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货币中介目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总量,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滚动窗口检验
货币中介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高玉强,秦浩钦[1](2019)在《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分析——基于拔靴滚动窗口因果关系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2—2018年的季度数据,运用拔靴滚动窗口因果关系方法,实证检验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M2)在不同经济时期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在经济运行平稳时期,货币供应总量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流标准,而社会融资规模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可以与货币供应总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以货币供应总量为主、社会融资规模为补充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社会融资规模不仅可以在经济平稳运行时期作为货币供应总量的参考因素,也可以在经济处于下行时期作为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复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应依然坚持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建立包括社会融资规模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切实加大和提高金融支持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和效率;以社会融资规模为基础循序渐进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张新磊,马晓军,乔丹阳[2](2019)在《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调控效果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结构性政策工具的运用。本文基于我国2014年12月-2019年4月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对我国结构性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的调控效果进行评估。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常备借贷便利(SLF)是调控力度最强的结构性政策工具,但是延续效果不理想,调控力度较弱;而抵押补充贷款(PSL)和中期借贷便利(MLF)的调控稳定性较强、延续性较好;整体上,结构性工具对于数量型中介目标的调控作用好于对价格型指标的调控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华北金融》期刊2019年06期)
董钰杉[3](2019)在《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渗透和创新,互联网金融行业自2013年以来进入高速发展期,不断改变微观主体、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同时,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因素之一。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结合的方式,研究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影响。分别从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两个角度选取了能代表两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在此基础上,选取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实证,引入互联网金融指数成交规模、银行间七天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货币供给量等相关变量,选取2010年至2019年1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建模,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长短期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短期内加剧狭义货币供给量波动性,长期通过信用创造功能长期对广义货币供给量产生扩张效应,因此降低了货币供应量作为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同时短期内对利率传导渠道的稳定性产生负向冲击,但长期有利于利率市场化,因此对利率传导渠道产生正向影响,使利率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增强。创新之处在于对互联网金融代理指标的选取上,不再以第叁方支付等局部业态规模替代互联网金融行业规模以及时间跨度过小导致样本数量不充足的数据进行研究,而是选取互联网金融指数成交规模作为全面反映互联网金融业态的综合性指标。该指数由互联网金融行业海量数据整理分析编制而成,其历史成交规模能客观反映我国互联网金融整体行业规模。而且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包含了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井喷期,用以刻画互联网发展情况更为科学完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8)
曲丹阳[4](2019)在《中国的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体系逐渐由银行主导的体系结构向市场主导的体系结构转变,银行作为社会融资的主要方式发挥的作用持续下降,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金融工具和融资结构均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中国社会融资渠道及其结构的巨大变化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实施和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融资结构的发展,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日趋复杂,对于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和宏观审慎管理,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等传统中介目标已经难以有效的进行操作及管理,这使得货币政策调控更加困难。因此,考察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探索与与新时期经济市场形势相匹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关键问题,引起了决策部门的关注并在学术界掀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通过构建SVAR-H-SV模型和SVAR模型实证研究新增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利率等五个政策指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和相关性,研究比较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并与其他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指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对文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描述并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介绍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为社会融资规模及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依据,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动趋势进行简要说明,并从资产方和负债方论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理论上说明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否可行及能否进行有效货币政策调控。第叁部分对社会融资规模等五个货币政策指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文章从五个变量与宏观经济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角度出发,深入探究五个指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相关性。第四部分对社会融资规模等五个政策指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进行研究,通过建立SVAR模型,分别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两个角度对五个政策指标进行可控性评估。