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增湿模型论文-卜仕彪

复合增湿模型论文-卜仕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增湿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限元,ANSYS,LS-DYNA,复合增程榴弹,第一临界状态

复合增湿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卜仕彪[1](2006)在《复合增程榴弹第一临界状态动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结合科研项目,主要通过建立复合增程榴弹在第一临界状态时的结构强度动力学模型,对弹体、弹带、药柱和垫板在相应的冲击挤进过程进行了瞬态有限元分析,校核了弹丸在第一临界状态时的结构强度。 弹丸到达第一临界状态的过程是一个高速冲击、大变形、带过盈配合的特殊接触过程。本文应用ANSYS/LS-DYNA软件,在其前处理中建立实际弹丸的二维、叁维模型,划分网格,设定单元、材料、接触类型及其它参数,生成LS-DYNA的.K输入文件,修改其中部分参数并进行计算,最后运用ANSYS或LS-DYNA后处理程序查看结果并进行瞬态分析。通过分析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从而总结出弹体、弹带、药柱和垫板在弹丸到达第一临界状态过程中应力、应变变化的部分规律,校核了弹丸在第一临界状态时的结构强度,为弹丸结构强度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6-05-01)

刘仁智[2](2005)在《复合增韧组织的力学性能模型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一个延性相增韧硬强相的复合组织力学模型,通过对不同体积分数、不同尺寸、不同材料增韧相增韧硬强相基体的强韧化贡献进行计算研究,由此达到对基体的力学性能进行优化。利用模型对增韧复合组织进行压缩与拉伸变形计算,把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计算的准确性。所做工作如下: (1) 模仿常规复合材料中高强度相材料加入基体相材料以增强基体强度的复合材料概念,明确提出高塑性低强度相“加入”低塑性高强度相从而达到增韧目的的新复合材料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复合增韧的概念。 (2) 揭示脆性基体复合材料的增韧机制,寻找具有最佳增韧效果的微结构组合是当前研究复合组织增韧的首要目的。 (3) 采用细观力学中的模型方法结合有限元计算工具与平均化思想进行研究。代表单元模型的提取参照文献中提供的实物照片,并根据细观力学理论进行了适当简化。 (4) 从细观尺度而非微观尺度的水平,针对增韧“相”尺寸、体积分数、性能对复合增韧材料组织性能的预测和组织优化提出建议。 通过进行以上工作,得出如下结论: (1) 增韧相与基体相力学性能的变化:增韧相表现出明显的应变强化,基体相在延性第二相的软化作用下,塑性增加。 (2) 增韧相与基体相力学性能的匹配:增韧相与基体相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越接近,增韧相的增韧作用发挥越充分;两相性能差别越大,越容易在两相界面发生应力集中,导致两相脱粘,力学性能变差。 (3) 增韧相的尺寸对复合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增韧相尺寸太小达不到增韧的效果,增韧相尺寸太大恶化两相接触界面。(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5-05-01)

梁增友,周海清,周俊祥[3](2003)在《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外弹道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通过对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外弹道特征的分析,利用底排总阻减阻率公式推导出了底阻减小率与弹形系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简化底排质量流量计算公式并用平均推力代替实际火箭推力建立了复合增程弹的外弹道模型。用所建模型对外弹道参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的一致性较好。所建外弹道模型对该类弹丸的初步设计和弹道参数匹配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03年S2期)

钱建平,李铁鹏,李月洁,张冰凌[4](2002)在《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多元弹道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考虑底排 -火箭复合增程弹结构特征参量为非定常量的弹道特征对弹道计算结果的影响 ,在建立底排 -火箭复合增程弹结构特征参量为常量的多元弹道模型基础上 ,导出了结构特征参量呈连续变化和非连续变化的底排 -火箭复合增程弹多元弹道计算的修正模型 ,算例验证了修正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6期)

彭威,任均国,周建平[5](2000)在《复合固体推进剂脱湿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复合固体推进剂颗粒界面的脱湿机理。运用弹性 -粘弹性对应性原理建立了复合固体推进剂粘弹性脱湿两相球颗粒分析模型 ,利用能量守恒得到了脱湿时间的控制方程 ,并导出了以界面粘结能表示的临界脱湿应力的简洁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 ,颗粒的体积分数、粒径和加载速率对脱湿时间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固体火箭技术》期刊2000年02期)

徐建新[6](1999)在《复合材料的边界吸湿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吸湿和退湿过程中,常常采用菲克定理来描述水分在层合板中的扩散过程。根据层合板表面浓度逼近平衡浓度的不同响应,提出了叁类不同的边界条件模型来模拟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不同环境介质下的水分扩散过程。并给出了计算吸湿量的解析解和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民航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宋桂明,周玉,孙毅,雷廷权[7](1998)在《晶须和相变复合增韧陶瓷的复合增韧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晶须和相变复合增韧陶瓷的复合增韧模型,其中晶须增韧考虑了裂纹桥联和裂纹偏转两种机理;相变增韧在考虑体膨胀作用的基础上,用切应变影响因子来考虑切应变增韧效应.计算结果表明,相变增韧、桥联增韧和裂纹偏转增韧存在相干性,相变增韧降低晶须增韧效果,而晶须增韧促进相变增韧效果,SiCw/ZrO2(2mol%Y2O3)/Al2O3断裂韧性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复合增湿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建立了一个延性相增韧硬强相的复合组织力学模型,通过对不同体积分数、不同尺寸、不同材料增韧相增韧硬强相基体的强韧化贡献进行计算研究,由此达到对基体的力学性能进行优化。利用模型对增韧复合组织进行压缩与拉伸变形计算,把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计算的准确性。所做工作如下: (1) 模仿常规复合材料中高强度相材料加入基体相材料以增强基体强度的复合材料概念,明确提出高塑性低强度相“加入”低塑性高强度相从而达到增韧目的的新复合材料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复合增韧的概念。 (2) 揭示脆性基体复合材料的增韧机制,寻找具有最佳增韧效果的微结构组合是当前研究复合组织增韧的首要目的。 (3) 采用细观力学中的模型方法结合有限元计算工具与平均化思想进行研究。代表单元模型的提取参照文献中提供的实物照片,并根据细观力学理论进行了适当简化。 (4) 从细观尺度而非微观尺度的水平,针对增韧“相”尺寸、体积分数、性能对复合增韧材料组织性能的预测和组织优化提出建议。 通过进行以上工作,得出如下结论: (1) 增韧相与基体相力学性能的变化:增韧相表现出明显的应变强化,基体相在延性第二相的软化作用下,塑性增加。 (2) 增韧相与基体相力学性能的匹配:增韧相与基体相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越接近,增韧相的增韧作用发挥越充分;两相性能差别越大,越容易在两相界面发生应力集中,导致两相脱粘,力学性能变差。 (3) 增韧相的尺寸对复合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增韧相尺寸太小达不到增韧的效果,增韧相尺寸太大恶化两相接触界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增湿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卜仕彪.复合增程榴弹第一临界状态动力学模型计算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6

[2].刘仁智.复合增韧组织的力学性能模型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3].梁增友,周海清,周俊祥.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外弹道模型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3

[4].钱建平,李铁鹏,李月洁,张冰凌.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多元弹道模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5].彭威,任均国,周建平.复合固体推进剂脱湿模型的研究[J].固体火箭技术.2000

[6].徐建新.复合材料的边界吸湿模型[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9

[7].宋桂明,周玉,孙毅,雷廷权.晶须和相变复合增韧陶瓷的复合增韧模型[J].无机材料学报.1998

标签:;  ;  ;  ;  ;  

复合增湿模型论文-卜仕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