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翅蜡蝉科论文-刘沅,张玉波,杨琳,陈祥盛

广翅蜡蝉科论文-刘沅,张玉波,杨琳,陈祥盛

导读:本文包含了广翅蜡蝉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广翅蜡蝉科,疏广蜡蝉属,16S,rDNA,Cytb

广翅蜡蝉科论文文献综述

刘沅,张玉波,杨琳,陈祥盛[1](2016)在《基于16S rDNA与Cytb序列的疏广蜡蝉属叁个近似种的分子鉴定(半翅目:蜡蝉总科:广翅蜡蝉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PCR扩增首次获得了疏广蜡蝉属Euricania Melichar,1898 3个近似种:透明疏广蜡蝉E.clara Kato,1932、长刺疏广蜡蝉E.longa Xu,Liang&Jiang,2006和短刺疏广蜡蝉E.brevicula Xu,Liang&Jiang,2006的16S r DNA序列和Cytb序列;使用MEGA 6.0软件,分析了其序列组成及变异,计算了遗传距离,以宽广蜡蝉属Pochazia Amyot&Serville,1843的圆纹宽广蜡蝉P.guttifera Walker,1851和眼斑宽广蜡蝉P.discreta Melichar,1898为外群,利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透明疏广蜡蝉、长刺疏广蜡蝉和短刺疏广蜡蝉的16S r DNA序列长度分别为414 bp,404 bp,435 bp,而Cytb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492 bp,468 bp,472 bp,叁者的序列比对、碱基组成成分存在差异;2属5种广翅蜡蝉16S r DNA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08-0.098,属间遗传距离为0.122-0.197,而Cytb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38-0.055,属间遗传距离为0.181-0.188,表明16S r DNA和Cytb基因序列可作为DNA条形码候选基因片段,用于广翅蜡蝉近似属、种的分子鉴定。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显示,3个近似种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各自聚为一支,且置信值均达96%以上。本文亦结合了透明疏广蜡蝉、长刺疏广蜡蝉和短刺疏广蜡蝉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对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刘沅[2](2016)在《中国广翅蜡蝉科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蜡蝉总科Fulgoroidea,目前全世界已知60属,460余种,我国已知5属36种。该科是研究蜡蝉总科系统演化的关键类群之一,且其中的很多种类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经济意义。本文对中国广翅蜡蝉科昆虫的分子系统学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DNA条形码研究、近似种的分子鉴定、基于分子数据的成若虫对应关系研究、基于分子数据的系统发育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一、DNA条形码研究1、筛选出了DNA条形码候选基因片段。通过对广翅蜡蝉科昆虫16S rDNA、Cytb、CO I、28S rDNA、ITS 1、ITS 2六条基因序列的序列组成、碱基替换和遗传距离等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线粒体CO I基因作为广翅蜡蝉科DNA条形码候选基因片段。2、验证了候选基因片段的可行性。通过对圆纹宽广蜡蝉Pochazia guttifera、透明疏广蜡蝉Euricania clara、暗带广翅蜡蝉Ricania fumosa 3种9个不同样本的CO I基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349±0.0260,种间遗传距离为:0.1097±0.0285,差异显着,能有效的区分和鉴定未知物种。系统发育树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CO I基因作为广翅蜡蝉科昆虫DNA条形码的可行性。3、初步构建了中国广翅蜡蝉科的DNA条形码数据库。通过实验,共获得线粒体CO I基因有效序列29条,序列长度为670bp,其中A+T含量为67.2%。初步构建了中国广翅蜡蝉科昆虫的DNA条形码数据库。二、近似种的分子鉴定选取16S rDNA和Cytb基因序列,以宽广蜡蝉属Pochazia的圆纹宽广蜡蝉P.guttifera和眼斑宽广蜡蝉P.discreta作为外群,对疏广蜡蝉属Euricania形态非常相似的3个种(透明疏广蜡蝉E.clara、长刺疏广蜡蝉E.longa和短刺疏广蜡蝉E.brevicula)进行了分子鉴定。通过对其序列组成、遗传距离及系统发育等分析。结果表明:疏广蜡蝉属的3个近似种可以用16S rDNA和Cytb基因序列进行有效鉴定。叁、成若虫对应关系研究选取CO I基因序列对广翅蜡蝉若虫9种13个样本进行序列组成、遗传距离、系统发育等分析,结果显示:有7种广翅蜡蝉若虫与成虫的序列相似性达到了99%以上;成虫与成虫的种间遗传距离在0.139-0.635之间,而若虫与成虫的遗传距离在0.004-0.006之间;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的若虫与成虫均聚在一起,且得到了较高的检验支持率。结果证实,CO I基因序列可用于解决广翅蜡蝉若虫与成虫对应关系难题。四、系统发育研究1、种级系统发育分析。本文选取广翅蜡蝉科常见的两个属即疏广蜡蝉属Euricania和类广蜡蝉属Ricanoides作为代表,进行属内种间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如下:疏广蜡蝉属Euricania是一个单系群,短刺疏广蜡蝉E.brevicula和眼纹疏广蜡蝉E.ocellus亲缘关系较近,为较进化的类群,且二者在外形上很相似;长刺疏广蜡蝉E.longa和带纹疏广蜡蝉E.facialis亲缘关系较近,二者在形态上也很相似。类广蜡蝉属Ricanoides是一个单系群,荔波类广蜡蝉R.liboensis和圆斑类广蜡蝉R.rotundatus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为较进化的类群;黑背类广蜡蝉R.melanicus和胡椒类广蜡蝉R.pipera亲缘关系较近,与形态学结果保持一致。2、属级系统发育分析。选取28S rDNA基因做广翅蜡蝉科属级阶元系统发育分析,经过分析得出:宽广蜡蝉属Pochazia和疏广蜡蝉属Euricania二者亲缘关系较近,而广翅蜡蝉属Ricania和类广蜡蝉属Ricanoides二者亲缘关系较近。但曲广蜡蝉属Ricanula的单系性没有得到支持。3、对曲广蜡蝉属Ricanula部分类群建立新属的建议。根据基于28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曲广蜡蝉属Ricanula明显分为两支,说明该属并不是一个单系群,而且部分类群在形态上差异明显,建议对该属部分类群寻找更多的分类依据后建立新属。(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5-01)

