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的最佳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赵捷[1](2021)在《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R区为例》文中认为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人都要投入终身学习中才能在信息更新加快、科技发展迅速、网络互联互通的时代实现个人的生存和不断的发展。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引领者,更需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本研究选取太原市R区三所小学的部分教师作为调查样本,将问卷法和访谈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现状开展实证调查,了解目前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找寻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深究造成问题的原因,为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第一,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必要性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适应小学生知识结构与心理特征的变化的必然要求。可行性体现为以下三方面: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战略需求,小学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和“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第二,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培养的现状调查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一是培养目的为“学习型教师”,教师的外部动机为主导性动机;二是培养内容十分丰富,指导教学实践的内容收获最大;三是培养方式多种多样,以组织集体学习、观摩研讨为主;四是重视掌握基本学习方法,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五是注重精神奖励,以撰写学习心得评价教师终身学习的效果;六是强调开发学习资源,校园文化中渗透终身学习理念。第三,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培养目的不够明确,内部学习动机不足;二是培养内容拓展不够,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三是培养方式偏重讲授,方法应用水平较低;四是激励评价缺乏科学,积极性实效性不强;五是培养环境仍需改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第四,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一是终身学习意识薄弱,轻视求知趋于功利;二是理论脱离教学实践,忽视教师层次差异;三是模式固化创造力弱,学习方法欠缺灵活;四是激励机制形式单一,评价未能发挥成效;五是场所受限资源短缺,理念错位监管缺位;六是法律保障支撑不足,制度体系亟需完善。第五,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解决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二是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三是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陈思文[2](2021)在《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在不断进步,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走到今天,其目标早已不是对学习者进行最基础性的教育,未来的教育要满足学习者生命全过程的学习需求,帮助学习者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在未来随着科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教育理念将发生更多的转变,需要满足人一生的发展需求。未来的学校也不是当今这样传统的、物理的学习空间,而是超越了物理界限,将家庭和社区包含在一个超越学校围墙的连续体中。在以后,提升自身学历以便更好就业的学习目的不再是主流,很多人学习的目的将变为自己的兴趣与需求,学习不再是一个主要用于就业的手段,而发展成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提高自身素养为目的去进行的活动。本文将面向未来的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改革的需求趋势分为三大方面:即正规学习实施制度的需求、非正规学习实施制度的需求以及非正式学习实施制度的需求。本文对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改革的需求进行了预测,从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三大部分展开了论述。正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包含课程研发实施制度、教学实施制度、科研学习实施制度以及技能培养学习实施制度。非正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包含家庭学习实施制度改革、社会学习实施制度改革、社区学习实施制度改革、继续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老年学习实施制度改革以及课外辅导机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非正式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包含健全服务于非正式学习的认证制度、建立网络智能媒体学习实施制度、建立纸媒与“互联网+”融合的学习实施制度以及完善科普场馆教育职能的学习实施制度。本研究有助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面向未来全民终身学习需求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与发展提供建议。
任戈[3](2021)在《多元治理视角下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研究 ——基于上海市J区老年大学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问题正逐步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上海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上海的老年教育虽然在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规模不断壮大,但是与新时代老年人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日渐增长的老年群体规模尚难以匹配。本研究运用多元治理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积极老龄化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存在:专项配套政策法规不健全、监督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老年教育供给方式单一,极度依赖政府投资、老年大学(学校)办学能力有限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相关部门权责不清、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力度不够、老年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针对上海老年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原因,研究认为首先要完善上海市老年教育政策法规与评估体系;其次要健全上海市老年教育政策执行保障体系;再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拓多元主体参与;最后要提升上海老年教育办学规模与质量。
