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模,优化,控制,吸收式制冷系统
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1](2018)在《基于机理和数据单效吸收式制冷系统混合建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能源日益匮乏的时代背景下,吸收式制冷系统再次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传统的吸收式制冷系统是在标准工况下设计的,当环境温度、室内热负荷等工况变化时系统制冷效率(COP)往往很难达到实时最优值,因此,当工况变化时对系统进行实时优化控制,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吸收式制冷系统是一个多变量、强耦合、多干扰的复杂系统,建立适用于系统优化控制的吸收式制冷系统模型异常困难,限制了各种实时优化控制策略广泛应用。为此,本文对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混合的建模方法提出了该系统主要部件发生器和吸收器的建模。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指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利用基于机理和数据的混合建模方法建立了发生器和吸收器的混合静态模型。该模型从热力学的基本定律(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出发,推导出发生器和吸收器的物理模型;把对系统影响较大且易测量的变量作为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把对系统影响较小的变量以及传热系数、定压比热等热力学常量集总为模型的待辨识参数;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结合实验数据对待辨识的参数进行辨识。在参数辨识过程中,通过改变加热器的加热量来模拟系统工况的变化,因此,所选用的实验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所辨识模型适用范围更广。实验仿真的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发生器和吸收器模型能够在各种工况下准确预测的系统性能。然后,在Matlab中搭建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发生器、吸收器、蒸发器、冷凝器等部件的模型,并根据各部件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搭建成系统的整体模型。通过改变系统的加热量、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等输入量的值,对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的结果表明系统主要变量的响应曲线的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相仿。最后,对吸收式制冷系统的优化问题进行了描述,把本文提出的发生器和吸收器的静态模型作为优化问题的等式约束,利用课题组前期所提出的优化方法重新对系统的运行变量进行了优化计算。利用蒸发器出口处制冷剂过热度的优化结果值作为设定值,提出了一种利用电子膨胀阀控制蒸发器过热度的PI控制策略。该策略利用新型的鲁棒辨识方法辨识一阶加滞后的系统参数,并利用改进的Ziegler-Nichols参数辨识方法获得了PID控制器的参数,在Matlab中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效果良好。本课题所提出的发生器和吸收器模型简单、有效、计算量少,必将在吸收式制冷系统的优化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帆[2](2018)在《单效吸收式制冷机组变频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收式制冷系统是一个时变的、强耦合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在分布式能源市场日益扩大的今天,吸收式制冷系统因其具有的强大能源适应性,再次引起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传统的吸收式制冷机组往往按标准的设计工况定频运行,然而当环境温度、热负荷需求变化,特别是发生器的供热量不足时,定频运行的制冷机组很难达到制冷效率的实时最优值。因此,对吸收式制冷机组进行变频调速控制,提高系统的实时运行效率,在满足制冷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开发了一种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该装置根据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特点将控制器与变频器结合在一起,从而简化吸收式制冷机组变频控制系统的结构,节约成本、减少系统体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变频器和吸收式制冷系统控制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通过对吸收式制冷机组工作原理的分析,描述了吸收式制冷系统控制量与被控量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开发适用于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变频优化控制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吸收式制冷系统的运行效率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被控变量耦合性较强等特点,设计开发了适应于该系统多变量优化控制的一体化变频控制装置。该装置由变频器和控制器两部分构成:变频器部分使用交直交的变频拓扑结构,将从电网中引入的叁相交流电通过电容滤波的叁相桥式不可控整流电路整流为直流电,再将此直流电通过叁相全控桥逆变为可以控制频率大小的交流电。通过计算选择功率合适的PIM模块作为变频器的整流和逆变桥,利用限流电路防止冲击电流对整流桥的损坏。控制器部分包括电源模块、电压电流检测模块、电子膨胀阀控制模块、IGBT驱动模块、串口通讯模块、LCD按键与显示模块和DSP最小系统模块。控制器部分用于检测系统运行状态,采集系统运行所需的温度和压力信息,输出PWM波以及控制电子膨胀阀开度。为了实现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控制部分和变频部分的功能,编写了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的软件控制程序。