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工酶标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本鬼鲉,同工酶,组织特异性表达,Cyt,b
同工酶标记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董徐辉[1](2010)在《日本鬼鲉同工酶组织差异、基于Cytb,COII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鬼鲉是一种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的鱼类。本文从日本鬼鲉不同组织同工酶差异,基于Cyt b,COII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地位分析和多态性微卫星引物的筛选等叁方面进行了研究。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平板电泳技术,对象山港野生日本鬼鲉的9种组织器官的8种同工酶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酶谱表型。结果表明,琥珀酸脱氢酶在所有组织中均存在,组织间差异较小;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苹果酸酶、酯酶、醇脱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则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这些酶在表型、分布和活性上均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特异性。根据鲉行目鱼类cyt b和COⅡ上下游保守序列各自设计引物,对日本鬼鲉的线粒体DNA进行PCR扩增,克隆并测定了cyt b和COⅡ因的全序列, COⅡ基因为691 bp和cyt b为1141 bp。从GenBank下载鲉形目28种鱼类的cytb部分或全序列和10种鱼类的COⅡ部分或全序列,然后进行比对分析,用NJ法和ML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线粒体cytb和COⅡ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和传统分类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毒鲉科的日本鬼鲉和鲉科的关系最近;在飞角鱼科(Dactylopteridae)是否属于鲉形目还是单独成飞角鱼目的问题上,本研究比较支持飞角鱼科(Dactylopteridae)独立归成飞角鱼目(Dactylopteriformes)。鲉形目的COⅡ与昆虫类的COⅡ不同,鲉形目的COⅡ基因比cyt b基因保守,即COⅡ基因比cyt b基因进化慢。COⅡ基因进化树相应的节点上数值稍微较高。用磁珠富集法构建的日本鬼鲉基因组微卫星文库中共有近1000个单菌落。随机挑选352个克隆用载体引物进行第二次筛选,获得阳性候选克隆262个并随机选择了174个克隆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156个克隆含有明显(重复次数大于5次)的微卫星重复单元,共含有181个微卫星结构域。两碱基重复次数大于12或叁碱基重复次数大于8的克隆共67个。所获得含微卫星的序列总长度范围是152-854bp,平均长度在330 bp左右。其中两碱基重复单元出现的次数最多,占所有分离的微卫星数目的79.0%,叁碱基重复单元出现的次数居次,10.5%,此外还发现一碱基重复,四碱基重复,五碱基重复等多种重复类型,共占分离微卫星数目的10.5%,在获得的181个微卫星位点中,完美型微卫星序列共有98个,占54.1% ;非完美型的66个,占36.5% ;复合型的17个,占9.4%。对两碱基复次数大于12或叁碱基重复次数大于8的克隆的67个克隆,用Primer premier 5.0引物设计软件设计65对引物,并随机挑选32个合成。用32对引物在厦门日本鬼鲉群28个个体进行PCR扩增,筛选出25对有效扩增的微卫星引物,其中19对微卫星引物在此群体有高度多态性。每个位点等位基因个数(A)在4-14之间,观察杂合度在0.500–0.892之间,期望杂合度0.521–0.914之间。有两个位点(J004, IJ014)严重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本文首次报道了日本鬼鲉微卫星DNA标记的多态性筛选,在毒鲉科鱼类中也尚属第一次。(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0-11-19)
陈立强[2](2010)在《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同工酶和SSR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于甘肃清水半阴湿山脚地带的陇东野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Qingshui)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和耐践踏能力,且具有根茎,分枝能力强,因此具有潜在的饲用栽培和良好种质资源价值。为了进一步有效利用这一资源,试验采用了同工酶和SSR标记对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和栽培紫花苜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1)试验采用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淀粉酶(AMY)、酯酶(E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EST)对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及其它37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表现出了41条酶带,其中有5条是陇东野生紫花苜蓿的特征酶带。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它37个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585~0.976之间,远远低于其它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0.861~0.919),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662处可聚为2类,其中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单独聚为一类,其结果与主成分分析一致。