冯琳[4](2020)在《“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文中提出美国高校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始于19世纪初期,走在世界的前列。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等将高等教育推向成人教育的前沿。“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许多高校相继将成人教育置于重要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使命之一。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所彰显的主要功能不同,均对当时社会及成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探析“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探求其功能的演进规律和特征,剖析影响功能发挥的因素,对于明确当下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推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在追溯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历史的基础上,本论文围绕“功能演进”这一主线,将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针对主要功能是什么、演进动因、主要表现和价值意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9世纪初期至“二战”之前,除高校教师偶尔为民众开设的讲座、课程以外,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以及初级学院运动是美国高校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的早期实践,具有“社会福利”性质,表现并发挥促进工农业、社区和个人发展的功能。在理论研究方面,桑代克通过科学实验证明成人能够学习,林德曼对成人教育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实践和理论使得成人教育成为可能,并为“二战”后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战”爆发至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受战争、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以及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影响,美国高校成人教育主要表现并发挥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功能。高校在战时积极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为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以及开展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对于满足战时国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维护战后国家社会稳定和提高国际地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在社会环境、《成人教育法》等相关法案及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得到发展,彰显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这一时期,社区学院获得快速发展并促进了成人职业发展,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以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同时对各类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为解决距离问题,方便在职成人学习,高校采用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并创新教育模式,开展针对性教育。促进成人职业发展的功能对促进不同水平成人职业发展、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以及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必要的人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在社会环境变化、《终身学习法》等相关法案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以及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彰显促进成人终身学习的功能。这一时期,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高校融合多元教育领域以及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使成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扩大、满足了成人多元学习需求以及推进了美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对“功能演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尝试探讨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启示。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从服务国家与社会至强调个体价值,具有阶段边界的模糊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功能作用的实用性等特征。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要想发挥自身功能,需要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成人教育功能观;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性与特色;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张淑清[5](2020)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所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是自治区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人才招聘工作,把好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的入口质量关,能够助力内蒙古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人才招聘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的需求和现状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招聘工作提供依据。通过结合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模式,指出广播电视大学教师需具备的五大职业素养,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专兼职教师结构五个方面对内蒙电大在职教职工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人才招聘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详细统计分析了 2016年以来招聘录用人员情况,归纳出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中存在人力资源规划粗糙、招聘信息不对称、招聘方式有局限、考评方法单一、招聘评估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人力资源规划认识、招聘和应聘的针对性、招聘人员业务水平及内蒙电大对人才吸引力四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的对策建议,包括制定好人力资源规划,做好招聘信息宣传,扩展人才招聘渠道,完善考评方法和内容,完善招聘后期的评估工作,提高招聘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内蒙电大对人才的吸引力七个方面,进而推动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人才招聘工作良性发展。
孙丹宇[6](2020)在《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飞速发展,国家、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人民群众对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随之日益增长。随着数字时代到来,远程教育开放灵活、便捷高效等优势愈加凸显,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我国不断推进远程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方兴未艾。近年来,随着远程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质量成为各远程教育机构竞争的核心领域,各机构开始注重教学交互质量的提升,以提高教育服务客户的满意度,为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而一味重视教学交互的质量,忽视了其他教育质量要素,致使远程教育机构出现了招生不规范、政策措施缺失和重教学轻科研等各种问题,不利于远程教育的发展。及时对远程教育机构教育质量的各组成要素进行考量,确保各要素全面发展,是保障远程教育质量、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本文试图构建有效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及时发现教育质量问题提供途径,进而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先以Cipp理论模型为指导,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分别对远程教育质量现状进行调查,再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识别远程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要素,详细解析评价内容的组成要素——战略及管理、专业与课程设计、教学交互、学习者支持、教职工支持、科研与服务、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远程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选取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并加入针对当下问题设置的指标形成指标体系;邀请专家对指标体系进行两轮预调研,确定评价指标。为验证构建的评价指标的有效性,邀请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对构建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的因子分析,验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并根据现状问题和构建指标过程的发现对提升远程教育质量提出建议。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与构建的指标体系大体一致,证明本文所构建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凭构建的体系为依据,及时发现并改善问题,进而提高远程教育质量。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不仅可用于对远程教育机构的自评,同样适用于机构间的比较,来发现漏洞和不足,依据评价结果进行优化改进,使远程教育朝着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全面发展,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
