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服务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静[1](2021)在《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国家卫生城市是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起并评选的代表区域卫生环境及健康水平的国家级优秀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中国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主要围绕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开展城市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城市组织管理水平、群众健康素质水平等方面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如何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开展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判断政策的预期效果是否得到实现,从而能有依据的对政策执行进行有效的调整,保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一直是国内学者探讨的重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评估属于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范畴。公共政策评估是通过选择科学的评估工具促进政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有效评判政策价值,以决定该项政策是否延续、改变或者终结,提高政策执行质量。目前有关公共政策评估的模式,比较体系化的分类框架是德国学者韦唐(Evert Vedung)在1997年提出的,包括效果模式、经济模式和职业模式三大类,效果模式又分为了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结果-无目标模式、系统单元-综合评估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模式。其中“顾客”导向模式定位于政策的目标群体,目的是得出“顾客”(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看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30年来,国内学者从各地创建经验、方法研究、政策效果等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评价的重点大多是基于国家卫生城市政策的效果评估模式,围绕政策制定者或者政策执行者的视角,对政策效果的客观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但从政策覆盖人群的角度,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实际获得方面的测量,缺乏系统的评估方法和工具。目标群体的态度对于公共政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居民获得感评估是中国对“顾客”导向模式下公共政策评估的全新尝试和探索。获得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民众需求的满足状况,强调的是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以及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之后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和情绪体验。“获得感”一词最早由习近平在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讲话中提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从此,获得感成为衡量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居民获得感评价强调目标群体的关心、期望和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体现了民主和参与。居民的价值标准是以个人利益为准,居民个人价值的多元化难以形成对政策总的看法,因此,获得感模式不能成为评估的唯一模式,但可以对客观评估起很好的补充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从国家卫生城市政策覆盖人群的角度,构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评估工具并进行应用研究,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提供科学可靠的测量工具。研究方法: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理论框架的建立收集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相关政策文本,利用文本量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基于公共政策运行的政策周期理论,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文本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国家卫生城市政策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不同政策阶段的政策目标和评估重点,同时结合公共政策居民获得感的概念和内涵,从居民获得感的角度,建立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的理论框架。2.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工具的研制基于前期构建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针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利用量表开发的的理论和方法,采用政策分析、文献研究、专家咨询、个人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和离散趋势法、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等定量的研究方法,确定量表的条目内容;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量表的维度;利用信度效度评价的方法,从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以及内容效度、表面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结构效度的评价方法,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评价。最终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进行评估的量表,包括居民对政策措施认可程度的评估量表、居民对政策环境感知程度的评估量表和居民对政策实施效果满意程度的评估量表三方面,为后期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客观测量提供信度和效度良好、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工具。3.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应用研究利用前期编制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量表,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选取61个国家卫生城市,从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措施的认可程度、建成环境的感知程度和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回收问卷合格率、问卷完成时间、问卷内容设置合理性等方面对量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快速评估,初步了解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现状,同时采用多元多水平模型,从城市水平和个体水平两个层次探讨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共纳入1989年以来国家卫生城市相关的政策文本119份,包括通知、规划纲要、决定、通报、意见、行动6种类型。基于公共政策运行周期理论,通过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卫生城市自1989年开始实施以来,经历了以政策规划和内容调整为主的政策制定阶段、以命名和复审为主的政策执行阶段、以政策评价和再次定位为主的政策结果阶段,因此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评估,应该是包括以上三个阶段的全运行周期的评估。基于此,本研究界定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政策规划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内容的认可程度;第二个方面是政策执行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程度;第三个方面为政策结果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2.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工具的编制本研究编制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量表包括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内容的认可度评价量表、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度评价量表和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的满意度评价量表三方面,其中认可度评价量表包括4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感知度评价量表包括5个维度共计22个条目,满意度评价量表包括4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信度评价方面,认可度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95,感知度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0.876,满意度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0,均大于0.8。各个量表维度方面,除了感知度量表城市基础功能(条目数=3;Cronbach’s a=0.593)、城市环境卫生(条目数=4;Cronbach’s a=0.533)、城市社会便利(条目数=2;Cronbach’s α=0.402)的Cronbach’s a系数小于0.6外,其他的量表不同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均超过0.65。利用Spearman-Brown分半系数计算两部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认可度评价量表、感知度评价量表和满意度评价量表的Spearman-Brown分半系数均大于0.7。效度评价方面,研究结果显示三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三个量表提取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均大于50%,除必要性评价量表中条目“A6.1垃圾分类收集”的因子负荷小于0.4,其他量表条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4。路径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三个量表中所有的参数的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每个量表均没有出现路径系数小于0.32的条目,且大部分条目的路径系数均大于0.5。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显示,三个量表的拟合优度指数均处于理想值范围内。3.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应用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465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回收问卷的合格率为89.4%,调查对象的平均答题时间为9.5分,94.08%的调查对象认为该问卷问题清晰,容易理解。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的总分为231.15±32.45分,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获得感评价的认可度得分、感知度得分和满意度得分依次为88.01±9.35分、73.99±16.45分、69.14±13.24分。