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肉桂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肉桂链霉菌,PLD,E.,coli,pET-26(b+)
肉桂链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龚跟强[1](2009)在《肉桂链霉菌PLD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致力于研究一种被广泛关注的重要工业用途的酶,即链霉菌(Stv. Cinnamoneum)来源的磷脂酶D。它对多种磷脂均具有水解和转磷脂活性,可高效、持续转化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生成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因此磷脂酶D是很有前景的催化剂,可合成具有各样生理功能的多种极性头基的新型磷脂,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医药工业。然而,磷脂酶D因在微生物中的低产率已严重羁绊了其在理论及应用酶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在构建分泌磷脂酶D表达系统前,就已有许多研究学者试图用大肠或毕赤酵母作为宿主菌在细胞内分泌表达磷脂酶D。然而,研究发现磷脂酶D对这些宿主细胞有极强的细胞毒性,一旦表达了有活性的磷脂酶D就会立即引发严重的细胞溶解,这很可能是活性磷脂酶D将宿主细胞膜中的磷脂降解所致。因此,很有必要研究磷脂酶D在原核宿主中分泌表达的可行性,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本身携带信号肽的pET-26b (+)、pEZZ18质粒作为表达载体,E.coli w+ Rosetta、E.coli JM105作为宿主菌,Stv. Cinnamoneum来源的磷脂酶D基因作为扩增目的片段构建了原核表达系统,并成功的在细胞周质表达出具可溶活性的磷脂酶D。并进一步优化了诸如,诱导剂浓度、葡萄糖浓度和培养基组成等可影响磷脂酶D表达产量、活性的各种实验参数。最终,构建的pEZZ18-PLD/ JM105、pET26b(+) -PLD/W+ Rosetta原核表达系统在葡萄糖添加终浓度均为0.5%,温度分别为18℃、28℃,IPTG浓度为0.5mM,OD600值分别为0.75、0.85时目的蛋白PLD的表达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0.8mg/L、1.1mg/L;活性则分别达到0.62×103 U/L、0.86×103 U/L。本研究构建的磷脂酶D原核表达系统使表达的磷脂酶D产量、活性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虽然不够理想,但仍可为磷脂酶D基础理论研究和磷脂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09-06-01)
陈芬,熊伟,闵勇,范与庆,梁运祥[2](2007)在《肉桂地链霉菌接合转移体系的构建及nsdA基因中断对其次级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pSET152和pHL212为出发质粒,通过供体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T12567(pUZ8002)和S17-1属间接合转移肉桂地链霉菌(Streptomyces cinnamonensis),构建并优化了肉桂地链霉菌的接合转移系统。利用PCR介导的基因置换技术快速构建了肉桂地链霉菌nsdA(negative regulator of Streptomyces differentiation)基因中断载体,通过接合转移导入肉桂地链霉菌工业菌株BIB2005,筛选得到1株遗传稳定表型为AprRKanS的接合子BIB309。PCR分析结果显示,该接合子即为nsdA中断突变株。与出发工业菌株相比,在摇瓶水平上nsdA中断突变株BIB309莫能菌素产能提高了2.7倍。(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陈芬[3](2007)在《肉桂地链霉菌接合转移体系的构建及nsdA基因中断对莫能菌素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接合转移作为基因转移工具已在多种链霉菌中成功应用,此方法既可以避开胞外核酸酶使DNA免遭降解,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克服宿主对外源DNA的限制性修饰提高转化效率,目前,肉桂地链霉菌(Streptomyces cinnamonensis)的体内遗传操作主要通过原生质体来完成,本研究率先探索了大肠杆菌-肉桂地链霉菌接合转移系统,利用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质粒,转化ET12567(pUZ8002),然后接合转移肉桂地链霉菌BIB2005,优化接合转移条件。获得了较好的转化效果。nsdA基因(negative regulator of streptomyces differentiation)是一个在链霉菌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全局性负调控因子,基因序列保守。迄今为止,nsdA基因改造在工业菌株中的应用还没有相关的报道,本研究率先在肉桂地链霉菌的工业菌株中开展了nsdA的基因中断工作。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组已知的阿维链霉菌、天蓝色链霉菌nsdA及相邻序列,设计通用引物P1,P2,在肉桂地链霉菌BIB2005总DNA中扩增nsdA同源基因及其两侧序列的4.8kb的片段并测序验证。合成一对长度分别为58,59nt的引物,其5’端的39nt序列分别与nsdA基因两侧同源,3’端则分别与安普霉素抗性标记盒(aac(3)Ⅳ+oriT)两侧序列一致。