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音乐论文-王安国

中国新音乐论文-王安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新音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李焕之,音乐创作

中国新音乐论文文献综述

王安国[1](2019)在《李焕之:中国新音乐杰出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在纪念李焕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焕之的名字,以他传世的作品和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已成为我国现当代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长存于人们心中,永不磨灭。回看焕之一生的音乐活动,可说是贯穿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整个20世纪。他在近现代和当代中国音乐叁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9年04期)

钱仁平,马琳[2](2019)在《中国新音乐:人工调式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八度周期"和"非八度周期"两类,概述了近百年来中国新音乐领域有关人工调式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及其相互关系,主要述及萧友梅、齐尔品、江文也、王震亚、王建民、高为杰、童忠良、杨立青、梅西安、罗忠镕、刘学严、周晋民、刘晓江、姜之国、卢璐、陈倩等作曲家和理论家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论文还分析了中国新音乐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运用人工调式进行创作的作品,进一步明确了人工调式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人工音阶、综合调式、音级集合、微分音等的区别与联系。(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明言[3](2018)在《中国新音乐教学研究与批评实践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教学与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的个性化思考的产物。全文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新音乐"给出了自己的学术定义;第二部分对中国新音乐的源流问题和认识问题分别作出了梳理;第叁部分对教学主体与研究对象矛盾问题作出辨析,对"重写音乐史"问题作出了批评;第四部分对普遍存在的"新史学""口述音乐史""反本质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误解,作出了个性化的批判。认为:"方法崇拜"与"方法嫌弃"从表象上看,是尖锐对立的两种价值观、方法论之别,从本质上看,都是"方法万能""方法崇拜"的研究者"主体孱弱症候"。(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嵬[4](2018)在《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新音乐”发展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部分留欧、留美学者们对西方音乐的深入学习,他们对西方外来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中国"新音乐"创作有了新的认识。此时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多数学者们认为,中国的"新音乐"应该是"兼容并包"、"中西结合"的、类似于西方19世纪叁四十年代的东欧民族乐派似的"国民乐派"(即民族乐派)音乐。以及强调致力于国乐(传统音乐)基础上的"国乐改进"发展观。这种"民族派"和"国乐改进"的新音乐发展观在此时是主要观点,但少部分学者也有持"全盘西化"或"国粹主义"观念的。(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克里斯托弗·哈斯蒂,张萌[5](2018)在《对中国新音乐于西方作曲家之启示的断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只是刚刚涉足中国音乐的研究,但我对于所受到的礼遇已是心存感激。这里,我姑且把以下的想法称之为"断想"。当然,西方作曲家能够在中国新音乐中找到许多有趣且有价值的东西,但我更想探讨的,是一个据我所知并未被广泛谈及的话题。简言之,我认为,通过聆听和思考过去40年间的中国新音乐,可以使我们获得一条反观西方音乐文化局限性的途径。这种"局限性",源自于欧洲现代主义者对历史(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8年09期)

汪妮[6](2018)在《20世纪中国“新音乐”概念梳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专业术语不同于日常用语,是某学科得以建立的基础,必须明确其内涵。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各学术专着和论文中,"新音乐"这一专有术语,自1903年曾志忞第一次提出到2015年的百余年里仍有学者在解读该术语,各类论文、专着和词典中赋予该术语不同的含义,有的追随政治概念进行定义,有的从歌词内容进行分类,有的从音乐本体进行解释,导致各种误解。本文旨在对该专业术语内涵流变做一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新音乐"研究的思路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10期)

汪妮[7](2018)在《20世纪中国“新音乐”研究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专业术语不同于日常用语,是某学科得以建立的基础,必须明确其内涵。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各学术专着和论文中,“新音乐”这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专有术语,自1904年曾志忞第一次提出到2016年仍有学者在解读该术语的百余年里,各类论文、专着和词典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有的追随政治概念进行定义,关注其作为政治工具而存在;有的从歌词内涵进行分类,注重对其中反映的社会变革内容的研究;有的从音乐本体进行解释,关注的是对其创作理论的研究。故这些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观点导致了各种论争和误解。迄今,对“新音乐”的概念都有哪些不同或者相同的观点?这些不同的观点包含着哪些不同或者相同的思路?本文旨在对该专业术语内涵流变做一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新音乐”研究的思路进行总结。这对我们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新音乐”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论述。全文主要内容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音乐”概念的梳理,并分析“新音乐”概念研究所包含的思路。第二部分是从“新音乐”概念研究的思路出发,“新音乐”研究进行分类梳理分析。第叁部分总结“新音乐”研究所包含的思想和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20)

