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鲁迅活着会如何?(论文文献综述)
南志刚[1](2020)在《直面“孤证”:态度·方法·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孤证不立"是近现代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然而当代文学史料具有不容忽视的"当代性"。"毛罗对话"、"关于《古船》的指示"、多多的"白洋淀诗歌"与"路遥转让工作名额"事件,均为文学史孤证,却能在史实晦暗难明的情况下,显现历史真相的冰山一角,成为撬动历史真相的第一把"杠杆",具有不容替代的文学史价值。一条孤证引发证实与证伪的学术讨论,将被埋没的史实钩沉出来,就是孤证的独特价值。"证实"孤证,给还原历史史实以有力的启迪或深刻的暗示,循着孤证线索建立完整的证据链;"证伪"孤证激发人们钩沉历史真相的兴趣,开辟出另一番学术天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应该直面孤证,当孤证尚孤之时,给予孤证足够的尊重和宽容,不能用简单的真假判断将孤证封杀在摇篮里。对待孤证,既要坚持"孤证不立""孤证不举"的学术规范,亦当充分考虑当代文学当代性、现场感,采取"孤证不废"的策略,建立符合当代文学研究实际的史料学态度与方法。
维之,陈晋[2](2019)在《毛泽东“鲁迅活着会怎样”的谈话原意是赞扬鲁迅的》文中研究说明鲁迅之子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最后一篇中,讲述了一个所谓毛泽东与罗稷南在上海"秘密对话"的传闻,称罗稷南曾当面问毛泽东"假如鲁迅今天还活着会怎样",毛泽东回答说:"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书中这段叙述,一段时间曾在媒体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在社会上引起争议。然而,经仔细查核资料,发现该传
吴秀明,史婷婷[3](2019)在《近十年来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总体图景——基于数据的类型分析》文中认为虽然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史料学来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是最近十几年才匆匆展开的,可谓是稍显滞后的一个"迟到的启动"(1)。但考虑研究工作的需要,也为了对近期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总体状况做出较为确切的把握,在这里,我们不揣冒昧地从知识谱系角度切入对之做一番不无粗糙的梳理。具体做法,就是选择《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当代文坛》《扬子江评论》等九家主流文学
陈晋[4](2018)在《“鲁迅活着会怎样?”——罗稷南1957年在上海和毛泽东“秘密对话”质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中讲述了一个所谓毛泽东与罗稷南"秘密对话"的传闻,称罗稷南曾当面问毛泽东"假如鲁迅今天还活着会怎样",毛泽东回答说:"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然而,经仔细查核资料,发现该传闻内容多处不合史实和情理。如罗稷南是云南顺宁人,去世于1971年,而非20世纪90年代;罗稷南也不可能以毛泽东的"同乡"和"湖南老友"身份与他"秘密对话"。查核毛泽东1957年在上海召集座谈会的情况,尽管罗稷南在当年7月7日晚确实见过毛泽东,但根据座谈会的性质、其他参会人对座谈内容的回忆、参会人当时的条件与心态、随后报载的罗稷南参加此次座谈会的感想和罗本人的性格,罗稷南没有可能在这次座谈会中提出"鲁迅活着会怎样"这个问题。再结合毛泽东1957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另一次会议期间就"鲁迅现在活着会怎么样"这个假设,对鲁迅作出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的高度评价,和"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但更多的可能是会写"的论断,其中还有"鲁迅的时代,挨整就是坐班房和杀头,但是鲁迅也不怕"的话,以及推动"双百"方针贯彻实施的背景和目的,即便真的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毛泽东也不可能作出像传闻中那样的回答。这个所谓的"毛罗秘密对话"的内容,可能就是毛泽东在3月北京会议期间谈论鲁迅的话在多人辗转流传中走了样,以讹传讹所致。
