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意识形态化论文-杜欣

政治意识形态化论文-杜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意识形态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权力,物化,内卷化,意识形态传播

政治意识形态化论文文献综述

杜欣[1](2019)在《权力和物化: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意识形态出现与政治革命紧密相连,政治权力的介入让符号意识形态的生产与传播成为可能,并成为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生成机制的核心要素。作为传播链条上的受众,被嵌入到由资本所构造的经济关系之中,受众的物化遭遇同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普遍状况形成机制上的一致性,这是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接受机制的内在逻辑;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机制持续强化,推动政治意识形态向日常生活领域下沉的同时,也加深了社会大众对主导政治意识形态"优势解读"的"抵抗"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不稳定,此为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的内卷化走向。(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9年07期)

宇文刚,梁杰[2](2019)在《政治意识形态操控在《林海雪原》英译本翻译策略的镜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由沙博理(Sidney Shapiro)翻译的《林海雪原》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对译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政治背景词汇、新生国家形象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阐释了译本中的译者所采取增译、加注、删译等具体翻译手法,进而实现符合国家意识形态标准的英雄人物的重塑和新生国家向国际社会确认自我身份的政治使命。(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爱军,秦小琪[3](2019)在《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动力、特性及其规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政治意识形态包括由公共权力塑造的网络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和网民取舍与构建的网络政治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后真相"时代,政治情感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动力,政治信念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动力,政治道德与政治正确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底线根基。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具有多元性、去中心性、虚拟性、非理性、平面性、互动性、碎片性、变异性的特点。只有遵循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及其特性,才能对网络政治意识形态特别是网络政治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有效治理。新时代落实宪法和法律权利,完善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动态平衡制约机制,构建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立体复合干预机制等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治理的主要措施。(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为化[4](2018)在《新时代高职院校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某个时期内在某个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观念与政治思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稳定,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稳定。只有保持强有力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稳定,才能为政治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实施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育是高职院校贯彻党的办学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与其他本科院校一样,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课授课教师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力军。(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8年19期)

李泳贤[5](2018)在《从信仰维系到价值导向——谈政治意识形态现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优秀文化影响深远,对中华儿女的民族信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伴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公众变得更加理性,社会意识形态也在逐渐发生新的变化,如何走出信仰危机,从依靠信仰维系的传统社会政治意识形态走向价值理性的现代化政治意识形态,是当前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对政治意识形态现代化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希望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道德素质提供一些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8年18期)

刘佳[6](2018)在《西方政治意识形态输出战略代际更替与中国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意识形态输出在历史上一直是西方世界谋求政治利益的战略性手段,而中国更是其长期输出的重要目标,但传统的输出战略被中国数十年的稳定快速发展所挫败,因此,近年来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对华输出战略开始向促进国家精英内部分裂、区域化分裂转型,并运用了更为隐秘的互联网手段。因此,在网络时代,中国必须进一步巩固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加强新自由主义的消解研究,保证共产党政治生态的整体性,抑制意识形态区域化的方向,在新一轮"意识形态攻击"中维护中国的政治安全和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理论视野》期刊2018年08期)

熊婧[7](2018)在《政治意识形态与学院知识分子话语的互动——《文艺月刊》(1930—1937)汉译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宣部创办的《文艺月刊》,是1930年代刊载汉译文学数量最多且质量精良的刊物之一。这一方面缘于南京国民政府提倡"民族主义文艺"、以欧美文学对抗苏俄文学的诉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以国立中央大学师生为主的学院知识分子的合作。政党借助学院的文化资本树立权威、宣传"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使《文艺月刊》具有学院化的文化立场和审美取向。同时,学院知识分子也在"文化民族主义"的共识下践行"学术救国"的理想。《文艺月刊》呈现了文学场内意识形态、美学观念、象征资本的互动,考察其汉译文学的面貌,更可呈现政党意识形态与学院知识分子的复杂关联。(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8年08期)