利用CCS软件,针对装置硬件各模块,编写了串口MODBUS通信程序、LCD显示和按键程序。使用SPWM正弦脉宽调制的规则采样法设计PWM产生部分软件,控制叁相输出脉宽的宽度。编写故障检测软件,当直流母线电压及叁相输出电流检测出现问题或硬件检测故障时,将控制器的PWM输出中断。最后提出了一种用电子膨胀阀对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进行控制的PID控制策略。该策略利用一种新型的鲁棒辨识方法获得一阶加滞后的系统参数,并借助于改进的Zizegler-Nihcols参数整定方法获得PID控制器的P、I参数值。使用C语言对该控制策略进行编程,并应用于已开发的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中,对吸收式制冷系统中蒸发器出口制冷剂的过热度进行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控制效果良好。对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变频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的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满足了吸收式制冷系统对溶液泵变频控制的要求。本课题所研发的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为多变量智能控制策略在吸收式制冷装置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必将推动新型智能化高效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研发。(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8-04-01)
徐震原[3](2015)在《基于太阳能利用的溴化锂—水变效吸收式制冷的循环与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是一项环保节能的制冷技术,是太阳能制冷的重要研究方向。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和制冷机组成,大部分使用溴化锂-水吸收式制冷机作为冷量输出单元。其中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热源的温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只能在晴天提供热源,具有不稳定性和间隙性。吸收式制冷机则需要温度稳定的热源,机组COP随热源温度变化不大,所以吸收式制冷机与太阳能集热器的组合存在一些不匹配问题。本文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了这些不匹配问题,主要有太阳能间隙性带来的需要额外热源输入问题,和太阳能不稳定性带来的能源品位浪费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1)由于太阳能具有间隙性,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大多需要和化石燃料互补以确保系统连续运行。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所得能量品位高,采用单效溴化锂-水吸收式制冷机为冷量输出单元的系统在使用额外热源时,存在很大的能源品位浪费。这种品位浪费可以通过采用单/双效吸收式制冷机来解决,即系统在太阳能驱动下以单效吸收式制冷模式运行,在燃气驱动下以双效吸收式制冷模式运行。本文对一个太阳能/燃气驱动单/双效吸收式供能系统进行了实地运行分析,得到了系统一整年的运行情况。系统的两种模式均可以稳定运行,太阳能驱动模式可以达到0.62的COP,相比纯燃气驱动系统整年燃气消耗量减少50.3%。(2)针对低温太阳能热源的不稳定性,提出使用低温太阳能变效(0.n效)吸收式制冷循环。该吸收制冷循环是在半效循环的基础上将内部换热结构改为外部换热结构而得到,通过改变中压蒸发器冷量分流比例可以得到从半效到单效的变效制冷。基于模型对该制冷方式进行了计算,在蒸发温度5oC,冷却水温分别为32oC和40oC的工况下,循环可工作热源范围分别为83.5oC-110oC和104oC-127oC,相比单效循环先比工作温度范围分别扩大了2倍和6倍,而COP则在0.3到0.7之间变动。(3)针对中温太阳能热源的不稳定性,提出使用具有更高经济性的中温太阳能变效(1.n效)吸收式制冷循环。为了得到1.n效吸收式制冷循环,对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构建方式分析,将循环构建方式主要归纳为溶液回路外的热质耦合和溶液回路内的热质耦合。传统循环对热源适应性差是因为这些循环采用回路外耦合构成,循环被这些耦合锁死所以在热源温度变化时无法做出相应改变。通过分析得到吸收循环构建的几个基本准则。针对中温太阳能利用,依据这些准则对1.5效系统进行基于回路外耦合的构建,得到8种新型1.5效吸收式制冷循环形式。再通过浓度变化延展增加回路内耦合过程,提高循环自由度,得出另外4种循环方式。其中一种即为所需要的中温变效(1.n效)循环。(4)对以溴化锂-水为工质的中温变效(1.n效)循环进行理论分析。循环将高压发生器产生蒸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冷凝器,一部分进入高压吸收器。进入高压吸收器的蒸汽降低了溶液浓度和平衡温度,此时即便高压冷凝热温度没有双效循环高,也可以驱动溶液的发生过程,从而达到了对高压冷凝热的回收。根据发生温度不同,可以通过调整进入高压吸收器溶液流量来改变循环。通过建模计算,在85 oC到150 oC之间的发生温度下,循环可以得到0.75到1.08的COP。(5)基于1.n效循环对1.n效溴冷机进行设计和实验分析。通过计算,确定发生温度125oC、冷凝温度40 oC、吸收温度35 oC和蒸发温度5 oC的设计工况。对所加工的50kW机组测试得到机组可以在95 oC到120 oC的发生温度工况下得到0.69到1.08的COP。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数据的对比可以得知,实验COP和相应工况下理论计算COP的平均误差为7.3%。(6)基于实验数据得到了1.n效溴冷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以热源进口温度、冷却水进口温度、冷水进口温度和所需冷量为输入参数,以冷水出口温度和冷却水出口温度为输出参数。基于TRNSYS平台建立CPC集热器和1.n效溴冷机的模块,并组建CPC驱动1.n效溴冷机的系统,并进行模拟计算,对系统进行优化计算。得到该太阳能制冷系统的制冷机在运行中可以达到1.1的瞬时COP和超过0.8的平均COP。(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10-01)
