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两德统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两德统一,欧洲一体化,法国,德国
两德统一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1](2019)在《两德统一与欧洲一体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1989—1990年东西德统一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相互关系。从欧洲一体化的角度来看,两德统一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在该时期的加速发展。德国为了得到法国对统一的支持,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建设上向法国妥协,而统一进程的加速以及欧共体战略地位的凸显也促使法国同意推进德国主张的欧洲政治联盟建设。从两德统一的角度来看,欧洲一体化是欧洲约束统一德国的最佳手段。一体化程度越高,德国统一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就越容易被消化。一体化的加速为德国统一塑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它是德国实现统一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9年06期)
程卫东[2](2019)在《分裂现实的确认、解构与两德统一——从《基础条约》到《统一条约》的渐变与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柏林墙倒塌后短暂的统一进程来看,德国统一表现出来的是突变,两德从并存状态转变为一个统一的德国。但这个突变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是《基础条约》签署后通过两德各自的行动及双方互动导致的渐变逐步形成的。它成功积聚了有利于统一的条件与支持统一的力量,包括民族认同、对联邦德国制度与实践的认同与好感、两德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将西德的价值观逐步渗透到东德,以及东德在经济上日益对西德的依赖等。这些因素在柏林墙倒塌、统一机会到来之际,综合性地发挥了作用,在整体上推动了两德朝由西德主导的国家统一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大多数德国民众中间形成了支持统一的意愿与共识,最终推动德国统一成为现实。(本文来源于《欧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王帅[3](2018)在《两德统一进程中的“十点纲领”:源起、内涵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旨在实现两德统一的"十点纲领"。该纲领是复杂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共同催生的产物。同时吸纳"西方政策"与"东方政策"的诸多核心理念,对四大国权利、波兰与德国奥德-尼斯边界、未来德国的联盟身份等重大问题的规避,未设定具体的时间表等无不体现"纲领"设计时高超的政治技巧与谋略。"纲领"树立了科尔在国内政治图景中的主导地位,打破了民主德国可预期的稳定局势,倒逼国际社会对"德国问题"明确表态,它为联邦德国的进一步行动塑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朱苏宁,李琪[4](2018)在《两德统一后东西柏林的城市规划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45年到1989年,柏林经历了40多年东西分治,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两德统一后为将东西柏林融为一个整体所采取的各类城市改造措施、城市规划政策进行分析,对东西柏林的政策差异化以及以发展为名对东德城市面貌的强制改变进行了研究与评价。(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8年04期)
田园[5](2017)在《德国前总理科尔逝世》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德国媒体消息,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于6月16日逝世,享年87岁。科尔的离世让德国举国哀悼,德国各大媒体都用头版头条和专题的形式报道了科尔逝世的消息,德国网民也在留言中纷纷表示悼念。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职时间最长的德国总理,科尔执政期间见(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7-06-18)
蒋珝祯[6](2017)在《两德统一与法国的外交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1989年到1990年间,冷战和东欧格局发生剧变,在这一形势下,东德从内部发生转变,两德统一走上了快车道。德国问题历来是欧洲事务的关键,德国的统一必然涉及到欧洲势力均衡、周边国家权力的再平衡、世界力量格局的震动。法国作为一个与德国有着悠久渊源的邻国,德国统一对其产生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为了主动迎战这一事件对法国的冲击,以法国总统密特朗为首的法国核心决策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多方位、多层次、多平台的外交工作。首先,法国积极与苏联、英国、美国叁个主导战后秩序的战胜国开展协调和磋商,确保对德国统一在平稳的过程中进行,并且保证了对统一所产生国际后果的商议权;其次,法国与历史上和德国产生边界分歧的周边国家——波兰,开展频繁的合作,确保德国统一不会对欧洲内部疆界做出修正、避免边界调整引发的有害于欧共体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法国积极在国际机制和平台上有所作为,例如1.