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类天然产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沙棘,黄酮,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类天然产物论文文献综述
丁丽娜,邱亦亦,束彤,阮晖[1](2019)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解析沙棘果超临界CO_2萃取物中黄酮类天然产物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获得沙棘果油,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Peakview色谱工作站拟合、二级质谱解析和紫外光谱及质谱数据比对,确定有关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共鉴定出沙棘果超临界CO_2萃取物中含有18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8种黄酮醇苷元及黄酮醇苷,3种二氢黄酮醇苷元及二氢黄酮醇苷,5种黄酮苷元及黄酮苷,1种二氢黄酮苷元和1种黄烷醇苷,其中芹菜素-6-C-葡萄糖苷-8-C-木糖苷、儿茶素-7-吡喃葡萄糖苷、苜蓿素、紫罗兰素、刺槐黄素这5种黄酮首次被发现存在于沙棘中。(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耿彤彤,王贵阳,马学洋,张中义,刘谈[2](2019)在《Bacillus sp.PKU-TA00001中发现的色胺类天然产物(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色胺类天然产物已经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得到分离并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然而,相对于大量化学合成的色胺类化合物,只有有限数量的色胺类天然产物被发现。我们从菌株Bacillus sp. PKU-TA00001中发现了五个色胺类天然产物(1–5),其中化合物1和2是新化合物,化合物4是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和4的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首次被提供。生物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对几株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均在50μM以上,对人肿瘤细胞株A549, HCT-8和MCF-7在100μM下未显示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4的发现扩展了色胺类天然产物的结构多样性,并为将来的生物合成和更多生物活性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8期)
张智[3](2019)在《以新药发现为导向的苯安莎霉素类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协助新生肽链或变性蛋白正确折迭的分子伴侣,也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标志物,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苯安莎霉素类天然产物是从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species)中分离得到的一类十九元大环内酰胺化合物(如图1),能选择性抑制Hsp90的分子伴侣活性,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图1代表性天然产物Geldanamycin及拟改造的活性位点鉴于其突出的药理活性,苯安莎霉素类天然产物具有很好的药物开发价值。为了解决此类天然产物普遍存在的水溶性差、肝毒性强等问题,前人进行了大量的半合成结构优化工作。但临床反馈的信息表明,这些半合成手段仍未能彻底解决其肝毒性问题,限制了进一步的临床开发。考虑到半合成手段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全合成方法是针对骨架结构改造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本文依据苯安莎霉素类天然产物与HsP90蛋白的共晶结构,确定了芳环、C4-C5、C6、C8、C11、C14等拟改造的活性位点(如图1)。图2切分策略以上述结构改造位点为指引,以此类天然产物中活性最好的Geldanamycin为目标分子,设计了一条满足以下两个基本要求的合成路线(如图2):①分散改造位点,将其置于不同合成砌块,并重点考察砌块组装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②片段的合成及组装方法应尽量满足结构改造工作的需求。按照以上设计方案,开展了如下实验工作:1)利用Sharpless不对称环氧化、选择性环氧开环、Noyori不对称还原、选择性锡氢化、Neigishi偶联等步完成了 C5-C12片段的合成。