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褐斑的发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褐斑,黑色素,信号分子,信号通路
黄褐斑的发病论文文献综述
顾汉江,曾维惠[1](2019)在《黄褐斑发病机制中黑色素相关的信号分子及通路》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常累及面部的颧颊处,好发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中青年女性;病情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然而黄褐斑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涉及多种黑色素合成相关的信号分子及通路。本文将对涉及的信号分子及通路做一综述,以期对黄褐斑治疗能够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陈荣,许爱娥[2](2019)在《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褐斑是一种好发于颜面等暴露部位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不仅影响外观,对工作生活也带来一定困拢。黄褐斑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年研究结果表明,表皮屏障破坏、炎症反应、血管改变、光老化、细胞自噬、非紫外线光热源及氧化应激因素在黄褐斑发病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回顾近几年关于黄褐斑发病机制的文献,以期对黄褐斑的认识及治疗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施安宇[3](2019)在《女性黄褐斑患者临床发病特征与抑郁及焦虑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女性黄褐斑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观测患者黄褐斑发病相关特征,评价不同心理状态下黄褐斑患者焦虑及抑郁水平与黄褐斑发病特征之间的相关性。2.分析黄褐斑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危险因素。以期对黄褐斑患者精神干预和心理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方法:招募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黄褐斑的女性患者125名,黄褐斑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拍照记录患者皮损特征,并计算出患者的黄褐斑严重程度。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采集患者一般信息,包括年龄、病程等发病相关信息。发病特征信息包括治疗史、合并其他疾病史、晚睡习惯、精神因素相关性、生活质量等。同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计算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以此评价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针对全体受调查患者和已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应用线性回归分别分析黄褐斑发病特征与焦虑及抑郁评分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并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引起黄褐斑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回收有效问卷96份。1.受调查的黄褐斑患者平均焦虑和抑郁得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平均水平(p<0.05)。2.经线性回归分析,黄褐斑患者整体焦虑与抑郁评分均与患者黄褐斑病程及患者生活质量自我评价程线性相关,其中因变量为焦虑时二者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01,-0.282,p<0.05,因变量为抑郁时二者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72,-0.357,p<0.05,有统计学意义。3.在已处于焦虑状态的黄褐斑患者中,焦虑评分与修正版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呈线性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448,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中,抑郁评分与患者生活质量自我评价呈线性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646,p<0.05,有统计学意义。4.针对黄褐斑产生焦虑和抑郁的原因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合并系统性疾病是黄褐斑患者产生焦虑和抑郁的共同危险因素,其中焦虑的比值比为2.784,抑郁的比值比为2.593,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黄褐斑患者焦虑及抑郁水平均高于国内正常人水平,患者整体焦虑水平高与病程及对生活质量自我评价负相关,患者整体抑郁水平高与及对生活质量自我评价低相关。2.对处于焦虑状态的患者,焦虑的严重程度与黄褐斑严重程度正相关,对于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抑郁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呈负相关。3.合并系统性疾病可能是黄褐斑患者产生抑郁和焦虑的一个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乌兰托雅,李睿亚[4](2018)在《黄褐斑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加性损容性皮肤病,多发生于频繁暴露于紫外线下肤色较深的育龄期女性。黄褐斑病程顽固,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本文对黄褐斑病因、诱因、发病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黄曾,王欣欣,余曾芳,郝晓婷,文明霞[5](2018)在《从“阳明脉衰”论述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有云:"……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由此可以看出,"黧黑斑"与阳明脉之荣衰关系密切,笔者从阳明之生理、经络循行及黄褐斑病因等几个方面阐述"阳明脉衰"对黄褐斑发病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88期)
肖云,祁原婷,徐涟,秦建平,李文瑶[6](2017)在《女性黄褐斑发病情况与月经过少相关性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女性黄褐斑发病情况与月经过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科门诊接诊的女性黄褐斑患者127例为观察对象,记录月经情况,对伴月经过少的患者辨证施治,口服中药,治疗过程中观察色斑、月经量等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接诊127例女性黄褐斑患者中有81例(63.78%)伴有月经过少,治疗过程中发现首先睡眠得到改善,之后月经量增加、色斑变淡。结论女性黄褐斑患者大部分伴有月经过少,伴眠差多梦,口服中药治疗后,首先睡眠改善,随后月经量逐渐增加、色斑变淡,经统计学处理显示黄褐斑与月经过少有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皮肤病与性病》期刊2017年06期)