将各个得分按照标准分转换后,结果显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中,认可度评价得分最高,为85.02分,其次为满意度评价得分,为61.42分,感知度评价得分最低,为59.08分。居民获得感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本研究在两水平随机截距的方差成分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多元多水平模型,从城市水平和个体水平两个层次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拟合空模型结果显示,认可度得分、感知度得分和满意度得分的变异在个体水平和城市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纳入解释变量后的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认可度评价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学历、性别、年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评健康状况良好;感知度评价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住类型为新型综合社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评健康状况良好;满意度评价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住类型为新型综合社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研究结论: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理论框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规划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内容的认可程度;二是政策执行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措施落实和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程度;三是政策结果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2.本研究编制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良好,量表内容清晰、可接受度高,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强,可以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进行有效的测量。3.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总体得分相对较高,其中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内容的认可度得分最高,其次是政策实施的满意度得分,得分最低的是居民对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度得分。4.城市水平的影响因素方面,可吸入细颗粒物浓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对居民对城市建设环境的感知度和满意度影响较大;个体水平影响因素方面,居民居住的社区类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自评健康良好对居民的认可度、感知度、满意度评价都有不同的影响,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仅对居民的认可度评价有影响。
葛宇霄[2](2021)在《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研究 ——以T市G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不断创新现有养老服务模式,深化养老服务内涵,“医养融合”社区养老模式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深入了解“医养融合”社区发展现状,探究社区“医养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既是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社区养老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医养融合”社区养老模式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整合社区医养资源,提升社区老人的养老质量,对于实现我国社区医养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对社区老年人、社区工作者、全科医生、民政局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获取研究资料。对G区“医养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机制缺乏针对性、政策对象局限、服务内容匮乏、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不合理性、社区专业医护人员短缺问题严重、“医养融合”的程度不够、社区医疗环境落后,医疗设施缺乏、智能化平台建设浮于表面等问题为目标开展研究。结合社会支持理论的相关知识,提出优化G区的可行性对策: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规,细化政策内容;二要打破职责交叉,加强组织领导;三要拓宽筹资渠道,引入市场资本;四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岗位吸引力;五要优化医养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需求;六要用好“泰有福”平台,实现智能化养老。
余莉[3](2021)在《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及配置公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2015-2019年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情况及卫生人员数量,分析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和人员结构,综合评价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优化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以期提高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一步促进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基层卫生人才的相关政策及卫生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甘肃省14个市州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分布状况及人员结构;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及卫生资源集聚度对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进行空间分析。结果:(1)2015-2019年,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模略有下降,降幅为1.8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院数量有所上升,增幅分别为10.29%和2.07%,村卫生室数量减少115个,降幅为0.69%。截止2019年底,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量为24758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75个,卫生院1379个,村卫生室16458个,门诊部等其他机构6246个。不同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差异明显。(2)2015-2019年,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员总量稳步增长,增幅为3.6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院的卫生人员数量增长明显,增幅分别为23.56%和11.44%,而村卫生室卫生人员减少2275人,降幅为9.7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注册护士数逐年增长,乡镇卫生院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亦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仍缺乏护理人员。截止2019年底,全省每千人口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95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8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0.67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为1.34人,医护比为1:0.78。嘉峪关市和兰州市的每千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和医护比处于全省较高水平,陇南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处于全省较低水平。(3)被调查的甘肃省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以女性为主,占比为69.49%,男性占30.51%,性别比为1:2.28。从年龄结构来看,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整体呈年轻化趋势,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占比为78.62%;在学历构成方面,卫生技术人员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占比为53.80%,大专和中专及以下占比分别为32.37%和13.83%。在职称方面,初级及以下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占比最高,达84.95%,中级职称占比为11.81%,高级职称者仅占3.23%。在专业构成方面,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以临床(含全科)、护理和公共卫生为主,占比分别为33.37%、31.19%和9.57%。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无编制者居多,占59.05%,有编制者占40.95%。?2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机构间、不同地区间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和职称结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肃省乡村医生队伍中男性占74.35%,女性仅占25.65%;从年龄结构来看,乡村医生队伍年龄偏大,40岁以上人员占比接近70%;乡村医生队伍学历和职业水平偏低,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比为66.27%,大专学历占18.58%,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15.15%;被调查的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仅占30.02%,具备乡村执业医生资格证的占69.98%。不同地区间乡村医生的年龄、学历结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看,按人口分布的各类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较好,其中注册护士的配置公平性相对较差,其基尼系数为0.231,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分别为0.122和0.114,乡村医生和卫生员0.117。按面积分布的各类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较差,其基尼系数均明显大于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卫生技术人员0.393,执业(助理)医师0.389,注册护士0.418,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基尼系数为0.458,表明按地理面积配置的注册护士、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处于相对不公平状态。