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银行体系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资战略投资,银行体系,稳定性,面板模型
银行体系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蕙[1](2019)在《外资战略投资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基于面板模型及改进的Z-Score法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考量样本特征及研究目的,选取Panel Data模型,量化分析2009—2018年近十年间外资战略投资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总体影响,并区分样本金融机构性质,细化研究外资战略投资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叁种类型的异质性影响。在衡量银行体系稳定性时,对Z-score法进行了改进,将风险因素纳入测度过程中。研究发现:(1)外资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总体利大于弊,且外资参股份额变动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更为显着,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影响依次递减;(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利于被参股银行的稳定性,银行业集中度、利率波动和汇率波动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形成负向影响;(3)从影响程度来说,被参股的城市商业银行稳定性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银行业集中度和利率波动水平等变量变动相对更为敏感,股份制银行次之,国有商业银行最低,而对汇率波动水平变动的敏感度刚好相反。(本文来源于《会计与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靳素粉[2](2019)在《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于1998年实行住房货币化改革之后,房地产逐步进入市场化阶段,迎来了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双方要满足各自的资金需求,都需要大规模的金融支持,但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还不够发达,主要依靠银行机构为房地产市场主体及其他参与者提供信贷支持。已有研究表明房地产行业把整个行业的融资都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就必然容易把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风险转变为银行风险,使银行面临潜在的风险。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相继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无论日本泡沫经济还是美国次贷危机,其爆发的导火索皆与房地产价格的异常波动存在极大关系。不少学者开始探究我国房地产市场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作用机制,已有不少研究结论显示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体系稳健经营之间存在作用关系。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使得二者间的影响关系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所以本文在分析我国整体上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东中西各区域内的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对比分析各区域间影响作用的差异,深入探究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对于保证我国及各区域内房地产业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进而保持整个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路径,主要分为直接渠道与间接渠道。其次,利用因子分析法测度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并将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房地产价格增长率、GDP增长率及CPI增长率指标纳入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我国整体上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再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我国31省区面板数据对东中西区域分别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对比分析各区域间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差异。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分析得出一方面整体上我国为银行体系稳定性惯性发展区,但中部及西部区域银行体系稳健经营状态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另一方面整体上房地产价格增长短期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存在正向影响,其中西部区域银行体系稳定性对房地产价格波动较为敏感。最后,针对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影响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房地产健康发展,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6)
王蕙,张武强[3](2019)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梳理比较,选择较为客观、科学的主成分分析法,并从盈利性、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四个方面构建系统指标体系,实证测度我国2003年至2017年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2003年以来呈倒"U"型态势,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2003年至2012年,随着系列金融改革的红利释放,各项指标逐步趋于好转,稳定性逐步上升,至2012年升至近年来最高水平;二是2013年至2017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叁期迭加"矛盾凸显,金融体系稳定性有所下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仍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肖东生,谢倩妮[4](2018)在《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汇票作为影子银行规模的代理变量,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比率构建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基于2009年一季度至2017年四季度共36个数据,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影子银行规模的发展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有负向冲击,且影响越来越大。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政府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银行应创新进行表内业务创新,规避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王连军[5](2018)在《去杠杆化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我国120家商业银行2003—2015年度面板数据,分析了银行去杠杆化的时间、主要方式及对其经营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银行业有49%的银行在3年内完成去杠杆调整,去杠杆最大幅度的中位数为5年。第二,去杠杆进程降低了银行信贷供给速度,提高了债务融资成本与资产收益率。对比产权来看,资本补充能力强的国有控股银行去杠杆幅度更大,而中小银行去杠杆化的方式与渠道都比较有限。第叁,长期来看,去杠杆进程降低了银行破产概率,提高了银行稳定性,但短期内动态面板估计表明,银行去杠杆会显着降低下一期的经营稳定性,相反的,利用留存收益、发行次级债务等主动式去杠杆则会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银行稳定性。模型调节效应表明,外部货币政策与银行自身流动性状况都弱化了去杠杆对其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国际金融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孙兆[6](2018)在《央行降准能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贷投放的增加,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在增长。降准可优化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银行资金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10月15日起降准。业内人士表示,1月、4月、7月央行已叁次降准,此次是年内第四次降准。中国人民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8-10-09)