以该引物扩增的PCR产物电转化表达λRed重组酶且含有目标质粒的Escherichia.coli菌株BW25113/pIJ790/pBIB118,获得了阳性重组质粒pBIB929,再接合转移至肉桂地链霉菌BIB2005,筛选得到表型为Apr~RKan~S的接合子BIB309。PCR验证nsdA基因已被正确中断。与出发工业菌株相比,中断株在形态上较出发菌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摇瓶水平上nsdA中断突变株BIB309莫能菌素产能提高了2.7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郎莉莉,吴振倡,白骅[4](2003)在《8-Mop选育肉桂地链霉菌(Streptomyces Cinnamonensis)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首次报导8-甲氧基补骨脂素(8-Mop)单一选育肉桂地链霉菌(Streptomycescinnamonensis)的研究结果,曾有摇瓶发酵产量增幅达7.5%的稳产高产株获得,高产株已在国内应用。(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郎莉莉,白骅,吴振倡[5](2002)在《8-Mop选育肉桂地链霉菌(Streptomyces cinnamonensis)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献报导光敏化剂8-Mop(8-甲氧基补骨脂素)与长波紫外线(NUV)复合,产生诱变效应,上述两者单一使用,不发生诱变效应。作者首次报导8-Mop单一选育肉桂地链霉菌(Streptomyces cinnamonensis)的研究结果。曾获得摇瓶发酵产量增幅达7.5%的稳产、高产株,将在国内应用。(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创刊十周年庆祝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期刊2002-11-01)
文莹,宋渊,李季伦[6](2001)在《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在肉桂地链霉菌中的表达对其细胞生长及抗生素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肉桂地链霉菌 (S .cinnamonensis)是莫能菌素 (Monensin)的产生菌。大肠杆菌 链霉菌穿梭表达载体pHZ12 5 2中的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 (vhb)位于硫链丝菌素诱导启动子PtipA之下 ,它在肉桂地链霉菌中的结构不稳定 ,发生了重组缺失 ,缺失的片段包括大肠杆菌质粒部分和vhb基因。但来自阿维链霉菌 (S .avermitilis)中缺失了大肠杆菌质粒部分却保留了完整的vhb基因及tipA启动子的 pHZ12 5 2 ,可在肉桂地链霉菌中稳定复制 ,不再发生缺失 ,经硫链丝菌素诱导表达出了有生物活性的VHb蛋白。摇瓶发酵实验证明 ,VHb蛋白在氧限条件下可明显促进肉桂地链霉菌的菌体生长和抗生素合成。(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肉桂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pSET152和pHL212为出发质粒,通过供体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T12567(pUZ8002)和S17-1属间接合转移肉桂地链霉菌(Streptomyces cinnamonensis),构建并优化了肉桂地链霉菌的接合转移系统。利用PCR介导的基因置换技术快速构建了肉桂地链霉菌nsdA(negative regulator of Streptomyces differentiation)基因中断载体,通过接合转移导入肉桂地链霉菌工业菌株BIB2005,筛选得到1株遗传稳定表型为AprRKanS的接合子BIB309。PCR分析结果显示,该接合子即为nsdA中断突变株。与出发工业菌株相比,在摇瓶水平上nsdA中断突变株BIB309莫能菌素产能提高了2.7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肉桂链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龚跟强.肉桂链霉菌PLD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条件优化[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
[2].陈芬,熊伟,闵勇,范与庆,梁运祥.肉桂地链霉菌接合转移体系的构建及nsdA基因中断对其次级代谢的影响[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
[3].陈芬.肉桂地链霉菌接合转移体系的构建及nsdA基因中断对莫能菌素产量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7
[4].郎莉莉,吴振倡,白骅.8-Mop选育肉桂地链霉菌(StreptomycesCinnamonensis)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3
[5].郎莉莉,白骅,吴振倡.8-Mop选育肉桂地链霉菌(Streptomycescinnamonensis)的研究[C].第八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创刊十周年庆祝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2002
[6].文莹,宋渊,李季伦.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在肉桂地链霉菌中的表达对其细胞生长及抗生素合成的影响[J].生物工程学报.2001
标签:肉桂链霉菌; PLD; E.; coli; pET-2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