其中C6、C7位手性构建与C8位甲基的构建策略为后续C6和C8位的结构改造预留了空间,提供了简便易行的化学方法。2)以Evans'辅基诱导的不对称烷基化反应构建C14位手性中心,并引入苯基砜基基团,完成C13-C21片段的合成。该种合成方法为C14的结构多样化提供了方便。3)以苯基砜基碳负离子与醛的亲核加成及随后的Dess-Martin氧化、SmI2还原脱除反应实现了 C5-C12和C13-C2l片段的连接。4)尝试了一步和分步两种不同引入Cl-C4片段的方法,阐明了分步引入方法的优越性。5)随后经BOPCl作用下酰胺化关环、AlCl3/Anisole体系脱除保护基等反应,元成Geldanamycin的全合成。以中间体醛C5-C12片段计起,线性步骤16步,总产率10.98%。综上所述,本文工作以新药发现为导向,设计了一条适合结构改造的全合成路线,并成功实现了此类天然产物代表性结构Geldanamycin的全合成。另外,为了实现衍生化合物库的快速构建,本文设计了衍生化先导骨架结构(如图3),并利用以上介绍的全合成路线完成其合成工作,这为后续的结构改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合成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6-30)
黄登明[4](2019)在《苯并吡喃类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天然产物作为药物先导化合物一直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新药研发随着耐药性的不断产生变得愈加困难。研究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独特的天然产物作为先导化合物,能够极大的推动新型药物的研发。原花青素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在保健食品、化妆品及医药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通过对此类天然产物进行全合成研究,可以为后续的药理药效学研究奠定基础。本文选取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bisflavanol类、procyanidin B类和procyanidin A类苯并吡喃天然产物进行全合成研究,同时在全合成的基础上,对其母核苯并吡喃骨架的合成方法学进行研究。采用黄烷-3-醇单体偶联的汇聚式合成策略实现了bisflavanol类天然产物talienbisflavan A、bis-8,8′-catechinylmethane和bis-8,8′-epicatechinylmethane的全合成。以便宜易得的商品化咖啡酸为原料,发展了一种关键中间体四苄基儿茶素的高效合成方法。黄烷-3-醇单体采用新发展的区域选择性亚甲基化反应作为关键的偶联反应,一步构建天然产物的亚甲基骨架结构。采用“氧化-还原”策略同步实现两个羟基构型的翻转,随后经过侧链酯化反应、苄基脱保护反应,实现了天然产物talienbisflavan A、bis-8,8′-epicatechinylmethane的首次全合成和天然产物bis-8,8′-catechinylmethane的简洁合成。在完成部分bisflavanol类天然产物全合成基础上,采用基于酸催化的自身偶联反应作为关键偶联反应,实现了bisflavanol类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高效、绿色合成。黄烷-3-醇单体经过区域选择性的Vilsmeier-Haack反应、硼氢化锂还原,合成得到C8-羟甲基黄烷-3-醇,接着在叁氟甲磺酸催化下,自身偶联生成二聚化合物,合成得到20个苄基、烷基取代的bisflavanol类天然产物衍生物。同时,部分衍生物脱去保护基,合成得到4个bisflavanol类天然产物。经过上述bisflavanol类天然产物合成方法和经验的积累,紧接着对结构相对复杂的天然产物procyanidin B_1和A_1进行合成研究。尝试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环氧化和儿茶素直接环氧开环等合成策略,经环氧区域选择性开环得到的烷氧基化合物与四苄基儿茶素在叁氟甲磺酸镱催化下的偶联反应构建共同的关环前体骨架,利用此共同中间体同步实现两个天然产物procyanidin B_1、A_1及其非对映异构体的多样性合成,为该类天然产物后续的立体选择性全合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天然产物全合成的基础上,对其母核苯并吡喃骨架的合成方法学进行研究,合成了一系列苯并吡喃类天然产物类似物。以2H-苯并吡喃半缩醛和α-异腈乙酰胺为原料,在叁氟甲磺酸锡作用下发生串联反应得到2-(2H-苯并吡喃)-恶唑化合物。在对该方法进行条件优化后进一步验证反应的普适性,合成得到20个代表性的2-(2H-苯并吡喃)-恶唑,最后推断出反应可能性的机理。(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朋[5](2019)在《木脂素类天然产物Gymnothelignan L的不对称全合成及石松科生物碱Lycoplanine A和Lycopladine H的全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不对称合成轴手性化合物的方法作了简要的综述,同时对木脂素类天然产物gymnothelignan M和gymnothelignan L进行了不对称全合成研究,也对天然产物lycoplanine A和lycopladine H的全合成进行了探索。