黄蓓琳[7](2018)在《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子银行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影子银行通过以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发行高杆杆的结构化衍生产品,规模快速扩张,早已渗透到了整个金融市场,但其却不受市场严格监管,因而一旦形成局部系统性风险,势必使会得风险蔓延至整个金融系统。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运作机制相对于国外市场而言有所不同,其运作依赖于商业银行而存在。商业银行业务出表的动机也使得两者形成信用中介链条。商业银行通过开展银信合作、银证合作以及银证信合作等模式,利用各类理财产品、未贴现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同业业务等表外业务形式,使得我国影子银行规模逐步扩大。如何使用好影子银行这把“双刃剑”是监管的难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既能与传统银行相互补充,又能够与传统银行相竞争,使得传统银行的创新及竞争力加强。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其有助于市场更高效运行,但又因信用扩张过度,从而影响了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本文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来探讨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同时,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金融媒介,其稳定性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进一步来探讨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定义、特征、成因进行归纳与总结。其次,分析其目前在我国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介绍全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对比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差异点。再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影子银行对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然后,以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位置的银行体系为例,利用GARCH-t-Copula-CoVaR复合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后对本文定性定量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通过对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算,构建金融稳定指数,进而对两者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对于影子银行规模的测度上则综合了现有文献的两种主要的方法,更全面的考虑了影子银行的统计口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已经快接近阈值,因此需严格控制其规模。随后,用GARCH-t-Copula-CoVaR复合模型从两方面度量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用GARCH-t模型拟合边缘分布,用t-Copula模型测度风险溢出程度指标CoVaR。实证结果表明:从不同类型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溢出效应方面,溢出效应最为明显的是信托,其次是证券业,最后是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机构所承担的影子银行风险来看,股份制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程度最高,其次为城商银行,最低的是国有银行。(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期刊2018-05-25)
王晓煜[8](2018)在《外资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使用中国银行业2005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叁季度的季度数据,建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随着外资银行业务份额占比的上升呈现"U"型关系,即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小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下降;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大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上升。(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单鉴琛[9](2018)在《银行间借贷市场与金融体系稳定性——以简单的数学模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金融体系不断成熟,其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一个完善而成熟的金融体系对于一个社会的长期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金融体系中银行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连接储户(投资人)与贷款人,银行帮助实现了较为高效的资金融通。但是因为银行本身的业务特征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本文分析了银行的主要风险来源与特征,并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说明,为什么银行间的借贷市场能够帮助我们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商》期刊2018年03期)
张艺璇[10](2018)在《内外部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动态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将影子银行分为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分别测算各自的规模和增长率,并量化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在对内部影子银行、外部影子银行、银行体系稳定性叁者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VE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部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有负向影响,外部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有正向影响;长期外部影子银行和内部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均为负向,但是内部影子银行的影响更显着。最后分别针对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8年02期)
银行体系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于1998年实行住房货币化改革之后,房地产逐步进入市场化阶段,迎来了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双方要满足各自的资金需求,都需要大规模的金融支持,但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还不够发达,主要依靠银行机构为房地产市场主体及其他参与者提供信贷支持。已有研究表明房地产行业把整个行业的融资都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就必然容易把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风险转变为银行风险,使银行面临潜在的风险。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相继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无论日本泡沫经济还是美国次贷危机,其爆发的导火索皆与房地产价格的异常波动存在极大关系。不少学者开始探究我国房地产市场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作用机制,已有不少研究结论显示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体系稳健经营之间存在作用关系。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使得二者间的影响关系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所以本文在分析我国整体上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东中西各区域内的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对比分析各区域间影响作用的差异,深入探究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对于保证我国及各区域内房地产业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进而保持整个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路径,主要分为直接渠道与间接渠道。其次,利用因子分析法测度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并将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房地产价格增长率、GDP增长率及CPI增长率指标纳入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我国整体上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再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我国31省区面板数据对东中西区域分别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对比分析各区域间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差异。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分析得出一方面整体上我国为银行体系稳定性惯性发展区,但中部及西部区域银行体系稳健经营状态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另一方面整体上房地产价格增长短期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存在正向影响,其中西部区域银行体系稳定性对房地产价格波动较为敏感。最后,针对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影响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房地产健康发展,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银行体系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蕙.外资战略投资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基于面板模型及改进的Z-Score法的实证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9
[2].靳素粉.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3].王蕙,张武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肖东生,谢倩妮.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王连军.去杠杆化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J].国际金融研究.2018
[6].孙兆.央行降准能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稳定性[N].中国经济时报.2018
[7].黄蓓琳.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
[8].王晓煜.外资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8
[9].单鉴琛.银行间借贷市场与金融体系稳定性——以简单的数学模型为例[J].中国民商.2018
[10].张艺璇.内外部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动态关系[J].经济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