(2)试验采用SSR标记对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及其它41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15对引物共检测到231个等位基因,每对SSR引物检测出等位基因介于12~22个,平均15.4个,多态性信息量(PIC)介于0.846~0.938,平均值为0.909。结果表明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它41个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平均值(0.709)远远低于其它供试材料间的平均相似系数(0.720~0.831)。聚类分析把42个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749处聚为3类,其中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单独聚为一类,其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同工酶和SSR标记分析均表明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它栽培紫花苜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由此可确定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为一相对独立的紫花苜蓿种质资源,以期扩大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试验同时确定了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和供试紫花苜蓿品种彼此间的亲缘关系,为紫花苜蓿引种,亲本选配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沈颂东,李艳燕,许璞,张美如,袁昭兰[3](2010)在《五种紫菜同工酶标记的遗传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垂直凝胶电泳来研究采自中国的(条斑紫菜×坛紫菜)杂交种、坛紫菜、条斑紫菜、少精紫菜、半叶紫菜的同工酶多态性。然后分析最小可能位点数和观察同位基因数、遗传差异性和采用平均连接聚类法。选取23种酶带中的六个酶(MDH,ME,LDH,GDH,IDH和G-6-PDH)进行分析。最小可能等位基因位点数显示五种紫菜在ME等位基因位点都只有一个。LDH和GDH等位基因位点半叶紫菜和少精紫菜和另外的叁种紫菜不同,而在分析MDH时半叶紫菜比较独特。在IDH位点分析时少精紫菜和坛紫菜和其他叁种不同,而条斑紫菜和坛紫菜和其他叁种不同在G-6-PDH位点不一致。总的来看,最小可能等位基因位点数分析半叶紫菜是最分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分析表明当遗传相似度为0.7550时,五种紫菜中的遗传变异研究受到限制。条斑紫菜和坛紫菜的杂交种非常接近少精紫菜。当遗传相似度达到0.8937时,出乎意料的是条斑紫菜和坛紫菜遗传同一性很低。条斑紫菜4个株系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仅为0.7428,差异比较大。在所有紫菜中半叶紫菜是最分化的分支,它与最小可能等位基因位点数分析一致。(本文来源于《Marine Science Bulletin》期刊2010年01期)
林琳[4](2010)在《油用亚麻杂交组合的性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ISSR分子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是油用亚麻脂肪酸组分构成的品质育种过程中的部分内容,围绕降低亚麻酸含量的育种目标进行了广泛的杂交试验。然后,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杂交组合,对其杂交后代进行重要农艺性状鉴定,杂种F1代的杂种优势分析,杂种F2代遗传力的分析,杂种后代过氧化物同工酶(POD)分析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如下:(1)加拿大引进品种E1747和YESD23并不适合内蒙古地区直接种植,但是适合作为亲本进行亚麻酸性状改良。和当地高产品种内亚叁号、晋亚七号、天亚七号等进行有性杂交后,杂种F1代杂种优势十分明显,杂种F2代的广义遗传力为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蒴果数>株高,对于广义遗传力高的性状不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应在早代进行选择,而广义遗传力低的性状应在晚期世代进行选择。(2)通过对4个亲本参与的六组有性杂交组合的过氧化物同工酶(POD)酶谱分析认为,大部分杂交组合后代的酶带数多于其亲本,而且杂交后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活性高于其亲本,过氧化物酶是呼吸酶,由于呼吸酶的活性大,说明大部分杂交后代的生长势可能强于亲本。(3)对六个有性杂交组合的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如下:通过不同亚麻遗传群体之间和不同亚麻遗传群体相同世代的多态性比较,发现杂交后代的多态性百分率分布在36.0%-61.9%之间,多态性百分率大部分高于亲本,ISSR为显性标记,多态性百分比率高,说明杂交后代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新性状的遗传类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刘琳[5](2008)在《应用DNA及同工酶遗传标记检测分析二、叁倍体鲫鱼的遗传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DNA、同工酶、染色体计数结合血细胞大小的测量进行了二倍体、叁倍体鲫鱼的遗传结构检测分析。1.通过血细胞长径的大小鉴别32尾于桥水库鲫的倍性,并应用RAPD、同工酶检测技术对于桥水库鲫进行克隆鉴别,同时与九江彭泽鲫及宁河彭泽鲫的叁倍体群体相比较。结果显示:32尾于桥水库鲫中22尾可划分为5种克隆,分别为3尾(9.4%)属于克隆Ⅰ,2尾(6.3%)属于克隆Ⅱ,4尾(12.5%)属于克隆Ⅲ,5尾(15.6%)属于克隆Ⅳ,8尾(25%)属于克隆Ⅴ,说明于桥水库鲫中存在有遗传结构相同的个体,即克隆的存在;其余10尾有其各自的电泳图谱。九江及宁河彭泽鲫两个群体为同一克隆组,两个彭泽鲫种群的RAPD遗传标记间没有差异。于桥水库鲫群体与两个彭泽鲫群体之间没有相同克隆存在。2.应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我国的彭泽鲫、黑龙江省鲫鱼、天津市鲫鱼以及金鱼进行了肌浆蛋白的检测,根据红血球长径的大小判别二、叁倍体,并与日本鲫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二倍体鲫检测出四种类型,分别为BB、BC、CC和BD,其中BB为主要类型,并且四种类型均不同于日本的二倍体鲫鱼;中国叁倍体鲫检测出四种类型,方正银鲫中的两种类型均不同于九江彭泽鲫、宁河彭泽鲫、于桥水库鲫和日本仙台的叁倍体鲫,九江彭泽鲫、宁河彭泽鲫以及95.1%的于桥水库鲫为BBB类型,电泳带组成与谷口报道的日本银鲫中的Ⅱ-1型相同。