集聚度结果显示,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外,人口配置水平下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较为公平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嘉峪关市、张掖市、兰州市等地区,兰州市、天水市及平凉市等地区的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地理可及性较好。GIS空间分布提示,甘肃省各类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结论:(1)2015-2019年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模略有下降,不同地区机构布局差异明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院数量有所上升,村卫生室数量略有下降。(2)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量稳步增长,但总量相对不足。每千人口各类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指标及医护比均低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提到的2020年目标要求,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在不同机构间和地区间分布不均衡。(3)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性别结构有待优化,职称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年龄和学历结构趋于合理,专业以临床(含全科)、护理和公共卫生为主;乡村医生队伍存在男性偏多、年龄偏大、职称学历偏低、缺乏高学历人才等问题。(4)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按人口配置优于按地理面积配置,注册护士、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配置公平性相对较差。(5)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且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呈局部空间自相关性。
李倩[4](2020)在《国际视野下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其分级诊疗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分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对近几年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其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深入了解江苏省分级诊疗政策、双向转诊、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情况,寻找江苏省深化医疗改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痛点,将国外各国经验与江苏省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完善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其分级诊疗制度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也为全国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运用罗伯茨模型从控制项目、中间绩效措施以及绩效实施目标三方面共11维结构对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泰尔系数和卫生资源密度指数(HRDI)对江苏省医疗卫生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进行公平性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对江苏省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率进行纵向、横向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梳理了美国、英国、日本、古巴、泰国五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历史沿革以及现状,得出以下启示:分级诊疗制度的必要性;明确政府及市场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定位;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实行家庭医生制度,限制患者就医选择;重视医疗服务质量,亟须信息公开。2.江苏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1)配置现状:江苏省各项资源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床位数量平稳上升,共增加99229张,增长率为25.3%;医疗机构数量上涨1233个,增长3.85%;卫生工作者共增加149696名,增长率为25.4%;政府财政补助收入增加171亿元,增长率为83.5%;医疗机构总支出费用5年内增长1074亿元,增长率达到56.2%;2018年医护比例为1:1.114;基层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总数的比例超过90%,医院拥有的床位数量及增速远超基层医疗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均在增加,但诊疗人次比例失衡加重;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率都低于1.5%。(2)配置公平性:江苏省基础医疗资源的配置整体上是公平的,按地域配置的公平性机构数>床位数>卫生工作者,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床位>卫生工作者>医疗机构,整体上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高于按地域配置的公平性,公平程度苏中>苏南>苏北。苏南、苏中、苏北的基础医疗资源密度指数均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其中苏北地区的医疗机构密度指数最高,苏南地区床位数和卫生工作者密度指数最高。卫生财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不高,按地域分配相对不公平,按人口配置比较公平,苏北地区财政补助收入的公平性最差,苏南地区的总支出费用公平性最差。南京市的HRDI和增长速度都远高于省内平均水平和其他城市,苏北地区各市的HRDI值最低。(3)配置效率:江苏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较高,2018年综合效率达到0.947,DEA有效的城市共有9个,分别是南京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DEA结果弱有效的城市有镇江市、扬州市,DEA结果无效的城市有无锡市和连云港市。2014-2018年江苏省tfpch均小于1,技术变化和纯技术效率变化在降低,除南京市和扬州市其余11座城市的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下降的情况,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下降的趋势。研究结论:1.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1)政策措施稳步推进,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2)卫生资源总量稳定增长,结构合理性欠缺;(3)卫生资源配置总体公平,地域间差异较大;(4)卫生资源效率整体较高,部分城市需要调整;(5)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技术效率亟待提高。2.结合国外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2)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构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3)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和激励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4)促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疗保险政策杠杆作用:(5)建立居民健康信息库,推进“互联网+医疗”;(6)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夯实分级诊疗根基;(7)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董晨雪[5](2020)在《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健康养老将健康理念引入养老领域,不仅关注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生活需要,还关注其医疗照护、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等等,强调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统筹协调养老资源,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随着老龄社会的不断深化,健康养老已经成为推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呈现不断增长且日益多元趋势,尽管与之相应的我国健康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且城乡差异显着的问题。关注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公平的正义,是聚焦老年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在归纳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健康养老的重要意义及发展现况,并以江苏省太仓市、合肥市肥西县、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展开调查研究,对其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供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城乡间、还是地区间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健康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差异也有所不同。为此,本文将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归纳为:城乡需求差异显着,统筹协调存在困难;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服务理念较为传统,健康养老有待深化;城乡供给差异显着,共建共享仍需加强;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城乡环境、生活观念存在不同,行为选择存在差异;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尚未健全,供给效果尚未凸显;健康养老服务理念发展较晚,相关探索有待加强;养老服务城乡供需结构失衡,统筹协调仍需推进。最后,基于罗尔斯的正义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社会福利理论,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思考,分别为:正视差异,构建中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精准供给,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提升;更新理念,保障老年群体健康养老服务权益;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养老服务协调推进;以期能够对我国健康养老的发展提供相关思考,促进我国健康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吴丹[6](2020)在《南京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和各种慢性病的高发,以治疗疾病为主要责任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很难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不仅是医疗改革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但是,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实际试行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挫折,所以南京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资源的利用现况研究意义深远,为后续在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过程中提出借鉴。