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派论文-宋佳,傅延龄

伤寒学派论文-宋佳,傅延龄

导读:本文包含了伤寒学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刘渡舟,伤寒学派,伤寒论,文献研究

伤寒学派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傅延龄[1](2019)在《刘渡舟教授对伤寒学派若干问题的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整理了刘渡舟先生对伤寒学派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包括对六经本质的认识,对"方证相对论"的认识,以及对《伤寒论》条文组合的认识,这些真知卓识对推动当代伤寒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部中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杨文喆,张再良[2](2019)在《绍兴伤寒学派与《通俗伤寒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越医在漫长的求索过程中,形成了几大不同凡响的流派,其中“绍兴伤寒学派”是越医文化的代表。浙江地处江南沿海,天暖地湿,人多嗜食酒茶,故凡伤寒恒多挟湿,论治不论汗法与和法均贯穿芳化中佐以淡渗,防其停湿聚痰,与其他伤寒及温病学派明显不同。绍兴伤寒学派因而有其因(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报》期刊2019-08-09)

宁百乐,罗丁,周登威[3](2018)在《近代岭南伤寒学派的发展概要与学术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岭南伤寒学派是伤寒特色学科与岭南地域医学结合所形成的一门专属学科,是岭南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代岭南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虽然发轫晚,但起步高,成就斐然。此得于岭南伤寒医家对于《伤寒论》的研究,跨越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与辨证论治派,不自限于一系一派,而是尽百家之美、取至高之境,而开独创之域的开放包容精神。在临证中,突破地域限制,在岭南大胆使用经方,敢于以经方诊疗瘟疫。发扬经典精华,发展中医临证。充分体现了岭南注重医疗实践的有效性与真实性的优良传统,为岭南伤寒学的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陈永灿,马凤岐,白钰[4](2018)在《守正出新的浙江伤寒学派》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派中医"中的伤寒学派,以《伤寒论》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其经历了孕育、成长、兴盛几个发展阶段,大大提高了中医学的临证水平,其发展史是浙江中医学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派的代表医家有宋代的朱肱,明代的陶华,清代的柯琴和徐彬。文章通过阅读和研究四位医家的相关着作,对伤寒学派的学术特点做了探析,主要分为六个方面:旨遵《内经》,以经解义;法宗六经,合以八纲;立足伤寒,兼论温病;意承仲景,别有发挥;诊病识证,尤重脉诊;依经制方,方外有方。(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马凤岐,陈永灿[5](2017)在《伤寒学派》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派中医”中的伤寒学派,以《伤寒论》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其经历了孕育、成长、兴盛几个发展阶段,大大提高了中医学的临证水平,其发展史是浙江中医学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医家对《伤寒论》进行探讨研究颇多,主要始于宋代,代表人物有宋代吴兴(今浙江湖州)(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7-11-15)

周登威,徐志伟[6](2017)在《从《伤寒论崇正编》看黎庇留对明清伤寒学派的继承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伤寒论崇正编》是岭南医学中伤寒学派的代表着作。通过对《伤寒论崇正编》的整理、发掘,探寻岭南伤寒名家黎庇留对明清伤寒学派的继承与研究。黎庇留跨越各伤寒学派,不自限于一系一派,兼收并蓄,注重从实际临证中阐释张仲景心法。开岭南《伤寒论》实践研究之风,其"览百家,评诸注得失,抉其微,撷其华""以书勘证,以证勘书"的写作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在岭南大胆使用经方的精神,暗合岭南医学重视实践、善于总结归纳、由博返约的实用特色,为岭南医学的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办公室[7](2017)在《传往圣绝学 开岐黄新篇》一文中研究指出治伤寒,用经方,妙用药,精临证。经典是中医的灵魂,临床为中医的根本。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具有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善用经方,不弃时方,古今接轨,经时结合,创制新方,临床擅于治疗肝胆病、脾胃病、肾(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7-01-16)

