5.研究了四种种子处理剂对菜心田间安全性及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四种种子处理剂对出苗后5天的菜心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和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保护作用显着。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在有效成分为750-3000 g(a.i.)/100kg种子、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为3000 g(a.i.)/100kg种子时,菜心生长25 d的株高和鲜重均有增加,且差异显着;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在有效成分为750-3000 g(a.i.)/100kg种子,菜心生长25 d的株高和鲜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四种种子处理剂下,出苗后25天的菜心的受害指数基本接近对照,对菜心生长中后期的保护作用较弱。说明四种种子处理剂可保护田间菜心出苗初期,而菜心生长后期需结合其他方式保护。
姚焕钊[7](2017)在《“绿色植保”理念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实践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绿色植保"创新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入农业领域,它实现了对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确保了地方农产品生产质量与安全,提高了地方农业效益。但实际上,某些地区在基于该理念下的农作物种植绿色防控实践技术应用还存在诸多不足,一定程度为地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该文以江苏省为例,具体探讨了"绿色植保"理念在当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实践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并思考推进省内绿色植保工作的相关措施。
边一帆[8](2017)在《应县露地青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针对目前应县露地青椒生产病虫害发生种类、特点及规律,开展了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等5种青椒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和当地实际提出了应县露地青椒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研究表明,不同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对青椒的植株生长、发病率、果实产量、果实品质、果实营养成分及果实农残量等都有着非常显着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化学防治方法对于当地青椒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达90%。在7月上中旬,即当地病虫害的高发期,该方法对于保障植株株高、茎粗、叶片等正常的营养生长作用明显。该处理的青椒产量高、单果重,但果实浅绿,果形偏长,果肉薄,心室少、营养偏低、口感偏差。并且该方法的农残超标率在5种防治方法中最高。2、在青椒植株生长前期,农业防治方法对青椒幼苗生长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该处理的青椒果实颜色深绿,果肉厚,果形正,营养品质较高,口感优,且无农残。然而,该方法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不太理想,仅32.5%,且其青椒产量不高。3、物理防治方法的青椒果实没有农药污染,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和较佳的口感。但其防效一般(57.50%),产量不高,仅高于对照和农业防治处理,且在促进植株生长、商品品质、营养品质等方面的指标测定中都未能有突出表现。4、生物防治方法在当地青椒病虫害的高发期,有着较强的防治作用,防效达82.5%。生物防治处理的青椒产量高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及对照,且果实商品及营养品质高于化学防治,而农药超标率仅1%,低于化学防治与综合防治处理。5、综合防治方法病虫害防效最高,达92.5%;果实虽有农药残留,但超标率仅2%,远低于山西省蔬菜农残检测限值。运用综合防治方法,既能保证青椒幼苗正常生长,又可实现高产、高质、高营养、低农残。因此,在应县当地的露地青椒生产中,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以逐步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从而全面促进当地露地青椒生产,保障青椒食用安全性,大幅度增加菜农收入。
陈生斗,杨普云,周阳,李萍[9](2017)在《北京市延庆区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北京市延庆区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的情况与成效,总结分析绿色防控技术在该村及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推动蔬菜生产方式转变、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杨丽,刘文,初侨[10](2017)在《蔬菜安全种植的标准化基础和要素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蔬菜安全种植的内涵和标准化基础,从产品、过程和服务的角度分析了蔬菜生产各环节的标准化要素,以微生物和化学污染为例分析了蔬菜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风险和采取的相应措施,论述了蔬菜安全种植综合技术规范编写的要点。
二、日本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物理防治和植物支持系统用于烟粉虱防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 |
1.1 烟粉虱概述 |
1.1.1 烟粉虱的分类地位 |
1.1.2 烟粉虱的危害 |
1.2 烟粉虱的防治 |
1.2.1 化学防治 |
1.2.2 非化学防治 |
1.2.2.1 物理防治 |
1.2.2.2 农业防治 |
1.2.2.3 生物防治 |
1.3 天敌的植物支持系统 |
1.3.1 诱集植物与驱虫植物 |
1.3.2 储蓄植物系统 |
1.3.2.1 储蓄植物系统的概念 |
1.3.2.2 储蓄植物系统的构建 |
1.3.2.3 储蓄植物系统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2 基本材料与方法 |
2.1 基本材料 |
2.1.1 供试昆虫及种群维持方法 |
2.1.2 供试植物 |
2.1.3 生态学研究相关的主要仪器设备 |
2.1.4 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2.1.4.1 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仪器设备 |
