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透明聚合物乳液在乳胶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一丹[1](2020)在《无机填料分散及水性防腐涂料制备研究》文中指出水性涂料由于其绿色环保的优点受到业界和科技界广泛关注,是未来涂料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水性涂料体系中颜填料的使用,不但能够赋予漆膜遮盖力和颜色,更重要的是能增加涂料的防腐性能。颜填料的分散与稳定,是水性防腐涂料制备中重要的科学和技术问题。本文针对水性涂料中颜填料的分散与稳定问题,利用多重光散射技术研究了水性涂料中填料粒子的分散状态,以及分散剂与流变助剂协同作用对悬浮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制备出稳定性良好的触变性铁红色浆。所得色浆用于水性含氯防腐涂料制备中,针对含氯乳液特点,研究制漆配方和工艺,制备出防腐性能优异的水性铁红防腐涂料。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多重光散射技术,得到的背散射光谱扫描图中给出的有关颗粒变化以及颗粒沉降的有关信息建立了氧化铁红、硫酸钡等高密度颜填料水性色浆分散体系的动态稳定性的表征方法。研究不同种类分散剂及其用量对色浆体系的稳定化作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分散剂6208作用效果最优,并最终确定3%(占色浆总质量的百分比,下同)为本色浆体系分散剂的最佳用量。2.采用本实验室自制流变助剂6502,该试剂的加入使色浆在静止状态具有高粘度,而轻微剪切作用下,粘度迅速下降,具有良好的触变流动性。且通过Turbiscan Lab全能稳定性分析仪研究流变助剂的作用效果。当其用量为0.5%时,且与分散剂的协同作用下,填料粒子沉降速率最小,色浆最稳定。由此制备固含为80%的触变性铁红色浆,既保证了色浆的贮存稳定性又可满足制漆和涂料施工工艺的要求。3.基于本实验室合作研究并生产的氯丙乳液有极好屏蔽性的特点,开展了相应成品漆的制备研究工作。对消泡剂、成膜助剂、pH调节剂、增稠剂、流变剂和稳定剂进行种类及用量的筛选,最终确定了清漆的优化配方及工艺,清漆的耐介质性能优良。4.针对本研究的水性氯丙防腐涂料对金属底材施工中的闪锈问题,研究了多种抗闪锈剂及其复配对该涂料施工中的抗闪锈作用,发现将亚硝酸钠与七钼酸铵进行复配具有良好的抗闪锈效果。通过对不同复配比例下抗闪锈性能的对比,最终确定两种试剂复配比例为1:1时最优,且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5%水溶液在配漆时使用,用量为乳液量的0.3%抗闪锈效果最佳。该助剂在解决闪锈问题的同时,减少了亚硝酸盐的使用量,与市售抗闪锈剂相比其对涂膜的耐腐蚀性能影响最小。5.将本研究制备的铁红色浆应用到水性氯丙色漆的制备中。当按照颜基比为0.5:1配制色漆时,发现该色浆的使用提升了涂膜的耐酸、碱、盐、水和盐雾等性能,也提升了涂膜的硬度和抗冲击强度,制得了性能优异的水性铁红氯丙防腐涂料样品送至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检测中心检测,其性能为:耐酸(3%H2SO4)、碱(3.5%NaOH)、盐(3.5%NaCl)、水(三级水)均为21 d,耐盐雾500 h,耐老化为2000 h无开裂、起鼓、剥落等现象,色漆性能优异。
邢宇菲[2](2019)在《水性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基础建设离不开涂料的使用,目前水性涂料因其良好的低VOC特点逐渐代替了溶剂型涂料,其中水性富锌涂料是其典型的一类产品代表,而由于金属锌粉的自身易氧化的特点,导致水性富锌涂料在贮存稳定性方面较差,只能现配现用,故目前市场的水性富锌涂料大部分为三组份:清漆、固化剂和锌粉,涂料的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工艺性差,涂膜品质一致性不佳。如何解决锌粉在水相中的贮存稳定性,同时又能保证充分发挥其电化学腐蚀保护功能,是水性富锌涂料的一个研究重点。本文通过表面改性法,利用带有伯氨基的硅烷偶联剂KH550和四个乙氧链的TEOS对片锌进行了改性,制备了覆盖着硅烷膜的改性片锌。使用两种小分子改性剂进行对比并择优选取,解决了片锌水相中的团聚问题,并保障了改性后的片锌在弱碱性涂料体系中的稳定性,同时保障了锌粉电化学腐蚀保护的特点。然后基于同一种乳液分别制备了三组份、改性双组份水性环氧富锌色漆。系统评价了改性片锌的包覆程度、涂料中的应用效果以及贮存稳定性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氰特384W乳液为成膜物质制备了清漆和三组份水性环氧富锌色漆,颜填料体系分别为纯片锌粉、纯球锌份和球片混合锌粉。在实验过程中改变了多种条件如颜填料用量、涂料助剂的种类及用量等,保证稳定分散的前提下制备出了性能相对最优的纯片锌色漆、纯球锌色漆以及混合颜填料体系色漆。结果表明,片状锌粉在未做任何改性的前提下其添加量对于乳液机械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涂料性能基本依托于片锌的含量,呈正相关,但是未改性的片锌应用于水性涂料体系只能制备三组份色漆,其中最主要的混合颜填料体系耐介质性能依次为:耐去离子水41天;耐盐水55天;耐盐雾19天。但贮存稳定性不佳,50℃烘箱2h即产生大量气泡。2、使用TEOS和KH550两种小分子改性剂对片锌极性表面改性,通过控制改性小分子添加量、去离子水添加量等因素,制备了带有硅烷膜的改性片锌,同时,使用多种仪器如XPS、EDS等方法进行了表征,之后通过水接触角、粉体在介质中的稳定性及析氢量等评定了改性片锌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TEOS包覆片锌形成的硅烷膜较厚,不利于后期应用中片锌电化学腐蚀保护功能的发挥;KH550包覆片锌的硅烷膜在弱碱性介质下较为稳定,在盐水介质中不稳定且产生较多的气泡,在酸性介质中,短时间加热搅拌会产生大量的氢气,故证明介质的酸碱度对该硅烷膜的稳定性对有一定的影响。3、应用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的改性片锌,制备了改性双组份水性环氧富锌色漆,利用流变测试等手法评价了改性片锌制备的涂料贮存稳定性,并根据最终耐介质性能确定了改性片锌的最优工艺方案。结果表明,在0.5%膨润土增稠剂用量下解决了涂料的沉降问题,同时确定了涂料的贮存时间,50℃烘箱静止贮存168h(七天),取出的色漆耐介质性能依次为:耐去离子水41天;耐盐水74天;耐盐雾18天。改性片锌工艺为:锌硅(KH550)比为20.2,水硅比为6.1,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h。