目的:通过对南京市样本地区的签约居民进行调查,了解南京市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现况,了解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现况,探索出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明确签约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为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资源利用提出建议。方法:采用电话调查的方式,以样本地区的签约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对签约居民进行调查访问,调查内容有:(1)签约居民的基本情况调查与核实;(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调查;(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资源利用调查;(4)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调查;(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调查。统计描述部分采用均数、率和构成比等;统计推断部分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样本地区签约居民基本情况分析:2649名调查对象中,城区、男性、60-80岁、患有慢性病、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月收入超过2000元的居民的签约比例分别在辖区、性别、年龄、是否患有慢性病、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中占比最大,分别占56.51%,50.77%,66.48%,90.79%,37.98%,46.43%。(2)样本地区签约状况分析:不知晓自己签约的占44.85%,知晓自己签约的占55.15%。其中在知晓自己签约的1461名居民中,门诊签约和上门签约的人数分别是535名和465名,占比比较大;并且有1353名居民认为签约环节适中可以接受,有866名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的内容基本了解。(3)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辖区、年龄、学历、是否患有慢性病是四个独立因素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4)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秩和检验结果,辖区不同、是否患有慢性病、学历不同、月收入不同以及是否知晓签约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5)总体满意度评价分析:非常满意的居民有672人(25.37%),满意的居民有1533人(57.87%),基本满意的居民有398人(15.02%),不满意的居民有46人(1.74%)。(6)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分析:“增加服务设备”是患者选择最多的需要项目,共有2395人,其次是有166人需求是“提升医疗技术”。结论:居民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但是仍存在问题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不到位,存在“虚假签约”现象,医疗卫生需求与社区卫生服务不匹配,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因此要加大家庭医生宣传,建立医疗卫生数据共享平台,增加家庭医生服务资源投入比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措施,拓宽家庭医生服务范围,以满足居民的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王媚楠[7](2020)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现状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改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使其工作内容增多,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压力加大,基层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普遍较低。现阶段,我国主要以团队形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此模式下,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同,面临的工作环境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工作行为,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岗位成员工作状况的比较研究。研究目的: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现状,分析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现状差异,提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现状的全面认识,发现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存在的共性和不同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寻找改善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状况的方法,促进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研究方法:于2019年7月采用典型抽样、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选取江苏省3个县(区)18个乡镇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医生、护士、公卫医生、村卫生室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及分配、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工作表现等。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等级Logistic回归、广义线性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任务范围广,不同岗位医务人员的职责分工各有侧重。(2)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时间长,其中村卫生室医生工作时间最长。(3)乡镇卫生院医生、护士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医疗服务上,村卫生室医生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上花费的时间占比基本一致。绝大多数医务人员认为行政管理会议、文书工作、迎接检查考核督导等工作占用的时间一般。(4)各岗位医务人员挑战性压力均比较大,其中村卫生室医生承担的挑战性压力最大,乡镇卫生院护士、公卫医生相较村卫生室医生所承担的阻碍性压力较小。(5)医务人员对同事关系和医患关系满意度较高,对工作收入水平和福利保障不满意;各岗位医务人员在平均满意度上无差别,但对工作条件、福利保障、医患关系等满意度评分存在明显差异;阻碍性压力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挑战性压力对工作满意度的作用不显着。(6)88.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工作积极,各岗位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差别,工作满意度、阻碍性压力会影响工作积极性;76.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工作效率高,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有差别,挑战性压力、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工作效率;70.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工作质量高,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对工作质量的自我评价有差异,工作年限、挑战性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工作质量。研究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时间与任务分工研究。加强对农村基层各岗位医务人员的经济激励;完善各岗位医务人员尤其是村卫生室医生的福利保障机制;关注医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工作安全感和职业发展,提升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工作满意度。充实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总体工作水平。
徐骏[8](2020)在《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研究》文中提出慢性肾脏病可逐步发展成终末期肾脏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给国家及人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血液透析是我国对终末期肾脏病采用的最常规的治疗方式。由于我国综合医院所属的血液透析中心床位日趋饱和,导致血液透析服务供不应求。为改善这一状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区医院建设血液透析中心和社会办独立血液透析中心建设。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的精神,扬州市政府支持区域中心根据当地患者分布和需求,建设血液透析中心。随着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的执行,扬州市社区透析已渐成规模和趋势。在此背景下,总结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的执行现状,探索社区血液透析中心发展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扬州市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扬州市执行社区血液透析服务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中的四要素,从理想化政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发现扬州市在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面临如下问题:政策设计存在审批周期时间长、服务主体较单一、配套政策不健全等不足;政策执行机构存在政策宣传效果欠佳、专业人才储备短缺、合作协议执行较难、运营管理实力偏弱、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目标群体对政策不太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等导致认识不足;政策环境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障碍,上述表现造成了该类政策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其次进行原因分析,主要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执行主体的复杂性、目标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政策环境的限制等因素的相互和共同作用有关。再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开办血液透析中心的发展经验,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策略。最后,针对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四要素,提出理想化政策视角下政策优化对策、执行主体视角下执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措施、目标群体视角下社区血液透析中心自身建设措施、政策环境视角下社会保障机制完善措施等对策建议,期望为完善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提供经验借鉴。