2.1.4.2 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试剂 |
2.2 基本实验方法 |
2.2.1 烟粉虱隐存种的鉴定 |
3 黄板结合防虫网对辣椒苗期烟粉虱防控效果的初探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
3.1.2 其他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室内烟粉虱和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规格纱网的透过情况 |
3.2.2 田间黄板结合60 目防虫网对辣椒苗期烟粉虱的防控效果研究 |
3.3 数据统计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室内烟粉虱和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规格纱网的透过情况 |
3.4.1.1 所用纱网规格 |
3.4.1.2 不同纱网对烟粉虱和海氏桨角蚜小蜂的透过效果 |
3.4.2 田间黄板结合60 目防虫网对辣椒苗期烟粉虱的防控效果研究 |
3.4.2.1 江西南坪村烟粉虱隐存种鉴定结果 |
3.4.2.2 辣椒苗上烟粉虱发生情况 |
3.5 讨论 |
4 诱集植物和驱虫植物用于烟粉虱防控的初步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
4.1.2 其他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本氏烟对辣椒上烟粉虱发生的防控潜力研究 |
4.2.1.1 烟粉虱MEAM1和MED 隐存种在辣椒和本氏烟间的选择 |
4.2.1.2 MED烟粉虱在辣椒和本氏烟间的迁移 |
4.2.2 迷迭香用于番茄上烟粉虱防控的潜力研究 |
4.3 数据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烟粉虱在辣椒和本氏烟间的选择 |
4.4.1.1 MED烟粉虱在辣椒和本氏烟间选择 |
4.4.1.2 MEAM1 烟粉虱在辣椒和本氏烟间选择 |
4.4.2 烟粉虱在辣椒和本氏烟间的迁移实验 |
4.4.3 迷迭香对烟粉虱定位番茄的趋向 |
4.5 讨论 |
5 棉花-本地烟粉虱-海氏桨角蚜小蜂储蓄植物系统的构建 |
5.1 试验材料 |
5.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
5.1.2 其他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烟粉虱各隐存种在四种植物上的适合度 |
5.2.2 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烟粉虱隐存种的寄生情况 |
5.2.3 温室中棉花-Asia II7-海氏桨角蚜小蜂储蓄植物系统的测试 |
5.3 数据统计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烟粉虱不同隐存种在不同植物上的适合度 |
5.4.2 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烟粉虱隐存种的寄生情况 |
5.4.3 温室中棉花-Asia II7-海氏桨角蚜小蜂储蓄植物系统的测试 |
5.5 讨论 |
6 总讨论 |
6.1 全文小结 |
6.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蔬菜生产及害虫发生 |
1.1 我国蔬菜生产发展 |
1.2 蔬菜害虫发生及为害 |
2 蔬菜害虫药剂防治 |
2.1 概况 |
2.2 存在问题 |
2.2.1 过度依赖农药 |
2.2.2 抗药性问题严重 |
2.2.3 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
2.2.4 发生农药中毒事件 |
3 农户认知及用药行为 |
3.1 概况 |
3.2 存在问题 |
3.2.1 认知不足,农药选择不当 |
3.2.2 农药施用剂量、方式不规范 |
3.2.3 任意混合配置,机械选用不当造成浪费 |
3.2.4 农技指导不到位,治理对策不够规范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农户对蔬菜害虫及其治理的认知、决策与行为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相关理论基础 |
2.2 调查方法 |
2.2.1 问卷设计 |
2.2.2 数据来源 |
2.3 模型选择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农户对蔬菜害虫认知及用药行为描述性分析 |
3.1.1 农户基本特征描述 |
3.1.2 相关认知特征描述 |
3.1.3 用药行为特征描述 |
3.2 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2.1 变量与样本统计 |
3.2.2 模型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两类重要蔬菜害虫药剂分析及存在问题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库调研 |
2.2 蔬菜害虫防治药剂文献调研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茄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
3.1.1 登记农药 |
3.1.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
3.2 十字花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
3.2.1 登记农药 |
3.2.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
4 讨论 |
第四章 两种重要蔬菜害虫代表性防治药剂田间药效验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
2.1.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
2.2 试验设计 |
2.2.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
2.2.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 |
3.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 |
4 讨论 |
第五章 提升蔬菜害虫药剂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
1 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 |
2 农业农村部完善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 |
3 建立科学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 |
4 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高效安全药剂研发 |
5 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
参考文献 |
