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黄斑前膜论文-苏红,马红利

特发性黄斑前膜论文-苏红,马红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特发性黄斑前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特发性黄斑前膜,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术,雷珠单抗注射液

特发性黄斑前膜论文文献综述

苏红,马红利[1](2019)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术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视力恢复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行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生活质量(SF-36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BCVA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SF-36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联合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可加快患者视力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9年17期)

徐黎平,徐洁[2](2019)在《27G玻切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配合。对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进行了分析。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平均操作时间为35 min,患者术后黄斑结构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视物变形好转,眼压稳定。认为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操作时间短,步骤简便,切口相关并发症少,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下旬刊)》期刊2019年08期)

李静,杨艳,任杰,梁军,谷威[3](2019)在《影响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5-2017年特发性黄斑前膜行玻璃体手术治疗者69例(69眼)。方法回顾病历系统,采集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糖尿病与高血压病史、主诉病史时间以及术前1周内及术后1、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LogMar)资料。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的黄斑区6 mm直径范围的视网膜厚度,并判断外层视网膜视细胞内节椭圆体带(inner segment ellipsoid band,ISEB)完整性。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要指标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主诉病史时间、BCVA、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ISEB完整性。结果 69例患者平均BCVA术前为(0.47±0.34),术后1个月为(0.41±0.25)(t=1.77,P=0.081);术后3个月为(0.37±0.24),较术前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17)。黄斑中心平均视网膜厚度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为(454.07±73.39)μm、(406.65±63.86)μm、(384.46±59.86)μm。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BCVA是影响术后3个月BCVA的主要因素(β=2.55,P=0.015),与年龄、既往糖尿病与高血压病史、主诉病史时间、术前ISEB完整性、术前黄斑各分区的视网膜厚度无显着相关。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视力主要与术前视力相关,合理的早期手术干预可能是维持黄斑前膜患者良好视力的有效治疗方式。(眼科,2019,2 8:269-272)(本文来源于《眼科》期刊2019年04期)

姚艳[4](2019)在《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双层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双层膜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价值。方法:以回顾性分析形式,对我院于2018年4月—2019年5月进行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46例(46眼)数据进行记录,依据手术形式的差异性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单纯黄斑前膜剥除n=23例23眼)以及研究组(黄斑前膜剥除联合内界膜剥除n=23例23眼),随访1年,记录两组手术前后BCVA、CMT、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后30日、90日、半年和1年的BCVA分别和术前对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0日、90日、半年和1年两组对比,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30日、90日、半年和1年的CMT检查,和术前对比有程度不同的降低,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形成(p<0.05),两组术后对比,无差异性(p>0.05);手术后对照组2例2眼出现视网膜点状出血,发生率为8.7%,研究组4例4眼(17.4%),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予以黄斑前膜剥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效果可行。(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4期)

朱亚红[5](2019)在《围手术期OCT检查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围手术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52例IMEM(53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色素上皮层病变分为单纯神经上皮层积液组(23例23眼)和神经上皮层积液合并色素上皮层病变组(29例30眼)两组,均行玻璃体切割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形态结构,并分析BCVA与黄斑中心凹(CFT)相关性。结果术前单纯神经上皮层积液组BCVA与神经上皮层积液合并色素上皮层病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神经上皮层积液组术后3个月BCVA低于术前,且低于神经上皮层积液合并色素上皮层病变组(P<0.05);单纯神经上皮层积液组术后3个月黄斑区形态结构优于神经上皮层积液合并色素上皮层病变组;单纯神经上皮层积液组术后3个月CFT低于术前,且低于神经上皮层积液合并色素上皮层病变组(P<0.05); BCVA变化值与CFT变化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术前OCT检查可掌握神经上皮层积液、色素上皮层病变情况与CFT值,预评估术后视力变化,对患者是否选择手术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王兆亿[6](2019)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的证型分布及中药联合玻璃体切割治疗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一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目的·:对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的辨识与统计,初步探讨其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为中医辨证治疗本病提供理论基础及临床思路。方法:选取120例来自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病人,男女不限。其中男性56例,女性64例,年龄28-89岁,平均年龄(68.62±10.31)岁,根据四诊合参,将所有患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痰湿上泛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滞证,六个证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充分收集辨证信息,详细填写调查表,进行临床初步辨证。最后将辨证数据资料用数据库录入整理,选择运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出相应结果。结果:1.总体证型分布为肝郁气滞证16例(13.3%),痰湿上泛证46例(38.3%),瘀血内滞证6例(5.0%),肝肾阴虚证32例(26.7%),阴虚火旺证12例(10.0%),气阴两虚证8例(6.7%),各证型间构成比具有统计学差异(X2=62.00,P<0.01)。2.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下人群患病较少,其中50-59岁患者人数10人(8.3%);60-69岁人群患病人数46人(38.3%);70-79岁人群的患病人数可达50人(41.7%);80岁以上有10人(8.3%)。患有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中年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1.33,P<0.01)。3.合并患有高血压的病人58人(48.3%);合并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共26人(21.7%);合并患有高症血症的病人45人(37.5%);合并患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4人(3.3%)。结论:1.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主要证型为痰湿上泛型和肝肾阴虚型。2.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发病年龄主要在50岁以上,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其相应高发的证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脏腑及整个人体气血阴阳的失调,会产生不同的病理阶段。3.患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多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研究二枸杞茯苓汤联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研究目的:本实验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更优治疗方案,对比研究枸杞茯苓汤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与单纯手术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科门诊确诊的特发性黄斑前膜且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4例(82眼),其中男34例38眼,女40例44眼,58-89岁,平均(67.87± 10.65)岁。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后采用枸杞茯苓汤的中药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检查和OCT检查,采用SPSS21.0软件对患者的各项检查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与评价。结果:1.视力: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手术前后视力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视力提高较对照组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OCT显示:比较两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和黄斑容积,试验组较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黄斑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杞茯苓汤联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可以有效的促进水肿吸收,提高视力,稳定视力,为目前治疗黄斑前膜,加快水肿吸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且安全、有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复发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9-06-03)