徐杨[9](2020)在《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核心,分级诊疗制度在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化、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化、就医秩序科学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推进分级诊疗的力度,但是医疗服务体系“倒三角”的形态并未完全扭转,“大医院拥挤,小医院冷清”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分级诊疗运行机制中重要载体之一,是落实基层首诊的重要支撑,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是构建规范有序的分级诊疗秩序的关键。但是,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与分级诊疗制度对其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使原本应该在基层得到诊疗的患者挤占了上级医院的资源。因此,从多维角度出发,研究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有效发挥和提升的因素,找出提升其服务能力的路径,对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良好就医格局,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理论为基础,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展开研究,聚焦分级诊疗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升难点问题,提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是理论分析,对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分级诊疗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研究,回顾解读了国家对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政策要求,分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探索和实践;第四章是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现状分析,分析了分级诊疗背景下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分别基于ISM解析结构模型和SEM结构方程对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首诊影响因素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以如何引导居民社区首诊和提高首诊满意度为导向,找出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的因素;第六章借鉴总结了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验;第七章针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基层首诊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不完善,双向转诊通道不顺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能力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医疗设备不齐全;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同度和知晓率低等问题,归纳提出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资源下沉;着力优化能力素质,打造专业化队伍;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增强居民信任等四个方面八项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是有效的拓展了研究维度,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融入分级诊疗整体格局中,分别从管理者、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三个维度,通过解析结构模型对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结构方程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满意度进行研究,提高了对策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李一创[10](2020)在《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研究 ——以南京市X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质量不断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与之相对应是老年群体数量快速增长。伴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推出,与老年群体相关性较高的服务项目如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以及家庭医生等项目随之实施;伴随政府效能建设的深化和老年群体需求的不断增长,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如何解决好供方和需方的一致性,提高老年群体相关项目的质效,是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现实问题。老年群体的服务项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为此选择南京市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深入调查,综合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社会嵌入理论进行分析,旨在找出解决存在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应从供求两个方面同时着力,着重要抓好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要持续推进政府职能建设。政府作为供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加大公共卫生机构规划建设力度,形成布局合理、体系完备的服务格局。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软件和硬件建设水平。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系统思考,长远规划,科学安排,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任用、进出等各项政策和机制。其次,要深化质量控制改革。要坚持质量引领的理念,严格质量标准,细化量化服务项目,改进考核方法,引入第三方实施考核,不断改革绩效办法,严格考核结果。第三,要努力发挥老年群体及其家庭的作用。要重视发挥受供方的内在动力,开阔思路,激发社区和老年群体的两个主体作用,增加子女对老年群体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参与度。第四,要积极推动多方参与格局的形成。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为老年群体提供医疗服务,鼓励更多的社会志愿者加入多老年群体健康服务中来。
二、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服务状况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服务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1.1 国家卫生城市的发展历程 |
1.2 国家卫生城市评估的理论支撑 |
1.3 公共政策的居民获得感评估 |
1.4 国家卫生城市评估的研究现状 |
2.研究目的 |
3.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建立 |
3.2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研制 |
3.3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应用研究 |
4.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建立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和内容 |
3.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资料来源 |
3.3 政策文本纳入和排除标准 |
3.4 政策文本分析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国家卫生城市相关政策文本基本情况 |
4.2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内容分析 |
4.3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文本文献计量学分析 |
4.4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工具分析 |
4.5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建立 |
5.讨论 |
5.1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主题的时间演变规律 |
5.2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工具的时间演变规律 |
5.3 基于政策周期理论的国家卫生城市政策目标 |
5.4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适用性 |
5.5 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部分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研制 |
1.理论依据 |
2.研究目的和内容 |
3.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样本量的确定 |
3.3 调查方式 |
3.4 量表编制的方法 |
3.5 统计分析方法 |
3.6 质量控制 |
4.结果 |
4.1 问题库的产生 |
4.2 构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条目池 |
4.3 条目筛选和量表的信度、效度评价 |
5.讨论 |
5.1 量表的编制 |
5.2 量表的信度评价 |
5.3 量表的效度评价 |
5.4 量表的使用建议 |
5.5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5.6 研究创新性 |
第三部分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应用研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和内容 |
3.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内容 |
3.3 样本量的确定 |
3.4 资料来源 |
3.5 数据处理 |
3.6 统计分析方法 |
3.7 质量控制 |
4.研究结果 |
4.1 问卷的适用性评价 |
4.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3 调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情况 |
4.4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基本情况 |
4.5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总体获得感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
4.6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认可度评价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
4.7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感知度评价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
4.8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满意度评价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
4.9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影响因素的三元三水平模型分析 |
5.讨论 |
5.1 量表实施的可行性 |
5.2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基本情况 |
5.3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
5.4 研究小结 |
5.5 研究的局限性 |
5.6 研究的创新性 |
全文总结 |
1.研究结论 |
2.研究的创新性 |