主动商讨四大国框架下的法国在德驻军与撤军时刻表2.和德国一道推进欧洲货币与经济联盟,并开启通往欧洲政治联盟的大门3.积极和苏联协商,借助欧安会平台对德国统一所产生的安全后果进行再保证。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法国在两国统一进程中的角色,以及在当时国际框架和谈判中的相对地位,并尝试通过战略再保证和信号传递的分析路径厘清法国决策层的决策动机和意图,辨识影响法国决策预期的各种现实和心理因素,从而形成对这段历史更加微观化、系统化与理论化的阐述!(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帅[7](2017)在《两德统一的外交史研究(1989-1990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问题”可谓东西方欧洲冷战场上最重大、最核心的议题。二战之后它基本上经历了 1941—1949年两个德国分裂局面的形成、1949—1963年围绕德国问题展开的斗争、以及1963—1985年德国问题的“缓和”及其困境几个大的历史阶段。从这段历史中德国人清楚地认识到,解决德国问题的所谓的自主权仅仅存在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子之下。不过,“缓和”时期种下的合作、协商等解决问题的方式给以后处理德国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示范路径。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为了继承和发扬安德罗波夫的改革思想并进一步根除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沉疴旧病、调整苏联因过度扩张而导致的国民经济结构的畸形、避免核战争带来的全盘皆输的风险,提出了对苏联从内政到外交实施全面改革的“改革与新思维”。“改革与新思维”在外交上的表现便是鼓励东欧等社会主义卫星国效仿苏联推进自由化改革并默认其脱离社会主义大家庭。波兰与匈牙利的民主化改革加上联邦德国对“东方政策”的背离诱使了民主德国危机的全面爆发。德国问题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再次回归国际政治舞台。以“克服欧洲分裂”为目标的美国谨慎支持德国的重新统一;惧怕“德意志民族侵略性性格”的英国首相撒切尔不顾英国外交部的反对坚持公开反对统一;法国的立场则是矛盾的,私下里反统一因担心统一破坏既有的欧洲一体化建设,公开对统一的友好因担心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可能破坏法德互信。苏联仍然抱守传统的两德分裂政策,但戈尔巴乔夫无差别地鼓励东欧改革连同苏联自身无力帮助东德走出危机,使得苏联难再胜任“保持两德统一大门关闭”的守门人的角色。联邦总理科尔在极度微妙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下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旨在实现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他凭借该计划树立了国内权威、进一步稀释了民主德国的主动权与稳定性、有力抵制了欧洲邻国的迟疑和反对、为联邦德国的进一步行动塑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十点计划”遭到了欧洲的联合抵制,美国坚定地站在联邦德国一边一面安抚苏联,一面对英法施压。德美协作构建了德国统一之路坚实的外部基础。科尔通过对波德边界的公开承诺以及对欧洲建设法国式路径的允诺最终得到了密特朗在统一问题上的中立。撒切尔拉拢密特朗组建英法反统一协约因此失败。与此同时,苏联面对科尔一步步将东德推向深渊的“大步子政策”,不论是在内政上还是在外交上都显得无能为力。1990年1月底四大国相继承认统一不可避免后,各方启动了对协商框架的研判。美国国务院主张的“2+4”框架无意中贴合了法、苏私下里的想法。与英国方面的接触使国务院坚定推行“2+4”框架路线而非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张的“1+1”事实统一路线。贝克对联邦德国推广这一框架时德国外交部仅仅表现出了兴趣但并未给出承诺。英、法迫于两德内部事实统一进程的推进迅速接受了六方框架并加入到了美国劝说德国接受六方框架的努力中,这又迫使德国总理府表示并不反对“2+4”框架。贝克的莫斯科之行顺利取得了戈尔巴乔夫对框架的支持。美国国务院及贝克在框架的形成中扮演了倡导者与推动者的角色。四大国随后一方面对“2+4”框架进行筹备,另一方面谋划统一后德国的安全身份、地理版图、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地区机制约束潜在的地区霸权。“2+4”框架的议程之争中,在德美协作以及两德事实统一的压力下,英法逐步倒向德美。联邦德国对苏联经济与政治要求的迎合促使莫斯科做出了谨小慎微的妥协,“2+4”谈判的四大议程(边界、政治军事、柏林、终结四大国权利与责任)问题得以确立。安全议题上,虽然美国内部的不同立场给了联邦德国、英国以及法国政策空间,但德美戴维营再协调推翻了德国外交部的“图青构想”(北约不能东扩)。东德大选的结果挤压了莫斯科的政治空间、华沙条约凝聚力的式微、国内的分离主义运动分散了精力、国内各派在安全议题上的分歧巨大使得苏联难以再出台统筹性立场等。联邦德国与美国分别从经济、政治、北约改制等方面促动苏联接受德美路线并最终在苏德高加索峰会取得了成功。边界议题上,出于国内选举政治考量的科尔不愿公开惹恼国内的保守派,并且确认波兰德国间的奥德-尼斯边界与德国统一是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在国际舞台上发起的外交战得到了英法的支持,国内执政联盟的持续压力最终迫使科尔答应邀请波兰进入“2+4”谈判。边界问题上的争执实际上是波德两个民族实现历史和解的重要内涵。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机制来约束德国问题上,苏联的泛欧主义构想遭到了西方盟国的一致孤立。法美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的激烈竞争以法国的不彻底让步告终。这种不彻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答应美国召开北约峰会以共同就大西洋联盟的未来进行磋商;另一方面与德国一道加速欧共体进程建设并凸显欧共体的主要地位。