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民意识论文-李晓姝

青年公民意识论文-李晓姝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年公民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媒体背景,青年公民,意识培养,举措探究

青年公民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姝[1](2019)在《浅析新媒体背景下青年公民意识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产生很多影响,但同时人们在接受这些新事物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新媒体也是如此,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拓展了青年公民意识培养的手段,但同时,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去培养青年公民意识也是我们必须要去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来源于《摇篮》期刊2019年03期)

陈铮伟[2](2018)在《青年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状况及其对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广东省内部分中学和大学的青年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的实证调查与分析发现当前青年学生群体的公民责任意识存在责任内容认知模糊;责任概念理解片面;责任担当意愿不强以及责任担当能力偏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学校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学校责任教育效果;挖掘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营造良好公民文化氛围;重视家庭教育补充功能,培育子女责任担当意识以及建立社会风险分散系统,减少社会责任承担风险等强化当代青年学生群体的公民责任意识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32期)

兰文巧[3](2015)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青年公民意识的培育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发展本质与城市软实力建设所体现出来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具有公民意识的新青年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应将青年公民意识培育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路径:一要"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一体,构建特色青年公民意识培育体系;二要"政治参与、法制教育"并行,构建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政治实践机制;叁要"传统媒介、新兴媒介"互补,构建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全方位传播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5年03期)

和杰[4](2014)在《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年农民工的公民权利意识培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城镇化"过程所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等社会问题导致了我国广大青年农民工阶层的公民权利意识缺失;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漫长的封建专制主义体系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之缺乏公民意识,"全球化"过程中各种国外不良思潮的引入导致青年一代认知偏差,以及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培育我国青工阶层公民权利意识的途径在于政府加强行政管理和积极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各级团组织努力做好社会整合和宣传工作以及社会上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青工阶层的公民教育活动。(本文来源于《邯郸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穆青[5](2013)在《“‘80后’青年的志愿行动与公民意识研究”顺利结项》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5月24日下午3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0-2012年度重点项目"‘80后’青年的志愿行动与公民意识研究"结项评审会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第四会议室召开。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李建平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谢立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夏传玲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肖非教授等5人组成的鉴定专家团,以及北京市哲学社(本文来源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李海军[6](2013)在《世界城市法治化治理进程中的青年公民意识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世界城市法治化治理进程呈现出显着的新特征。在适应这种进程中,青年公民意识的内涵得到深化和丰富,并产生了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新路径。(本文来源于《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王喆[7](2013)在《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近年来已经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公民意识体系的构建是我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题中之义。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的教育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事实上,高校青年教师在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知识生产专业化、大学管理行政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值得我们深思。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的普及是我国走向公民社会必然的选择,也是为国家输出合格公民的前提。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的发育需要教师自身的探索,更需要国家针对性的系统培养,更需要全社会和谐氛围的熏陶和感染。本文以山西高校教师为样进行了调查,数据及座谈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整体水平有显着提高,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讲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相关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为有关公民意识相关理论的解析。主要阐述了公民、公民意识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发展历史追溯。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没有完全提及到公民意识的有关内容,但是通过其有关人类发展的叁个阶段的理论来论述公民意识是人发展的最终目标。第叁部分是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对中国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做了简单论述,指出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整体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山西几所高校的在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与个别老师做了短暂的访谈。利用调查数据从爱国和民族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主体意识几方面具体分析了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状况,以及在认知、了解途径、参与途径、社会关注度方面出现的问题,发现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状况不容乐观。从现状入手,发现造成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二是当今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其叁是公民教育体系下的问题,其四是高校现行制度的问题,其五是西方文化入侵带来的影响。第四部分是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的现状,从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构建路径来规划我国青年教师公民意识教育。高校青年教师在高校承担着教学,行政和科研的重担中,但是对公民意识的整体关注度不够,势必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我们要西学东鉴,正确对待西方先进文明的有益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加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在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的过程中,把握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五大方面一一着手,提出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提出了对高校青年教师在公民意识构建方面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陈联俊,李萍[8](2013)在《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状况的实证调查分析——以广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社会逐渐成为青年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场域。通过对广州市青年群体的随机抽样调查,了解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中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等。建议对网络社会青年的公民意识进行有效引导,以改善网络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社会。(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谭利[9](2012)在《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青年公民意识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国新的时代课题。公众参与特别是青年的参与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然而,我国青年公民意识呈现理性与偏激共存、热情与冷漠共生的现象不利于青年自觉、理性的参与。基于此,青年公民意识培育应以主体意识、法治意识和民主意识为基本内涵。围绕这叁个基本内涵,我们藉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互联网等载体,以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的方式开展青年公民意识培育。提升青年公民意识是事关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工程之一。我们可尝试以家庭参与为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起点,充分发挥学校作为青年公民意识"输出者"和"中转站"的作用,打造网络问政、志愿服务等虚实结合的引导青年自觉提升公民意识的实践平台。(本文来源于《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刘伟[10](2012)在《论志愿精神对当代中国青年公民意识的培育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社会青年的志愿行动和志愿精神的弘扬,对于唤醒其公民意识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它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的公民价值,培育了公民责任,实现了公民参与,拓展了公民视野。当前,进一步深化志愿精神对培育青年公民意识的价值,仍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能够调节青年公民的思想状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激励青年公民参与,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增强青年公民的奉献意识,使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青年公民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广东省内部分中学和大学的青年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的实证调查与分析发现当前青年学生群体的公民责任意识存在责任内容认知模糊;责任概念理解片面;责任担当意愿不强以及责任担当能力偏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学校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学校责任教育效果;挖掘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营造良好公民文化氛围;重视家庭教育补充功能,培育子女责任担当意识以及建立社会风险分散系统,减少社会责任承担风险等强化当代青年学生群体的公民责任意识的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年公民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姝.浅析新媒体背景下青年公民意识的培养[J].摇篮.2019

[2].陈铮伟.青年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状况及其对策探究[J].智库时代.2018

[3].兰文巧.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青年公民意识的培育路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5

[4].和杰.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年农民工的公民权利意识培育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4

[5].穆青.“‘80后’青年的志愿行动与公民意识研究”顺利结项[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

[6].李海军.世界城市法治化治理进程中的青年公民意识培育[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

[7].王喆.高校青年教师公民意识问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8].陈联俊,李萍.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状况的实证调查分析——以广州市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3

[9].谭利.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青年公民意识培育[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

[10].刘伟.论志愿精神对当代中国青年公民意识的培育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

标签:;  ;  ;  ;  

青年公民意识论文-李晓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