谢广林,邹海伦,王文凯[3](2015)在《湖北省广翅蜡蝉科害虫种类调查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调查了湖北省广翅蜡蝉科害虫的种类,依据资料鉴定出3属11种,描述了每个种的形态特征、寄主植物及分布信息。(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张玉波[4](2009)在《西南地区广翅蜡蝉科昆虫分类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是半翅目Hemiptera蜡蝉总科Fulgoroidea中的一个中等大小的类群,部分种类是农林业重要害虫。因此,开展西南地区广翅蜡蝉科分类研究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和一定的经济意义。到目前为止,广翅蜡蝉科世界已知50余属450余种,中国已知7属37种。本文对我国西南地区广翅蜡蝉科昆虫的分类和区系进行了研究。文中介绍了世界和我国广翅蜡蝉科的分类研究概况,详细介绍了我国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各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广翅蜡蝉的生物学做了较详细的综述,同时分析了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昆虫在中国的区系分布情况。一、分类研究根据已有1500余号标本和文献系统记述西南地区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昆虫6属21种,包括1新属11个新种1新组合。新的分类单元如下:新属1个:钩广蜡蝉属Hooka。新种11个:曲带广翅蜡蝉Ricania curvatua sp.nov.,叉脊广翅蜡蝉Ricania forka sp.nov.,片突广翅蜡蝉Ricania flaka sp.nov.,长刺广翅蜡蝉Ricania longispina sp.nov.,叁刺宽广蜡蝉Pochazia trispina sp.nov.,榕江宽广蜡蝉Pochazia rongjiaensis sp.nov.,雷山类广蜡蝉Ricanoides leishanensis sp.nov.,凯里曲广蜡蝉Ricanula kaliensis sp.nov.,环刺曲广蜡蝉Rcianula annulata sp.nov.,罗甸钩广蜡蝉Hooka luodianensis sp.nov.,环带疏广蜡蝉Euricania circinata sp.nov.。新组合1个:暗带钩广蜡蝉Hooka fumosa(Walker)comb.nov.(移自广翅蜡蝉属Ricania)。文中编制分属种检索表,并提供了21个种的解剖形态图。本研究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完成,所用标本均为昆虫所积累的标本及本人叁年来采集的标本,以上模式标本及研究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二、区系分析本文对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属有其不同的分布特点,西南地区种类以东洋界成分最多,并提供了相关地理分布图表。西南地区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界)中,主要属于古北、东洋两区,这与西南地区跨古北、东洋两区相适应,在48种广翅蜡蝉中,东洋区占33种,占所有种类的68.75%,东洋区绝对优势;仅分布于古北区有3种,占6.25%;东洋区-古北区分布有11种,占22.91%。说明广翅蜡蝉中广布种类较多,这与其飞翔能力强,扩散及适应性强是分不开的;东洋区-澳洲区仅共有1种,占2.08%。48种中国广翅蜡蝉在中国地理区划中共有13个区系型,其中以西南区种类所占比例最高,计11种,占22.91.00%;其次为华南区10种,占20.83%;西南-华中-华南区分布有6种占12.5%,华北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分布有5种占10.42%;西南区-华中区及华北区-东北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各分布有3种占6.25%,青藏区、华中区、西南-华南区各分布有2种各占4.17%,华北区、华中-华南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东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均只分布有1种,分别占全部种类的2.08%。(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9-04-01)