黄志坚,陈晓,洪玲,晏颖,曾苗[7](2019)在《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不同分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采用25G玻璃体切割(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治疗不同分期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EM)疗效并探讨手术前后视力和黄斑形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经眼底检查、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诊为ILM的患者59例59眼纳入研究。检查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OCT检测EM分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叁通道25G PPV联合ILM剥除术。对比患眼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BCVA、CMT的变化情况,分析IEM分期与手术前后logMAR BCVA、CMT的相关性。结果患眼术后3个月BCVA为(0.61±0.31)logMAR,与术前[(0.83±0.43)log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5,P=0.000)。患者术后3个月CMT为(288.36±64.61)μm,与术前[(419.83±126.51)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P=0.000)。IEM分期与术前BCVA、CMT呈正相关关系(r=0.65、0.66,均为P=0.000),IEM分期与术后3个月BCVA、CMT呈正相关关系(r=0.67、0.64,均为P=0.000)。在随访期间,所有患眼未见黄斑前膜复发。所有患者术前、术后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25G PPV联合ILM剥除术治疗IEM可稳定提高患者的BCVA,促进黄斑结构的恢复,IEM分期与术前、术后BCVA、CMT明显相关。(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王路璐[8](2019)在《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对比的荟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研究数据客观评价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地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比较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预后结果研究的数据资料。检索限定发表时间为从建库到2018年9月1日。检索完成后按照合适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然后对筛选出的研究中的结果指标数据进行提取进而进一步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有和没有ILM剥除的玻璃体切除术后IERM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和ERM复发率和再手术率。使用Cochrane协作网的RevMan5.3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合并计算各观察指标结果的平均差异(mean differences,MD)、比值比(odds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进行meta分析。结果:21篇文章(16项回顾性队列研究,1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4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共包括1735只眼睛纳入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的研究中,术后6个月、12个月及最终随访时,联合内界膜剥除组与不剥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没有观察到差异。最终随访时的视力提高大于2Snellen行的比例在两组中也没有统计学差异。然而,在总的研究中术后3个月时不剥除内界膜组表现出优于剥除内界膜组的BCVA(MD=0.04,95%CI[0.01,0.07],P=0.006)。而在非随机研究和RCTs分别统计分析时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显示边缘化明显(P都=0.05)。值得注意的是,在术后大于18个月时的总的视力统计较术后3个月有相反的结果:剥除内界膜组较不剥除组相比存在较好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14,95%CI[-0.24,-0.04],P=0.007)。观察术后3个月,12个月及大于18个月的中央黄斑厚度(CMT)显示,内界膜剥除组和不剥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然而,总研究中术后6个月及最终随访时内界膜剥除组较不剥除组有较厚的CMT(MD=13.54,95%CI[2.01,25.07],P=0.02)(MD=10.41,95%CI[0.80,20.03],P=0.03)。RCTs与总研究有相同的结果,而非随机研究中术后6个月及最终随访时两组CMT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从最终随访时CMT平均降低幅度的比较来讲,内界膜组比不剥内界膜组有CMT平均降低幅度较小,总研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3.54,95%CI为[-58.35,-8.73],P=0.008)。其中非随机研究的结果与总研究相同。而RCTs结果显示剥除内界膜组CMT平均降低幅度虽较小,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复发率及再手术率方面,两组间表现出显着差异:在最终随访中观察到内界膜剥除组有较低的ERM复发率(OR=0.15,95%CI为[0.09,0.26],P<0.00001)和较低的再次手术率(OR=0.08,95%CI[0.02,0.32],P=0.0004)。结论:(1)联合内界膜剥除较单行黄斑前膜剥除可能会使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获得较差的术后早期视力,而术后长期视力较好。(2)非随机研究显示剥除内界膜与否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相似。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在各个随访时间表现出内界膜剥除较无内界膜剥除有更厚的黄斑中心凹厚度的趋势。(3)特发性黄斑前膜的额外内界膜剥离可导致黄斑前膜复发率及再手术率的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吴瑛洁[9](2019)在《OCT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黄斑区结构变化及与视力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SD-OCT)多层面多区域扫描的特点,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形态结构的改变,探讨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内外层厚度和体积的变化及其与视力的关系。