3.应用PCR技术对行两性生殖的天津子牙河42尾二倍体野生鲫鱼群体mtDNA的D-loop区段进行扩增,用14种核酸内切限制酶酶切。结果显示:扩增出的试验鱼的mtDNA D-loop区段均为1.6kbp,个体间不存在长度变异现象;7种限制酶具有酶切位点,只有HapⅡ在个体间存在变异,共检测到2种单倍型,单倍型Ⅰ的频率为83.33%,单倍型Ⅱ的频率为16.67%;群体内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28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25。4.采用PHA体内培养法,取鱼体肾细胞用空气干燥法制备宁河彭泽鲫、红鲫及金鱼的染色体,对染色体进行计数分析,并对其红细胞长径进行测量。结果得到二倍体鲫鱼(红鲫和金鱼)的染色体数目为100,即2n=100;宁河彭泽鲫的染色体数目为150左右,相对于二倍体鲫鱼来说,可认为是叁倍体鲫鱼。二倍体的鲫鱼(红鲫和金鱼)的红细胞长径为12.9-13.9μm,叁倍体的宁河彭泽鲫的红细胞长径为16.3-17.3μm,与小野里报道的二倍体鲫的红细胞长径小于15μm,叁倍体鲫介于15-19μm之间的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08-03-31)
洪达,孙富从,姬艳克,高武军,邓传良[6](2008)在《刺儿菜性别连锁的同工酶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刺儿菜进行同工酶分析,确定适合作为遗传标记的同工酶类型。[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垂直平板电泳(PAGE)技术,对刺儿菜雌雄株花和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及酯酶同工酶(EST)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OD、MDH及EST同工酶在刺儿菜雌雄株的花和叶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花和叶片中,POD同工酶均发现了性别特异的酶带,MDH同工酶仅发现在花中具有1条雄性特异带,苹果酸酶同工酶(ME)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除花中的酯酶酶谱外,两种同工酶在同一性别的不同个体间,酶谱无明显差异。[结论]同一种酶在刺儿菜叶片和花中的雌雄株酶谱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9期)
高武军,肖理会,卢龙斗,李锁平[7](2006)在《菠菜的性别相关同工酶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垂直平板电泳(PAGE)技术,对菠菜雌株雄株叶片和花器官的酯酶同工酶(EST)及苹果酸酶同工酶(ME)酶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菠菜苹果酸酶同工酶(ME)在雌雄株叶片间没有明显差异,而在花中雄株有3条谱带的的酶活性高于雌株.而菠菜酯酶同工酶(EST)在叶片中分别存在1条雄性特异的谱带.结果还发现除花中的酯酶酶谱外,两种同工酶在同一性别的不同个体间的酶谱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王志德,牟建民,王伟峰,戴培刚,蒋予恩[8](2004)在《部分烟草核心种质过氧化物同工酶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40个不同类型烟草核心种质进行了过氧化物同工酶标记分析。结果表明,种间遗传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但多数品种间遗传差异不明显,这与过氧化物酶本身所能表达的遗传多态性有关,但也与实验环境控制及实验技术的掌握有关。40个种质的酶带可划分为13个种群,其中种群A、B和J包括较多的种质,3个野生种等具有特异的谱型,种质间的遗传差异与栽培类型并无必然联系,主要取决于种质间演化关系。采用信息聚类法进一步将40个种质划分为3大聚类群,3个野生种分属3个不同聚类群,反映了与其他种质的亲缘关系。类群Ⅰ包含种群A、C、D、M共17个种质;类群Ⅱ包含种群B、E、F共9个种质;类群Ⅲ包含种群G、H、I、J、K、L共14个种质;其聚类群的遗传差异以类群Ⅱ最大,其次是类群Ⅰ,类群Ⅲ最小。(本文来源于《2004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期刊2004-06-30)
王志德,牟建民,王卫锋,戴培刚,蒋予恩[9](2003)在《部分烟草核心种质过氧化物同工酶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40个不同类型烟草核心种质进行了过氧化物同工酶标记分析,结果表明,种间遗传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但多数品种间遗传差异不明显,这与过氧化物酶本身所能表达的遗传多样性有关,但也与实验环境控制及实验技术的掌握有关。40个种质的酶带可划分为13个种群,其中种群A、B和J包括较多的种质,3个野生种具有特异的谱型,种质间的遗传差异与栽培类型并无必然联系,主要取决于种质间演化关系。采用信息聚类法进一步将40个种质划分为3大聚类群,3个野生种分属3个不同聚类群,反映了与其它种质的亲缘关系。类群I包含种群A、C、D、M共17个种质;类群II包含种群B、E、F共9个种质;类群III包含种群G、H、I、J、K、L共14个种质。其聚类群的遗传差异以类群II最大,其次是类群I,类群III最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03年02期)
杨林,桂建芳[10](2002)在《银鲫生殖方式多样性的转铁蛋白和同工酶标记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银鲫克隆D、克隆A和鲤鱼的精子分别与银鲫克隆F的卵子受精产生了叁种繁殖组合FD、LA和FL;再用转铁蛋白和同工酶标记对这叁种组合的遗传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FL组合的子代具有与其母本完全相同的体形和电泳图谱,表现出雌核生殖银鲫的克隆品性。而在FD组合中则出现了体形的分化和酶谱的多态性;在一些个体的蛋白座位上同时检测到了父本和母本各自特有的谱带,证明FD生殖过程中有性重组的发生。同时,在所研究的蛋白的不同座位上存在着极端的连锁不平衡现象,可以推断在FD的重组过程中多个基因座位组成的连锁群(甚至是染色体组)可能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基因的传递。此外,不同的蛋白座位上都未观察到重组的纯合表型,暗示在不同的基因连锁群之间还可能存在一种平衡致死的机制。FA组合的F1代具有类似母本克隆F的体形和蛋白表型,FA组合个体近交产生的F2代却同时出现了克隆F和克隆A的体形和表型。