胡雅旎[7](2020)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后大众阶段就学形态结构优化研究 ——以美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后大众阶段,如何使高等教育顺利地从后大众阶段过渡到终身学习阶段已备受关注。就学形态结构作为高等教育能否顺利过渡到终身学习阶段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分配“横向扩大”与“纵向延长”在高等教育入学中的占比关系,更是这一过程的重点和关键。优化高等教育就学形态结构的核心是“纵向延长”的扩大。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顺利融入到终身学习阶段,其中信息技术在扩大“纵向延长”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对美国利用信息技术扩大“纵向延长”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将对我国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纵向延长”比例的增加有参考意义。基于此,以信息技术和后大众阶段就学形态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美国后大众阶段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就学形态结构的动因、探索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收获了重要启示。由此提出了我国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后大众阶段就学形态结构的一些思考,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美国高等教育在向后大众阶段过渡过程中遭遇发展窘境。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惯性以及美国后大众阶段面临的新问题,美国高等教育出现了高等教育结构性超载、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传统高等教育形式单一等发展瓶颈。第二,美国为了加速扩大“纵向延长”,在信息技术的利用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创办多样远程教育组织形式,扩大成人学生的学习机会;调整远程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增加成人学生的学习选择;改革远程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成人学生的学习成效。第三,美国的经验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启示。已有学校系统仍应处于远程高等教育网络的中心位置,政府应注重通过发展远程高等教育切实推进终身学习,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应与技术更新同步,实施远程高等教育应注重加强与学习者的情感联系。第四,我国后大众阶段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就学形态结构的思路。其一,我国亟需对就学形态结构进行优化,努力扩大“纵向延长”,这既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重心转移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向后大众阶段转型、将高等学校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其二,信息技术的利用是优化就学形态结构的必然选择,可以此扩大民众参与高等教育的渠道,有效满足个性化的受教育需求,促进高等教育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其三,应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知识传播方式,扩大成人学生潜在学习机会;重塑教学系统,适应成人学生学习特点;创新高等教育机构办学类型,方便成人学生灵活就学。
张艳超[8](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杨亚玉[9](2019)在《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个案研究 ——以N老年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多样化,老年人在一个家庭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更加严峻的是,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5%左右,而超过老年人口半数的“空巢老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群体。由此看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现阶段乃至21世纪的重要国情。因此,如何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当前,老年大学的迅速兴起为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平台。然而,从目前老年人学习需求满足的状况而言,老年大学教育供给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匹配为问题核心,基于质的研究方法论,以个案研究为具体研究方法,选取较具代表性的N老年大学为研究个案,探求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现状,挖掘影响供求匹配的因素,从而探索两者匹配的策略,建立老年大学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匹配框架,实现供求匹配,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本研究分为理论基础、方法设计、结果分析和策略探讨四部分。从理论基础分析看,本研究利用供求匹配理论即供求均衡理论来探讨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关系,建立两者匹配的理论框架,可以很好地解释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匹配的程度,为分析老年大学教育供给程度以及老年人学习需求的满足状况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从研究方法设计看,个案研究本身是趋向实践和行动的研究,是对生活资料的深度调查。为此,通过个案研究,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N老年大学,运用具体的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辅以观察、实物资料搜集等方式,通过资料分析、文本转录,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基础。从资料结果分析看,研究发现包含三个层面:一是老年人学习需求对与老年大学的教育供给满意度一般,存在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不符的现象;二是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存在数量失衡、质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三是影响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不匹配的因素,主要有政策供给、经费支持、学校自身、资源整合以及老年人自身特质这几个方面。从策略探讨看,要实现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首先,从政府层面,应制定合理保障政策,发挥公共治理功能。主要从公共政策引领、政府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政府部门机构协调入手。其次,从学校层面,应发挥自我驱动力,提升老年大学供给。老年大学应转变传统教育供给模式,跳出悲观思维,完善课程体系,利用互联网建设虚拟校园,弥补供给不足。再次,从社会层面,整合外部资源,加强与普通高校、社区合作以及将老年人作为人力资本建设老年志愿者团队。最后,从老年人自身层面,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参与度。
