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后注论文-李世媛,丁跃玲,贾于儒,刘洋

方后注论文-李世媛,丁跃玲,贾于儒,刘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方后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匮要略》,方后注,用药思路,张仲景

方后注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媛,丁跃玲,贾于儒,刘洋[1](2019)在《从《金匮要略》方后注加减探讨张仲景用药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由东汉医家张仲景所着,被后人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现代对这部着作方剂研究虽然较多,而往往忽视方剂后加减用药的重要性。书中附有方后注药物加减的方子有九,即防己黄芪汤、《千金》叁黄汤、厚朴七物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已椒苈黄丸、越婢汤、白术散、竹叶汤、竹皮大丸,其结合病证特点化裁用药,同药治异症,异药治同症,可谓是药简力专,圆机活法,不拘一格。笔者就此研究探讨法因证变、方随法移之律,以期与同道共勉。(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李筠,岳勤霏,范欣生[2](2018)在《方后注服药食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医方剂方后注服药食忌的规律。方法收集和整理古代方书文献中有关方后注服药食忌的记载,采用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药物、病证与禁忌食物的关系。结果经整理从39部方书文献中获得包含方后注服药食忌的方剂共有2587首;方后注服药食忌中,支持度较高的禁忌食物为猪肉、生葱、菘菜等,且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的关联较为紧密。支持度最高的禁忌食物组合为海藻-菘菜,支持度最高的药物与禁忌食物组合为甘草-海藻。主治病证中,风疾最为常见,常忌猪肉、生冷、海藻等;咳喘常忌海藻、菘菜、生葱等;疟疾常忌食生葱、生菜、热食等;痢疾常忌油腻、生冷、热食等;消渴忌猪肉、芜荑、海藻等;水肿常忌咸味、生冷、醋等。结论服药食忌是方后注中的重要内容,药食禁忌与病证禁忌常同时存在,与中药七情理论关系密切。研究和掌握中医服药食忌理论将为中医处方规范化提供客观依据,为保证中医临床疗效提供有益的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李筠[3](2016)在《方后注服药食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服药食忌是中医药禁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守服药食忌对保证中药疗效与减少毒副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方后注中服药食忌内容的研究,为中医处方规范化提供客观依据;为中医临床保证中医处方的疗效,防止毒副作用提供有用的知识;为中医药禁忌理论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料。方法:遵照文献研究的基本方法,查阅中医古代文献中与服药食忌相关的内容,整理了 33本医书中的2569个方后注中记载有服药食忌的方剂。立足中医文献研究的基本方法,探析服药食忌的发展源流;分析服药食忌描述用语的特点,研究部分名词的含义;通过挖掘整理的数据,统计了高频药物与药对、高频食物与食物组合、高频病证等,并分析了病证与禁忌食物的关系、食物与药物、病证的关系;根据数据挖掘的结果,探讨了药食禁忌、病证食忌的规律,并对犯忌后果、食忌期限等进行了简要探析。结果:1.通过对服药食忌的源流进行探析,发现早在春秋到两汉时期就记载了部分与服药食忌的内容;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药忌食的内容记载得更多,并有专门论述;隋唐时期,服药食忌内容进一步得到发展,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宋金元时期,病证食忌得到进一步完善,金元四大家对服药食忌理论多有创新;明清时期,各医家开始综合了前世对于服药食忌的论述,并记载有较多对于禁忌的原因的论述。2.服药食忌的描述用语丰富,主要有“忌”、“禁”、“慎”、“反”、“勿”等禁忌用语。服药食忌中存在部分现今较少使用的名词,如五辛、动风物、滑物、黏滑等,如五辛是指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动风物与发风物是指素有风疾之人食之而能发病或加重病情的食物。3.所有方后注服药食忌中,猪肉、生葱、菘菜、海藻、生冷、油腻、生菜、冷水、鱼肉、热面等为支持度较高的食物。海藻-菘菜、海藻-生葱、生葱-菘菜等为支持度较高的食物组合。风疾、咳喘、疟疾、虚劳、痢疾、消渴、水肿等为支持度较高的病证;风疾病证方后注服药食忌中,猪肉、生冷、海藻、菘菜为支持较高的禁忌食物;咳喘方中,海藻、菘菜、生葱、猪肉等为支持度较高的禁忌食物;疟疾方中,生葱、生菜、热食等为支持度较高的禁忌食物;痢疾方中,油腻、生冷、热食等为支持度较高的禁忌食物;消渴方中,猪肉、芜荑等为支持度较高的禁忌食物;水肿方中,盐、生冷、酒等为支持度较高禁忌食物。服药食忌里包含猪肉方剂中,肉桂、附子、甘草等的支持度相对较高,病证支持度较高有风疾、咳喘、消渴等。4.在通过对方剂的组成药物与禁忌食物关联规则分析,发现甘草-海藻、甘草-菘菜、肉桂-生葱、甘草-生葱、肉桂-猪肉、肉桂-菘菜、附子-猪肉、甘草-猪肉、人参-菘菜、人参-猪肉、肉桂-生冷、干姜-生葱、白术-李、白术-桃、人参-生葱、干姜-猪肉、半夏-羊肉、白术-雀肉、鳖甲-苋菜为支持度较高的药物与禁忌食物组合,其中甘草-海藻、甘草-菘菜、肉桂-生葱、甘草-猪肉、白术-李、白术-桃、半夏-羊肉、白术-雀肉、鳖甲-苋菜均为《新修本草·服药食忌例》中所记载的药食禁忌内容,可见方后注中的服药食忌内容大多遵循于“服药食忌例”。5.服药食忌可分为药食禁忌、病证食忌、五味食忌、食物制法禁忌;犯服药食忌后果一为降低疗效,二为导致毒副作用,叁为复发疾病。在所搜集的方后注服药食忌中,所忌期限有一日、一周、一月、一年、一年以上等多种情况。结论:本研究搜集整理了历代中医文献中的服药食忌理论,系统梳理了服药食忌理论发展的源流。同时搜集了 2569个记载有服药食忌的方后注的方剂,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与研究,分析了各种病证的食物禁忌与药物的食物禁忌。并对服药食忌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为中医处方规范化提供客观依据,为中医临床保证中医处方的疗效,防止毒副作用提供有用的知识。(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4-01)