秋石[5](2018)在《关于一篇“亲聆”1957年“毛罗对话”回忆的追踪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周海婴在其所着《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写到,曾听人说毛泽东在1957年曾与罗稷南有过一次对话,对"假如鲁迅活着会怎样"的问题,毛的回答是: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这就是一度流传的"毛罗对话"。有学者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得出了不存在这个"对话"的可能,其内容属讹传的结论。后黄宗英发表《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简称《黄文》)一文,以亲历者身份为此传言作证。但据查,当时参加了1957年7月7日毛泽东召集的座谈会的各界人士共36人,有9位在《黄文》发表时仍健在,但黄宗英并未向他们求证。经笔者查访,他们多人表示未曾听说毛泽东当时说过这种话。同时,对比《黄文》和黄宗英当年座谈会结束三天后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回忆文章,作者对参加座谈会感受的描写前后矛盾,也与20世纪80年代依据黄宗英回忆撰写的《赵丹传》中相关描述差距甚大。察看由摄影师拍摄的现场照片,可以发现黄宗英的回忆多处失真,以当时的座次、会场安排,她是无法"亲聆"所谓毛与罗之间的对话的。更为关键的是,甚至她所指证的照片中的罗稷南也并非罗稷南,而是漆琪生。这是漆琪生的学生及亲朋辨认并指出的。另外,查核罗稷南的口音,以及2002年7月4日黄宗英写作该文时的天气实况,可知她在文中的相关描述亦不真实。总之,黄宗英关于"亲聆"的回忆多处失真,无法为当年曾发生过所谓"毛罗对话"提供证据。
陈晋[6](2018)在《鲁迅活着会怎样?——罗稷南1957年在上海和毛泽东“秘密对话”质疑》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有的刊物和网站刊载"毛罗秘密对话",罗稷南向毛泽东提出了"鲁迅活着会怎样?"的问题,一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笔者经过考证研究发现,第一,罗稷南和毛泽东不是"同乡",以毛泽东"同乡"和"湖南老友"的身份参加座谈会并提出上述问题,这一说法缺乏证据;第二,毛泽东1957年3次去上海,5次同上海各界人士座谈讲话,其中有一次罗稷南的确参加了,但是根据当时参加座谈的其他人的一些回忆文章,没有人说涉及鲁迅;第三,毛泽东1957年的确谈过"鲁迅活着会怎样"的话题,但不是回答别人的提问,而是以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方式说出来的。毛泽东谈论鲁迅的目的,是要破除贯彻"双百方针"的障碍,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把鲁迅搬出来,大家向他学习"。很显然,目前一些刊物和网站刊载的所谓"毛罗秘密对话",不仅子虚乌有,而且同毛泽东当年谈论鲁迅的初衷也是南辕北辙的。
陈晋[7](2018)在《毛泽东的经验与智慧(17) “鲁迅活着会怎样”?》文中提出有趣的是,毛泽东1957年确实谈论过"鲁迅活着会怎样"这个话题。但谈话的时间、地点、场合、人物,特别是内容,都与《鲁迅与我七十年》所述迥然相异。1957年3月6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了一个规模浩大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召开这个会议,目的是解决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后思想理论和宣传文化领域出现的不同认识。参加会议的除
马峰,朱崇科[8](2017)在《超时空与跨边界的鲁迅研究——第二届“鲁迅研究青年工作坊”会议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7年1月19日—6月6日,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短暂执教。2017年6月9日—11日,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校区)为了纪念鲁迅来中山大学90周年,特别主办了第二届"鲁迅研究青年工作坊",于2015年10月24日—25日在深圳大学召开的首届"鲁迅研究青年工作坊"。基于中山大学与鲁迅的渊源,中文系(珠海校区)一贯秉承先生的人文精神,系徽设计也集字于先生的墨宝,
李建军[9](2012)在《萧红活着会怎样?》文中研究说明一个身份特殊的逝者,倘若九原可作,活在了当下,他会做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当人们提出这类问题的时候,一定是活人的生活出了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把握、缺乏信心了。如果他们自己活得很自在,便不大可能提出作古的人活在当下"会怎样"之类的问题,譬如,在英国,大概很少有人会操心莎士比亚如果生活在二十世纪会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