崔有波[10](2019)在《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可能会引发一轮教育革命,教育和学习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活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到来,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到来,知识传播更为便利;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推动了规模化教学的发展,教育普及才真正得以推进。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网络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体制与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生态被重塑,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不断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基础性需求。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需要提高,教育公平问题需要解决,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激活,而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全民、终身、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既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教育冲突理论等理念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理清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演变,探究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进展,分析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辩证分析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导论部分首先解释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并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这一话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对网络教育、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概念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互联网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教育冲突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中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古代中西方都未能实现。现代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多个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求知欲望大增,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然之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兴起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教育生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经历了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教学内容经历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教学从同时空性转变为超时空性,从年级年限制转变为无年级年限制;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学目的也从培养人才转变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互联网的内在特性与功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助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助推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推动社会创新。同时,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加剧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其次,“信息超载”现象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再次,“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盛行会降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并助长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另外,“网络依赖”会助长学习者的学习惰性,抑制社会成员的原创能力,并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最后,“网络失范”现象的频发可能会加剧网络不良信息和消极网络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误导。因此,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营造公平、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打破网络壁垒、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规和发展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不断革新网络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监管,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提高网络教学的规范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二、现代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的最佳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的最佳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R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1.2.1 终身学习能力研究 |
1.2.2 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研究 |
1.2.3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2.1.1 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2.1.2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
2.1.3 适应小学生知识结构与心理特征变化的必然要求 |
2.2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
2.2.1 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战略需求 |
2.2.2 小学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
2.2.3 “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
第三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3.1 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调查结果分析 |
3.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2 培养目的和态度分析 |
3.1.3 培养内容分析 |
3.1.4 培养方式分析 |
3.1.5 培养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分析 |
3.1.6 培养的激励和评价分析 |
3.1.7 培养环境分析 |
3.1.8 培养的困难和影响因素分析 |
3.2 调查结论 |
3.2.1 培养目的为“学习型教师”,教师的外部动机为主导性动机 |
3.2.2 培养内容十分丰富,指导教学实践的内容收获最大 |
3.2.3 培养方式多种多样,以组织集体学习、观摩研讨为主 |
3.2.4 重视掌握基本学习方法,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 |
3.2.5 注重精神奖励,以撰写学习心得评价教师终身学习的效果 |
3.2.6 强调开发学习资源,校园文化中渗透终身学习理念 |
第四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4.1 培养目的不够明确,内部学习动机不足 |
4.2 培养内容拓展不够,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
4.3 培养方式偏重讲授,方法应用水平较低 |