付新伟,刘洪波[4](2015)在《《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药情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伤寒论》中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通脉四逆汤、真武汤、理中丸以及枳实栀子豉汤等方后注加减用药情况,探讨仲景用药习惯规律,以便于指导当今临床。(本文来源于《国医论坛》期刊2015年06期)

陶汉华[5](2015)在《十枣汤临床应用及其方后注拾遗》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十枣汤,为中医峻下方剂之一,临床应用机会较少。笔者曾用此方治疗胸膜间皮瘤导致胸水一例,现就患者服药后效果和反应,对其方后注几个问题进行分析。1病案男,73岁。2007年8月3日初诊。胸腹胀满20余天。体质消瘦明显,在莱芜市人民医院拍片左侧胸腔积液,诊断为胸膜间皮瘤。随即住院。现患者3天抽一次胸水,颜色发红。口干,纳差,小便量少,大(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张兴若[6](2015)在《从桂枝汤方后注谈服中药的饮食禁忌》一文中研究指出服中药的饮食禁忌理论源远流长,多源于人的实践积累和临床经验总结。所谓"药食同源",药后饮食不当不仅会减弱药物的治疗作用,甚者会加重、延误病情,危害身体健康。通过分析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中提及服药后的饮食禁忌,探讨饮食禁忌的理论渊源和不合理的药后饮食损伤人体的机理,并结合自身中医临床,从四时、体质、疾病、药物、生理期五方面的差异性论述服中药后的饮食禁忌,以指导患者服中药后的合理饮食,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5年03期)