该论文共包括叁章:第一章不对称合成轴手性化合物的方法(综述)轴手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活性分子以及不对称催化的配体中引起了化学家的广泛关注。本章简要综述了不对称合成轴手性化合物应用的方法:动力学拆分、去对称化、环化反应、加成反应、芳基-芳基的偶联反应等。第二章木脂素Gymnothelignan L和M的不对称全合成研究本章简要介绍了木脂素gymnothelignan A-O的分离、结构特点以及生源假说。通过Evans aldol反应,立体选择性的甲基化反应,Suzuki–M iya ur a偶联反应和去对称化的Fr ied e l–Cra fts反应首次不对称的以14步和11.2%的总产率完成了gymnothelignan L的全合成。验证了eupomatilo ne型的木质素和d ibe nzoc yc loocte ne型木质素的生源转化。第叁章石松科生物碱Lycoplanine A和Lycopladine H的全合成研究本章简单介绍了石松科生物碱lycoplanine A和lycopladine H的分离、结构特点、生源关系和合成进展。设计多条路线对lycoplanine A进行合成探索,并且成功合成目标分子的关键中间体。目前这部分工作正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焱[6](2019)在《新PoTeM类天然产物的发掘与生物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耐药菌的不断出现,新结构和新作用机制抗生素的发掘变得尤为迫切。微生物天然产物是新型抗生素的重要来源。基因组数据显示微生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隐性的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簇,基因组挖掘是发现这些隐性次级代谢产物的有力工具。多环特特拉姆酸大环内酸胺(polycyclic tetramate macrolactam,PoTeM)是一类具特特拉姆酸(tetramic acid)结构单元及多环体系的大环内酰胺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根据多环体系的不同,PoTeMs可以分为5/5/6叁环,5/6/5叁环和5/5双环3个亚类,以HSAF(5/5/6)、ikarugamycin(5/6/5)和alteramide A(5/5)为主要代表。值得注意的是叁环体系中第一个环有2种成环方式,如HSAF 中为C14/C18 成环,ikarugamycin中则为C15/C19成环。PoTeMs以其新颖的化学结构和独特的作用方式,正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抗生素家族。本研究基于PoTeMs类化合物核心基因的保守性和简洁性,以基因序列为指导定向寻找新PoTeMs类化合物。我们对课题组已有菌株的基因组分析,发现Streptomyces sp.S10和Streptomycs sp.S23 中含有新 PoTeM合成基因簇。通过对野生型S10和S23菌株进行培养条件的优化,未能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PoTeMs类化合物,表明这两个基因簇可能处于沉默或低水平表达状态。因此,本论文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研究:1)Streptomyces sp.S10中PoTeM生物合成基因簇(cbm)的异源表达及组合生物合成研究;2)Streptomyces sp.S23中PoTeM生物合成基因簇(cftsS23)的异源表达及组合生物合成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treptomyces sp.S10中含有可能编码5/5双环PoTeMs类化合物的基因簇。前期研究表明,编码PoTeM骨架合成的“核心基因”均处于同一个操纵子,这为我们进行新PoTeM途径的组装奠定了基础。本论文对cbm基因簇开展了以下研究:1)在核心基因cbm A-D操纵子上游引入强启动子kasOp*激活cbm基因簇并从其异源表达突变株中分离得到3个新PoTeMs类化合物combamides A-C。2)通过基因敲除和代谢谱比较确证了cbm D基因负责combamides中C16,C30的氧化反应,并且从cbm A-C异源表达突变株中分离得到1个新PoTeMs类化合物combamide D。3)HSAF基因簇中的OX4基因已经被证实可以催化HSAFs中5/5/6叁环系统的六元环的形成。通过组合生物学将OX4基因与cbm基因簇组合并从其异源表达突变株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5/5/6叁环PoTeMs类化合物combamides E-F。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treptomyces sp.S23中含有可能编码5/6/5叁环PoTeMs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我们对cftS23基因簇开展了以下研究:1)在核心基因cftS23-D操纵子上游及cftS23E基因上游分别引入强启动子kasOp*和ermEp*获得2个异源表达重组质粒,并将其导入Streptomyces sp.S001中进行异源表达。