3.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公共政策居民获得感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研究 ——以T市G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医养融合 |
二、社区居家养老 |
三、养老服务模式 |
四、“医养融合”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社区照顾理论 |
二、社会支持理论 |
三、协同增效理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章 T市G区“医养融合”现状及调研分析 |
第一节 G区“医养融合”服务建设的主要进展 |
一、G区“医养融合”服务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
二、G区“医养融合”服务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T市G区的调研现状 |
一、“医养融合”相关政策机制分析 |
二、服务资金来源分析 |
三、专业人员队伍的分析 |
四、服务内容分析 |
五、基础设施内容分析 |
第四章 T市G区“医养融合”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T市G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 |
一、政策机制缺乏针对性 |
二、政府资金来源单一 |
三、专业人才紧缺 |
四、服务内容多元化落实不到位 |
五、基础设施不健全 |
第二节 T市G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因分析 |
一、政策层面 |
二、资金层面 |
三、人才层面 |
四、服务内容层面 |
五、基础设施层面 |
第五章 完善T市G区“医养融合”的对策及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法律法规,细化政策内容 |
一、明确机构属性,引进第三方评估 |
二、打破职责交叉,加强统一领导 |
第二节 拓宽筹资渠道,引入市场资本 |
一、政府积极倡导,加大资金投入 |
二、引入多元主体,多方筹措资金 |
三、完善政府购买,激活社会资源 |
第三节 推进人才培养,提升岗位吸引 |
一、建立激励体制,营造良好氛围 |
二、深化专业培养,提升职业技能 |
第四节 优化服务内容,满足医养需求 |
一、重视现实需求,开展实效评估 |
二、打破资源壁垒,联动医疗资源 |
第五节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
一、规范相关机构,深化“医养融合”模式 |
二、改善原有网络平台,实现智能化养老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及配置公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1.1 统计资料数据 |
2.1.2 调查研究数据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描述性统计分析法 |
2.2.3 公平性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状况 |
3.1 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情况 |
3.1.1 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情况 |
3.1.2 甘肃省各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布情况 |
3.2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拥有情况 |
3.2.1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员数量情况 |
3.2.2 甘肃省各地区基层卫生人员分布情况 |
3.2.3 甘肃省各地区每千人口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拥有情况 |
3.2.4 甘肃省各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比情况 |
3.3 甘肃省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分布情况 |
3.3.1 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人员分布情况 |
3.3.2 甘肃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分布情况 |
3.3.3 甘肃省村卫生室卫生人员分布情况 |
3.4 甘肃省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构成情况调查 |
3.4.1 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基本情况 |
3.4.2 甘肃省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情况 |
3.4.3 甘肃省各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结构情况 |
3.4.4 甘肃省各地区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结构情况 |
第四章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
4.1 基于Lorenz曲线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
4.1.1 按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 |
4.1.2 按地理面积分布的Lorenz曲线 |
4.2 基于Gini系数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
4.2.1 按人口分布的Gini系数 |
4.2.2 按地理面积分布的Gini系数 |
4.3 基于集聚度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
4.3.1 按人口分布的卫生资源集聚度 |
4.3.2 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卫生资源集聚度 |
4.4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
4.4.1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空间分布 |
4.4.2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全局Moran′s I分析 |
4.4.3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LISA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公平性研究方法 |
5.2 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情况 |
5.3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备情况 |
5.4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员结构情况 |
5.5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国际视野下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其分级诊疗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1.2.2 分级诊疗 |
1.2.3 家庭医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1.2.4 医疗机构 |
1.2.5 医联体 |
1.2.6 卫生资源配置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资料来源 |
1.6 创新性与不足 |
1.6.1 创新性 |
1.6.2 不足 |
第2章 国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
2.1 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
2.1.1 美国 |
2.1.2 英国 |
2.1.3 日本 |
2.2 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
2.2.1 古巴 |
2.2.2 泰国 |
2.3 五个国家的特点及经验启示 |
2.3.1 特点 |
2.3.2 经验启示 |
第3章 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
3.1 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 |
3.2 江苏省分级诊疗制度研究 |
3.2.1 分级诊疗制度探索历程 |
3.2.2 分级诊疗政策措施分析 |
3.3 江苏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
3.3.1 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
3.3.2 医疗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
3.3.3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3.4 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障碍 |
3.4.1 医疗服务参与者角度 |
3.4.2 现有政策措施角度 |
3.4.3 医疗资源配置方面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政策措施稳步推进,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
4.1.2 卫生资源总量稳定增长,结构合理性欠缺 |
4.1.3 卫生资源配置总体公平,地域间差异较大 |
4.1.4 卫生资源效率整体较高,部分城市需要调整 |
4.1.5 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技术效率亟待提高 |
4.2 建议 |
4.2.1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
4.2.2 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构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
4.2.3 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和激励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
4.2.4 促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疗保险政策杠杆作用 |
4.2.5 建立居民健康信息库,推进“互联网+医疗” |
4.2.6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夯实分级诊疗根基 |
4.2.7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健康养老是推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方式 |
(二) 我国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
(三) 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但仍不平衡、不充分且城乡差异显着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现有研究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调查分析法 |
(三) 数据分析法 |
(四) 对比分析法 |
(五) 归纳总结法 |
五、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一) 研究内容 |
(二) 技术路线图 |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 |
一、基本概念 |
(一) 健康 |
(二) 老年健康 |
(三) 养老 |
(四) 健康养老 |
(五) 健康养老服务 |
(六) 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
(七) 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 |
二、理论工具 |
(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二) 正义论 |
(三) 社会福利理论 |
第二章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
一、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
(一) 宏观需求 |
(二) 中观需求 |
(三) 微观需求 |
二、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
(一)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制度供给现状 |
(二)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投入供给现状 |