黄骏,许爱娥[7](2016)在《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疾病,多对称发生于面部曝光部位,不仅影响外观,对工作生活也带来一定困扰。黄褐斑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这也是治疗疗效欠佳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对黄褐斑的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主要认为与基因遗传、紫外线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屏障功能破坏及局部炎症反应等有关。本文综述近几年关于黄褐斑发病机制的文章,以期促进对黄褐斑的认识及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肖云,祁原婷,李文瑶,秦建平[8](2016)在《女性黄褐斑与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发病情况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人于2012年5月-2015年6月在我科门诊,接诊以色斑为初诊的患者247例,以激素依赖性皮炎为初诊的患者216例,治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将以上信息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以色斑初诊的患者247例中,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40±6.5)岁,病程3个月~11年;以激素依赖性皮炎为初诊的患者216例中,年龄13~67岁,平均年龄(43±4.6)岁,(本文来源于《云南医药》期刊2016年06期)
李承新[9](2016)在《从黄褐斑的发病机制看激光治疗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褐斑常见、多发,易于诊断,但治疗仍面临挑战。目前尚无定论的确切治疗方案,往往采取综合手段,内外兼顾,中西结合,不仅疗程较长,且均存在复发及副作用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目前对于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了解的还不够深入。传统认为黄褐斑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组织病理上仅表现为基底层黑素细胞活跃,黑素小体增多。最新研究发现,黄褐斑皮损处存在基底膜的破坏,黑素细胞悬垂在真皮上方,而且,血管形成在黄褐斑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深入(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白朝[10](2016)在《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黄褐斑发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与黄褐斑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56例眼袋处黄褐斑眼袋整形术患者(病例组)以及39例自愿接受眼袋整形术的健康女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ER表达,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2组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酶切位点基因多态性及ERβ基因RsaⅠ和AluⅠ酶切位点基因多态性,探讨ER与黄褐斑发病严重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病例组部分真皮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ERα和ERβ呈阳性表达,而对照组则表达较弱。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ERα和ERβ与黄褐斑评分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62和0.512,P<0.05)。ERα基因XbaⅠ基因型在2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xx基因型为参照,暴露于X等位基因(Xx+XX)的OR值为2.23(95%CI:1.41~3.89,P<0.05),ERβ基因AluⅠ基因型在2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a基因型为参照,暴露于A等位基因(AA+Aa)的OR值为1.58(95%CI:1.21~4.29,P<0.05),RsaⅠ基因型在2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rr基因型为参照,暴露于R等位基因(RR+Rr)的OR值为2.37(95%CI:1.19~6.33,P<0.05)。结论黄褐斑的发病与ERα基因XbaⅠ基因型、ERβ基因AluⅠ、RsaⅠ基因型多态性有关,突变基因增加了黄褐斑发病的风险,其中Xx、Aa和RR基因型易患病。(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2016年07期)
黄褐斑的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褐斑是一种好发于颜面等暴露部位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不仅影响外观,对工作生活也带来一定困拢。黄褐斑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年研究结果表明,表皮屏障破坏、炎症反应、血管改变、光老化、细胞自噬、非紫外线光热源及氧化应激因素在黄褐斑发病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回顾近几年关于黄褐斑发病机制的文献,以期对黄褐斑的认识及治疗提供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褐斑的发病论文参考文献
[1].顾汉江,曾维惠.黄褐斑发病机制中黑色素相关的信号分子及通路[J].中国美容医学.2019
[2].陈荣,许爱娥.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
[3].施安宇.女性黄褐斑患者临床发病特征与抑郁及焦虑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
[4].乌兰托雅,李睿亚.黄褐斑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
[5].黄曾,王欣欣,余曾芳,郝晓婷,文明霞.从“阳明脉衰”论述黄褐斑的发病机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6].肖云,祁原婷,徐涟,秦建平,李文瑶.女性黄褐斑发病情况与月经过少相关性初步探索[J].皮肤病与性病.2017
[7].黄骏,许爱娥.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
[8].肖云,祁原婷,李文瑶,秦建平.女性黄褐斑与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发病情况相关性分析[J].云南医药.2016
[9].李承新.从黄褐斑的发病机制看激光治疗的策略[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6
[10].白朝.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黄褐斑发病的关系[J].天津医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