陶汉华,吴翠珍[7](2014)在《十枣汤临床应用及其方后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十枣汤应严格方后注方法,大戟、芫花、甘遂等分为末,每次1克,晨起枣汤冲服,每日一次。如无效,次日可加0.5克。服药后出现泻水,当天饮食以喝稀粥为主,不能吃硬的和难以消化的食物。十枣汤泻水逐饮,偏于治标,临床还要根据悬饮的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以治本。(本文来源于《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7-25)

刘芳[8](2014)在《《伤寒论》“方后注”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宋本《伤寒论》“方后注”为研究对象,首先经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研究的系统梳理,对宋本《伤寒论》“方后注”定义、内容做出规范,即《伤寒论》“方后注”,为《伤寒论》方药之后所载的注释文字,是《伤寒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临证施治的多方面细致总结,及后世相关注文的分析记录,具体内容可分为方名、药物、炮制、剂量、配伍、剂型、煎服方法、药物加减、药后护理、组方理论阐释等。全文分叁部分探讨《伤寒论》“方后注”内容。首先,上篇对宋本《伤寒论》“方后注”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总结:1.通过分析《伤寒论》方药数目及源流发展的研究现状,辨析附方、附药的临证意义,及经方方名对仲景“以法统方,方证相应”思想的体现,总结提出后世结合药性理论研究《伤寒论》的基本特征。2.归纳《伤寒论》“方后注”所载药物炮制内容,提出经方用药在以生品为主的基础上,所体现出的根据药物特性、剂型、证治,选取相应炮制方法的特点。如附子炮制以“破”为度,蜀椒则炒“出汗”,及以颜色、气味等药物特性的变化,为炮制标准者,如“令赤色”、“熬黑”、“熬黄”、“去腥”、“去咸”等记载,均体现出炮制方法与药物特性的关联;“以醋浸溃”、“酒洗”等记载,体现了炮制方法据证变化的特点;结合《金匮玉函经》分析,如桃仁、杏仁“作汤不熬”,为丸、散则“捣筛”、“研如脂”,为膏则“欲生”,体现了剂型对炮制方法的影响。另外,以“呚咀”法为例,通过对其加工器物、制作标准的研究总结,联系宋代“煮散法”(即煮粗末)的发展情况,介绍经方炮制法的时代发展特点。3.以汤剂为主,总结经方制备过程中体现出的辨证施治特点。如抵当汤、抵当丸体现出的“剂量、剂型、煎法”的对证组合。另外,有关煎法的加水量、煮取量,及去滓再煎、米药同煎等具体方法的内涵关联,拟于下篇部分详细探讨。4.通过对服药次数、剂量、时间、温度的总结,探讨《伤寒论》制定服法的基本原则,即“中病即止”,固护正气,同时兼顾“叁因制宜”,制定服法方案,以维持方药有效浓度,此亦为经方辨证施治的指导思想。5.护理内容,以观察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禁忌护理及救助护理进行归纳,总结六经病证判断预后的标准特征,及饮食、物理、禁忌诸法,通过各自属性辨证施治的特点。另外,对宋本《伤寒论》“方后注”所涉组方原理阐释、加减及后世注文等内容进行初步梳理,设定中、下篇探讨内容。其次,以“伤寒学派”的发展为时间线索,分叁个阶段,总结探讨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方后注”内容的继承发展特点:1.晋唐时期,以《伤寒论》近似方的运用记载为主要研究对象。