2)通过敲除cftS23D基因以期获得5/5双环含氧化修饰的PoTeMs类化合物。3)通过将cbm基因簇中cbmC基因原位替换成cftS23C基因,以期获得和ikarugamycins叁环系统中第一个五元环成环方式相同的新颖的5/5双环PoTeMs类化合物。综上所述,通过对Streptomyces sp.S10中PoTeM类化合物基因簇的激活及组合生物学的研究,共分离得到6个PoTeMs类化合物combamides A-F。在Streptomyces sp.S23中通过对cftS23基因簇的激活及组合生物合成研究,目前已经得到6个异源表达突变株,目标化合物的分离仍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23)
李蔚,宿亮,汪秋安,李高阳,单杨[7](2019)在《8-异戊烯基黄酮类天然产物的微波促进Claisen重排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8-异戊烯基黄酮是一类具有显着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以2,4,6-叁羟基苯乙酮和3,4-二羟基苯甲醛为原料,用氯甲基甲醚保护羟基,经羟醛缩合、碘催化环合、过氧丙酮(DMDO)氧化、O-异戊烯基化、微波促进的Claisen重排、脱甲氧甲基保护基、O-甲基化和异戊烯基侧链环合等反应步骤,完成了8-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1)、8-异戊烯基槲皮素-3,7,3',4'-四甲醚(2)和ArtochaminC(3)这3种8-异戊烯基黄酮类天然产物的合成.并对由微波促进的由5-O-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合成8-C-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Claisen重排反应的关键步骤进行了探讨.所有合成的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和MS等结构确证.(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7期)
冯程[8](2019)在《真菌二苯醚类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结构复杂、生物活性多样的真菌天然产物,是潜在新药的重要来源,如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降胆固醇药物洛伐他汀,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等都已应用于临床。来源于植物和微生物的二苯醚类天然产物虽然具有共同的联苯醚核心骨架,但是苯环上取代基团的千差万别可赋予其广泛且良好的,诸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因此,二苯醚类天然产物是新药开发最重要的骨架类型之一。真菌是二苯醚类天然产物主要来源之一,按照苯环上取代基的不同主要分为羟基二苯醚,溴代二苯醚和氯代二苯醚等。前期的研究阐明了第一个来源于真菌二苯醚类天然产物pescthic acid的生物合成途径,共12步,其中包含了一个铜离子依赖的氧化酶催化的聚酮骨架重排反应。除此而外,目前还没有来源于真菌二苯醚类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其它研究报道。在本文中,我们关注真菌中结构最简单,但分布最广泛的二苯醚类化合物Diorcinol及其衍生物。Diorcinol(3,3-二羟基-5,5-二甲基二苯醚)拥有对称的化学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其不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歧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均具有抑菌作用,而且还具有抗肿瘤活性、溶血活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diorcinol还能抑制amyloidβ-peptides 42(Aβ_(42))的聚集,可以作为治疗阿兹海默症的候选化合物。因此,diorcinol简短生物合成途径的阐明,不但可以丰富真菌二苯醚类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而且为后续通过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方法,获得结构更复杂、活性更显着的diorcinol衍生物提供基础。Clay.C.C.Wang课题组前期通过体内基因敲除实验,在Aspergillus nidulans FGSC A4中鉴定了diorcinol生物合成相关基因(ors基因簇)。基因AN7909(orsA)的缺失菌株并不再具有苔色酸(orsellinic acid)和diorcinol的生产能力;AN7911(orsB)缺失株里累积了化合物gerfelin和C10-deoxy gerfelin;AN7912(orsC)、AN7913(orsD)和AN7914(orsE)的缺失,均对diorcinol的生物合成没有影响。