钱仁平,徐越北[8](2018)在《中国新音乐:追寻美妙的声音——“中国当代音乐中的理论与实践:中美交叉视角”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与反思四十年来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得失,必定是音乐界本年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本着"历史观照""国际视野"尤其是"理论驱动"的切入点,由上海音乐学院发起,经过近一年的筹备,茱莉亚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于1月22日至23日在纽约联合举行了"中国当代音乐中的理论与实践:中美交叉视角"学术研讨会。叁十年前的1988年,中国"新潮"音乐风(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8年05期)

魏扬[9](2018)在《中国新音乐启蒙者的求索——再论黄自艺术歌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和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黄自艺术歌曲中最有特色的作品,特别是其中的和声配置手法,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它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文章归纳了具有代表性的专家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功能框架之内突破调性的平行和声与离调"的观点,是中国新音乐启蒙者黄自在传统功能和声中融合了印象派等现代风潮,用西洋技法创作民族风格音乐作品的求索,对当代音乐创作中和声民族化的手法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靖之[10](2018)在《从书评看不同的音乐史观——对《中国新音乐史论》评论的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音乐史论》初版~([1])和增订版~([2])出版后,大量书评在台北、内地的学报上出现。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至2001年出版的书评近40篇,从中挑选了一部分加上在北京和香港举办的研讨会宣读的论文与发言录音整理共29篇,编辑出版了《〈中国新音乐史论〉研讨会论文集》~([3])。增订版的书评只见到4篇。《中国新音乐史论》英译版A Critical History of New Music in China~([4])出版后至今,见到7篇英文书评。这7篇书评,有叁位是外籍学者,叁位是中国学者,一位是报纸文化版编辑。现在阅读这些书评,颇能发人深思:一、初版的内地书评作者与增订版的内地书评作者,相隔十余年,观点、角度、文风与心态显然不同;二、台、港、内地的书评各有各的着重点;叁、中、外(包括在美国任教的华裔学者)书评作者的中国音乐史观有别。(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8年01期)

中国新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分"八度周期"和"非八度周期"两类,概述了近百年来中国新音乐领域有关人工调式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及其相互关系,主要述及萧友梅、齐尔品、江文也、王震亚、王建民、高为杰、童忠良、杨立青、梅西安、罗忠镕、刘学严、周晋民、刘晓江、姜之国、卢璐、陈倩等作曲家和理论家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论文还分析了中国新音乐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运用人工调式进行创作的作品,进一步明确了人工调式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人工音阶、综合调式、音级集合、微分音等的区别与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新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安国.李焕之:中国新音乐杰出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在纪念李焕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2019

[2].钱仁平,马琳.中国新音乐:人工调式的理论与实践[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

[3].明言.中国新音乐教学研究与批评实践中的若干问题[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

[4].刘嵬.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新音乐”发展观[J].艺术研究.2018

[5].克里斯托弗·哈斯蒂,张萌.对中国新音乐于西方作曲家之启示的断想[J].人民音乐.2018

[6].汪妮.20世纪中国“新音乐”概念梳理[J].北方音乐.2018

[7].汪妮.20世纪中国“新音乐”研究之研究[D].西南大学.2018

[8].钱仁平,徐越北.中国新音乐:追寻美妙的声音——“中国当代音乐中的理论与实践:中美交叉视角”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18

[9].魏扬.中国新音乐启蒙者的求索——再论黄自艺术歌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和声设计[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

[10].刘靖之.从书评看不同的音乐史观——对《中国新音乐史论》评论的回应[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

标签:;  ;  

中国新音乐论文-王安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