各医家着书的载方形式沿用《伤寒论》,规范性较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载小阳旦汤(近似《伤寒论》桂枝汤)与小阴旦汤(近似《伤寒论》黄芩汤,遵“呕加生姜或半夏,腹痛加芍药”变化而成),服药间隔与护理方法的随证变化,提示了太阳、少阳病证所适用的一般服药频次及护理方法;大、小白虎汤“先煮粳米后煮药”与经方白虎类方煎法对比,体现出不同煎法对粳米生津护胃功效程度的影响;另如小青龙汤(近似《伤寒论》麻黄汤),大、小朱乌汤(近似《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加味),小玄武汤(近似《伤寒论》真武汤改生姜为干姜),大玄武汤(近似《伤寒论》真武汤与理中汤的合方)的组方、证治、煎服法等内容的随证变化特点,体现了经方随证或合方加减的使用情况,及煎服法随之出现的相应变化。另外,唐代《千金要方》所载桂枝汤、阳旦汤,对《伤寒论》所载桂枝汤的煎服法、加减内容进行了补充,如“先煮枣”、“少取溶剂”的煎法,体现了固护正气的别样途径,易汗出者“小阔其间”、“小儿减量”的服法,均体现了因人制宜思想对服法间隔时间及剂量的指导;书中有关因地、因人、因时、因病选择治法,制定具体用药方案的论述,及柴胡通治“伤寒时行”等观点的总结,均体现出诸医家与《伤寒论》一脉相承的临证特点。2.宋金元时期,以药物炮制、煎服法等内容的规范性论述,及对经方运用的多样发挥为主要特征。如药物炮制多以集注形式记载,再如煮散法“每用一方寸匕”,“多不过叁”,及服散者,“少则刀圭钱五匕,多则方寸”的剂量规范等。另外,医家对经方药味、炮制、配伍、加减、证治等内容,作出多样发挥,如茯苓、芍药“赤利白补”的辨析;干姜用“炮”、麻黄“汤泡,去黄汁,焙干”等炮制方法,及“生麻黄不必先煮”的运用;发展经方表郁轻证叁方的制备,即“桂枝汤末”、“麻黄汤末”的备用方法;小青龙汤加减中,以桃花代替荛花;小建中汤去饴糖,以治疗“旧有微溏或呕者”之法。其间,煮散法的流行,体现了经方剂量、剂型、配伍、煎服法因素的组合变化,即在经方减量运用的基础上,如“叁两为一两、叁升为一升”,及庞氏“剂量减半法”,方面扩大经方“呚咀”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改变经方取水量、煎煮时间、服用剂量等内容。煮散法的运用,体现了经方以剂量为主,结合剂型、配伍、煎服法因素变化的时代发展特点,如白虎汤的剂量配伍比例变化,五苓散作煮散法的运用,麻黄、葛根“先煮”的变化运用等。分析此种变化,亦与宋代重视寒凉解表药物的运用相关,如庞安时、朱肱等人以经方加味辛凉药解表等。3.明清阶段,以理论辨析为主要特征,亦夹有各医家的临证经验。如方有执言五苓散之“术”不当有白字,连轺即连翘,桂枝加桂汤之加“桂”者非桂枝,言“本云”内容所载剂量为后世所添的观点,柯韵伯、徐大椿则明确提出表郁轻证叁方制服法应为“分煎合服”,另如徐大椿提出生栀子常见吐,故更利于开上焦凝结气滞的用药观点,“古一两,今二钱零”的经方药量折算法及“病人喜服”的判断标准,陈修园以茯苓代荛花等内容,对《伤寒论》“方后注”研究均有不同提示意义。综合分析宋金元及明清时期经方的发展特点,即结合医家各自临证发挥,逐步形成规范化指导,同时结合药性理论,论述“方后注”内容,其间体现出的经方研究的两大基本方向:一者辛凉解表法得到逐步重视;二者由经方随证加减研究,逐步发展形成方证相应的类方研究模式。如朱肱据经方随证加减情况,提出“药证”一说,柯韵伯提出“方内之方”、“方外之方”的综合论述。中篇结合《伤寒论》“方后注”的时代发展特点,以“方后注”所载加减法及类方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经方常用加减药物的炮制、剂量、配伍、煎服护理法及证治之间的辨证施治规律如下:1.麻黄“先煮”的适用证。证轻者,生麻黄剂量大小、煎煮时间的长短与“泻肺实”功效呈同步增长趋势,“先煮”法可防止药力太过,去生品过烈之气,而炙麻黄、陈麻黄入药,则不必“先煮”。生麻黄治重证者,经与他药配伍,可制约药力之过,则不需“先煮”,仅取其“泻肺实”的强效。故麻黄“先煮”与炮制、剂量、配伍、证治关系密切。“去上沫”一说,具有汤剂普遍适用性,推断认为不应列为麻黄的特殊制备方法。