该结果表明,AN7909和AN7911与diorcinol的产生直接相关,而其它基因并不参与其合成。但是,ors基因簇中的AN7910的功能及其与diorcinol生物合成的相关性,在体内敲除实验中并未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N7909是真菌非还原型聚酮合酶,含有SAT-KS-PT-ACP_1-ACP_2-TE结构域,推测其可以催化1分子的乙酰辅酶A和3分子的丙二酰辅酶A生成苔色酸;AN7911属于酰胺水解酶超家族蛋白;而AN7910是一个未知功能蛋白,属于核转录因子2(nuclear transport factor 2,NTF2)超家族蛋白,结构域分析其含有SnoaL_4结构域。但是AN7909、AN7910和AN7911的具体催化活性,及其在diorcinol生物合成的功能,仍缺乏证实。因此,本课题试图通过酵母系统异源表达及其酶学体外生化表征等实验研究AN7909,AN7910,AN7911的功能,从而探究diorcinol的生物合成途径。本课题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酵母系统异源表达平台,成功共表达AN7909,AN7910和AN7911叁个基因,获得diorcinol;(2)AN7909是一个特殊的非还原型聚酮合酶,在酵母和原本构巢曲霉中的高表达工程菌均主要生成二苯醚类化合物diorcinolic acid,而不是苔色酸;(3)点突变实验证实,AN7909蛋白结构域中的ACP_1和TE结构域和diorcinolic acid的生成直接相关;(4)体外生化功能证实,AN7910是新型的非辅因子依赖的脱羧酶家族蛋白,其可专一性地催化diorcinolic acid C2位脱羧生成C10-deoxy gerfelin,其中His68和Arg16是其活性氨基酸位点;(5)体外生化功能证实,AN7911是非金属离子依赖的酰胺水解酶超家族脱羧酶,其可催化C10-deoxy gerfelin C4位脱羧生成diorcinol。综上所述,我们揭示了真菌二苯醚类天然产物新的简短生物合成途径,为后续研究其他真菌二苯醚类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的二苯醚类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提供了新的酶催化元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1)
林子璇[9](2019)在《达玛烷类天然产物激活MM型肌酸激酶的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期通过亲和“垂钓”、凝胶电泳和蛋白质质谱鉴定,发现肌肉型肌酸激酶(CK-MM)是人参皂苷在骨骼肌组织内的作用靶点。课题组以20(S)-原人参二醇[20(S)-PPD]为代表,采用生物膜层干涉技术(BLI)和等温滴定量热技术(ITC)确证了20(S)-PPD与CK-MM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此外,体内外实验发现20(S)-PPD可以通过别构调节的方式激活CK-MM的活性,增加骨骼肌组织中磷酸肌酸(PCr)的含量,增强骨骼肌CK/PCr系统的功能,从而可有效延缓运动训练诱导的乳酸堆积,发挥抗疲劳的效应。然而,20(S)-PPD激活CK-MM活性的程度并不理想,体外对鼠源性和人源性CK-MM活性的最大提高幅度约10%。众所周知,20(S)-PPD属于达玛烷类天然产物。本学位论文试图探讨达玛烷类天然产物激活CK-MM的构效关系,为从天然产物中或采用结构修饰的方式寻找更好的CK-MM激活剂提供前期支撑。方法实验1:酸枣仁苷元(Jujubogenin)与24-羧基-原人参二醇(24-COOH-PPD)的制备先用大孔吸附树脂D101联合阴阳离子交换树脂D201及D113,制备高纯度酸枣仁总皂苷,再根据报道的文献,用氧化切割法制备粗Juj ubogenin,最后用硅胶柱层析、甲醇重结晶制备高纯度Juj ubogenin,用薄层色谱和HPLC分析纯度;根据公开的专利,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方法制备粗24-COOH-PPD,再用硅胶柱层析得到高纯度的24-COOH-PPD,用薄层色谱和HPLC分析纯度。实验2:达玛烷类天然产物体外对CK-MM活性的影响将12个不同浓度的达玛烷类化合物,包括人参皂苷Rgl、Rd和Rh以及达玛烷类苷元20(S)-PPD、20(R)-PPD、20(S)-原人参叁醇[20(S)-PPT]、人参二醇(PD)、人参叁醇(PT)、奥克梯隆(Ocotillol)、25-羟基-原人参二醇(25-OH-PPD)、Jujubogenin和24-COOH-PPD与CK-MM结合后,通过CK测定试剂盒来检测它们对CK-MM活性的影响。实验3:达玛烷类天然产物与CK-MM直接相互作用利用BLI技术测定上述12个达玛烷类化合物与CK-MM的直接相互作用强度。实验4:20(S)-PPD与CK-MM的分子对接利用Schrodinger软件对CK-MM和20(S)-PPD进行仿真对接,再用GlideScore工具对20(S)-PPD在每个潜在结合位点的对接形态进行评分,分析20(S)-PPD与CK-MM的结合位点和结合模式。实验5:突变型与人源型CK-MM的制备采用定点突变技术,以pET10为模板,构建了pET11、pET12和pET13质粒,再将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细胞,表达带His标签的CK-MM。