4.4 激励评价缺乏科学,积极性实效性不强 |
4.5 培养环境仍需改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
第五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5.1 终身学习意识薄弱,轻视求知趋于功利 |
5.2 理论脱离教学实践,忽视教师层次差异 |
5.3 模式固化创造力弱,学习方法欠缺灵活 |
5.4 激励机制形式单一,评价未能发挥成效 |
5.5 场所受限资源短缺,理念错位监管缺位 |
5.6 法律保障支撑不足,制度体系亟需完善 |
第六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6.1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
6.1.1 强化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
6.1.2 完善终身学习规划,灵活应用学习方法 |
6.1.3 调整个人良好心态,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
6.2 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
6.2.1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转变理念加强监管 |
6.2.2 适应层次发展需求,全面促进实际工作 |
6.2.3 开拓创新更新模式,扩大参与加强互动 |
6.2.4 多元优化激励机制,健全发展评价体系 |
6.3 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
6.3.1 加快终身学习立法,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
6.3.2 实施学分银行制度,推进学习成果认证 |
6.3.3 搭建终身学习平台,畅通人才成长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访谈提纲(校领导) |
附录三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访谈提纲(教师)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正规学习实施制度发展的文献综述 |
(二)关于非正规学习实施制度发展的文献综述 |
(三)关于非正式学习实施制度发展的文献综述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未来全民学习实施制度改革的理论构建 |
一、概念界定 |
(一)终身学习的概念 |
(二)终身学习实施制度的概念 |
二、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理论分析框架 |
(一)理论基础 |
(二)事实基础 |
(三)理论构建 |
第三章 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需求预测 |
一、问卷设计调查与检验 |
(一)问卷研制 |
(二)问卷抽样调查情况 |
(三)问卷信效度检验 |
二、学习实施制度改革需求预测 |
(一)正规学习实施制度需求预测 |
(二)非正规学习实施制度需求预测 |
(三)非正式学习实施制度需求预测 |
第四章 正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
一、课程研发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
(一)建立推动学习方式更加数字化的课程研发实施制度 |
(二)建立促使学习内容更加个性化的课程研发实施制度 |
(三)建立支持学习环境开放化课程研发实施制度 |
二、教学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
(一)完善有助于教学方式信息化的学习实施制度 |
(二)建立推动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学习实施制度 |
(三)建立促进教学方式弹性化的学习实施制度 |
(四)建立支持教学内容智能化的学习实施制度 |
三、科研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
(一)创新校级科研机构科教融合的学习实施制度 |
(二)建立国际科研交流互通的学习实施制度 |
四、技能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
(一)中职技能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
(二)高职技能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
第五章 非正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
一、家庭学习实施制度改革 |
(一)建立培养创造性的家庭学习实施制度 |
(二)建立家长职称化的家庭学习实施制度 |
(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作的学习实施制度 |
二、社会学习实施制度改革 |
(一)建立发展导向的社会学习实施制度 |
(二)建立学习内容多元化的社会学习实施制度 |
(三)建立学习方式数字化的社会学习实施制度 |
三、社区学习实施制度改革 |
(一)建立学习内容高品质的社区学习实施制度 |
(二)建立主体差别化的社区学习实施制度 |
(三)建立方式数字化的社区学习资实施制度 |
四、继续学习实施制度改革 |
(一)建立人才培养科学化的学习实施制度 |
(二)建立平台信息化的继续学习实施制度 |
五、老年学习实施制度改革 |
(一)建立学习模式多元化的老年学习实施制度 |
(二)建立学习途径信息化的老年学习实施制度 |
(三)建立养学结合的老年学习实施制度 |
(四)建立规范的老年学习评价制度 |
六、课外辅导机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 |
(一)建立辅导机构个性化培养的学习实施制度 |
(二)建立辅导机构未来在线学习实施制度 |
(三)建立辅导机构移动APP学习实施制度 |
第六章 非正式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
一、健全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
二、建立媒介更加智能化的学习实施制度 |
(一)完善微信线上远程学习实施制度 |
(二)建立微博共享学习空间的学习实施制度 |
(三)建立影视学习平台智能化学习实施制度 |
三、建立纸媒与“互联网+”融合的学习实施制度 |
四、完善科普场馆教育职能的学习实施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多元治理视角下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研究 ——基于上海市J区老年大学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老年人 |
2.1.2 老年教育 |
2.1.3 老年大学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多元治理理论 |
2.2.2 终身教育理论 |
2.2.3 积极老龄化理论 |
3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及老年教育发展情况分析 |
3.1 上海市老龄化现状分析 |
3.2 上海市老年教育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
3.2.1 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历程分析 |
3.2.2 上海市老年教育政策沿革分析 |
3.2.3 上海市老年教育现状分析 |
4 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调研分析 |
4.1 调研对象和调研方式 |
4.2 上海市J区老年大学学员调研分析 |
4.2.1 上海市J区老年大学学员样本基本情况简介 |
4.2.2 上海市J区老年大学学员老年教育参与情况及满意度调研分析 |
4.2.3 上海市J区老年大学学员老年教育需求情况调研分析 |
4.3 上海市J区老年大学老年教育从业人员调研分析 |
4.3.1 上海市J区老年大学老年教育从业人员样本基本情况简介 |
4.3.2 上海市J区老年大学老年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满意度调研分析 |
4.4 上海市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调研分析 |
4.4.1 上海市老年人样本基本情况简介 |
4.4.2 上海市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情况调研分析 |
5 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的存在问题 |
5.1.1 专项配套政策法规不健全 |
5.1.2 监督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 |
5.1.3 老年教育供给方式单一,极度依赖政府投资 |
5.1.4 老年大学(学校)办学能力有限 |
5.2 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
5.2.2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相关部门权责不清 |
5.2.3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力度不够 |
5.2.4 老年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 |
6 国内外老年教育发展经验借鉴 |
6.1 天津市老年教育发展经验 |
6.2 纽约市老年教育发展经验 |
6.3 东京市老年教育发展经验 |
6.4 对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借鉴 |
7 推动上海老年教育发展的对策 |
7.1 完善上海市老年教育政策法规与评估体系 |
7.1.1 出台上海市地方性老年教育法规 |
7.1.2 细化上海市老年教育政策 |
7.1.3 完善老年教育政策评估体系 |