杨耀鸿[3](2018)在《儿童专用环保黑板漆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涂鸦是儿童表达自我的想法的开始。专家认为,涂鸦能使儿童视觉、大脑、手指肌肉运动协调的结果,折射出儿童身心发展的情况,具有促进综合人格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孩子往往喜欢自行拿起笔来随意墙面绘画,自由自在地涂鸦也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来源。国内外研究学者经过长时间跟踪和观察,实验验证了如果想把儿童智商提高35%,可以通过幼儿时期让儿童随性地涂鸦来提高智商。绘画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粉笔是日常生活中广为使用的工具,是教师传播知识、孩子创作灵感的工具,一般用于书写在黑板上,如果粉笔画画于涂刷普通涂料的墙面无法被擦干净,可惜大部分家长为了保持墙面皓白干净,孩子稍纵即逝的想法被破灭。本实验重点开发一款环保、安全、耐污渍性能极佳,专门针对粉笔写画的内墙乳胶漆,让小孩在墙面尽情地涂鸦,只需用湿抹布轻轻擦拭,就能够恢复干净的墙面。本实验探究乳液,颜填料,助剂等方面分析得到耐沾污性能优异配方,根据合理配方设计思路搭配多种原材料,达到环保与耐沾污相结合。全方位研究了各因素,系统地设计环保黑板漆配方及其辊涂施工应用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性能。通过大量基础实验,乳液与颜填料的配比确定后得出基础配方,然后比较不同类型的乳液,不同颜填料对耐沾污性能、漆膜硬度影响,不同表面活性剂或功能性聚合物对耐沾污影响,对各因素进行汇总梳理。对乳液、颜填料,功能助剂进行筛选,在配方中添加适量的长石粉既能提高漆膜硬度,又能提高粉笔书写舒适度,最后只需要清水或洗洁精就能擦拭干净。制备出环保黑板漆,VOC含量<20g/L,耐沾污分数70分,铅笔硬度达到H。儿童专用环保黑板漆按照GB/T9756-2009标准检测出对比率为0.959(优等品是0.95),耐洗刷次数为>20000次(优等品是5000次),除了符合优等品标准但仍需要对其他性能优化,包括施工后漆膜气味、冻融稳定性、贮存稳定性等等。建立漆膜气味评估的实验方法,双酯类高沸点成膜助剂稳定性和相容性好,不容易水解生成异丁酸,施工完后漆膜表干气味非常低。冻融稳定性影响因素,通过大量冻融稳定性实验,配方中筛选合适分散剂和表面活性抗冻融助剂能明显改善,且能减少丙二醇用量降低VOC含量,探究出影响冻融稳定性因素。通过大量实验分析,纤维素搭配碱溶胀和缔合型聚氨酯(HEC+ASE60+TT935+RM2020)能明显提高产品贮存稳定,经过长时间贮存无分层反粗现象。辊涂施工应用过程中,重点关注离油缩孔问题、辊涂彩色乳胶漆发花颜色不均一问题。优等品乳胶漆(PVC<45%)辊涂施工过程中漆膜表面产生大量离油缩孔,发现制浆料阶段高速分散机分散下,极容易带入或产生小气泡,往往需要抑泡性能好一些的消泡剂,例如矿物油类型;那么调漆阶段高速分散机处于中速搅拌状态,制漆后期往往需要消泡能力好一些的消泡剂专门消除体积较大的大气泡,例如有机硅改性聚醚类型,以上两种消泡剂投料顺序不能颠倒,而且用量必须适量才能取得平衡,漆膜消除离油缩孔现象且起泡一般,13秒钟完全消除。研究出筛选合适的润湿剂能改善彩色黑板漆辊涂发花、颜色不均匀问题。
周龙生,肖伽励,郑炳云[4](2017)在《弹性平涂乳胶漆配方的组分选择与配比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从建筑外墙弹性平涂乳胶漆配方的原材料入手,分析不同颜填料、乳液和功能性助剂的特性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对高性价比配方中颜填料、乳液和功能性助剂的选择与配比进行讨论,最后简要对外墙弹性平涂乳胶漆产品进行总结并对未来作了展望。
向慧[5](2016)在《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外墙乳胶漆长期暴露在室外,容易沾灰,因此,耐沾污性成为评价外墙乳胶漆性能的重要指标。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乳液的种类、添加量和Tg,颜填料的种类、添加量和PVC,及功能助剂等方面对乳胶漆涂膜耐沾污性的影响,制备出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MMA/BA)比例减小,乳液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减小,其耐沾污性减小,延伸率增大。硅溶胶的用量与耐沾污性成正比,与延伸率成反比。此外,随着硅溶胶粒径的增大,其制得乳胶漆的耐沾污性减小,延伸率增大。(2)不同聚合物乳液制备的乳胶漆耐沾污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自制有机-无机复合乳液>聚氨酯乳液>氟碳乳液>普通纯丙乳液>苯丙乳液;聚合物乳液用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与其耐沾污性成正比。但是当乳液的Tg增大,制得乳胶漆的延伸率大幅度减小。因此,当乳液的Tg为6℃时,其综合性能最佳。(3)不同填料制备乳胶漆的耐沾污性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云母粉和超细硫酸钡的单价远高于方解石粉,而硅灰石在涂料中容易产生沉淀。因此,基于乳胶漆成本和综合性能,1250目的超细方解石粉综合性能最佳;而且,当方解石粉粒径的增大,所制备乳胶漆的耐沾污性变差,这主要是因为粒径越大,乳胶漆漆膜变得不致密,灰尘容易堆积在毛细孔中间。但是粒径越小,配方中所需要的润湿分散剂就越多,使得涂膜耐水性变差。因此,当方解石粉的粒径为12 um时,其制得乳胶漆的综合性能最佳。(4)功能助剂ULTRA E和FS-61用量增大,其制得乳胶漆的耐沾污性增大。因此,基于成本和性能方面的考虑,ULTRA E和FS-61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6%和1%。(5)与普通弹性外墙乳胶漆、市场上竞品A和B对比,在最佳条件下开发的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样漆性能、漆膜性能以及施工性能优良,其耐沾污性高达8.56%,远远高于国家标准25%,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该产品在外墙建筑装饰材料方面具有广泛的前景。
魏桢[6](2015)在《高性能抗甲醛乳液及除醛涂料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新型的抗甲醛环保涂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目前市面上抗甲醛的涂料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的产品完全就是鱼目混珠,毫无除醛的效果。而有的产品虽然具备一定的抗甲醛作用,但实际效果天差地别。乳液作为乳胶漆的成膜基料,在配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真正的抗甲醛涂料是使用抗甲醛乳液调制而成的涂料而不是类似于吸附机理等其他作用途径。所谓的抗甲醛乳液指的是接枝了一类特殊官能团,并且这些官能团在常温下就能和甲醛发生化学反应,通过一系列除醛实验得到充分验证的乳液才能称为真正的抗甲醛乳液。本文旨在对抗甲醛乳液的合成以及抗甲醛涂料配方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的第一部分为抗甲醛乳液的合成,先是综述了乳液合成的机理部分,然后讨论了合成的工艺,包括单体的选择,高聚物玻璃化温度的设计以及反应条件对高聚物膜的影响。再着重讨论了抗甲醛功能单体的反应机理、引入方法、及其添加量对于乳液抗甲醛性能的影响。通过不断改进最终合成具有优秀抗甲醛性能的乳液,为第二部分使用该乳液继续研究抗甲醛涂料的研发做了铺垫。本文的第二部分为抗甲醛涂料的配方设计。涂料的配方设计是一门需要研发人员的综合化学知识的技术学科,涉及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精细化工等各类知识。本文首先从涂料的各组成部分逐一入手,剖析了其各自在涂料内部所起的作用。并各自设计实验确定每种助剂和乳液的最佳用量。除此之外,涂料的配方的颜料体积浓度(PVC)也是对涂料性能起着决定性的关键因素。本文随后从各颜填料的选择和用量入手,计算了配方的PVC和CPVC,并阐述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配方所设计的PVC符合高端涂料的需要。最后本文为了强化涂料的抗甲醛性能,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研制出一种可以用于抗甲醛涂料中的功能助剂。相比较过往的一些抗甲醛研究文献,本文的创新内容有如下几点:1.过往的文献采用带氨基官能团的单体作为和甲醛反应的功能单体较多,本文则侧重于选择带有双羰基结构的AAEMA作为功能单体,与之前的抗甲醛乳液反应机理截然不同,且效率更高2.过往的文献或是仅仅针对乳液聚合部分做出研究,或是只针对抗甲醛涂料配方部分进行研究,而由于本论文研究既涉及了建筑涂料行业上游的乳液开发又包含下游的涂料配方开发,整个研究过程一气呵成,更系统、更完整、更具有说服力。3.本文成功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高效的抗甲醛助剂并归入了最终的涂料配方中,以该配方所研制出抗甲醛涂料不仅遮盖力、展色性、弹性、耐沾污等各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并且作为主打的抗甲醛性能与市售主流产品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该助剂是目前市场上无踪可觅,是本文的完全原创。