2.“桂”类药物不同入药部位的联合使用。经方桂枝用量,随病证加重而增大,提示方用厚味之意,结合《金匮玉函经》所载“黑润有味”的标准,推断“桂”的入药部位亦应随证选取,即取厚味见功时,宜桂枝、肉桂联合运用。3.干姜与生姜的可替代适用证。推断认为偏于呕吐,逆气重者,生姜为宜,偏于咳,气逆较轻,以干姜为首选。且治寒饮病机,干姜可代生姜,治虚寒甚者,生姜不可替代干姜。4.理中汤有关“术”的加减规律,及后世对“术”的发展认识,提示经方应结合病证、剂型,选择苍术或白术,即在苍术燥湿偏散表寒,白术燥湿偏补中的基础上,为汤宜苍术,作丸宜白术。5.基于《伤寒论》炮附子温阳散寒止痛者,大剂量久煎,生附子回阳救逆,小剂量短煎的规律,及附子炮制的时代发展情况,提出附子减毒,以去皮为主,余法炮制不可过度;用于回阳救逆时,应重视生附子的运用,结合剂量、功效、煎法共同施治;温阳散寒,以炮附子大剂量久煎,不只为减其毒性,实有取其温热厚味之意。6.经方用芍药“4两以下”,取通利阴经血脉之功,治疗腹痛症的规律,体现出经方中以赤芍代替白芍的临证意义。另外,结合类方、方族研究成果,以清代医家对经方加减的发展为例,探讨经方之间的病机关联性,指出桂枝汤类方为《伤寒论》各方病机连贯体系的核心代表;柴胡类方以柴胡为主,可散叁阳之表的主治特征;四逆、理中汤类方的发展,体现出后世发展叁阴证治,以温阳散寒方合填精益血药物的组方发展规律,且结合桂枝汤分析,在病机、药味变化连贯一体的基础上,“方后注”其它内容(剂量、配伍、煎服法、护理)亦体现出连贯性,如药后护理由“须臾”啜粥(桂枝汤)到“如食倾”啜热粥(理中汤)的随证变化等。以上有关经方加减药物及类方研究结果共同显示,经方“方后注”随证变化,各方“方后注”之间具有连贯一体性,其中药味的“随证”特征尤为明显,剂量、炮制、配伍、煎服法、护理则次之,各因素之间经不同组合,共同形成最佳治疗方案。下篇基于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方后注”内容的多样性发挥,借助现代研究成果,以理论探讨形式,对《伤寒论》“方后注”药物品种、剂型、煎服法、组方理论等相关问题作出分析。提出麻杏甘石汤因汗、下病因不同,煎法亦随病机的细微变化而改变;经方“米药煎法”中,随证变化粳米的煮法,以取其不同程度的生津护胃之效;五苓散作汤剂或散剂者,各有不同适应证;“去滓再煎”法以对“滓”的处理作为区别特征,“去滓再煎”方中柴胡类方体现了药味、剂量对煎法的影响,泻心汤类方体现了组方配伍、证治对煎法的影响;表郁轻证叁方所载“分煎”、“合煎”法,其理论及临床意义当有区别;柴胡桂枝汤、生姜泻心汤以“理中”为证治基础,在理中汤组方上出现的随证加减、随证定量法及各日服次数的适应证等。同时借助两步聚类法,探讨《伤寒论》“方后注”所含煎服法因素与药味、剂量因素对方剂分类的影响意义,分析认为药味因素对方剂类别的影响最为明显,同时各因素的分类结果,均体现出仲景对该因素的一般运用规律,且同类方剂所含的各因素之间,存在复杂关联性。以上研究结果共同显示,《伤寒论》“方后注”作为《伤寒论》的用方指导原则,所包含的药味、炮制、剂量、配伍、剂型、煎服法及护理内容,均有其各自的适应证。以药味为主,药物炮制、配伍、剂量、剂型、煎服、护理诸法为辅,通过相互协同或制约的多样组合形式,如“服汤-煮丸-服丸”的过渡性,煮散法有关剂量、煎服法、剂型、配伍等的综合变化,麻黄运用过程中有关炮制、煎服法、剂量、配伍及剂型的过渡变化等,诸因素结合共同调整方药性味,达到最佳“对证”目的,且因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特征,实际运用过程中同时存在方药的部分通用性。故有关《伤寒论》“方后注”的系统研究,对临证中灵活掌握药性调整方法,全面考虑证治影响因素,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及深入理解仲景辨证施治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5-01)