7.2 健全上海市老年教育政策执行保障体系 |
7.2.1 提高对老年教育政策的认同 |
7.2.2 提升相关部门的政策执行效能 |
7.2.3 建立立体的老年教育监督与绩效评估机制 |
7.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拓多元主体参与 |
7.3.1 促进上海高等院校参与,实现资源共享 |
7.3.2 拓宽资源募集渠道,促进民办老年大学办学 |
7.3.3 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参与,促进上海市老年教育与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融合 |
7.4 提升上海老年教育办学规模与质量 |
7.4.1 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授课内容 |
7.4.2 推动上海老年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
7.4.3 加强上海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问提纲(老年学员) |
附录2 访问提纲(老年教育从业人员) |
附录3 访问提纲(老年人) |
附录4 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调查问卷(老年学员) |
附录5 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调查问卷(老年教育从业人员) |
附录6 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调查问卷(老年人) |
致谢 |
(4)“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溯源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实践的积累 |
一、教育对象向成人拓展:赠地学院运动 |
二、形式制度化探索:大学推广运动 |
三、新生力量的出现:初级学院运动 |
第二节 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的探索 |
一、桑代克——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科学基础的奠基者 |
二、林德曼——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二战”爆发到20世纪50年代末) |
第一节 主要功能突显的动因 |
一、“二战”期间国家对各方人才的迫切需要 |
二、战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
三、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与促进作用 |
第二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战时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 |
二、为战后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 |
三、开展公民教育、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 |
第三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满足战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 |
二、维护和推动战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初)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社会环境对成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与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成人职业发展的促进 |
二、培养企业员工与各类专业人员 |
三、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的运用及教育方式创新 |
第三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促进不同水平成人的职业发展 |
二、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 |
三、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必要的人力资源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至今)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后工业社会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 |
二、融合多元教育领域 |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
第三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推进成人教育机会的扩大化 |
二、满足成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
三、推进美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省思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 |
一、从服务国家与社会到强调个体价值 |
二、阶段边界的模糊性 |
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
四、功能作用的实用性 |
五、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与高校成人教育发展之间的平衡性 |
第二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
一、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 |
二、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高校成人教育功能观 |
三、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与特色 |
四、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增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广播电视大学 |
2.1.2 高校人力资源 |
2.1.3 高校人才招聘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人职匹配理论 |
3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需求及现状 |
3.1 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模式 |
3.2 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的职业素养 |
3.3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概况 |
3.4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现状及问题 |
3.4.1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现状 |
3.4.2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
4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现状 |
4.1.1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公开招聘工作的一般流程 |
4.1.2 2016年以来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招聘录用人员情况分析 |
4.2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人力资源规划粗糙 |
4.2.2 招聘信息不对称 |
4.2.3 招聘方式有局限性 |
4.2.4 考评方法单一考核面窄 |
4.2.5 招聘后期的评估工作不到位 |
5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不到位 |
5.2 招聘和应聘缺乏针对性 |
5.3 招聘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升 |
5.4 内蒙电大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
6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的对策建议 |
6.1 制定好人力资源规划 |
6.1.1 增强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 |
6.1.2 明确用人部门和人事部门的职责 |
6.1.3 合理设置岗位招聘条件 |
6.2 做好招聘信息宣传 |
6.2.1 扩展招聘信息的宣传渠道 |
6.2.2 提高招聘信息的针对性 |
6.3 扩展人才招聘渠道 |
6.3.1 拓展招聘方式 |
6.3.2 招聘校外兼职教师 |
6.3.3 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
6.4 完善考评方法和内容 |
6.4.1 丰富考评方法拓宽考核面 |
6.4.2 优化综合成绩构成 |
6.5 完善招聘后期的评估工作 |
6.5.1 加强对录用人员岗位匹配度的评估 |
6.5.2 加强对招聘工作各个环节的评估 |
6.6 提高招聘人员的专业素质 |
6.7 加强内蒙电大对人才的吸引力 |
6.7.1 加强电大的内涵建设 |
6.7.2 保障人才的物质待遇 |
