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湘潭411101
【摘要】目的:观察并研究不同心肺复苏团队在急诊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15例心搏骤停患者分为双人组(34例)、三人组(35例)四人组(36例),三组分别实施双人团队心肺复苏、三人团队心肺复苏和四人团队心肺复苏,统计三组复苏效果、复苏成功率和心肺复苏完成质量。结果:与双人组相比,三人组与四人组复苏成功率、胸外按压优良率、气管插管优良率更高,复苏持续时间更长,复苏成功时间、胸外按压开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气管插管开始时间以及静脉输液开始时间更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人组与四人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三人心肺复苏团队复苏成功率与复苏质量较高,实现了心肺复苏急救人力资源的合理搭配,应予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诊临床;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团队;效果
对于心搏骤停患者而言,及时、高效开展心肺复苏是临床抢救的关键环节,其中医护配合是否合理、熟练将直接影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目前国内心肺复苏技术发展较快,但限于急救体系不完善、急救人员配合度不高、分工模糊、操作不协调等问题,由此延误抢救时机,危及患者生命[1]。本研究主要观察并研究不同心肺复苏团队在急诊临床应用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15例心搏骤停患者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60例,女55例,年龄49~74岁;发病至送医就诊时间最短6min,最长58min,平均(19.7±4.4)min;5例为电击伤,7例为溺水,48例为心源性猝死,20例为急性呼吸衰竭,24例为脑出血,11例为车祸致伤。随机将其分为双人组(34例)、三人组(35例)四人组(36例),三组年龄、性别、受伤至急诊救治时间、受伤原因等基线特征近似,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统计三组抢救相关记录,对比三组复苏效果、复苏成功率和心肺复苏完成质量,心肺复苏质量观察指标包括胸外按压优良率、气管插管优良率、心搏骤停至除颤开始时间、复苏持续时间、复苏成功时间、胸外按压开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气管插管开始时间以及静脉输液开始时间。参照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2]实施心肺复苏救治,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大动脉搏动以及呼吸情况,建立人工气道给予通气治疗,开展胸外按压以及除颤等急诊治疗。建立静脉通路,视具体情况给予肾上腺素、胺碘酮、阿托品、多巴胺以及利多卡因等心肺复苏药物。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3~4]
参考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判定心肺复苏情况,恢复自主心率、停止按压后出现起搏心律或者自主心率,血压可测、大动脉可触及搏动者判定为心肺复苏成功。根据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标准评估复苏方法质量,气管插管1min判定为优良;胸外心脏按压深度5cm、频率超过100次/min,按压间断时间短,判定为胸外按压优良。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院内复苏效果与复苏成功率对比见表1。
与双人组相比,三人组与四人组复苏成功率更高,复苏持续时间更长、复苏成功时间更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人组与四人组复苏成功率、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心搏骤停至除颤开始时间、复苏成功时间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三组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
表1三组院内复苏效果与复苏成功率对比(`x±s)
注:与双人组相比aP<0.05;与三人组相比b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三人组与四人组复苏持续时间更长、复苏成功时间更早,复苏成功率更高,与双人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缩短心肺复苏救治时间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尽早除颤也是保障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与既往文献报道[5]相符。在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心肺复苏团队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强调,通过团队形式开展心肺复苏是急诊临床应采取的一种救护模式。在三人心肺复苏团队模式下,三名急救人员分别实施胸外按压、自动体外除颤器、建立人工气道等操作,有效缩短了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同时胸外按压于除颤开始时间更早,复苏成功率随之提升。从表2数据分析来看,三人组与四人组胸外按压优良率、气管插管优良率更高,胸外按压开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气管插管开始时间以及静脉输液开始时间更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人团队和四人团队开展心肺复苏的操作质量较双人组更高,而三人组与四人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提示三人心肺复苏团队在保证心肺复苏质量和复苏成功率的基础上实现了急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较双人团队和四人团队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三人心肺复苏团队复苏成功率与复苏质量较高,实现了心肺复苏急救人力资源的合理搭配,应予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卫常安,杨金兰,王红卫等.萨勃心肺复苏器与徒手心肺复苏加强复苏461例效果比较[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6):374-375.
[2]陈永强.《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解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317-320.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心肺复苏后昏迷评估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11):965-968.
[4]庄丽娜,戴红,史铁英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模式在辽宁省急重症专科护士心肺复苏培训考核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z1):54-55.
[5]江山,江城,赵剡等.优势手接触胸壁对高仿真模型人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