伍文君,熊喜竹,Christine Fortener,Medhi Bouzid,Mike Kaufman,刘丽莉[7](2013)在《优化遮盖力并降低钛白粉用量的先进遮盖聚合物与新型分散剂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钛白粉短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价格上涨再次激励涂料化学家为增加涂料遮盖力而寻找这一关键原材料的替代品。针对这一目标,阿科玛最近推出了两种新技术──CelocorTM遮盖聚合物和能提高钛白粉遮盖效率的新型分散剂。本文介绍了这两种新技术产品的性能,并通过其在4种乳胶漆中的应用实例说明如何有效利用这两种技术的组合来显着降低涂料配方中所需钛白粉的用量。
马桂玲[8](2013)在《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有机硅改性的丙烯酸酯乳液,兼具丙烯酸酯与有机硅的性能优点,与纯丙烯酸酯乳液相比具有更好的耐水性、耐沾污性、耐热性以及更高的机械强度,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合成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过程中,由于有机硅组分如聚硅氧烷(PDMS)和聚丙烯酸酯之间相容性较差,在合成及成膜中极易发生相分离,尤其是在高有机硅含量的条件下,体系往往会发生漂油或凝聚,聚合物中有机硅氧烷的含量较低,同时大尺度的相分离导致涂膜透光率低。本论文以提高硅-丙乳液中有机硅含量为目的,设计一釜-两步乳液聚合的方法,即使环有机硅氧烷单体与含可聚合双键的有机硅氧烷偶联单体先进行开环缩合聚合,再在引发剂的作用下与丙烯酸酯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反应,结合对反应工艺条件的优化和对偶联体系的选择,合成了有机硅含量高达40%的硅-丙乳液,并对其作为水性涂料的应用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论文首先以A为有机硅单体,系统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引发剂用量及水溶液的滴加时间、亲水性单体的用量、聚合工艺及有机硅单体A开环聚合反应时间对聚合稳定性、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对含可聚合双键的有机硅偶联单体的结构及用量对一釜-两步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终选择了聚合稳定性好,改性后有机硅单体转化率高、乳液无漂油及相分离的ALKYLSILANE-B作为有机硅偶联单体。2.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变换(FTIR)、动态光散射仪(DLS)等对上述合成的硅丙复合乳液的聚合物结构、乳胶粒子形貌及粒径分布进行表征,研究了ALKYLSILANE-B的含量对乳液和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LKYLSILANE-B用量为4wt%时,制备的有机硅单体A含量为40%的乳液,在400nm-800nm的波长范围下,乳液涂膜的透光率可达91%,有效改善硅-丙乳液成膜过程中的相分离现象的发生;乳液储存稳定性在6个月以上;在常温下即可成膜;并且随着乳液中有机硅单体A含量的提高,涂膜的接触角提高。3.以制备的乳液分别制备了水性外墙和水性玻璃涂料,对漆膜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均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其中加入水性胶粘固化剂配制的水性玻璃涂料,漆膜在玻璃上的附着力达1级,而且不挂水,不留水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张旭[9](2009)在《净醛内墙乳胶漆的配方设计及其施工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装饰材料造成的室内甲醛超标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具有除甲醛功能的乳胶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净醛内墙乳胶漆将三种除醛材料在配方中综合使用,根据配方设计的原理合理搭配各种材料,达到了功能性与高品质的结合。论文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净醛内墙乳胶漆配方设计及其无气喷涂施工性能。首先在配方设计中,对比净醛乳液、纳米TiO2光催化剂、生物除醛助剂的除醛效率,将三种除醛材料综合使用。对净醛乳胶漆的颜填料进行筛选,合理的搭配各种助剂,成功制备净醛内墙乳胶漆,其各项基本性能、有害物质限量、甲醛净化效率和甲醛净化持久性等性能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要求。其次为使净醛内墙乳胶漆在各项性能上能够达到高档乳胶漆的要求,对配方进行性能优化。建立消泡剂评价的实验方法,聚醚类消泡剂具有良好的抑泡性能和消泡性能,而且在配方中的相容性很好。建立漆膜低温开裂性实验的方法和结果评定标准。通过对漆膜低温开裂性的实验得到配方的PVC在60%-70%之间时,漆膜在低温下会出现严重的开裂。相同条件下粗粒径的填料对漆膜的抗开裂性能有明显的帮助;使用片状的功能性填料可明显提高漆膜的抗开裂性能。通过对不同润湿剂的对比得到阴离子的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类润湿剂对色浆的相容性有明显的改善。最后研究乳胶漆的无气喷涂施工性能。高档哑光乳胶漆(PVC<40%)在无气喷涂后漆膜从侧面85°角看有明显的条状的光泽不均匀发花现象,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增稠体系。缔合型聚氨酯增稠剂配制的乳胶漆无气喷涂施工的雾化颗粒较小,出漆时明显不均匀,喷幅两边厚中间薄,两枪交界地方漆膜厚,相对来讲光泽就越高。因此漆膜的厚薄不均匀导致了侧面光泽不均匀而出现发花现象。以羟乙基纤维素为增稠体系的乳胶漆无气喷涂时雾化颗粒较大,呈团状出漆,侧面光泽较低。随着纤维素分子量的降低,雾化颗粒变小,出漆均匀。