6.7.3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远程教育理论基础研究 |
1.3.2 关于远程教育质量及质量标准研究 |
1.3.3 关于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研究 |
1.3.4 关于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远程教育 |
2.1.2 远程教育质量 |
2.1.3 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
2.2 相关理论 |
2.2.1 系统论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3 Cipp理论 |
第三章 远程教育质量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远程教育质量调研方案的设计 |
3.2 远程教育质量教师调研 |
3.2.1 访谈研究设计 |
3.2.2 调研的基本情况 |
3.2.3 调研的结果分析 |
3.3 远程教育质量学生调研 |
3.3.1 问卷研究设计 |
3.3.2 调研的基本情况 |
3.3.3 当下远程教育质量问题分析 |
3.4 远程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
第四章 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远程教育质量评价内容要素 |
4.1.1 国内外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框架内容要素分析 |
4.1.2 评价内容要素的全面质量管理梳理 |
4.2 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3 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
4.4 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预调研 |
4.4.1 第一轮预调研 |
4.4.2 第二轮预调研 |
4.4.3 评议结果分析 |
4.5 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最终内容 |
第五章 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验证 |
5.1 研究设计 |
5.1.1 调研对象的选择 |
5.1.2 问卷设计 |
5.1.3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5.2 数据分析 |
5.2.1 调研情况 |
5.2.2 信效度分析 |
5.3 指标的合理性分析 |
5.3.1 战略及管理 |
5.3.2 专业与课程设计 |
5.3.3 教学交互 |
5.3.4 学习者支持 |
5.3.5 教职工支持 |
5.3.6 科研与服务 |
5.3.7 质量评价 |
5.4 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5.5 提升远程教育质量的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信息技术的后大众阶段就学形态结构优化研究 ——以美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核心概念解析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美国后大众阶段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就学形态结构的动因 |
2.1 高等教育结构性超载 |
2.2 高等教育资源短缺 |
2.3 传统高等教育形式单一 |
第3章 美国后大众阶段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就学形态结构的探索 |
3.1 创办多样远程教育组织形式,扩大成人学生的学习机会 |
3.2 调整远程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增加成人学生的学习选择 |
3.3 改革远程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成人学生的学习成效 |
第4章 美国后大众阶段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就学形态结构的启示 |
4.1 已有学校系统仍应处于远程高等教育网络的中心位置 |
4.2 政府应注重通过发展远程高等教育切实推进终身学习 |
4.3 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应与技术的更新同步 |
4.4 实施远程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加强与学习者的情感联系 |
第5章 我国后大众阶段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就学形态结构的思考 |
5.1 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亟需优化就学形态结构 |
5.2 信息技术利用是我国优化就学形态结构必然选择 |
5.3 我国利用信息技术扩大“纵向延长”的现实途径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8)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个案研究 ——以N老年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老年大学教育供给的实践探索 |
1.1.2 老年人存在众多的学习需求 |
1.1.3 供求匹配理论下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思考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老年大学教育供给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关系的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老年大学 |
2.1.2 老年大学教育供给 |
2.1.3 老年人学习需求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供求匹配理论 |
第3章 个案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个案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1 个案选择的缘由 |
3.2.2 个案选择的方法 |
3.3 个案研究方法的运用 |
3.3.1 研究个案的选择 |
3.3.2 数据的搜集方法 |
3.3.3 分析数据的方法 |
第4章 研究发现 |
4.1 N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现状 |
4.1.1 课程设置与学习内容需求匹配的现状 |
4.1.2 师资结构与学习动力需求匹配的现状 |
4.1.3 教学模式与学习偏好需求匹配的现状 |
4.1.4 学费收取与学习成本需求匹配的现状 |
4.1.5 教学设施与老年身体特质匹配的现状 |
4.1.6 校址分布与学习参与需求匹配的现状 |
4.2 N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结果分析 |
4.2.1 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数量失衡 |
4.2.2 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质量失衡 |
4.2.3 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结构失衡 |
4.3 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影响因素 |
4.3.1 政策供给——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匹配的保障因素 |
4.3.2 经费支持——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匹配的有效因素 |
4.3.3 学校层面——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匹配的推进因素 |
4.3.4 资源整合——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匹配的能力因素 |
4.3.5 自身特质——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匹配的存在因素 |
第5章 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策略 |
5.1 政府层面:制定合理保障政策,发挥公共治理功能 |
5.1.1 发挥政府公共政策引领功能,促进老年大学良好发展 |
5.1.2 发挥政府教育资源分配功能,降低老年大学教育成本 |
5.1.3 发挥政府部门机构协调功能,明确老年大学顶层设计 |
5.2 学校层面:提升老年大学教育供给的“自我驱动力” |
5.2.1 跳出悲观思维,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
5.2.2 建设虚拟校园,弥补实体机构缺陷 |
5.2.3 开展合作学习,转变教育供给模式 |
5.3 社会层面:整合外部资源,扩大老年大学教育供给 |
5.3.1 寻求资源拓展,加强与高校合作 |
5.3.2 延伸实体机构,加强与社区合作 |
5.3.3 开发老年资源,建设志愿者团队 |
5.4 老年人自身层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老年人参与度 |
5.4.1 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参与度 |
5.4.2 合理规划时间,提升自身幸福感 |
第6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6.1 研究反思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协助访谈提纲 |
