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部落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部落民,日本法,人权法,权利保护
部落民论文文献综述
黄振威[1](2018)在《人权法语境下日本部落民的权利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部落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明治维新后,虽然日本政府通过相关系列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部落民的身份,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保护其人权的相关立法规定与原则,但是部落民这一特殊群体并未真正彻底消失。受日本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不彻底的政治改革与经济、职业边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部落民受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并遇到了新的挑战。在人权法的语境下,日本可以通过司法审查,修改相关法律,同时也可以综合运用国内外多种方式促进部落民的权利保护。(本文来源于《日本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骆灿,刘家鑫[2](2018)在《中上健次“纪州长篇叁部曲”研究——以部落民问题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作家中上健次在其"纪州长篇叁部曲"中,以部落民问题为主题描绘了纪州熊野地区一个"部落"共同体的故事。"部落"的地缘关系极其恶劣,部落民的血缘关系非常复杂,"部落"里接连不断地发生着各种事件。"部落"是部落民生命的依托和生产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是导致他们命运多舛的根本原因。虽然"部落"消失在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但部落民背负着沉重的负面包袱,他们难逃被时代进步所淘汰的宿命。(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05期)
骆灿[3](2017)在《中上健次“纪州叁部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上健次是日本现代文坛的代表性作家之一。1976年,其小说《岬》获得了第74届芥川奖。由此,中上健次成为日本战后出生的第一位芥川奖获得者。翌年,中上健次出版了《岬》的续篇《枯木滩》。其后,又于1989年发表了《天涯海角,至上之时》。这叁部作品被合称为中上健次的“纪州叁部曲”。在该“纪州叁部曲”中,作者以纪州熊野这一部落民社区(“路地”)为社会背景,描绘了一个部落民的世界。以地缘关系及血缘关系为线索,揭示了该部落民社区内的真相。可以说,部落民问题是该叁部曲最根本的主题,而封闭的部落民社区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问题,也是贯穿该叁部曲的两大主线。部落民社区的地缘关系极其恶劣,部落民之间的血缘关系非常复杂,社区里又接连不断地发生着各种事件。部落民社区是部落民生命的依托和生产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是导致他们命运多舛的根本原因。后来,部落民社区消失在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但是,部落民们的心灵已被侵蚀,他们背负着沉重的负面包袱,难逃被时代进步所淘汰的历史宿命。中上健次生长于部落民社区。部落民问题,是中上健次文学的重要起点。笔者介绍了中上健次的生平事迹,说明了其小说作品“纪州叁部曲”的故事梗概,解释了作品中的封闭的地缘关系,分析了复杂的人际血缘关系,揭示了部落民社区的真相。最后,总结分析了部落民们的结局问题。(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涂江威[4](2017)在《浅析日本的部落民歧视问题——以岛崎藤村的《破戒》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过众多次种族或者部落歧视的现象。这些歧视,往往是占该国人口多数的主体民族对人口相对少数的少数民族或者部落进行歧视。歧视带来的后果却是相当严重的。美国白人对黑人以及其他少数族裔的种族歧视严重撕裂着美国社会。而二战时期的德国,希特勒对600多万犹太人的无情杀害,更显示出种族歧视的巨大危害与破坏力。传统意义上,普遍认为日本是由单一民族(大和族)和少量的阿伊努族构成的。事实上,日本还存在着一部分部落民。这些部落民处于社会的对底层,成为歧视的对象。本文将以岛崎藤村的私小说《破戒》为中心,分析日本的部落民歧视问题。(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7年06期)