王金[10](2009)在《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的长链氟烷基结构,因而具有极低的表面自由能,能赋予基材良好的憎水憎油性。含氟丙烯酸酯的乳液聚合以水为介质,对环境无污染,被广泛应用于涂料、织物及皮革整理剂等领域。由于含氟单体价格高昂,人们希望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氟单体的用量,因此如何在水分散体系中高效合成具有理想结构和性能的含氟共聚物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了核壳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以及乳液共混方法制备了储存性稳定、具有优良疏水疏油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系统的研究了含氟乳液聚合过程的影响因素,并对乳胶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如下四点:第一,采用阴-非离子型乳化剂磺基琥珀酸癸基聚氧乙烯(6)醚酯二钠(DNS-628),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HMA)、丙烯酸六氟丁酯(HFBA)以及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TFEMA)为含氟丙烯酸酯单体,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KPS为引发剂,通过半连续加料方式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功能单体用量和含氟单体用量对乳液聚合过程以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应用热重分析(TG)、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激光散射粒度分析等手段对乳液和乳胶膜进行了表征。发现选用具有较长含氟侧链的DFHMA为含氟单体时,制得的乳胶膜具有较优的表面性能,乳胶膜对水的接触角达到105.5°,对十六烷的接触角为75°,表面能为12.95 mN/m,吸水率为12.7%,具有很好的疏水疏油性能。乳液最佳的聚合条件是KPS用量为0.6wt%,DNS-628用量为3.5wt%,AA用量为1wt%,DFHMA用量为8w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明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在成膜过程中,含氟组分会在乳胶膜-空气界面富集,形成具有氟元素浓度从乳胶膜-空气界面到乳胶膜-玻璃界面递减的梯度分布结构。第二,以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单磷酸(ANPEO10-P1)为反应型乳化剂,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PFEA)为含氟丙烯酸酯单体,采用超声预乳化方式,通过预乳化-半连续加料方式合成出具有核壳结构的无皂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探讨了核壳结构乳液聚合过程的影响因素。随着反应型乳化剂用量的增加,乳液的转化率增大,聚合稳定性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壳层中的含氟单体用量的增加,乳胶膜的对水接触角增大,耐水性提高,热稳定性提高。乳液最佳的聚合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0℃,KPS用量为0.35wt%,ANPEO10-P1用量为5wt%,PFEA用量为6wt%,滴加时间为3h。此条件下乳胶粒子大小为70nm,多分散指数为1.02。变角XPS表明核壳结构更有利于乳液成膜时含氟组分向乳胶膜表面富集,有效的降低了乳胶膜的表面张力,乳胶膜对水接触角达到109.5°,对十六烷接触角达到82°,具有优异的疏水疏油性能。第三,以PFEA为含氟丙烯酸酯单体,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为功能性单体,通过超声预乳化-半连续加料法合成了含有酮羰基的无皂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并采用己二酸二酰肼(ADH)为交联剂,制备了粒子大小均匀、粒径分布窄,可室温交联的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研究了DAAM用量和PFEA用量对乳液聚合过程以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采用TG、FTIR、TEM、SEM以及激光粒度分析仪等手段对自交联含氟乳液及乳胶膜进行了表征。随着DAAM用量的增加,乳胶粒粒径变小,聚合物交联度增加,吸水率减小,热稳定性增大。核壳乳液聚合过程中,DAAM在壳聚合阶段加入可以显着提高乳液成膜后的交联度和耐水性。同时变角XPS分析表明,交联含氟乳胶膜中氟元素含量随着乳胶膜表面深度的增加呈梯度递减分布。第四,采用反应型乳化剂ANPEO10-P1为主乳化剂,含氟表面活性剂双(十三氟庚酯)磷酸铵(FSP)为助乳化剂,采用一次性投料法合成了无皂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均聚物乳液(PTFEMA),并通过与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共混制备了具有良好疏水疏油性能的含氟共混乳液。研究了无皂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均聚物乳液的反应条件以及乳液共混比例对共混乳液性能的影响。用DSC、TG、TEM、ATR和XPS等手段对共混乳液及乳胶膜进行了表征。FSP的引入提高了聚合乳液的稳定性,随着FSP用量的增加,凝胶率下降。乳液最佳的聚合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5℃,超声乳化时间为12min,KPS用量为0.6wt%,ANPEO10-P1用量为4wt%,FSP用量为0.4wt%,此时乳胶粒子平均粒径为69nm。随着PTFEMA在共混乳液比例的增加,乳胶膜对水对十六烷的接触角增大,表面能降低。当PTFEMA与PBA-MMA质量比为4:5时,共混乳液室温成膜后,对水的接触角达到94°,对十六烷的接触角达到64°。XPS分析表明,共混乳胶膜-空气表面的氟元素含量为7.9%,而乳胶膜-玻璃面的氟元素含量仅为0.9%,说明在共混乳液成膜过程中,小粒径且低表面张力的PTFEMA自组织向乳胶膜表面迁移,在乳胶膜-空气界面富集。
二、不透明聚合物乳液在乳胶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透明聚合物乳液在乳胶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无机填料分散及水性防腐涂料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机填料种类简介 |
1.3 颜填料的沉降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
1.4 颜填料粒子稳定分散方法 |
1.4.1 润湿分散法 |
1.4.2 流变助剂防沉法 |
1.4.3 其他表面改性法 |
1.5 水性氯丙树脂防腐涂料 |
1.6 水性涂料用助剂 |
1.7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高密度无机填料的分散及水性色浆稳定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仪器设备 |
2.3 色浆的配制 |
2.4 表征及测试方法 |
2.4.1 细度测定 |
2.4.2 粘度测定 |
2.4.3 流变性能测试 |
2.4.4 多重光散射技术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分散剂对色浆稳定性的影响 |
2.5.2 触变剂6502对色浆稳定性的影响 |
2.5.3 触变剂6502对色浆流变影响 |
2.6 优化的色浆制备配方和工艺 |
2.6.1 铁红色浆的制备配方和工艺 |
2.6.2 云铁系灰色浆的制备配方和工艺 |