附录 Ⅱ 调查问卷 |
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10)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互联网 |
(二)学习型社会 |
四、主要理论工具 |
(一)社会转型理论 |
(二)网络社会理论 |
(三)教育冲突理论 |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
一、古代中西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渊源 |
二、现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
三、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
一、信息时代人民的求知欲望大增 |
二、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
三、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可能性 |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二、网络教学的兴起 |
三、国家鼓励开展网络教学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
第一节 教学主体的不同 |
一、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 |
二、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不同 |
一、教学内容从“有限性”到“无限性” |
二、教学内容从“同质性”到“异质性” |
第三节 教学时空的不同 |
一、教学从“同时空性”到“超时空性” |
二、教学从“年级年限制”到“无年级年限制” |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不同 |
一、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 |
二、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 |
三、教学目的从“培养人才”到“自我完善” |
第三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
第一节 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条件 |
一、增加闲暇时间 |
二、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
三、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
第二节 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力 |
一、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 |
二、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 |
三、有助于培养学习毅力 |
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
五、有助于提高学习转化力 |
第三节 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
一、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
二、有助于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 |
三、有助于凝聚共同愿景 |
四、促进开展团队学习 |
五、有利于进行系统思考 |
第四节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
一、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多元化学习 |
二、互联网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
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的技术与实践 |
第五节 促进创新性学习 |
一、互联网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
二、互联网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三、互联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
第四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一节 “数字鸿沟”挑战教育公平 |
一、“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现 |
二、“数字鸿沟”可能扩大“教育鸿沟” |
第二节 “信息超载”模糊学习焦点 |
一、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 |
二、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 |
三、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 |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
一、“碎片化学习”的成因与特征 |
二、“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
第四节 “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
二、“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
第五节 “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
一、“网络失范”的原因与表现 |
二、“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
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
三、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
第二节 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
一、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 |
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
三、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
第三节 提升网络教学的规范性 |
一、加强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管理 |
二、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一)互联网的内在特征顺应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
(二)互联网只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
(三)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
(四)互联网促进了“泛教育”和“泛学习”时代的到来 |
(五)互联网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
(一)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与趋势 |
(二)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
(三)网络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警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现代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的最佳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R区为例[D]. 赵捷. 山西大学, 2021(12)
- [2]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前瞻性研究[D]. 陈思文.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3]多元治理视角下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研究 ——基于上海市J区老年大学实证研究[D]. 任戈. 东华大学, 2021(11)
- [4]“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D]. 冯琳. 河北大学, 2020(08)
- [5]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招聘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淑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孙丹宇. 河北大学, 2020(08)
- [7]基于信息技术的后大众阶段就学形态结构优化研究 ——以美国为例[D]. 胡雅旎. 长江大学, 2020(02)
- [8]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个案研究 ——以N老年大学为例[D]. 杨亚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10]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D]. 崔有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