这又为1991年底《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署以及欧共体转型成为欧洲联盟奠定了坚实基础。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的争论也促使美国急切地推动北约转型,并冠之以说服苏联接受德国北约身份这一理由。受制于国内保守派的苏联在“2+4”层面虽然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不妥协,但盟国先后展开的多轮游说充分显现出盟国对苏的极大诚意以及盟国之间的牢不可破。德国主导的对苏经济援助以及美国主导的北约改制这双轨策略帮助戈尔巴乔夫与谢瓦尔德纳泽在苏共二十八大上战胜莫斯科的保守派并巩固了最高权威,科尔的访苏之行为两德的最终统一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四大国与两个德国在莫斯科签署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总的来说,“2+4”谈判的成功离不开柏林四国协调一致的立场,也离不开盟国对苏联利益的关切。(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2-23)
李园园,王睿凤[8](2016)在《两德统一与朝韩统一问题的外部因素比较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美苏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造成了两德的分裂以及朝鲜半岛的分裂。本文将分别对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前后两德统一与朝韩统一问题的外部因素作详细分析,通过比较两德与朝韩在处理美苏以及其他国家等外部因素关系的策略,并结合朝韩未能完成统一的外部阻碍因素,为朝韩处理外部因素以及早日实现半岛统一提供的帮助。(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20期)
赵海博[9](2016)在《默克尔首次就难民政策认错》一文中研究指出要问本周一谁是最不开心的德国人,默克尔肯定算一个。当地时间9月19日上午,德国首都柏林的议会选举结果公布,在遭遇了梅前州议会选举“滑铁卢”之后,默克尔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再度遭受重挫,以17.6%的得票率创下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最低纪录,比上一次州议(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6-09-21)
王帅[10](2016)在《两德统一的外交史:史料、论争与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德统一被誉为20世纪国际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的出人意料、多面复杂以及急速推进吸引了大批学者的密切关注。从两德实现统一到其后的第一个十年,学者、新闻、参与统一的政治家纷纷撰写了各自版本的"历史的初稿",勾勒出了两德统一外交的粗略轮廓。随着各国外交档案的陆续解密,学者们由此而形成的"第二稿的历史"对统一进程展开了深入、细化的研究,并围绕是何因素推动了德国统一、英法在两德统一中的作用、德美在统一中谁更重要以及什么样的德国对外政策促成了统一等问题展开了学术论争。未来的研究需以多边档案为依托,在厘清存疑史实的基础上利用多视角的分析框架重构历史本身,并借由"历史眼光"对其准确定位。(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期刊2016年04期)
两德统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柏林墙倒塌后短暂的统一进程来看,德国统一表现出来的是突变,两德从并存状态转变为一个统一的德国。但这个突变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是《基础条约》签署后通过两德各自的行动及双方互动导致的渐变逐步形成的。它成功积聚了有利于统一的条件与支持统一的力量,包括民族认同、对联邦德国制度与实践的认同与好感、两德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将西德的价值观逐步渗透到东德,以及东德在经济上日益对西德的依赖等。这些因素在柏林墙倒塌、统一机会到来之际,综合性地发挥了作用,在整体上推动了两德朝由西德主导的国家统一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大多数德国民众中间形成了支持统一的意愿与共识,最终推动德国统一成为现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德统一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帅.两德统一与欧洲一体化[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
[2].程卫东.分裂现实的确认、解构与两德统一——从《基础条约》到《统一条约》的渐变与突变[J].欧洲研究.2019
[3].王帅.两德统一进程中的“十点纲领”:源起、内涵及其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朱苏宁,李琪.两德统一后东西柏林的城市规划策略研究[J].江西建材.2018
[5].田园.德国前总理科尔逝世[N].光明日报.2017
[6].蒋珝祯.两德统一与法国的外交应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7].王帅.两德统一的外交史研究(1989-1990年)[D].南京大学.2017
[8].李园园,王睿凤.两德统一与朝韩统一问题的外部因素比较探析[J].城市地理.2016
[9].赵海博.默克尔首次就难民政策认错[N].文汇报.2016
[10].王帅.两德统一的外交史:史料、论争与前景[J].世界历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