王欢欢[5](2016)在《关于日本近世“被差别部落民”的若干问题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世时期,由教化阶层(天皇·公家·僧尼·神官等)、武士、百姓(主要指农民,在多数地域也包含渔民和林业者)、町人(手工业者·商人)、贱民(秽多·非人等)构成了日本社会的身份等级秩序。其中武士、百姓、町人无疑是幕藩体制下的社会主体。自日本中世以来,社会中存在着大量从事屠宰、皮革制造、杂耍技艺等卑贱职业的人群,由于长期受到社会歧视和不公待遇,久而久之这些处于日本社会边缘地位的群体,因形态上的差异,逐渐引起其性质上的变化。该群体在江户时代被幕府统治者归入“非”人的行列,成为了社会最底端的存在。“被差别部落民”以秽多·非人为主体,身份世代相袭、不得变更。他们的生活居住场所被严格限定在城镇边缘、河畔滩涂等区域。秽多·非人在社交、通婚、宗教活动等方面皆遭到其他等级民众的排斥;但同时,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却发挥着某些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近世被差别部落民的主体部分——秽多·非人为考察对象,尝试通过勾勒处于身份秩序最下层的这类民众受歧视的实像,对日本幕藩体制做进一步深入分析,以求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日本近世社会。(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春景[6](2015)在《为部落民抗争的女勇士——印度作家马哈斯维塔·黛薇》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自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独立后的宪法也规定了人人平等,禁止以宗教、种姓、民族、性别等任何原因歧视任何公民,废除不可接触制等,但现实是坚硬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痼疾很难被一纸条文治愈。在印度,一直存在着一个庞大的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他们被称为贱民、不可接触者、野蛮的部落民,圣雄甘地曾称呼他们为"哈里真"(神的孩子)。在独立之后,宪法赋予其一个不带歧视色彩的称谓:表列种姓与表列部落。称谓虽然发生了改变,但大部分人依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受着主流社会的歧视,也忍受着极端的贫困。其中的表列部落,是生活在边远(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化》期刊2015年09期)
赵大卉,邹强[7](2014)在《美国部落司法迎来历史转折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防止暴力侵害妇女修订法案》将于2015年3月7日全面生效,该法将赋予566个部落区针对家庭暴力的特别刑事管辖权,同时授权美国司法部在此之前选择在个别部落区推行试点工程。2014年2月,司法部已宣布在3个部落区实行试点工程,部落法庭得以首次针对非部落(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4-04-22)
蒋苇苇[8](2011)在《从岛崎藤村的《破戒》解读日本的部落民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曾颁布过解放"秽多"的法令,但这一社会问题并没得以解决。一般人对"秽多"的歧视依然丝毫不减。为了避开"秽多"这个极具争议及贬意的词语,"秽多"的后代被婉转地称为"部落民"。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揭露了荒谬的日本封建身份制度和各种恶势力对人的栓桔,为我们展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部落民的人权斗争史,更为我们了解日本的部落民的历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对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张玲[9](2011)在《从对部落民的歧视现象看日本的人权不平等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本存在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被主流社会疏远、歧视甚至视为禁忌。这个群体就叫做“部落民”。部落民所经受的歧视由来已久。至少从中世的“河原人”出现时起,他们就被视作“污秽”,被“清净”的日本主流社会排斥在外。从江户时代的“秽多”“非人”(贱民身份)到明治时代的新平民,部落民的身份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是,根植于日本人心中的歧视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根据1963年的调查,部落民人口超过111万。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存在感却极其薄弱。从日本内阁府的人权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对“同和问题(部落问题)”有所关注的不足接受调查人数的两成。在部落相对较少的东日本,很多群众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本论文的目的在于揭示这一奇怪现象背后的秘密:“部落民究竟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会被一般日本人歧视,这种歧视为什么直至今天都没有消失”,并由此来搞清日本人权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1971年,作为同和政策的一环,一部分部落接受指定成为“同和地区”,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可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加严重的歧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要米饭还是要尊严,对部落民来说无疑是一场严苛的考验。对于日本政府而言,如何化解人权中的不公平问题,依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1-05-01)