即父本和母本的染色体组都能够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FA子代,然而可能由于父母本基因的不相容性而使F1代父本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相对于雌核生殖的克隆遗传,本研究所揭示出来的有性生殖特性及伴随的有性重组能够使银鲫在一定程度上卸去积累的遗传负荷并从其它种群获取新的基因型,以维持其遗传多样性。多种可选择的生殖方式可能对于银鲫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银鲫的遗传选育和养殖管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实验生物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同工酶标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布于甘肃清水半阴湿山脚地带的陇东野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Qingshui)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和耐践踏能力,且具有根茎,分枝能力强,因此具有潜在的饲用栽培和良好种质资源价值。为了进一步有效利用这一资源,试验采用了同工酶和SSR标记对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和栽培紫花苜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1)试验采用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淀粉酶(AMY)、酯酶(E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EST)对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及其它37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表现出了41条酶带,其中有5条是陇东野生紫花苜蓿的特征酶带。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它37个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585~0.976之间,远远低于其它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0.861~0.919),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662处可聚为2类,其中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单独聚为一类,其结果与主成分分析一致。(2)试验采用SSR标记对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及其它41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15对引物共检测到231个等位基因,每对SSR引物检测出等位基因介于12~22个,平均15.4个,多态性信息量(PIC)介于0.846~0.938,平均值为0.909。结果表明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它41个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平均值(0.709)远远低于其它供试材料间的平均相似系数(0.720~0.831)。聚类分析把42个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749处聚为3类,其中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单独聚为一类,其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同工酶和SSR标记分析均表明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它栽培紫花苜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由此可确定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为一相对独立的紫花苜蓿种质资源,以期扩大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试验同时确定了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和供试紫花苜蓿品种彼此间的亲缘关系,为紫花苜蓿引种,亲本选配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工酶标记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董徐辉.日本鬼鲉同工酶组织差异、基于Cytb,COII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筛选[D].宁波大学.2010
[2].陈立强.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同工酶和SSR标记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
[3].沈颂东,李艳燕,许璞,张美如,袁昭兰.五种紫菜同工酶标记的遗传分析(英文)[J].MarineScienceBulletin.2010
[4].林琳.油用亚麻杂交组合的性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ISSR分子标记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5].刘琳.应用DNA及同工酶遗传标记检测分析二、叁倍体鲫鱼的遗传结构[D].天津师范大学.2008
[6].洪达,孙富从,姬艳克,高武军,邓传良.刺儿菜性别连锁的同工酶标记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
[7].高武军,肖理会,卢龙斗,李锁平.菠菜的性别相关同工酶标记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8].王志德,牟建民,王伟峰,戴培刚,蒋予恩.部分烟草核心种质过氧化物同工酶标记分析[C].2004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2004
[9].王志德,牟建民,王卫锋,戴培刚,蒋予恩.部分烟草核心种质过氧化物同工酶标记分析[J].中国烟草科学.2003
[10].杨林,桂建芳.银鲫生殖方式多样性的转铁蛋白和同工酶标记的遗传分析[J].实验生物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