第三章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比分析——基于三个地区的调查 |
一、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情况 |
(一) 数据来源 |
(二) 样本基本情况 |
(三)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
(四)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
二、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
(一) 信息来源 |
(二) 三个地区推进健康养老服务的背景 |
(三)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
(四)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
三、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比分析 |
(一) 总体服务供给和需求存在差异 |
(二) 城乡间供给和需求存在差异 |
(三) 地区间城乡供需差异有所区别 |
第四章 我国城乡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我国城乡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 |
(一) 城乡需求差异显着,统筹协调存在困难 |
(二) 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
(三) 服务理念较为传统,健康养老有待深化 |
(四) 城乡供给差异显着,共建共享仍需加强 |
二、我国城乡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城乡环境、生活观念存在不同,行为选择存在差异 |
(二) 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尚未健全,供给效果尚未凸显 |
(三) 健康养老服务理念发展较晚,相关探索有待加强 |
(四) 养老服务城乡供需结构失衡,统筹协调仍需推进 |
第五章 基于差异的正义——构建我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思考 |
一、正视差异,构建中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
(一) 建立覆盖全民的统一的健康养老制度 |
(二) 构建“基本+补充”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
二、精准供给,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提升 |
(一) 扎根健康养老实际需求 |
(二) 夯实健康养老基础建设 |
(三) 完善健康养老服务内容 |
(四) 加强健康养老人才保障 |
(五) 优化健康养老资源配置 |
三、更新理念,保障老年群体健康养老服务权益 |
(一) 深化健康养老研究探索 |
(二) 推进健康养老理念传输 |
四、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养老服务协调推进 |
(一) 统筹配置城乡养老资源 |
(二) 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
(三) 协调区域健康养老差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 |
后记 |
(6)南京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技术路线 |
3.研究内容 |
4.调查问卷 |
5.质量控制 |
6.文献研究 |
7.统计分析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样本地区居民的基本人口学特征 |
2 调查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签约情况 |
3.调查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 |
4.调查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资源利用情况 |
5.调查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评价 |
6.调查样本地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 |
7.基层医疗卫生基本情况 |
第三章 讨论与建议 |
1.影响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的原因 |
1.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不到位,居民主动签约家庭医生的意识有待加强 |
1.2 存在“虚假签约”的现象,签约知晓率低 |
1.3 医疗卫生需求与社区卫生服务不匹配,供需有差距 |
1.4 配套措施不完善,制约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 |
1.5 影响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其他原因 |
2.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对策建议 |
2.1 加大家庭医生宣传,加强社会引导 |
2.2 建立医疗卫生数据共享平台 |
2.3 增加家庭医生服务资源的投入比例 |
2.4 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措施 |
2.5 拓宽家庭医生服务范围,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能力 |
3.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及进展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发表论文 |
致谢 |
(7)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进展 |
2.国内研究进展 |
3.简要述评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内容 |
1.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内容与工作时间分配研究 |
2.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研究 |
3.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表现研究 |
4.改善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状况的策略研究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1.文献资料查阅 |
2.二次资料利用 |
3.现场调查 |
4.质量控制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 |
1.工作内容总体情况 |
2.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内容比较 |
三、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及分配 |
1.工作时间 |
2.工作时间分配 |
3.工作时间分配自我评价 |
四、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
1.工作压力来源总体情况 |
2.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压力来源比较 |
3.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影响因素的广义线性回归分析 |
五、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
1.工作满意度总体情况 |
2.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比较 |
3.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广义线性回归分析 |
六、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表现自我评价 |
1.工作积极性比较 |
2.工作效率比较 |
3.工作质量比较 |
讨论与建议 |
一、讨论 |
1.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讨论 |
2.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讨论 |
3.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讨论 |
4.农村基层位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讨论 |
5.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表现自我评价讨论 |
二、建议 |
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时间与任务分工研究 |
2.加强对农村基层各岗位医务人员的经济激励 |
3.完善农村基层各岗位医务人员尤其是村卫生室医生的福利保障机制 |
4.关注签约服务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工作安全感和职业发展 |
5.充实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加强教育培训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下医务人员工作现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医务人员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尝试与研究难点 |
1.5.1 创新尝试 |
1.5.2 研究难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血液透析中心 |
2.1.2 社区血液透析中心 |
2.1.3 政策执行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失灵理论 |
2.2.2 福利多元化理论 |
2.2.3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 |
第3章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现状 |
3.1 政策梳理: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发展历程 |
3.1.1 我国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演变 |
3.1.2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现行政策分析 |
3.2 质性访谈: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机构现状 |
3.2.1 中心建设和合作情况 |
3.2.2 中心规模和工作人员情况 |
3.2.3 中心运营和监管情况 |
3.3 问卷调查: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目标群体现状 |
3.3.1 调查问卷设计 |
3.3.2 问卷调查过程 |
3.3.3 调查结果分析 |
3.4 宏观视野: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外部环境现状 |
3.4.1 政治环境 |
3.4.2 经济环境 |
3.4.3 社会环境 |
第4章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问题的表现 |
4.1.1 政策设计存在不足 |
4.1.2 政策执行机构存在问题 |
4.1.3 目标群体对政策认识不足 |
4.1.4 政策环境存在障碍 |
4.2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政策本身的缺陷 |
4.2.2 执行主体的复杂性 |
4.2.3 目标群体的特殊性 |
4.2.4 政策环境的限制 |
第5章 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完善对策 |
5.1 国内外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的经验和启示 |
5.1.1 美国DaVita公司 |
5.1.2 德国费森尤斯集团 |
5.1.3 山东威高集团 |
5.1.4 启示 |
5.2 完善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的对策 |
5.2.1 理想化政策视角下政策优化对策 |
5.2.2 执行主体视角下执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措施 |
5.2.3 目标群体视角下社区血液透析中心自身建设措施 |
5.2.4 政策环境视角下社会保障机制完善措施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透析患者对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认知及接受状况调査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框架(对象:扬州市社区血液透析中心监管人员) |