2.6.3 白色浆的制备配方和工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氯胶乳防腐清漆配方设计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仪器设备 |
3.3 实验过程 |
3.3.1 防腐清漆制备 |
3.3.2 防腐涂膜制备 |
3.4 测试方法及性能表征 |
3.4.1 乳液粒径的测定 |
3.4.2 乳液吸水率的测定 |
3.4.3 乳液钙离子稳定性的测定 |
3.4.4 乳液固含量的测定 |
3.4.5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3.4.6 消泡剂消泡效果的测试 |
3.4.7 消泡剂使用工艺的确定 |
3.4.8 pH调节剂作用效果测试 |
3.4.9 涂膜物理机械性能 |
3.4.10 涂膜防腐性能测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乳液基本性能分析 |
3.5.2 消泡剂的选择 |
3.5.3 pH调节剂的选择 |
3.5.4 水性含氯涂料的闪锈问题研究 |
3.5.5 成膜助剂用量影响 |
3.5.6 稳定剂对涂膜性能影响 |
3.5.7 清漆最终配方及制备工艺 |
3.5.8 清漆防腐涂层性能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触变性色浆用于含氯胶乳防腐色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仪器设备 |
4.3 实验过程 |
4.3.1 防腐色漆制备 |
4.3.2 防腐涂膜制备 |
4.4 性能表征 |
4.4.1 乳液粒径的测定 |
4.4.2 乳液吸水率的测定 |
4.4.3 乳液钙离子稳定性测试 |
4.4.4 乳液固含量的测定 |
4.4.5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4.4.6 颜基比计算方法 |
4.4.7 涂膜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4.4.8 涂膜防腐性能测试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颜基比对涂层耐介质性能影响 |
4.5.2 防锈颜填料种类对色漆耐介质性能影响 |
4.5.3 色漆最终配方及制备工艺 |
4.5.4 色浆与乳液的相容性 |
4.5.5 色漆防腐涂层性能测试 |
4.6 云铁色漆和白色漆的制备与性能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2)水性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防腐涂料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
1.2 水性环氧涂料体系进展 |
1.3 金属被腐蚀机理 |
1.4 涂层的防护 |
1.4.1 电化学腐蚀保护 |
1.4.2 添加缓蚀剂 |
1.4.3 添加涂层 |
1.5 环氧富锌涂料概述 |
1.6 粉体的改性研究 |
1.6.1 表面包覆法 |
1.6.2 化学改性法 |
1.6.3 复合改性法 |
1.6.4 稀土浸泡改性法 |
1.7 常见的偶联剂 |
1.7.1 钛酸酯偶联剂 |
1.7.2 铝酸酯偶联剂 |
1.7.3 硅烷偶联剂 |
1.8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
1.8.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8.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8.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三组份水性环氧富锌底漆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
2.2.3.1 钢板及马口铁处理 |
2.2.3.2 耐介质性能测试 |
2.2.3.3 漆膜柔韧性测试 |
2.2.3.4 漆膜硬度测试 |
2.2.3.5 漆膜抗冲击测试 |
2.2.3.6 漆膜附着力测试 |
2.2.3.7 耐盐雾性能测试 |
2.2.3.8 失重率测试 |
2.2.3.9 吸水率测试 |
2.2.3.10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测试 |
2.2.4 水性环氧清漆的制备 |
2.2.5 水性环氧富锌色漆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清漆的性能及问题分析 |
2.3.2 锌粉种类及用量对三种色漆性能的影响 |
2.3.2.1 颜基比对纯球锌色漆性能的影响 |
2.3.2.2 颜基比对纯片锌色漆性能的影响 |
2.3.2.3 颜基比对混合颜填料色漆性能的影响 |
2.3.2.4 球片比对混合颜填料色漆性能的影响 |
2.3.3 助剂的种类和用量对混合色漆性能的影响 |
2.3.3.1 pH调节剂的用量建议 |
2.3.3.2 缓蚀剂对混合色漆的影响 |
2.3.3.3 消泡助剂对混合色漆的影响 |
2.3.3.4 成膜助剂对混合色漆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锌粉的表面改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
3.2.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3.2.3.2 能谱分析(EDS)测试 |
3.2.3.3 热重分析(TGA)测试 |
3.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3.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
3.2.3.6 水接触角测试 |
3.2.3.7 析氢分析测试 |
3.2.3.8 浸泡介质稳定性测试 |
3.2.3.9 表面覆盖率计算并分析 |
3.2.4 TEOS改性片锌工艺 |
3.2.4.1 实验原理 |
3.2.4.2 实验工艺 |
3.2.5 KH550改性片锌工艺 |
3.2.5.1 实验原理 |
3.2.5.2 实验工艺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两种改性剂改性锌粉后的结构性能分析 |
3.3.1.1 XPS分析 |
3.3.1.2 EDS分析 |
3.3.1.3 TGA分析 |
3.3.1.4 SEM分析 |
3.3.1.5 TEM分析 |
3.3.2 两种改性剂改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2.1 改性条件对TEOS包覆片锌的影响 |
3.3.2.2 Zn/Si对TEOS包覆片锌的影响 |
3.3.2.3 H_2O/Si对TEOS包覆片锌的影响 |
3.3.2.4 TEOS存在的问题 |
3.3.2.5 Zn/Si对KH550包覆片锌的影响 |
3.3.2.6 H_2O/Si对KH550包覆片锌的影响 |
3.3.2.7 反应温度对KH550包覆片锌的影响 |
3.3.2.8 反应时间对KH550包覆片锌的影响 |
3.3.2.9 正交优化配方 |
3.3.2.10 补充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组份水性环氧富锌底漆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
4.2.3.1 钢板及马口铁处理方法 |
4.2.3.2 耐介质性能测试 |
4.2.3.3 耐盐雾性能测试 |
4.2.3.4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测试 |
4.2.3.5 粘度测试 |
4.2.4 双组份水性环氧富锌底漆的制备 |
