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倾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命运,可然性,必然性,道德律条
道德倾向论文文献综述
付瑶[1](2019)在《命运的可然性与理想的人——论《俄狄浦斯王》的道德倾向与人的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俄狄浦斯王》神示里充斥的选择与偶然,笔者推断神示和命运是可然的,认为这是作家的道德倾向与对人的理想要求在剧中的反映:道德律条与命运相联系,是至高无上、不可违背的,人物的道德选择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这些都通过人物命运、言行和性格的呼应和对比表现出来。(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1期)
刘文娟[2](2018)在《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简要分析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并论述小说的悲剧意义。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中,将探讨《洛丽塔》中蕴含的伦理及不伦现象,通过这些现象了解小说中蕴含的伦理维度及伦理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30期)
王岩[3](2017)在《媒体报道中的泛道德倾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某些社会领域确实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媒体本身担负着批判黑暗现实、激浊扬清的社会重任。但是,在一些新闻事件引起社会关注时,媒体习惯于站在道德制高点,简单地诉诸道德义愤和情绪化批判,道德评价在报道中超越道德的界限,并被无限拔高。正如过去人们信奉"非马即修"、"姓社姓资"的评价标准从而导致意识形态的泛化一样,某些媒体以非善即恶的道德标准为信条,对一切社会现象只做道德判断,从而导致道德的泛化。这种泛道德倾向不但使新闻事件得不到客观全面的解读,还会对受众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产生负面的示范效应。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媒体报道中的泛道德倾向进入笔者的研究视线。本文在梳理"泛道德"概念的基础上,辨析泛道德的特征:超越了道德的范围和界限;在道德范围内,不区分道德的层次。泛道德的问题主要在于:即道德评价和道德批判的越位和扩张。在审视媒体制造的一次次"道德批判"中,发现道德的越线和扩张会导致如下危害:诱导非理性情绪宣泄,滋生伪善和暴力;腐蚀社会信任,引发更大的道德创伤;报道视角狭隘,遮蔽事件深层次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泛道德倾向、媒体和受众的推波助澜是泛道德发生的重要原因。文章最后主要从媒体、受众和社会的角度思考媒体报道如何走出泛道德化误区。本文的最终意图是想借助媒体报道中的泛道德倾向这一话题,引发大家思考道德在当下中国法治社会应当如何恰当定位。(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18)
陈心怡,张荔[4](2016)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道德倾向及语言特色——基于关键词和高频词组的语料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连·格雷的画像》一经出版就备受争议,不少批评者谴责小说的非道德性。国内外不乏研究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然而极少有研究采用语料库进行分析。本研究参照Fischer-Starcke(2009)研究所采用的语料库文体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奥斯卡·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的五个关键词life,love,soul,portrait,sins和两个高频词组I don't know what以及I am*I的搭配和类联接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王尔德的语言特色,而且发现王尔德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地流露的道德意识和人文关怀。(本文来源于《外语与翻译》期刊2016年02期)
李秋新[5](2016)在《论陈烺戏曲的道德倾向与审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烺为清代光绪年间着名戏曲作家。他的戏曲创作题材主要来源于史料及古代小说,内容大多描写历史故事、婚姻家庭及神仙鬼怪等。作者在演绎故事和塑造形象时,注重表现人物道德情操与人格境界。她(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彰显着人世间忠诚仁义、善良慈爱的美德,闪烁着人类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崇高。由此看,作者在表现传统题材时融入自身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认识,注重刻画人物道德与精神境界,体现生命个体的人格意义,其创作具有鲜明的思想内涵和文学的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文贤庆[6](2015)在《道德倾向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倾向主义通过一种回应依赖的倾向特征为道德提供了一种泛自然主义的道德实在论解释。然而,这种观点遭到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的源头肇始于道德性质和第二性质的类比。正是在道德性质和第二性质的类比中,道德倾向主义遭遇了相对主义和揭露理论的挑战,面临着双重条件解释、循环性解释和统一性解释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困难,道德倾向主义必须通过溯源我们的日常生活,把道德置于一种广泛的自然主义立场中去寻找答案。只有通过人类日常生活中个人习惯和传统习俗形成的探索,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作为人类主观心灵的一种倾向特征是如何把人类生活和客观世界关联起来的。(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5年06期)
程伟光[7](2015)在《一种行为下的动机:韩非子思想的非道德倾向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韩非子的"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和"君通于不仁,臣通于不忠,则可以王矣"等系列相关思想被定性为是非道德主义的,因而韩非子成为一个非道德主义者。但从其思想宏指上看,韩非子的思想具有非道德倾向,不能妄论是非道德主义的,他的目的是实现一种形而下的统治术——彰显实践的法,他在实现其形下的统治动机时走向极端,他在公领域是反对道德的,而在私领域却是提倡和认可道德的。(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5年18期)
赵芙苏[8](2015)在《道德原则与道德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伦理学中,一些不同进路的理论不约而同地对倾向问题进行了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德与人的关系。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具有某种道德倾向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道德判断,对道德的或是不道德的行为有预先决定的作用。伦理一般主义者与伦理特殊主义者就道德原则合理性问题展开论争,前者认为,道德原则作为道德倾向而存在,后者则彻底否认了道德原则的合理性。一些学者通过自然因果律和道德原则的比较所得出的理论给道德倾向的研究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第一,进行道德的本质倾向和非本质倾向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道德的归因;第二,道德倾向作为道德原则的本质这一新的理论观点与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原则理论并不矛盾;第叁,道德倾向在道德选择中展示出自主性和自由性的同时,受复杂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5年02期)
李强,王世伟[9](2015)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下层民众的职业道德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是一场改变社会生活的历史巨变,作为短期内直接遭受工业革命负面影响的下层民众,其职业道德倾向值得关注。在简要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下层民众的基础上,可以展示在社会巨变面前,下层民众的自律自助与自暴自弃并存的二元职业道德倾向。(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王化菊[10](2015)在《论《秀拉》的道德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莫里森将《秀拉》界定为一部"关于善恶和友谊的小说",但其伦理特征有待评析。总结了评论界对主人公道德倾向的现有看法,即秀拉是恶、恶中兼善和无恶无善叁种观点,在辩驳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有利于人性的全面完善"两个衡量道德进步的根本标准,分析了秀拉几种典型"恶行"的伦理意义和道德影响,得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秀拉》是对传统道德观的质疑和颠覆,其主人公根本上而言代表着"善"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道德倾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将简要分析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并论述小说的悲剧意义。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中,将探讨《洛丽塔》中蕴含的伦理及不伦现象,通过这些现象了解小说中蕴含的伦理维度及伦理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倾向论文参考文献
[1].付瑶.命运的可然性与理想的人——论《俄狄浦斯王》的道德倾向与人的理想[J].名作欣赏.2019
[2].刘文娟.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J].青年文学家.2018
[3].王岩.媒体报道中的泛道德倾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4].陈心怡,张荔.《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道德倾向及语言特色——基于关键词和高频词组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与翻译.2016
[5].李秋新.论陈烺戏曲的道德倾向与审美意义[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
[6].文贤庆.道德倾向主义[J].世界哲学.2015
[7].程伟光.一种行为下的动机:韩非子思想的非道德倾向阐释[J].才智.2015
[8].赵芙苏.道德原则与道德倾向[J].唐都学刊.2015
[9].李强,王世伟.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下层民众的职业道德倾向[J].唐都学刊.2015
[10].王化菊.论《秀拉》的道德倾向[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