丁伟康[8](2016)在《错简派对建国前岭南伤寒学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错简重订派是明清时期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派之一,该学派对《伤寒论》排序产生了重大疑问,认为王叔和曲解了仲圣的原意。经过方有执、喻嘉言等人的苦心研究写出了代表性着作,这为研究《伤寒论》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岭南伤寒学派成熟于明清时期,内地医学的发展为岭南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不断输入岭南地区,其中就有伤寒错简重订派。岭南伤寒医家临床经验丰富,运用经方治病效如桴鼓已得社会公允。但系统总结岭南伤寒医家学术思想的文献较少,错简重订派作为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术流派也鲜有论文报道。所以,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错简派的学术思想找到与岭南伤寒学派之间的相通性以及错简派对岭南伤寒大家学术上的影响程度。同时,岭南伤寒派医家作为地方性伤寒流派的杰出代表分析其学术特点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之一。最后通过医案解析岭南伤寒医家的临床经验,为现代中医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集到岭南伤寒医家着作6部、医案74则,错简重订派代表着作2部;同时通过网络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其次通过分析归类、传统阐释、对比研究等方法总结出各医家的学术思想以及找出当今学者的研究重点,厘清错简重订派的对岭南伤寒的影响以及岭南伤寒的学术成就。最后用EXCEL对医案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分析岭南伤寒代表医家对经方的使用规律和用药特点。成果:论文分为四个章,第一章主要介绍错简重订派的代表人物方有执、喻嘉言的文献研究,并对此进行文献归纳。第二章主要介绍岭南伤寒学的发展概况及国内学者对岭南伤寒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第叁章主要介绍错简重订派对岭南伤寒学医家的影响以及岭南伤寒派医家医着的学术特点。第四章主要介绍74则岭南伤寒派医家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的医案,分析他们的辨证技巧和用方用药特点。结论:错简重订派提出的“叁纲鼎立”学说以及《伤寒论》错简理论是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史料;岭南伤寒学具有一定的历史,且与其它中医学科产生交叉发展,为岭南地区的卫生保健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岭南伤寒派医家非常重视中医理论的发展,在本论文所罗列的医家医着中多次提到错简派的学术观点,有赞成也有反对,同时笔者也归纳出各岭南伤寒医家的学术思想;从74则富有代表性的岭南伤寒派医家的医案中分析得出上述医家善用温热方剂治疗大病,按目前中医内科学的分类范畴,上述医家治疗中医内科脾胃病和中医内科心脑血管疾病占多数,但其他内科病种、妇科、外科、儿科也均有涉及,并且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01)

夏晨[9](2013)在《论伤寒学派的创新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伤寒学派源远流长,有一代宗师从大处突破,旗帜高扬,又有无数伤寒家前赴后继,从各处不断深化、发展、彰显闪光点,其始则同,其终则异,由《伤寒论》而为伤寒学派,势在必然。(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3年03期)

谢娟,何秉儒[10](2012)在《江西姚氏伤寒学派的学术思想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姚氏一族的着作及其学术思想鲜少未发表于学术界上,乃因姚氏对中医理论的钻研,达到了"欲求圣解"的程度,姚荷生批注研究《伤寒论》数十年载,几易其稿,必求理论与临床互为参照证实才能落笔定案,自2006年江西中医学院成立了姚荷生研究室,由姚梅龄教授领衔,致力研究发表姚荷生的诸多遗稿后,才能管窥姚氏伤寒学派的雏形。(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术流派菁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2-09-22)

伤寒学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越医在漫长的求索过程中,形成了几大不同凡响的流派,其中“绍兴伤寒学派”是越医文化的代表。浙江地处江南沿海,天暖地湿,人多嗜食酒茶,故凡伤寒恒多挟湿,论治不论汗法与和法均贯穿芳化中佐以淡渗,防其停湿聚痰,与其他伤寒及温病学派明显不同。绍兴伤寒学派因而有其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伤寒学派论文参考文献

[1].宋佳,傅延龄.刘渡舟教授对伤寒学派若干问题的再认识[J].西部中医药.2019

[2].杨文喆,张再良.绍兴伤寒学派与《通俗伤寒论》[N].上海中医药报.2019

[3].宁百乐,罗丁,周登威.近代岭南伤寒学派的发展概要与学术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4].陈永灿,马凤岐,白钰.守正出新的浙江伤寒学派[J].浙江中医杂志.2018

[5].马凤岐,陈永灿.伤寒学派[N].中国中医药报.2017

[6].周登威,徐志伟.从《伤寒论崇正编》看黎庇留对明清伤寒学派的继承与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办公室.传往圣绝学开岐黄新篇[N].中国中医药报.2017

[8].丁伟康.错简派对建国前岭南伤寒学派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9].夏晨.论伤寒学派的创新特色[J].河南中医.2013

[10].谢娟,何秉儒.江西姚氏伤寒学派的学术思想简析[C].中医学术流派菁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2012

标签:;  ;  ;  ;  

伤寒学派论文-宋佳,傅延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