最后用HisTrapTM HP柱来纯化蛋白,用SDS-PAGE在10%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评估蛋白纯度。实验6:20(S)-PPD与野生型和突变型(Mutant)人源CK-MM亲和力的测定采用ForteBio Octet RED96系统检测20(S)-PPD与野生型或叁种突变型人源CK-MM的结合情况。利用ForteBio Data Analysis软件来分析数据,获得结合常数(Kon)及解离常数(Kdis),根据公式KD=Kdis/Kon计算出亲和力数值(KD)。结果实验1:利用大孔树脂吸附法获得10 g高纯度酸枣仁粗皂苷,再通过氧化切割制备出2 g粗Jujubogenin,经硅胶柱反复层析获得100 mg Jujubogenin,其纯度为90.7%;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法制备出150 mg的粗24-COOH-PPD,经硅胶柱层析得到30 mg精制的24-COOH-PPD,其纯度为90.2%。实验2:(1)达玛烷类苷元对CK-MM酶活的影响。20(S)-PPD、20(R)-PPD、20(S)-PPT、24-COOH-PPD、25-OH-PPD及PD与兔源CK-MM结合后能够提高其酶活,最大激活程度由大到小:20(S)-PPD>24-COOH-PPD>20(S)-PPT>20(R)-PPD>25-OH-PPD>PD;PT和Ocotillol对兔源CK-MM的活性无明显影响;Jujubogenin与酶结合后反而抑制其活性。(2)人参皂苷及其苷元对CK-MM酶活的影响。20(S)-PPD、20(S)-PPT和Rh2能够提高鼠源CK-MM的活性,最大激活程度由大到小:20(S)-PPD>20(S)-PPT>Rh2;Rd和Rg1与CK-MM结合后,其酶活无明显改变。实验3:(1)达玛烷类苷元与CK-MM的直接相互作用。在20 μM浓度下,Ocotillol、PT和Juj ubogenin与His标签的CK-MM直接相互作用较弱,而20(S)-PPD、20(R)-PPD、20(S)-PPT、PD、25-OH-PPD及24-COOH-PPD与CK-MM的直接相互作用较明显。24-COOH-PPD相互作用强度由大到小:20(S)-PPD>24-COOH-PPD>20(S)-PPPT>20(R)-PPD>25-OH-PPD>PD>Ocotillol>PT>Jujubogenin。(2)人参皂苷及其苷元与CK-MM的直接相互作用。在20 μM浓度下,Rg1和Rd几乎与生物素化的CK-MM没有直接的相互作用。随着极性和糖分子的减少,Rh2及其苷元[20(S)-PPD和20(S)-PPT]逐渐与CK-MM有直接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程度由大到小:20(S)-PPD>20(S)-PPT>Rh2>Rgl>Rd。实验4:FTMap和SiteMap软件分析发现人源CK-MM晶体结构表明上有两个活性结合位点,除了激酶均具备的ADP结合位点(Sl")外,还有一个临近位点(S2")。20(S)-PPD对接到S2"位点的构象评分大于与ADP结合口袋(S1")的对接评分。20(S)-PPD可通过2个负电性基团(3-OH和12-OH)生成3个氢键与S2"位点的氨基酸残基(Q318、R320和S285)相互作用。实验5:基于分子对接预测到的位点关键氨基酸(Q318,R320及S285),利用基因定点诱变和蛋白纯化技术,制备出叁个突变型人源CK-MM:突变体1(Q318P,318位点的谷氨酰胺突变为脯氨酸)、突变体2(R320T,320位的精氨酸突变为苏氨酸)和突变体3(S285T,285位的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实验6:野生型、突变体1、突变体2和突变体3与20(S)-PPD的KD值分别为2.3 7±0.11E-5M,3.09±0.11E-2 M,5.14±0.13E-4M和9.56±0.10E-5M。野生型与20(S)-PPD结合后的亲和力分别是突变体1、突变体2和突变体3与20(S)-PPD结合亲和力的1300、20和4倍。S2"位点关键氨基酸(R320和S285)的突变均降低了20(S)-PPD与CK-MM的亲和力,Q318位点突变几乎导致20(S)-PPD与CK-MM结合能力的丧失。结论1.达玛烷类天然产物母核C-3、C-6以及C-20位置连接了糖分子后会弱化其激活CK-MM的能力以及和CK-MM的相互作用。2.与天然S型构象相比,R型构象会降低其与CK-MM的直接相互作用。3.达玛烷类苷元侧链上形成环状结构以及母核上C-6位置的取代基团会明显影响到其与CK-MM的结合以及激活CK-MM的能力。4.达玛烷类天然产物母核上的3-OH和12-OH是其与CK-MM直接相互作用的重要化学基团,并且3-OH的重要性要高于12-OH。(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18)