(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晖明,万建军[5](2019)在《金融创新、差异福利约束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基于普尔模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服从于经济发展目标要求,中央银行采用一定的货币政策手段作用于市场环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通过一定的中介目标选择加以传递。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约束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社会福利约束,二是国民经济中"相对不稳定部门"的表现。在美国学者普尔提出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差异化福利约束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机理。研究发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福利约束增强了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优势。如果货币当局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同时纳入福利约束,这将会对中介目标选择及货币政策操作范式产生影响。在权衡经济稳定与物价稳定之间,如果货币当局更偏好物价稳定,对通货膨胀的厌恶系数大于经济下行,那么利率中介目标的效果和优势会增强,而货币数量的边际效果和优势有所下降。研究还发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经济不稳定的因素逐渐从实体经济领域转移到金融领域。本文的结论有助于理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能够为推动当前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型提供新见解。(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郭云喜[6](2019)在《信息技术发展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广义货币M2越来越难以全面解释经济中的货币量,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受到挑战,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本文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成冲击,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前瞻性,应扩容流动性发行机构和金融资产种类,构建新的流动性总量指标体系。在新的流动性总量框架下,央行可通过创新资产工具和负债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本文来源于《金融与经济》期刊2019年03期)
王睿[7](2019)在《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介目标是衡量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它将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联系起来,因而每个国家央行都给予了中介目标选择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金融条件也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符合金融环境,面对这些变化,央行该如何抉择,本文通过分析中介目标的特性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对中介目标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杨云,仲伟周[8](2019)在《基于扩展普尔分析框架的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2008—2017年中国货币数据,在测算季度潜在产出、通胀、利率和通胀预期等指标波动值基础上,通过构建包括预期和总供给函数的普尔分析,比较了两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损失函数,以期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提供一个分析视角。研究发现:2008—2017年数量型规则虽优于价格型规则,损失函数大小较为接近,但依据金融市场发展状况,以2013年为节点,2013年后价格型目标的优势明显上升,损失函数数值之比由2008—2012年的0. 87大幅上升至1. 467。综合上述分析,认为价格型中介目标成本优势日益明显,更适合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实际,应积极推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型。(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9年01期)
李娇[9](2018)在《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合理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金融体系目前正朝着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融资规模的内容和结构也随之不断变化,本文旨在研究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合理性,简单介绍其定义,其次阐述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意义,最后分析现阶段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发展存在哪些阻碍及其提高方案。(本文来源于《经贸实践》期刊2018年22期)
李艳丽[10](2018)在《价格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向国债收益率曲线传导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分解,本文分析了价格型中介目标(以R007为代表)向国债收益率曲线传导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总体来看, R007向长期收益率具备一定传导效率,但传导效率还不高。分解来看, R007向国债收益率传导的主要渠道是信号渠道,在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上传导相对较弱。短期利率波动过高会直接提高长期国债期限溢价,同时制约价格型中介目标在信号渠道和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上向长期收益率的传导。在M2高企的货币政策环境中,价格型中介目标很难影响长期收益率,尤其是无法影响其期限溢价部分。(本文来源于《国际金融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货币中介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结构性政策工具的运用。本文基于我国2014年12月-2019年4月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对我国结构性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的调控效果进行评估。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常备借贷便利(SLF)是调控力度最强的结构性政策工具,但是延续效果不理想,调控力度较弱;而抵押补充贷款(PSL)和中期借贷便利(MLF)的调控稳定性较强、延续性较好;整体上,结构性工具对于数量型中介目标的调控作用好于对价格型指标的调控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相关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货币中介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1].高玉强,秦浩钦.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分析——基于拔靴滚动窗口因果关系检验[J].重庆社会科学.2019
[2].张新磊,马晓军,乔丹阳.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调控效果的实证检验[J].华北金融.2019
[3].董钰杉.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影响[D].山东大学.2019
[4].曲丹阳.中国的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D].吉林大学.2019
[5].张晖明,万建军.金融创新、差异福利约束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基于普尔模型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9
[6].郭云喜.信息技术发展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与优化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9
[7].王睿.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知识经济.2019
[8].杨云,仲伟周.基于扩展普尔分析框架的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J].经济经纬.2019
[9].李娇.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合理性研究[J].经贸实践.2018
[10].李艳丽.价格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向国债收益率曲线传导有效性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