顾昌华,龙正权[5](2007)在《广翅蜡蝉科优势种对园林植物的危害调查与防控策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发现危害铜仁地区园林植物的广翅蜡蝉科害虫有圆纹广翅蜡蝉、八点广翅蜡蝉、柿广翅蜡蝉、白斑广翅蜡蝉等种类,系统观察了4个优势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和危害习性,提出了综合防控对策。(本文来源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罗天相[6](2003)在《为害果树的广翅蜡蝉科害虫的田间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为害果树等植物极为重要的——柿广翅蜡蝉、八点广翅蜡蝉和眼纹疏广翅蜡蝉,从成虫、卵、若虫的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田间鉴别。这有助于做到“对症下药”,适时防治,提高防效。(本文来源于《江西植保》期刊2003年01期)

祝柳波,胡梅操,袁嗣良,罗天桐,李胜[7](1998)在《为害果树的广翅蜡蝉科害虫的田间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为害果树等植物极为重要的——柿广翅蜡蝉、八点广翅蜡蝉和眼纹疏广翅蜡蝉,从成虫、卵、若虫的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田间鉴别。以便于做到适时防治,提高防效。(本文来源于《江西林业科技》期刊1998年06期)

周尧,路进生[8](1977)在《中国的广翅蜡蝉科附八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广翅蜡蝉科的种类,多数为害木本植物,少数为害禾本科草本植物,有的是果树、森林和农作物的害虫。但关于广翅蜡蝉科的研究,过去很不充分,我国的种类、分布与寄主关系,至今还不清楚。1935年胡经甫的昆虫名录中列入11种(包括3种同物异名),1959年《中国果树病虫志》中列了5种。 我们根据叁十年来在全国各地的采集调查,和全国兄弟单位提供的标本,共鉴定出26种。本文着重记录它们的分布及其为害植物,并记载新种8种。(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1977年03期)

