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初次求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雇主品牌,行业吸引力,认知闭合需要,求职倾向
初次求职论文文献综述
朱飞,王震,赵康[1](2016)在《象征性信息还是功能性信息更有效?——雇主品牌对初次求职者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雇主品牌成为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新兴的热门议题,"功能性—象征性框架"是已被学术界广泛引用的雇主品牌内容结构框架。本研究采用组间准实验研究方法,基于四组共300个初次求职者有效样本的实验数据,讨论了雇主品牌、行业吸引力、认知闭合需要对求职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对初次求职者而言,在求职预选择阶段,雇主品牌的功能性因素和象征性因素对求职倾向的影响无显着差异;行业吸引力和初次求职者的认知闭合需要在雇主品牌对求职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调节作用均不明显;雇主品牌、行业吸引力、认知闭合需要在对求职倾向的影响过程中存在显着的叁元交互效应。本研究修正了现有关于雇主品牌"功能性—象征性"信息对于求职倾向影响机制的观点,对企业雇主品牌塑造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16年01期)
鱼凌云,赵琦[2](2015)在《初次求职岗位高低与入伍经历的关系分析——基于CGSS2003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CGSS2003"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拥有入伍经历人群在初次求职过程中岗位的获取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入伍经历对个人初次求职岗位的获取有着显着性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甚至削弱其余因子的影响力,在求职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5年29期)
紫雁[3](2013)在《就业市场永远需要优秀的毕业生》一文中研究指出699万!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多了19万,比2009年多了近百万。在这个就业季,几乎每一个招聘会现场都能感受到焦虑气氛,许多毕业生投了大量简历,也难以收到面试通知。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3-10-15)
潘杰[4](2010)在《人力资本、求职行为与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引发社会长期的关注。“就业难”的原因包括方方面面,如金融危机、劳动力市场分割、高校大量扩招、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学界对此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对于大学生求职过程的研究较为薄弱,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和体系,表现在首先研究求职过程的成果较为缺乏,其次是已经存在的研究主要为定性的描述,实证研究更为缺乏。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和求职行为着手,探讨它们与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以期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本研究以上海某高校的毕业生为对象,进行多次调查,力求能够找到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以及其求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最终获得的初次工作的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综合,得到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概念及表现,求职行为的概念和检测方法。编制了《毕业生求职准备状况调查表》和《毕业生求职行为调查问卷》,并通过分阶段两次调查,最终得到一百多名样本的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及通过差异性检验或相关性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和求职行为均与大学生的初次就业满意度存在相关,同时更深入的代表大学生人力资本构成的内部子因素、组成求职行为的内部子因素对初次就业满意度各项指标影响的有效性和影响程度有差异。(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10-01)
张文林[5](2009)在《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初次求职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就业是社会资本理论应用较早的研究领域,社会关系网络在职业流动中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当人们运用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寻找工作时,往往更容易,找到相对合适的工作。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突出,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回顾与梳理社会资本理论,运用着名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与边燕杰的“强关系假设”等社会资本理论,探讨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初次求职的关系,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在初次求职中使用的社会资本类型划分(即强关系型与弱关系型的社会资本),指出大学毕业生初次求职中不仅运用强关系和弱关系,而且,还会运用强关系和弱关系的组合策略(选择性构建社会关系的策略、社会资本互惠的策略、社会资本增值的策略),为初次就业添加砝码。(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9-09-01)
史保金,张永生,彭志华[6](2008)在《大学生初次求职的二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城乡大学生初次求职二元性问题,编制了大学生求职情况调查问卷,并对某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然后利用SPSS 13.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大学生在就业期望和求职经历上呈现出二元性,而且有些还很突出。建议,应注重坚持从"两个环节"、"叁个主体"、"城乡大学生区别对待"和"学生为主"等方面消解二元求职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城乡大学生顺利就业。(本文来源于《第叁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11-01)
[7](2008)在《《基于网络求职环境下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与职业发展调研报告》正式发布》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7月8日,由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与智联招聘合作编印的《基于网络求职环境下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与职业发展调研报告》在京发布。(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期刊2008年09期)
殷志平[8](2007)在《雇主吸引力维度:初次求职者与再次求职者之间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初次求职者和再次求职者之间的对比,发现不同的求职群体,对应的雇主吸引力维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初次求职者的的雇主吸引力依次为:环境价值、名誉价值、发展价值、经济价值和心理价值。再次求职者的雇主吸引力则包括:社会价值、名誉价值、环境价值、发展价值和心理价值。这些发现启发我们,为提高雇主吸引力,对不同的应聘者群体要提供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工作和人力资源产品。(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李元卿[9](2004)在《初次求职遇“红灯”应采取的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初次求职的大学生,在遭遇求职“红灯”时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如何由“山穷水复疑无路”,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呢?(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04年02期)
初次求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利用CGSS2003"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拥有入伍经历人群在初次求职过程中岗位的获取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入伍经历对个人初次求职岗位的获取有着显着性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甚至削弱其余因子的影响力,在求职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次求职论文参考文献
[1].朱飞,王震,赵康.象征性信息还是功能性信息更有效?——雇主品牌对初次求职者的影响研究[J].经济管理.2016
[2].鱼凌云,赵琦.初次求职岗位高低与入伍经历的关系分析——基于CGSS2003数据[J].商.2015
[3].紫雁.就业市场永远需要优秀的毕业生[N].中国青年报.2013
[4].潘杰.人力资本、求职行为与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张文林.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初次求职的关系[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6].史保金,张永生,彭志华.大学生初次求职的二元性研究[C].第叁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08
[7]..《基于网络求职环境下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与职业发展调研报告》正式发布[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8
[8].殷志平.雇主吸引力维度:初次求职者与再次求职者之间的对比[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9].李元卿.初次求职遇“红灯”应采取的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