4.2.4.1 润湿分散剂在双组份水性环氧富锌底漆的应用 |
4.2.4.2 改性锌粉在双组份水性环氧富锌底漆的应用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润湿分散剂对混合色漆颜基比、球片比的影响 |
4.3.1.1 润湿分散剂对混合色漆颜基比的影响 |
4.3.1.2 润湿分散剂对混合色漆球片比的影响 |
4.3.2 润湿分散剂应用效果评定 |
4.3.3 润湿分散剂应用小结 |
4.3.4 增稠助剂对改性锌粉应用的色漆的影响 |
4.3.4.1 增稠助剂种类对改性锌粉应用的色漆的影响 |
4.3.4.2 增稠助剂用量对改性锌粉应用色漆的影响 |
4.3.5 双组份色漆贮存稳定性及保质期的确定 |
4.3.6 双组份色漆贮存后漆膜性能评定 |
4.3.6.1 改性锌粉对双组份色漆耐介质性能的影响 |
4.3.6.2 改性锌粉对双组份色漆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3)儿童专用环保黑板漆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内墙乳胶漆现状 |
1.1.1 内墙乳胶漆的现状 |
1.2 内墙乳胶漆的发展趋势 |
1.2.1 低VOC乳胶漆 |
1.2.2 抗甲醛的乳胶漆 |
1.2.3 防霉抗菌涂料 |
1.2.4 无机涂料 |
1.2.5 干粉涂料 |
1.2.6 释放负离子涂料 |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3.1 选题依据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点与关键技术 |
第二章 实验原理 |
2.1 耐沾污原理 |
2.1.1 乳液耐沾污性能的原理 |
2.1.2 不同颜填料耐沾污性能的原理 |
2.1.3 疏水疏油耐沾污助剂的作用机理 |
2.1.4 不透明聚合物耐沾污性能的机理 |
2.1.5 纳米填料耐沾污性能的机理 |
第三章 改善耐沾污的措施和评估方法 |
3.1 影响耐沾污的因素 |
3.1.1 乳液聚合物玻璃化温度 |
3.1.2 颜料体积浓度 |
3.1.3 涂膜致密度 |
3.1.4 施工工艺与配套材料 |
3.2 提高耐沾污性的方法 |
3.2.2 增加表面漆膜平整致密度 |
3.2.3 降低涂膜表面能 |
3.2.4 降低颜填料体积浓度 |
3.2.5 加入纳米材料 |
3.3 评估方法 |
3.3.1 耐沾污的测试方法 |
3.3.2 乳胶漆的性能测试方法 |
第四章 儿童专用环保黑板漆的制备 |
4.1 基础实验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原材料 |
4.1.3 乳胶漆制备工艺 |
4.2 实验过程 |
4.2.1 乳液与颜填料的配比确定 |
4.2.2 不同类型乳液对耐沾污性能影响 |
4.2.3 不同类型乳液对漆膜硬度影响 |
4.2.4 不同颜填料对耐沾污性能影响 |
4.2.5 不同颜填料对漆膜硬度影响 |
4.2.6 颜填料对漆膜配比确定 |
4.2.7 功能助剂对耐沾污性能影响 |
4.3 最终产品性能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儿童专用环保黑板漆的配方优化 |
5.1 施工后漆膜气味改善 |
5.1.1 乳液自由体积 |
5.1.2 乳胶漆成膜机理 |
5.1.3 漆膜气味来源 |
5.1.4 漆膜气味改善实验结果 |
5.2 冻融稳定性改善 |
5.2.1 乳胶漆冻融稳定性的原理 |
5.2.2 影响冻融稳定性的因素 |
5.2.3 分散剂对乳胶漆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
5.2.4 防冻剂对乳胶漆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
5.3 贮存过程分层的改善 |
5.3.1 贮存过程分层的危害 |
5.3.2 贮存过程分层的原因 |
5.3.3 增稠剂搭的种类和增稠特点 |
5.3.4 分层改善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儿童专用环保黑板漆辊涂施工性能研究 |
6.1 离油缩孔改善 |
6.1.1 离油缩孔原因分析 |
6.1.2 消泡剂筛选 |
6.1.3 消泡剂确定及改善结果 |
6.2 辊涂施工浮色发花改善 |
6.2.0 浮色发花原因分析 |
6.2.1 润湿剂筛选 |
6.2.2 润湿剂用量确定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乳胶漆简介 |
1.1.1 乳胶漆的定义 |
1.1.2 乳胶漆的发展史 |
1.1.3 乳胶漆的特点 |
1.1.4 乳胶漆的组成 |
1.2 乳胶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外墙乳胶漆的现状 |
1.2.2 外墙乳胶漆的发展趋势 |
1.3 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 |
1.3.1 弹性外墙乳胶漆的简介 |
1.3.2 弹性外墙乳胶漆涂膜污染机理 |
1.3.3 弹性外墙乳胶漆耐沾污的影响因素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弹性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
2.3.1 涂层耐沾污测试方法 |
2.3.2 涂层拉伸性能测试方法 |
2.3.3 涂层耐洗刷性能的测定 |
2.3.4 综合性能测试 |
2.4 材料的制备 |
2.4.1 弹性乳液的合成步骤 |
2.4.2 乳胶漆的合成步骤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不同单体MMA和BA的比例对乳液和涂膜性能的影响 |
2.5.2 不同硅溶胶含量对乳液和涂膜性能的影响 |
2.5.3 不同硅溶胶粒径对乳液和涂膜性能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
3.3.1 涂层耐沾污测试方法 |
3.3.2 涂层拉伸性能测试方法 |
3.3.3 涂层耐洗刷测试方法 |
3.3.4 综合性能测试 |
3.4 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制备步骤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乳液对乳胶漆耐沾污性能的影响 |
3.5.2 颜填料对乳胶漆耐沾污性能的影响 |
3.5.3 功能助剂对乳胶漆耐沾污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型弹性耐沾污外墙乳胶漆的性能评价与效益分析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弹性外墙乳胶漆的检测标准 |
4.2.4 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
4.2.5 乳胶漆的制备 |
4.3 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性能评价 |
4.3.1 漆样性能评价 |
4.3.2 漆膜性能评价 |
4.3.3 贮存稳定性评价 |
4.3.4 施工性能评价 |
4.4 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经济效益分析 |
4.5 应用领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高性能抗甲醛乳液及除醛涂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 |
1.2 除醛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抗甲醛功能聚合物的乳液合成 |
2.1 乳液聚合简介 |
2.2 功能单体反应机理 |