张正,李豪举,宋德胜,陶涛[4](2013)在《太阳能双效并联式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采用复合抛物面(CPC)、高效真空管(ETC)两种类型集热器的太阳能双效LiBr/H2O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理论模型,对两者的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了运行温度对系统效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太阳能》期刊2013年18期)
刘晓光[5](2013)在《多热源单—双效LiBr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常规能源的过度消耗,使得能源紧缺问题日益严峻,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促使人们加大了对新能源利用的研究力度。而太阳能具有清洁、环保、储量大等优势,备受人们关注。但因其具有不稳定性,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需要引入其他形式的能源对其进行补充。本文提出了一种多热源单-双效LiBr吸收式制冷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和用户需冷量的不同,而进行多种工作模式的切换。该运行方案具有工作模式多样化、适应性强、运行效率低、设备利用率高等特点。本文对多热源单-双效LiBr吸收式制冷系统及各部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系统进行了能量平衡、火用平衡的计算。并对系统的火用效率及主要部件的局部火用损失系数进行了计算。使用目的火用效率来评价提高系统火用利用程度的潜能有多大,局部火用损失系数则反应了系统的(?)损失分布情况,以此分析系统中火用损失产生较大的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提高系统火用效率。利用TRNSYS软件建立了多热源单-双效LiBr吸收式制冷系统模型,并对不同工作模式分别进行了性能仿真。通过改变PTC集热器面积、冷却水进口温度、冷媒水出口温度、单双效运行时间比例等参数,考察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冷却水进口温度和冷媒水出口温度的增加均会使系统的火用效率下降。当太阳能双效吸收式制冷机系统单独运行时,系统火用损失最大的部分是太阳能集热器,因此对太阳能集热器的改进在系统优化中至关重要;太阳能单双效吸收式制冷机系统组合运行时,在上午11点时将系统工作模式切换为双效制冷机制冷,能够使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最佳;电能驱动单效吸收式制冷机系统单独运行时,系统中(?)损失最大的环节为蓄热水箱,因此针对蓄热水箱的改进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性能。本文通过火用分析方法研究了系统中存在的一些能量传递规律,对实际系统的评价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3-04-20)
韩崇巍,季杰,何伟,裴刚[6](2010)在《采用抛物面槽聚焦集热器的太阳能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采用抛物面槽聚焦集热器(PTC)的太阳能双效LiBr/H_2O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理论模型,对其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运行温度对系统总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PTC在高温工作条件下具有非常高的集热效率;运行温度为173.5℃时,系统总效率最高,达到0.8250;与采用复合抛物面聚焦集热器(CPC)和高效真空管集热器(ETC)相比,采用PTC的太阳能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具有最佳的系统性能;相同条件下,选用PTC时集热面积最小,但由于PTC的价格很高,导致系统成本很高。(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窦鹏,马立军,蒋文胜,谢立新[7](2010)在《叁效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2个通用的叁效循环系统以及这12个通用循环系统组成的76种可能的密闭循环系统进行了评测。根据通用叁效循环系统的压力和溶解度要求,对通用叁效循环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充分考虑各部件设计中的问题和COPs数值,以及处于高腐蚀环境中部件的数目。通过分析,确定了四个性价比较优的系统:Alkitrate Topping循环系统,Pressure Staged Envelope循环系统,High Overlap循环系统和Dual Loop循环系统。(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0年02期)
韩崇巍,季杰,何伟,裴刚[8](2010)在《双效并联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双热源工作模式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双效并联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双热源工作模式的热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了低压发生器所消耗的热量及系统运转参数的变化对系统热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在双热源工作模式下,随着低压发生器所消耗热量的变化,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溶液流量进行调节控制;随着低压发生器所消耗热量的增加,系统的节能效果更好,运行费用更低;溶液分配比的可调节范围随着运转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韩崇巍[9](2009)在《太阳能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城乡建筑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新建房屋的建筑面积高达16-19亿平方米。到2001年底,全国城乡的房屋建筑面积已超过360亿平方米。目前,全国建筑能耗已超过全国总能耗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建筑能耗包括热水、采暖、空调、照明、家电等。