艾以[10](2012)在《我所知道的罗稷南先生》文中指出一个敏感话题引起的回忆周海婴先生的《鲁迅与我七十年》的最后一节《再说几句》,有这样一段叙述:"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依照惯例请几位老乡聊聊,据说有周谷城等人,罗稷南先生也是湖南老友,参加了座谈。大家都知道此时正值‘反右’,谈话的内容必然涉及到对文化人士在运动中处境的估计。罗稷南老先生抽个空隙,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
二、鲁迅活着会如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鲁迅活着会如何?(论文提纲范文)
(1)直面“孤证”:态度·方法·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3)近十年来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总体图景——基于数据的类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类型及其历史溯源 |
二、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分类考察 |
(一) 现状与问题史料研究 |
(二) 体制性史料研究 |
(三) 民间性史料研究 |
(四) 事件与思潮史料研究 |
(五) 作家与作品史料研究 |
(六) 台港澳与海外史料研究 |
三、简短的结论 |
(4)“鲁迅活着会怎样?”——罗稷南1957年在上海和毛泽东“秘密对话”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罗稷南不可能以毛泽东的“同乡”和“湖南老友”身份参加“聊聊” |
毛泽东1957年在上海召集座谈会的情况 |
毛泽东1957年确实谈论过“鲁迅活着会怎样”这个话题, 但与《鲁迅与我七十年》所述内容有根本区别 |
(5)关于一篇“亲聆”1957年“毛罗对话”回忆的追踪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2年仍在世的“亲历者”是否仅黄宗英一人?他们是怎么说的? |
二、关于召集此次座谈会的目的及黄宗英当时的反应。 |
三、那个“右下角一”的人, 真的是罗稷南吗?照片为证。 |
五、关于口音、天气及其他。 |
(6)鲁迅活着会怎样?——罗稷南1957年在上海和毛泽东“秘密对话”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一、罗稷南不可能以毛泽东的“同乡”和“湖南老友”身份参加座谈 |
二、毛泽东1957年在上海召集座谈会的情况 |
三、毛泽东1957年是如何谈论“鲁迅活着会怎样”话题的 |
(8)超时空与跨边界的鲁迅研究——第二届“鲁迅研究青年工作坊”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移动与跨域 |
二、研究与影响 |
三、论争与辨析 |
四、文本细读 |
五、史料与考证 |
(10)我所知道的罗稷南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敏感话题引起的回忆 |
罗稷南名字的由来 |
我所知道的罗稷南先生 |
向罗稷南先生两次组稿 |
认购爱国公债慷慨解囊 |
两件难忘的往事 |
晚景凄凉 |
四、鲁迅活着会如何?(论文参考文献)
- [1]直面“孤证”:态度·方法·价值[J]. 南志刚.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05)
- [2]毛泽东“鲁迅活着会怎样”的谈话原意是赞扬鲁迅的[J]. 维之,陈晋. 党史博览, 2019(06)
- [3]近十年来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总体图景——基于数据的类型分析[J]. 吴秀明,史婷婷. 文艺争鸣, 2019(02)
- [4]“鲁迅活着会怎样?”——罗稷南1957年在上海和毛泽东“秘密对话”质疑[J]. 陈晋. 党的文献, 2018(05)
- [5]关于一篇“亲聆”1957年“毛罗对话”回忆的追踪调查[J]. 秋石. 党的文献, 2018(05)
- [6]鲁迅活着会怎样?——罗稷南1957年在上海和毛泽东“秘密对话”质疑[J]. 陈晋.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8(06)
- [7]毛泽东的经验与智慧(17) “鲁迅活着会怎样”?[J]. 陈晋. 新湘评论, 2018(09)
- [8]超时空与跨边界的鲁迅研究——第二届“鲁迅研究青年工作坊”会议综述[J]. 马峰,朱崇科. 上海鲁迅研究, 2017(03)
- [9]萧红活着会怎样?[J]. 李建军. 文学自由谈, 2012(06)
- [10]我所知道的罗稷南先生[J]. 艾以. 上海采风,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