附录 江苏省菜农杀虫剂使用认知和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3)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户过量施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2 关于农户高效施药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
1.2.3 关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
1.2.4 关于调整种植结构控制农药施用量的研究 |
1.2.5 关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激励政策的研究 |
1.2.6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化学农药减量增效 |
2.1.2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
2.1.3 高效施药技术 |
2.1.4 绿色防控技术 |
2.2 理论基础 |
2.2.1 要素替代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产业组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及样本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特征分析 |
3.1 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趋势及现状 |
3.1.1 农药施用量变化的时间序列特征 |
3.1.2 我国农药施用量变化的空间区域特征 |
3.2 苹果种植样本户减施农药的行为特征 |
3.2.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
3.2.2 样本农户减施农药意愿及行为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4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理论分析 |
4.1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机理 |
4.1.1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经济学涵义 |
4.1.2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微观决策机理 |
4.2 节药型技术特性对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影响 |
4.2.1 正外部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
4.2.2 技术信息不对称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
4.2.3 规模经济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
4.3 本章小结 |
5 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行为及效应评价 |
5.1 不同高效施药技术的技术属性差异 |
5.2 农户对不同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采纳行为 |
5.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2.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
5.2.3 结果与分析 |
5.3 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减药增收效应评价 |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3.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置 |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行为及效应评价 |
6.1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特点 |
6.2 风险感知、技术认知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 |
6.2.1 文献回顾 |
6.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6.2.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
6.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 政府支持、采纳效果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采纳行为 |
6.3.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
6.3.2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减药增收效应评价 |
6.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6.4.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
6.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行为及其效应评价 |
7.1 农药施用强度与农作物分类 |
7.2 我国“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及地区差异 |
7.2.1 我国“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情况 |
7.2.2 我国各地区“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及地区差异 |
7.2.3 我国种植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 |
7.3 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对减施农药的负效应测算 |
7.3.1 思路与方法 |
7.3.2 结果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农户减施农药的激励政策优化设计 |
8.1 当前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及优化方向 |
8.1.1 当前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 |
8.1.2 当前农药减施激励政策优化方向 |
8.2 优化农药减施激励政策的建议 |
8.2.1 高效施药技术采纳激励政策建议 |
8.2.2 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激励政策建议 |
8.2.3 引导农户选种“节药型”农作物的政策建议 |
8.2.4 外部性内部化补贴政策建议 |
8.3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东省苹果种植户减施农药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山东省蔬菜病虫害发生防控新形势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省蔬菜病虫害发生现状 |