其中,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空调能耗在全部建筑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常规能源的日益匮乏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太阳能因其洁净、无污染、可再生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在太阳能热利用领域,太阳能制冷空调具有对能量地利用与季节相匹配、对环境无破坏作用等优点,近几十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是目前最成熟的太阳能制冷技术,现已进入实用化示范阶段。目前,针对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地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单效系统,这主要是因为单效系统对热源要求低(75-90℃),系统通常选用价格便宜的平板型或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即可,系统成本相对较低,但系统的效率不高(COP 0.6-0.7)。本文对太阳能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系统的太阳能集热部分采用具有反映灵敏、集热效率高和工作流体出口温度高等优点的抛物面槽太阳能聚焦集热器(PTC),制冷机采用性能系数较高的热水型双效并联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与太阳能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相比,双效系统对热源的要求较高(120-160℃),但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更高(COP 1.2-1.5),具有更好的节能效果。首先建立了PTC的一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对其沿轴线的光强分布进行了计算,对PTC在给定工况下的动态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远大空调有限公司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差在4.61%以内,两者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建立了热水型双效并联LiBr/H_2O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稳态集中参数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热源水进口温度、热源水流量、冷却水进口温度、冷却水流量、冷冻水出口温度、冷冻水流量、溶液分配比和溶液循环量等运转条件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运转条件变化容易引发的系统故障。计算结果表明:系统的制冷量和COP随运转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运转条件的变化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将引发溶液结晶、工作压力过高、冷剂水或冷冻水结冰等系统故障。以PTC和双效并联LiBr/H_2O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模型为基础,对采用抛物面槽聚焦集热器(PTC)的太阳能双效LiBr/H_2O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运行温度对系统总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PTC在高温工作条件下具有非常高的集热效率;运行温度为173.5℃时,系统总效率最高,达到0.8250;与采用复合抛物面聚焦集热器(CPC)和高效真空管集热器(ETC)相比,采用PTC的太阳能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具有最佳的系统性能;相同条件下,选用PTC时集热面积最小,但由于PTC的价格很高,导致系统成本很高。在合肥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对采用抛物面槽聚焦集热器(PTC)的太阳能双效LiBr/H_2O吸收式制冷系统进行了设计优化和经济性分析。系统由66.125m~2PTC和16kW双效并联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成,并增设了蓄热水箱和燃气辅助加热装置。研究了蓄热水箱容量及燃气辅助加热设定温度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蓄热水箱容量为0.6 m~3、燃气辅助加热设定温度为158.0℃时,系统在制冷期内所消耗的燃气量最少;制冷期内系统获得太阳能113594.52MJ,太阳能保证率达0.5997;与只采用燃气的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相比,太阳能双效制冷系统全年制冷期内可节省燃气4091.11m~3;系统运行费用较低,但系统仍然是不经济的,这主要是由于PTC价格昂贵、初投资过大所致;当PTC价格低于$350.0/m~2时,太阳能双效制冷系统才比只采用燃气的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更经济。对双效并联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双热源工作模式的热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了低压发生器所消耗的热量及系统运转参数的变化对系统热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在双热源工作模式下,随着低压发生器所消耗热量的变化,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溶液流量进行调节控制:随着低压发生器所消耗热量的增加,系统的节能效果更好,运行费用更低;溶液分配比的可调节范围随着运转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9-04-09)
余珏,张国强,郝小礼[10](2005)在《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稳态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系统仿真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稳态集中参数仿真模型,编制了相应的仿真程序,并通过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证明该仿真模型是比较可靠的。(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期刊2005年03期)