承虹,张金良[9](2011)在《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谈对《金匮要略》方后注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方后注是仲景辨证论治学说的羽翼部分,对方后注的研读是全面掌握仲景辨证论治学说的必要之举,同时许多方后注也是仲景的经验之谈,为笔者临床指出了具体应用的方法。正如柯琴所云:"仲景制方疗病,随立禁于后,使人受其功,不蹈其弊也。"仲景立意高深,用心良苦。授人以鱼,亦不忘授人以渔。本文重点是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谈对《金匮要略》方后注(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张英栋[10](2010)在《“令一时许”应是对发汗时间的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几百年来,众注家对《伤寒论》的研究或阐释,或是以赵开美复刻的所谓宋本为蓝本,或是以成注本为蓝本。在这两个通行版本中,桂枝汤方后注云“……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0-05-19)

方后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中医方剂方后注服药食忌的规律。方法收集和整理古代方书文献中有关方后注服药食忌的记载,采用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药物、病证与禁忌食物的关系。结果经整理从39部方书文献中获得包含方后注服药食忌的方剂共有2587首;方后注服药食忌中,支持度较高的禁忌食物为猪肉、生葱、菘菜等,且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的关联较为紧密。支持度最高的禁忌食物组合为海藻-菘菜,支持度最高的药物与禁忌食物组合为甘草-海藻。主治病证中,风疾最为常见,常忌猪肉、生冷、海藻等;咳喘常忌海藻、菘菜、生葱等;疟疾常忌食生葱、生菜、热食等;痢疾常忌油腻、生冷、热食等;消渴忌猪肉、芜荑、海藻等;水肿常忌咸味、生冷、醋等。结论服药食忌是方后注中的重要内容,药食禁忌与病证禁忌常同时存在,与中药七情理论关系密切。研究和掌握中医服药食忌理论将为中医处方规范化提供客观依据,为保证中医临床疗效提供有益的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方后注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世媛,丁跃玲,贾于儒,刘洋.从《金匮要略》方后注加减探讨张仲景用药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2].李筠,岳勤霏,范欣生.方后注服药食忌研究[J].中医杂志.2018

[3].李筠.方后注服药食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4].付新伟,刘洪波.《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药情况探析[J].国医论坛.2015

[5].陶汉华.十枣汤临床应用及其方后注拾遗[J].山东中医杂志.2015

[6].张兴若.从桂枝汤方后注谈服中药的饮食禁忌[J].光明中医.2015

[7].陶汉华,吴翠珍.十枣汤临床应用及其方后注探析[C].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8].刘芳.《伤寒论》“方后注”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9].承虹,张金良.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谈对《金匮要略》方后注的认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

[10].张英栋.“令一时许”应是对发汗时间的要求[N].中国中医药报.2010

标签:;  ;  ;  ;  

方后注论文-李世媛,丁跃玲,贾于儒,刘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