1.1 发生危害面广量大 |
1.2 有害生物种类繁多 |
1.3 温室栽培多发混发 |
1.4 虫类为害更加隐蔽 |
1.5 土传病害发生趋重 |
1.6 生理性病害明显上升 |
1.7 新的危险病虫不断增加 |
2 山东省蔬菜病虫害防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2.1 防治技术推广有待加强,部分技术研究滞后 |
2.2 绿色防控覆盖率偏低,化学防治依然是主要手段 |
2.3 科学用药水平总体偏低,用药量总体偏高 |
3 提升山东省蔬菜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
3.1 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防控工作 |
3.2 凝聚和发挥“一主多元”体系力量 |
3.3 全面开展依法“治病治虫” |
3.4 深入推进实施绿色防控 |
3.5 培育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品牌 |
3.6 进一步强化宣传培训推广 |
3.6.1 示范推广方面 |
3.6.2 宣传引导方面 |
3.6.3 技术指导方面 |
(5)无公害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无公害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
1.1 病虫害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 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1.2.1 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
1.2.2 病虫害其他综合防治技术 |
1.3 病虫害防治相关标准及存在问题 |
2 无公害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 |
2.1 无公害中药材病虫害农业防治方法 |
2.2 无公害中药材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 |
2.3 无公害中药材病虫害物理防治方法 |
2.4 无公害中药材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
3 无公害中药材生产过程病虫害防治准则 |
3.1 重视土壤改良 |
3.2 加强种子种苗检疫 |
3.3 注重种植过程的绿色防控 |
3.4 加强仓储及运输环节中的病虫害防治 |
4 讨论与展望 |
(6)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药剂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黄曲条跳甲的生物学特性与危害 |
1.1.1 黄曲条跳甲的生物学特性 |
1.1.2 黄曲条跳甲的危害 |
1.2 黄曲条跳甲的防治现状 |
1.2.1 农业防治 |
1.2.2 物理机械防治 |
1.2.3 生物防治 |
1.3 黄曲条跳甲的化学防治方法 |
1.3.1 化学药剂 |
1.3.2 混配增效药剂组合 |
1.3.3 种衣剂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虫源 |
2.1.2 供试药剂 |
2.1.3 主要工具 |
2.1.4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室内生测试验药液配制 |
2.2.2 室内生测方法 |
2.2.3 混配增效药剂组合的筛选 |
2.2.4 田间防治黄曲条跳甲成虫试验方法 |
2.2.4.1 供试材料 |
2.2.4.2 试验地情况 |
2.2.4.3 小区安排 |
2.2.4.4 试验药剂及用量 |
2.2.4.5 施药处理 |
2.2.4.6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
2.2.4.7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
2.2.4.8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
2.3 四种种衣处理剂对菜心种子安全及保护性试验 |
2.3.1 菜心品种 |
2.3.2 供试药剂用量 |
2.3.3 种子处理剂处理后对菜心种子发芽的影响试验 |
2.3.4 种子处理剂处理后对菜心种子出苗的影响试验 |
2.3.5 种子处理剂处理后对菜心田间生长的影响 |
2.3.6 种子处理剂处理后对菜心保护作用评价 |
3.结果与分析 |
3.1 黄曲条跳甲成虫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 |
3.1.1 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筛选试验结果 |
3.1.2 药剂处理叶片后黄曲条跳甲成虫的取食情况观察结果 |
3.1.3 唑虫酰胺、呋虫胺组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评价结果 |
3.1.4 呋虫胺、虫螨腈组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评价结果 |
3.2 田间防治黄曲条跳甲成虫药剂试验结果 |
3.2.1 九种药剂防治田间黄曲条跳甲成虫试验结果 |
3.2.2 30%唑虫酰胺悬浮剂与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不同比例混用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防治结果 |
3.2.3 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与10%虫螨腈悬浮剂不同比例混用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防治结果 |
3.2.4 10%虫螨腈悬浮剂和1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不同比例混用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防治结果 |
3.3 种子处理剂对菜心种子安全及保护性评价试验结果 |
3.3.1 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对菜心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
3.3.2 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菜心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
3.3.3 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菜心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
3.3.4 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对菜心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
3.3.5 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内发芽后株高及鲜重的影响 |