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吸收式制冷系统是一个时变的、强耦合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在分布式能源市场日益扩大的今天,吸收式制冷系统因其具有的强大能源适应性,再次引起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传统的吸收式制冷机组往往按标准的设计工况定频运行,然而当环境温度、热负荷需求变化,特别是发生器的供热量不足时,定频运行的制冷机组很难达到制冷效率的实时最优值。因此,对吸收式制冷机组进行变频调速控制,提高系统的实时运行效率,在满足制冷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开发了一种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该装置根据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特点将控制器与变频器结合在一起,从而简化吸收式制冷机组变频控制系统的结构,节约成本、减少系统体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变频器和吸收式制冷系统控制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通过对吸收式制冷机组工作原理的分析,描述了吸收式制冷系统控制量与被控量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开发适用于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变频优化控制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吸收式制冷系统的运行效率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被控变量耦合性较强等特点,设计开发了适应于该系统多变量优化控制的一体化变频控制装置。该装置由变频器和控制器两部分构成:变频器部分使用交直交的变频拓扑结构,将从电网中引入的叁相交流电通过电容滤波的叁相桥式不可控整流电路整流为直流电,再将此直流电通过叁相全控桥逆变为可以控制频率大小的交流电。通过计算选择功率合适的PIM模块作为变频器的整流和逆变桥,利用限流电路防止冲击电流对整流桥的损坏。控制器部分包括电源模块、电压电流检测模块、电子膨胀阀控制模块、IGBT驱动模块、串口通讯模块、LCD按键与显示模块和DSP最小系统模块。控制器部分用于检测系统运行状态,采集系统运行所需的温度和压力信息,输出PWM波以及控制电子膨胀阀开度。为了实现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控制部分和变频部分的功能,编写了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的软件控制程序。利用CCS软件,针对装置硬件各模块,编写了串口MODBUS通信程序、LCD显示和按键程序。使用SPWM正弦脉宽调制的规则采样法设计PWM产生部分软件,控制叁相输出脉宽的宽度。编写故障检测软件,当直流母线电压及叁相输出电流检测出现问题或硬件检测故障时,将控制器的PWM输出中断。最后提出了一种用电子膨胀阀对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进行控制的PID控制策略。该策略利用一种新型的鲁棒辨识方法获得一阶加滞后的系统参数,并借助于改进的Zizegler-Nihcols参数整定方法获得PID控制器的P、I参数值。使用C语言对该控制策略进行编程,并应用于已开发的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中,对吸收式制冷系统中蒸发器出口制冷剂的过热度进行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控制效果良好。对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变频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的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满足了吸收式制冷系统对溶液泵变频控制的要求。本课题所研发的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为多变量智能控制策略在吸收式制冷装置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必将推动新型智能化高效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研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基于机理和数据单效吸收式制冷系统混合建模方法[D].山东建筑大学.2018
[2].张帆.单效吸收式制冷机组变频控制系统[D].山东建筑大学.2018
[3].徐震原.基于太阳能利用的溴化锂—水变效吸收式制冷的循环与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4].张正,李豪举,宋德胜,陶涛.太阳能双效并联式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J].太阳能.2013
[5].刘晓光.多热源单—双效LiBr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仿真[D].青岛科技大学.2013
[6].韩崇巍,季杰,何伟,裴刚.采用抛物面槽聚焦集热器的太阳能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0
[7].窦鹏,马立军,蒋文胜,谢立新.叁效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性能分析[J].低温与超导.2010
[8].韩崇巍,季杰,何伟,裴刚.双效并联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双热源工作模式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0
[9].韩崇巍.太阳能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10].余珏,张国强,郝小礼.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稳态仿真研究[J].制冷与空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