曾日军[8](2018)在《《红夜之城》中的政治意识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巴勒斯是“垮掉的一代”文学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文学界备受争议的人物。《红夜之城》是创作于八十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的一部哥特小说。巴勒斯在《红夜之城》中塑造了绅士型的瘾君子与同性恋,主张自我控制与管理,追求自由与无政府主义。巴勒斯更在前言中描述法国大革命、美国革命以及1848年革命来表明自己所追求的自由原则,旨在建造一个米森船长《条约》下的乌托邦世界。本研究通过后殖民理论、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以及美国意识形态中的阴谋论,描述了《红夜之城》中巴勒斯对自由的追寻。第一,巴勒斯通过摆脱国内政治经济统治,追求边缘人群的自由。瘾君子与同性恋被美国社会定义为他者,并用医学、经济和政治手段剥夺其政治权利对其控制,更将其等同为病毒,隐喻为破坏社会的阴谋者。第二,巴勒斯通过文中人物表达出对“赤色恐怖”的畏惧,认为西北的红光辐射是使得病毒变异的源头,共产党在一定程度上建造了脱离控制的自由社会,但最后也造成了自由的毁灭。第叁,巴勒斯在文本中建立了自己意识帝国,一个拥有自由的乌托邦区间,在美苏太空竞赛的背景下,巴勒斯创造了写作中的“空间神话”,力求在写作空间与太空探索中实现自由与永生,更在文中用蒙太奇写作手法来模仿太空旅行,超越空间与时间限制。通过研究文本,本研究发现巴勒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东方主义思想。在压抑的美国政治气氛中,巴勒斯表达出了反帝国主义思想以及反苏联意识形态,同时在阴谋论意识中他的东方主义根深蒂固。在建立乌托邦社会过程中,巴勒斯表现出了其霸权思想与红色恐惧,用殖民扩张的方式获得权力与话语权,从而获得自由,最终乌托邦世界的毁灭归结于东方爆竹引发的爆炸。(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勇[9](2018)在《恩格斯的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恩格斯的政治意识形态经历过革命自由主义、哲学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恩格斯晚年根据论战和革命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完整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特别是突出了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问题,即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发展的不平衡性、政治意识形态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等具体实际问题。恩格斯晚年对政治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对中国当代建构意识形态理论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侯富中[10](2017)在《试析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以冷战期间美苏对抗为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关系领域,政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狭义的意识形态,广泛地存在于国家政策和外交活动中。作为国家利益和真实意图的表达,在描述为崇高的、理想的、符合道义准则的官方文本和公开声明中,政治意识形态包含着国家最为核心的利益诉求和政策目的。本文通过对冷战背景下美苏政治意识形态的表现和特征进行分析,来认识清楚国际关系领域存在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进而理解对我国外交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7年31期)

政治意识形态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由沙博理(Sidney Shapiro)翻译的《林海雪原》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对译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政治背景词汇、新生国家形象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阐释了译本中的译者所采取增译、加注、删译等具体翻译手法,进而实现符合国家意识形态标准的英雄人物的重塑和新生国家向国际社会确认自我身份的政治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意识形态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杜欣.权力和物化: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在机制[J].理论导刊.2019

[2].宇文刚,梁杰.政治意识形态操控在《林海雪原》英译本翻译策略的镜像[J].湘南学院学报.2019

[3].张爱军,秦小琪.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动力、特性及其规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陈为化.新时代高职院校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探析[J].知识文库.2018

[5].李泳贤.从信仰维系到价值导向——谈政治意识形态现代化[J].文存阅刊.2018

[6].刘佳.西方政治意识形态输出战略代际更替与中国应对[J].理论视野.2018

[7].熊婧.政治意识形态与学院知识分子话语的互动——《文艺月刊》(1930—1937)汉译文学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

[8].曾日军.《红夜之城》中的政治意识形态研究[D].南华大学.2018

[9].刘勇.恩格斯的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

[10].侯富中.试析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以冷战期间美苏对抗为背景[J].法制与社会.2017

标签:;  ;  ;  ;  

政治意识形态化论文-杜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