李宇卿[10](2019)在《基于生物合成的维里硫酰胺类天然产物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产物因其显着的药用价值为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断吸引各国研究工作者从自然中寻找和发现复杂多样的新型天然产物。对于化学结构独特、生物活性良好的天然产物有必要探究其生物合成过程,了解相关基因功能和酶学机制。本文从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维里硫酰胺(TVA)出发,通过基因组挖掘的方法发现了一系列未被报道的TVA结构类似物。我们利用TVA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前体肽基因tvaA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相似序列检索,发现若干与之同源性较高的基因,由此进一步定位到相应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并对其中来源于商品化菌株Streptomyces sp.NRRL S-87的基因簇展开了深入研究。从调取其生物合成基因簇后,我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tvaA_(S-87)的同框缺失突变株,与野生型对比发酵确定了新型维里硫酰胺类天然产物TVA-YJ-1和TVA-YJ-2的存在。在构建基因簇过表达的高产菌株后,我们着手对其进行大量发酵和产物分离,最终利用核磁共振和高分辨二级质谱成功鉴定了TVA-YJ-1、TVA-YJ-2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并解释了各个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在对其生物合成基因簇中各个基因敲除工作中,我们在△tvaJ_(S-87)和△tvaG_(S-87)的突变株中分别累积到比原始天然产物分子量减少16 Da和44 Da的中间体。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tvaJ_(S-87)和tvaG_(S-87)分别编码α-酮戊二酸依赖的氧化酶和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我们推测二者可能分别负责组氨酸残基上的羟基化和甲基化修饰。此外,我们通过构建相应的蛋白表达菌株成功获得可溶性蛋白TvaJ_(S-87)和TvaG_(S-87),为后续体外测活验证其生化功能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类天然产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色胺类天然产物已经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得到分离并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然而,相对于大量化学合成的色胺类化合物,只有有限数量的色胺类天然产物被发现。我们从菌株Bacillus sp. PKU-TA00001中发现了五个色胺类天然产物(1–5),其中化合物1和2是新化合物,化合物4是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和4的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首次被提供。生物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对几株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均在50μM以上,对人肿瘤细胞株A549, HCT-8和MCF-7在100μM下未显示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4的发现扩展了色胺类天然产物的结构多样性,并为将来的生物合成和更多生物活性研究打下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天然产物论文参考文献
[1].丁丽娜,邱亦亦,束彤,阮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解析沙棘果超临界CO_2萃取物中黄酮类天然产物结构[J].食品科学.2019
[2].耿彤彤,王贵阳,马学洋,张中义,刘谈.Bacillussp.PKU-TA00001中发现的色胺类天然产物(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9
[3].张智.以新药发现为导向的苯安莎霉素类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4].黄登明.苯并吡喃类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陈朋.木脂素类天然产物GymnothelignanL的不对称全合成及石松科生物碱LycoplanineA和LycopladineH的全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9
[6].刘焱.新PoTeM类天然产物的发掘与生物合成[D].山东大学.2019
[7].李蔚,宿亮,汪秋安,李高阳,单杨.8-异戊烯基黄酮类天然产物的微波促进Claisen重排合成[J].有机化学.2019
[8].冯程.真菌二苯醚类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
[9].林子璇.达玛烷类天然产物激活MM型肌酸激酶的构效关系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10].李宇卿.基于生物合成的维里硫酰胺类天然产物的发现[D].上海师范大学.2019
标签:沙棘; 黄酮;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