附录三 访谈框架(对象:扬州市社区血液透析中心负责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关于分级诊疗的研究 |
1.5.2 关于社区首诊的研究 |
1.5.3 关于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研究 |
1.5.4 关于医疗服务质量及就医满意度的研究 |
1.6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分级诊疗 |
2.1.2 医疗卫生服务 |
2.1.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服务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
2.2.2 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理论 |
第三章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研究 |
3.1 分级诊疗及基层首诊相关政策梳理 |
3.1.1 政策回顾 |
3.1.2 政策解读 |
3.1.3 总结与评价 |
3.2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分析 |
3.2.1 “过滤网”作用 |
3.2.2 “分类筛选器”作用 |
3.2.3 “兜底安全网”作用 |
3.3 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探索与实践 |
第四章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现状研究--以宝山区为例 |
4.1 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概况研究 |
4.1.1 案例选取原因分析 |
4.1.2 基本情况分析 |
4.1.3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情况分析 |
4.2 分级诊疗视角下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问题研究 |
4.2.1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效果不佳 |
4.2.2 政府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
4.2.3 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4.2.4 医疗环境和设备存在短板 |
4.2.5 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首诊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5.1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首诊意愿影响因素层次结构分析 |
5.1.1 解析结构模型简介 |
5.1.2 构建模型 |
5.1.3 模型结果分析 |
5.2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满意度研究 |
5.2.1 调查数据 |
5.2.2 构建SEM结构方程模型 |
5.2.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
6.1 国外经验 |
6.1.1 英国模式 |
6.1.2 德国模式 |
6.1.3 美国模式 |
6.2 国内经验 |
6.2.1 全科(家庭)医生工作室 |
6.2.2 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 |
6.2.3 以强基层为重点推进分级诊疗 |
6.3 国内外经验总结与启示 |
第七章 分级诊疗视角下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
7.1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强化顶层设计 |
7.1.1 提高政府对强基层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政府主导力度 |
7.1.2 把落实社区首诊作为推进分级诊疗的重点,提高双向转诊便利性 |
7.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资源下沉 |
7.2.1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建设,引进先进医疗设备 |
7.2.2 加快“智慧医疗”建设,破解资源下沉难题 |
7.3 着力优化能力素质,打造专业化队伍 |
7.3.1 提高待遇强化培训,全面优化队伍整体水平 |
7.3.2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意识 |
7.4 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增强居民信任 |
7.4.1 主动深入社区宣传,提升社区居民认同度及知晓率 |
7.4.2 以家庭医生签约为契机,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进社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相关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研究 ——以南京市X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相关核心概念和理论阐述 |
一、相关核心概念 |
(一)老年群体 |
(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
二、相关理论阐述 |
(一)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三)社会嵌入理论 |
第二章 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必要性 |
(一)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和体质的客观需要 |
(二)我国家庭养老向社区养老转变的趋势 |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
二、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可行性 |
(一)政府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
(二)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贴合度高 |
(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
第三章 南京市X社区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现状 |
一、X社区面向老年群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主体及供给方式 |
(一)各级政府进行政策规划统筹落实 |
(二)政府购买服务并进行规范化管理 |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作老年群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
二、X社区老年群体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
(一)老年群体对慢性病管理的需求 |
(二)老年群体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 |
(三)老年群体对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 |
三、X社区面向老年群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效果分析 |
(一)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频次 |
(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 |
(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 |
第四章 老年群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存在问题 |
一、政府支持力度偏弱 |
(一)财政拨款不足 |
(二)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控制不到位 |
(三)政策和法规支持的精确性不够 |
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主体单一 |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供给负担过重 |
(二)社会力量难以进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
三、公共卫生医疗队伍建设不力 |
(一)公共卫生人才储备有限 |
(二)公共卫生人员行业培训不足 |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意识欠佳 |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医护人员缺乏职业荣誉感 |
五、老年群体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接受度低 |
(一)老年群体传统就医思想根深蒂固 |
(二)老年群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认可度低 |
(三)社区公共卫生宣传不到位 |
第五章 老年群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路径 |
一、加快社区卫生立法和政策倾斜力度 |
(一)加快社区公共卫生立法进程 |
(二)多部门联合出台公共卫生服务精细化政策 |
(三)全方位资金保障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
(四)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 |
二、建立老年群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和实施机制 |
(一)建立独立的老年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机制 |
(二)完善老年群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机制 |
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 |
(一)多渠道引进人才,放宽人事政策 |
(二)加强已有公共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 |
四、着力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成效 |
(一)通过老年群体子女定向宣传来提升老年群体依从性 |
(二)通过健康教育提升老年群体对社区认可度 |
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会各界合作 |
(一)引入高校专业队伍 |
(二)引入商业健康管理力量 |
(三)引入志愿者团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400名老年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调查表 |
附录2 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访谈纪要 |
四、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服务状况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 郑文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研究 ——以T市G区为例[D]. 葛宇霄. 扬州大学, 2021(09)
- [3]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及配置公平性研究[D]. 余莉. 兰州大学, 2021(12)
- [4]国际视野下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其分级诊疗制度研究[D]. 李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比较研究[D]. 董晨雪. 苏州大学, 2020(03)
- [6]南京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吴丹.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7]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现状比较研究[D]. 王媚楠.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8]扬州市社区建设血液透析中心政策执行研究[D]. 徐骏. 扬州大学, 2020(05)
- [9]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 徐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研究 ——以南京市X社区为例[D]. 李一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