2.3 实验部分 |
2.3.1 化学品部分 |
2.3.2 仪器部分 |
2.3.3 实验工艺步骤 |
2.3.4 性能检测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影响因素 |
2.4.2 乳液玻璃化温度的设计 |
2.4.3 反应温度及引发体系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2.4.4 抗甲醛乳液性能的优化 |
2.4.5 抗甲醛乳液全性能 |
2.5 抗甲醛功能助剂的合成 |
2.5.1 功能助剂的合成工艺 |
2.5.2 功能助剂的性能表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性能抗甲醛涂料配方的研发 |
3.1 抗甲醛涂料的现状与类别 |
3.2 配方设计 |
3.2.1 增稠剂 |
3.2.2 pH调节剂 |
3.2.3 润湿分散剂 |
3.2.4 颜料与填料 |
3.2.5 消泡剂 |
3.2.6 成膜助剂 |
3.2.7 杀菌防霉剂 |
3.2.8 防冻剂 |
3.2.9 不透明聚合物 |
3.3 实验部分 |
3.3.1 仪器部分 |
3.3.2 化学品部分 |
3.3.3 生产工艺 |
3.3.4 性能检测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涂料颜料体积浓度的确定 |
3.4.2 涂料除醛效果的表征和改进 |
3.4.3 抗甲醛涂料最终全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与专利成果 |
(7)优化遮盖力并降低钛白粉用量的先进遮盖聚合物与新型分散剂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遮光原理和分散剂的作用 |
1.1 遮光原理 |
1.2 分散剂的作用 |
1.3 空气孔隙对遮光的影响 |
1.4 相对着色强度 |
2 CelocorTM遮盖聚合物和新型分散剂 |
2.1 CelocorTM遮盖聚合物 |
2.2 分散剂复配和Bumper TechnologyTM的作用 |
3 涂料光学性能测试方法 |
3.1 干遮盖力 |
3.2 湿遮盖力 |
3.3 相对着色强度 |
3.4 耐擦洗性 |
4 应用实例 |
4.1 CelocorTM的功效 |
4.2 分散剂Bumper TechnologyTM的功效 |
4.3 分散剂Coadis BR40与Coadis BR85复配 |
4.4 分散剂Coadis BR40与Bumper TechnologyTM XP1966复配 |
5 结语 |
(8)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聚有机硅氧烷概述 |
1.3 聚有机硅氧烷的分子结构 |
1.4 聚有机硅氧烷的合成方法 |
1.4.1 环有机硅氧烷的开环聚合反应机理 |
1.4.2 环有机硅氧烷的开环乳液聚合 |
1.5 有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概述 |
1.6 有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方法 |
1.6.1 物理改性法 |
1.6.2 化学改性法 |
1.7 乳液的成膜过程 |
1.8 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试剂 |
2.2 所用仪器 |
2.3 合成方法 |
2.3.1 一釜-一步乳液聚合方法 |
2.3.2 一釜-两步乳液聚合方法 |
2.4 表征测试 |
2.4.1 乳液的外观 |
2.4.2 乳液漂油情况 |
2.4.3 乳液的钙离子稳定性 |
2.4.4 乳液的储存稳定性 |
2.4.5 有机硅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
2.4.6 凝胶率的测定 |
2.4.7 乳胶粒子粒径及其分布的测定 |
2.4.8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 |
2.4.9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
2.4.10 乳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
2.4.11 乳液成膜情况的测定 |
2.4.12 涂膜接触角的测定 |
2.4.13 涂膜透光率的测定 |
2.4.14 涂膜外观的测定 |
2.4.15 涂膜表干时间的测定 |
2.4.16 涂膜耐水性的测定 |
2.4.17 涂膜耐碱性的测定 |
2.4.18 涂膜附着力的测定 |
2.4.19 乳胶漆储存稳定性的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反应条件对硅-丙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的影响 |
3.1.1 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对硅-丙乳液的影响 |
3.1.2 引发剂的水溶液的滴加时间及其用量对硅-丙乳液的影响 |
3.1.3 亲水单体E的用量对硅-丙乳液的影响 |
3.1.4 不同固含量的硅-丙乳液的聚合情况 |
3.1.5 聚合工艺对硅-丙乳液的影响 |
3.1.6 有机硅单体A聚合反应的时间对硅-丙乳液的影响 |
3.1.7 有机硅单体A反应12h硅-丙聚合物的红外分析与表征 |
3.2 有机硅偶联单体对硅-丙乳液的影响 |
3.2.1 含可聚合双键的有机硅氧烷单体A~v对硅-丙乳液的影响 |
3.2.2 含可聚合双键的乙烯基烷氧基硅烷对硅-丙乳液的影响 |
3.3 有机硅单体A的用量对乳液及其漆膜性能的影响 |
3.4 水性涂料的配制及性能研究 |
3.4.1 水性建筑涂料的配制 |
3.4.2 水性玻璃涂料的配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9)净醛内墙乳胶漆的配方设计及其施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内墙乳胶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内墙乳胶漆的现状 |
1.1.2 内墙乳胶漆的发展方向 |
1.2 甲醛的认识及水性涂料中游离甲醛的限量 |
1.2.1 甲醛的认知 |
1.2.2 甲醛对人体的危害 |
1.2.3 甲醛的治理方法 |
1.2.4 国家标准对水性涂料中游离甲醛的规定 |
1.2.5 乳胶漆中游离甲醛及VOC的来源分析 |
1.3 甲醛祛除技术的现状 |
1.3.1 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甲醛 |
1.3.2 吸附法祛除甲醛技术 |
1.4 论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二章 净醛内墙乳胶漆配方设计 |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1.1 配方工艺研究使用仪器 |
2.1.2 涂料理化性能检测设备和仪器 |
2.1.3 除醛效率测试用检测仪器和设备 |
2.2 净醛乳胶漆产品祛除甲醛性能测试与表征 |
2.2.1 实验室测试方法及祛甲醛效果演示方法的建立 |
2.2.2 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 |
2.3 实验选材 |
2.3.1 除醛材料的选择 |
2.3.2 颜料和填料的选择 |
2.3.3 水性助剂的选择 |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4 净醛乳胶漆的配制工艺 |
2.5 净醛乳胶漆产品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2.5.1 净醛乳胶漆的性能测试方法 |
2.5.2 净醛内墙乳胶漆常规理化性能检测结果 |