张洁[10](2011)在《中上健次的部落民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上健次作为“透明族”的代表作家,在1975年以作品《岬》荣获第74回芥川奖,他作为战后出生的第一位芥川奖的获得者,由此在日本文坛走红。秋幸也作为中上健次叁部曲的主人公开始走进读者的视野,秋幸是“小巷“里一个要求解放,要求平等,迫切想要打破社会等级观念,努力走出部落的一个年轻人。但秋幸的宿命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他无法挣脱社会无形枷锁的桎梏。《岬》是秋幸人物性格形成的第一步,虽然是不完备的,但也恰好突出了秋幸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作者在作品中真切地勾勒了一个深深被植入部落民意识的年轻人,在思想上的矛盾和徘徊以及想要改变现状的艰难的过程。首先,本论文的前两章在对中上健次创作的思想基础和时代背景的梳理的基础上,阐释了中上健次小说的创作特征和文学定位。后两章则聚焦于文本的分析,通过与大量部落民生活世态的比较研究,印证了中上健次笔下的血缘地缘乱伦关系纠结中的部落民,其惨状不过是历代日本政府容忍社会陋习和执行歧视政策之使然。而部落民出身的中上健次以切身之经历喊出的痛苦呼声更具有广泛的震耳欲聋的的历史认知价值。中上健次也以一名部落民作家的身份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他一生偏爱以故乡(纪州)为主要的创作舞台。《岬》正是他部落民文学创作的一块基石,《岬》以与透明文学相近的艺术发现手法,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在日本社会边缘的部落民的命运,中上健次利用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展现部落民之间特有的情感世界。在封闭的部落里,人与人之间赤裸的,真实的关系也就跃然纸上,久而久之形成了共同的思想意识,这是每一个部落民在小巷中长期生存下来必然的状态,这应该也正是《岬》最想凸显的主旨。《岬》中成功的呈现了在部落里的人们所特有的意识形态,以及该意识从其胎动到完成的全过程。中上健次用他的作品和切身的经历成功展现了其本人的部落民意识的形成过程,这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无需佐证。其次,中上健次以及《岬》的出现让读者对日本部落民这块神秘的文学天地有了更多的涉足和了解,让读者消除了许多对部落民的不必要的误解,同时促使人们以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他们。本论文也将就此问题抛砖引玉,力求透过对《岬》文本的深刻剖析和解读,从结构和语言等诸多方面,挖掘中上健次作为一名部落民作家在作品《岬》中所表露出来的部落民文化的时代审视和部落民意识的彰显。(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部落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本作家中上健次在其"纪州长篇叁部曲"中,以部落民问题为主题描绘了纪州熊野地区一个"部落"共同体的故事。"部落"的地缘关系极其恶劣,部落民的血缘关系非常复杂,"部落"里接连不断地发生着各种事件。"部落"是部落民生命的依托和生产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是导致他们命运多舛的根本原因。虽然"部落"消失在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但部落民背负着沉重的负面包袱,他们难逃被时代进步所淘汰的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部落民论文参考文献
[1].黄振威.人权法语境下日本部落民的权利保护[J].日本研究.2018
[2].骆灿,刘家鑫.中上健次“纪州长篇叁部曲”研究——以部落民问题为中心[J].青年文学家.2018
[3].骆灿.中上健次“纪州叁部曲”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4].涂江威.浅析日本的部落民歧视问题——以岛崎藤村的《破戒》为中心[J].智富时代.2017
[5].王欢欢.关于日本近世“被差别部落民”的若干问题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6
[6].王春景.为部落民抗争的女勇士——印度作家马哈斯维塔·黛薇[J].世界文化.2015
[7].赵大卉,邹强.美国部落司法迎来历史转折点[N].法制日报.2014
[8].蒋苇苇.从岛崎藤村的《破戒》解读日本的部落民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
[9].张玲.从对部落民的歧视现象看日本的人权不平等问题[D].外交学院.2011
[10].张洁.中上健次的部落民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