方法:收集从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期间于我院眼底病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前膜撕除术的IMEM患者,共25人25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均行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及SD-OCT检查。并将最佳矫正视力转换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视力(LogMAR)。利用SD-OCT自带Macular Thickness分析软件对黄斑区视网膜进行九分区模式分析,分别记录IMEM患者手术前后视网膜全层、内层、中层及外层九个区域内的视网膜厚度和体积,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6个月时,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2.术后6个月时,黄斑区视网膜体积与厚度的变化基本一致。在所有ETDRS分区中,视网膜全层及内层厚度及体积的变化均减少,黄斑中央区(1区)及内环区颞侧(5区)视网膜厚度减少尤为明显,且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在视网膜中层,除内环区鼻侧(3区)外,其它区域厚度和体积手术前后均减少,但仅个别区域视网膜厚度(外环区颞侧,即9区)和体积(外环区上方、下方及颞侧,即6、8、9区)的改变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视网膜外层,手术前后各区域视网膜的厚度及体积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视网膜全层、内层及中层,术前内环区鼻侧(3区)视网膜厚度和体积与术前、术后BCVA均呈正相关;在视网膜外层,术前视网膜厚度和体积与术后BCVA无相关性。4.在视网膜全层、内层及中层,术前BCVA与术前黄斑中央区、内环区的视网膜厚度和体积呈正相关,而与外环区无关;术后BCVA与黄斑中央区、内环区视网膜厚度和体积也呈正相关,与外环区除鼻侧(7区)以外的区域无关。结论:1.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前膜剥除术可有效改善IMEM患者的视功能;2.视网膜厚度的增加是引起IMEM患者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3.在黄斑中央区,IMEM患者视网膜内层形态改变比中层形态改变更容易对视力造成损害;4.在视网膜全层、内层及中层,术前BCVA与黄斑中央区、内环区视网膜厚度和体积有关,与外环区无关;术后BCVA与中央区、内环区视网膜厚度和体积有关,与外环区除鼻侧(7区)以外的区域无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曾洪波,蒋珺迪,王鲜[10](2019)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膜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及视功能与脉络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1/2017-12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30例30眼进行临床研究,排除手术禁忌,采用25G玻璃体切割系统行标准叁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剥除黄斑前膜及内界膜,观察术前、术后1wk,1、3mo患者的BCVA、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分析BCVA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术前的BCVA显着低于术后3mo(P=0.011),术后3mo BCVA与术前BCVA显着相关(r=0.610,P<0.01),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脉络膜厚度无差异(P=0.999)。手术前后BCVA与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变化,患者视功能与脉络膜厚度也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特发性黄斑前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配合。对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进行了分析。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平均操作时间为35 min,患者术后黄斑结构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视物变形好转,眼压稳定。认为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操作时间短,步骤简便,切口相关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发性黄斑前膜论文参考文献

[1].苏红,马红利.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

[2].徐黎平,徐洁.27G玻切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配合[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

[3].李静,杨艳,任杰,梁军,谷威.影响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J].眼科.2019

[4].姚艳.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双层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J].人人健康.2019

[5].朱亚红.围手术期OCT检查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

[6].王兆亿.特发性黄斑前膜的证型分布及中药联合玻璃体切割治疗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

[7].黄志坚,陈晓,洪玲,晏颖,曾苗.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不同分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J].眼科新进展.2019

[8].王路璐.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对比的荟萃分析[D].吉林大学.2019

[9].吴瑛洁.OCT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黄斑区结构变化及与视力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0].曾洪波,蒋珺迪,王鲜.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9

标签:;  ;  ;  

特发性黄斑前膜论文-苏红,马红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