广翅蜡蝉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蜡蝉总科Fulgoroidea,目前全世界已知60属,460余种,我国已知5属36种。该科是研究蜡蝉总科系统演化的关键类群之一,且其中的很多种类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经济意义。本文对中国广翅蜡蝉科昆虫的分子系统学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DNA条形码研究、近似种的分子鉴定、基于分子数据的成若虫对应关系研究、基于分子数据的系统发育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一、DNA条形码研究1、筛选出了DNA条形码候选基因片段。通过对广翅蜡蝉科昆虫16S rDNA、Cytb、CO I、28S rDNA、ITS 1、ITS 2六条基因序列的序列组成、碱基替换和遗传距离等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线粒体CO I基因作为广翅蜡蝉科DNA条形码候选基因片段。2、验证了候选基因片段的可行性。通过对圆纹宽广蜡蝉Pochazia guttifera、透明疏广蜡蝉Euricania clara、暗带广翅蜡蝉Ricania fumosa 3种9个不同样本的CO I基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349±0.0260,种间遗传距离为:0.1097±0.0285,差异显着,能有效的区分和鉴定未知物种。系统发育树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CO I基因作为广翅蜡蝉科昆虫DNA条形码的可行性。3、初步构建了中国广翅蜡蝉科的DNA条形码数据库。通过实验,共获得线粒体CO I基因有效序列29条,序列长度为670bp,其中A+T含量为67.2%。初步构建了中国广翅蜡蝉科昆虫的DNA条形码数据库。二、近似种的分子鉴定选取16S rDNA和Cytb基因序列,以宽广蜡蝉属Pochazia的圆纹宽广蜡蝉P.guttifera和眼斑宽广蜡蝉P.discreta作为外群,对疏广蜡蝉属Euricania形态非常相似的3个种(透明疏广蜡蝉E.clara、长刺疏广蜡蝉E.longa和短刺疏广蜡蝉E.brevicula)进行了分子鉴定。通过对其序列组成、遗传距离及系统发育等分析。结果表明:疏广蜡蝉属的3个近似种可以用16S rDNA和Cytb基因序列进行有效鉴定。叁、成若虫对应关系研究选取CO I基因序列对广翅蜡蝉若虫9种13个样本进行序列组成、遗传距离、系统发育等分析,结果显示:有7种广翅蜡蝉若虫与成虫的序列相似性达到了99%以上;成虫与成虫的种间遗传距离在0.139-0.635之间,而若虫与成虫的遗传距离在0.004-0.006之间;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的若虫与成虫均聚在一起,且得到了较高的检验支持率。结果证实,CO I基因序列可用于解决广翅蜡蝉若虫与成虫对应关系难题。四、系统发育研究1、种级系统发育分析。本文选取广翅蜡蝉科常见的两个属即疏广蜡蝉属Euricania和类广蜡蝉属Ricanoides作为代表,进行属内种间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如下:疏广蜡蝉属Euricania是一个单系群,短刺疏广蜡蝉E.brevicula和眼纹疏广蜡蝉E.ocellus亲缘关系较近,为较进化的类群,且二者在外形上很相似;长刺疏广蜡蝉E.longa和带纹疏广蜡蝉E.facialis亲缘关系较近,二者在形态上也很相似。类广蜡蝉属Ricanoides是一个单系群,荔波类广蜡蝉R.liboensis和圆斑类广蜡蝉R.rotundatus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为较进化的类群;黑背类广蜡蝉R.melanicus和胡椒类广蜡蝉R.pipera亲缘关系较近,与形态学结果保持一致。2、属级系统发育分析。选取28S rDNA基因做广翅蜡蝉科属级阶元系统发育分析,经过分析得出:宽广蜡蝉属Pochazia和疏广蜡蝉属Euricania二者亲缘关系较近,而广翅蜡蝉属Ricania和类广蜡蝉属Ricanoides二者亲缘关系较近。但曲广蜡蝉属Ricanula的单系性没有得到支持。3、对曲广蜡蝉属Ricanula部分类群建立新属的建议。根据基于28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曲广蜡蝉属Ricanula明显分为两支,说明该属并不是一个单系群,而且部分类群在形态上差异明显,建议对该属部分类群寻找更多的分类依据后建立新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广翅蜡蝉科论文参考文献

[1].刘沅,张玉波,杨琳,陈祥盛.基于16SrDNA与Cytb序列的疏广蜡蝉属叁个近似种的分子鉴定(半翅目:蜡蝉总科:广翅蜡蝉科)[J].环境昆虫学报.2016

[2].刘沅.中国广翅蜡蝉科分子系统学研究[D].贵州大学.2016

[3].谢广林,邹海伦,王文凯.湖北省广翅蜡蝉科害虫种类调查初报[J].湖北农业科学.2015

[4].张玉波.西南地区广翅蜡蝉科昆虫分类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D].贵州大学.2009

[5].顾昌华,龙正权.广翅蜡蝉科优势种对园林植物的危害调查与防控策略探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6].罗天相.为害果树的广翅蜡蝉科害虫的田间识别[J].江西植保.2003

[7].祝柳波,胡梅操,袁嗣良,罗天桐,李胜.为害果树的广翅蜡蝉科害虫的田间识别[J].江西林业科技.1998

[8].周尧,路进生.中国的广翅蜡蝉科附八新种[J].昆虫学报.1977

标签:;  ;  ;  ;  ;  

广翅蜡蝉科论文-刘沅,张玉波,杨琳,陈祥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