3.3.6 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内发芽后株高及鲜重的影响 |
3.3.7 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内发芽后株高及鲜重的影响 |
3.3.8 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内发芽后株高及鲜重的影响 |
3.3.9 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外生长的影响 |
3.3.10 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外生长的影响 |
3.3.11 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外生长的影响 |
3.3.12 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外生长的影响 |
3.3.13 四种种子处理剂处理菜心种子的田间保护性试验 |
4.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药剂 |
4.2.2 黄曲条跳甲化学增效药剂 |
4.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绿色植保”理念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实践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植保”理念在江苏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实践作用 |
1、实现了农作物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技术应用的突破 |
2、实现了防治组织方式的有效转变 |
二、江苏省“绿色植保”防控实践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
1、技术研发与应用节奏相对缓慢 |
2、非化学防治应用范围偏小 |
三、江苏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未来实践措施 |
1、强化技术创新 |
2、强化示范引导 |
3、强化统防统治 |
(8)应县露地青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露地青椒主要病虫害研究进展 |
1.3 山西省蔬菜产品农药残留情况 |
2 应县露地青椒生产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研究 |
2.1 应县露地青椒生产基本情况 |
2.2 应县露地青椒病虫害发生情况 |
2.3 应县露地青椒病虫害防治现状研究 |
3 应县露地青椒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研究试验 |
3.1 试验时间及试验地点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4 调查项目与测定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露地青椒各种病虫害防治方法对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
4.2 露地青椒不同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发病率及防效调查研究 |
4.3 不同病虫害防治方法对露地青椒产量、商品品质的影响分析 |
4.4 不同病虫害防治方法对青椒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
4.5 不同病虫害防治方法对青椒农药残留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致谢 |
(9)北京市延庆区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
1.1 采用的关键生物防治技术 |
1.2 生物防治技术与其他非化学防治技术的集成与应用 |
1.3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措施 |
1.3.1 开展农企对接 |
1.3.2 举办农民田间学校 |
1.3.3 开办植物诊所 |
2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
2.1 有效控制了病虫危害 |
2.2 蔬菜提质增效明显 |
2.3 农药用量大幅减少 |
2.4 品牌及社会效益显着 |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生物防治技术单一 |
3.2 农民的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
3.3 技术集成程度低 |
4 对策建议 |
4.1 促进产业化发展 |
4.2 加强政策推广创新 |
4.3 加强技术集成与应用创新 |
(10)蔬菜安全种植的标准化基础和要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蔬菜安全种植的内涵和标准化基础 |
2 蔬菜生产各环节标准化要素分析 |
3 新鲜蔬菜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风险 |
4 蔬菜安全种植综合技术规范编写要点 |
四、日本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物理防治和植物支持系统用于烟粉虱防治的研究[D]. 李佳倩. 浙江大学, 2021
- [2]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D]. 周雯. 扬州大学, 2021(09)
- [3]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D]. 仇相玮.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4]山东省蔬菜病虫害发生防控新形势与发展对策[J]. 国栋,杨久涛,孙作文,李敏敏,李宝聚,于玲雅,朱军生. 中国蔬菜, 2020(01)
- [5]无公害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 沈亮,徐江,陈士林,李西文,孟祥霄. 中国现代中药, 2018(09)
- [6]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药剂筛选研究[D]. 魏香琴.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绿色植保”理念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实践作用[J]. 姚焕钊. 农业工程技术, 2017(32)
- [8]应县露地青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的研究[D]. 边一帆.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9]北京市延庆区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实践与思考[J]. 陈生斗,杨普云,周阳,李萍. 中国植保导刊, 2017(04)
- [10]蔬菜安全种植的标准化基础和要素解析[J]. 杨丽,刘文,初侨.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