2.6 小结 |
第三章 净醛内墙乳胶漆的配方优化 |
3.1 净醛内墙乳胶漆辊涂消泡性能的优化 |
3.1.1 选择实验的消泡剂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1.4 实验结果分析 |
3.2 净醛内墙乳胶漆低温抗开裂性的研究 |
3.2.1 PVC对漆膜开裂性能的影响 |
3.2.2 填料对漆膜开裂性能的影响 |
3.3 净醛内墙乳胶漆色浆相容性的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乳胶漆无气喷涂施工性能的研究 |
4.1 对无气喷涂施工的认识 |
4.2 乳胶漆无气喷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初步分析 |
4.2.1 发花问题的现象描述 |
4.2.2 发花现象的评价方法 |
4.2.3 发花原因初步分析 |
4.3 增稠剂对乳胶漆无气喷涂性能的影响研究 |
4.3.1 实验研究 |
4.3.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乳液聚合及其研究现状 |
1.2.1 常规乳液聚合 |
1.2.2 细乳液聚合 |
1.2.3 微乳液聚合 |
1.2.4 核壳乳液聚合 |
1.2.5 无皂乳液聚合 |
1.3 含氟聚合物及其共聚乳液的研究进展 |
1.3.1 含氟聚合物的结构与特性 |
1.3.2 含氟丙烯酸酯单体的种类和制备方法 |
1.3.3 氟化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特征 |
1.3.4 含氟共聚物乳胶膜的结构和组成分析 |
1.4 可交联乳液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
1.4.1 金属离子交联 |
1.4.2 活泼羰基和酰肼基团的交联反应 |
1.4.3 乙酰乙酰氧基与多元胺化合物的交联体系 |
1.4.4 有机硅自交联体系 |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合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乳液配方中丙烯酸酯单体的选择 |
2.3.2 聚合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2.3.3 TEM |
2.3.4 聚合条件对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 |
2.3.5 FT-IR |
2.3.6 乳胶膜的性能 |
2.3.7 XPS |
2.3.8 TGA |
2.3.9 乳液的稳定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皂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3 核壳型无皂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TEM |
3.3.2 DSC |
3.3.3 聚合反应温度的影响 |
3.3.4 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及聚合稳定性的影响 |
3.3.5 反应型乳化剂用量对聚合过程及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 |
3.3.6 含氟丙烯酸酯单体用量对聚合过程和乳胶膜性能的影响 |
3.3.7 含氟丙烯酸酯单体的加料顺序对聚合反应和乳胶膜性能的影响 |
3.3.8 加料方式对反应的影响 |
3.3.9 滴加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3.3.10 ATR |
3.3.11 XPS |
3.3.12 TGA |
3.3.13 乳液的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室温自交联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室温交联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DAAM和ADH的交联反应 |
4.3.2 DAAM用量对转化率和聚合稳定性的影响 |
4.3.3 DAAM用量对乳胶粒子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
4.3.4 TEM |
4.3.5 DAAM用量对乳胶膜性能的影响 |
4.3.6 DAAM的加料顺序对聚合过程和乳胶膜性能的影响 |
4.3.7 SEM |
4.3.8 TGA |
4.3.9 含氟单体用量对乳胶膜接触角和吸水率的影响 |
4.3.10 XPS |
4.3.11 乳液的稳定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皂含氟丙烯酸酯均聚物乳液的合成及其共混乳液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2.3 无皂含氟丙烯酸酯均聚物乳液和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合成 |
5.2.4 测试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聚合条件对无皂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均聚物乳液的影响 |
5.3.2 TEM |
5.3.3 FT-IR |
5.3.4 DSC和TGA |
5.3.5 含氟丙烯酸酯共混乳液及其性能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不透明聚合物乳液在乳胶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机填料分散及水性防腐涂料制备研究[D]. 徐一丹.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水性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D]. 邢宇菲.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3]儿童专用环保黑板漆的制备[D]. 杨耀鸿.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4]弹性平涂乳胶漆配方的组分选择与配比探析[J]. 周龙生,肖伽励,郑炳云. 莆田学院学报, 2017(05)
- [5]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向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6]高性能抗甲醛乳液及除醛涂料的研制[D]. 魏桢.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7]优化遮盖力并降低钛白粉用量的先进遮盖聚合物与新型分散剂技术[J]. 伍文君,熊喜竹,Christine Fortener,Medhi Bouzid,Mike Kaufman,刘丽莉. 电镀与涂饰, 2013(09)
- [8]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马桂玲. 北京化工大学, 2013(02)
- [9]净醛内墙乳胶漆的配方设计及其施工性能研究[D]. 张旭.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10]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 王金. 华南理工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