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稻区论文-王桂玲,宋成艳,周雪松,刘乃生,陆文静

寒地稻区论文-王桂玲,宋成艳,周雪松,刘乃生,陆文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寒地稻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寒地,水稻外引品种(系),稻瘟病,鉴定

寒地稻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桂玲,宋成艳,周雪松,刘乃生,陆文静[1](2014)在《寒地稻区外引品种(系)稻瘟病抗性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发掘优良抗病种质资源,拓宽抗源亲本,从27个国家和地区引进441份水稻品种(系),采用人工接种稻瘟病菌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无高抗材料,鉴定筛选出IDSA3和N92-4抗病材料2份,占供鉴材料的0.5%;C22、IR60、CO25(ACC32568)、DINORADO、PETA(ACC32571)、INTAN等中抗材料175份(次),占供鉴总数的39.7%。(本文来源于《北方水稻》期刊2014年01期)

刘华招[2](2013)在《寒地稻区育苗技术演变与未来发展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推动现代育苗技术的演变,对寒地稻区育苗的棚型、浸种催芽及壮秧剂等育苗技术演变过程进行介绍,提出了未来水稻育苗的技术,即小苗移栽(2.5叶期)、基质育苗与立体育苗及工厂化与全程机械化等适合低碳的简约化育苗技术,以期为寒地稻区的育苗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0期)

张国民,马军韬,肖佳雷,刘迎雪,辛爱华[3](2011)在《已知抗瘟基因在黑龙江省寒地稻区的评价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2个日本鉴别品种、7个中国鉴别品种、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6个当地主栽品种,对2006年采自该省主要积温区不同水稻品种的178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006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划分为104个日本小种,077.7号生理小种比例最高为4.49%,017.1号、017.5号、037.5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3.93%。就抗性基因而言,抗瘟基因Pi9(t)在全省抗谱为97.75%,是较好的抗源可以在全省内广泛利用;Piz-5、Pi12(t)抗瘟基因抗谱分别为78.09%和78.65%,根据品种种植区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就品种而言,抗瘟基因Pi9(t)、Piz-5是空育131;Pi5(t)、Pita-2是垦稻10号;Pi9(t)、Pita是上育397;Piz-5、Pi12(t)是垦稻12号等品种抗瘟改良的有利基因;在研究中同时加强对稻瘟病菌种群的监测和新抗源的发掘,有针对性地向主栽品种导入新的抗性基因。(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关世武[4](2010)在《适宜寒地稻区种植的3个水稻花培新品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日本人新关和大野通过花药培养获得水稻单倍体植株后,花药培养作为一项新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并在育种上得到有效利用。我国于1970年开展水稻花药培养技术研究,在新材料创造、(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0年02期)

刘延[5](2009)在《寒地稻区杂草稻分布与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黑龙江垦区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2008年已经超过一百万公顷,化学除草面积覆盖率达到100%。但杂草稻由于与水稻生物学特性相近,药剂难防,危害面积越来越大。调查中发现黑龙江垦区9大管局104个农场中84个种稻场均有不同程度的杂草稻分布,考察其种类,在抽调点按芒长芒色分类收集杂草稻。如建叁江分局红卫农场、七星农场,牡丹江分局八五八农场,宝泉岭分局军川农场等已收集整理杂草稻47份。对收集的杂草稻按类盆栽,观察形态特征,如穗长、分蘖、株高、千粒重等,对其进行淹水、越冬、密度试验,研究其发生特点。(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7-21)

吴丽岩[6](2009)在《寒地稻区二化螟发生规律、测报方法及防治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化螟现已成为寒地稻区水稻生产上最具危害性的害虫,为此在2007~2008年针对二化螟在黑龙江省生产上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及田间调查,用2年时间明确二化螟在黑龙江省的发生规律、测报方法及防治策略,为寒地稻区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田间网箱试验证明:寒地稻区二化螟处于不同越冬环境下均有一定比例的个体发育完成2代,且随着越冬幼虫越冬环境温度的升高完成2代的比例也逐渐升高,但总体比例较小,因此寒地稻区二化螟的为害以第1代幼虫为主。田间同步调查结果为:越冬代二化螟的发生期比以往资料介绍的时间约推后10d。二化螟主要越冬场所在稻草中,二化螟越冬代成虫94%以上来自稻草垛。寒地稻区二化螟的野生寄主有稗草、芦苇、大狼巴草、田茅。2.通过田间试验证实,寒地稻区二化螟的测报使用诱虫灯和二化螟性诱剂诱盆效果好。距离越冬虫源远的地方发蛾偏晚,所以用于测报二化螟的发生期的诱虫灯应尽量放置在距离村屯近的地方,而且距离越冬虫源较远的水稻田化学防治适期应适当推后。在年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二化螟的发生期基本一致。越冬代二化螟发生期以灯诱数据更符合实际,而第1代成虫发生期以性诱剂诱集数据更符合实际。3.通过田间及室内试验筛选证明:在二化螟卵孵化盛期喷施一次就能有效控制二化螟为害的药剂有:5%锐劲特SC 40ml/667m2、40.7%毒死蜱EC 120ml/667m2、98%巴丹SP 80g/667m2、5%丁烯氟虫腈EC 50ml/667m2、20%叁唑磷EC 120ml/667m2、50%杀虫单铵WP 60ml/667m2。4.目前寒地稻区二化螟的防治应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辅助,尽量少用化学农药的综合治理策略。诱虫灯对二化螟成虫诱杀效果好,在目前寒地稻区二化螟发生不是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利用灯诱完全可以控制住二化螟的危害。(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09-04-01)

王桂玲[7](2008)在《寒地稻区几种杀菌剂对稻瘟病的防效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做好寒地稻区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挑选适合防治稻瘟病的药剂;选用40%富士一号乳油、25%使百克乳油、叁碘水剂、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杀菌成可溶性粉剂、水稻瘟毒净六种药剂,采用室内稻瘟病菌生长抑制法和田间防效相结合进行了药剂筛选。结果表明:40%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800倍,25%使百克乳油1200倍、800倍,50%杀菌成可溶性粉剂1200倍、600倍,水稻瘟毒净1500倍的抑制率均达到100%,对稻瘟病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田间药效试验,40%富士一号乳油防效为56.1%~70.4%,25%使百克乳油防效为38.7%~48.1%;因此40%富士一号乳油和25%使百克乳油是防治稻瘟病可供选择的良好药剂,可在生产上应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3期)

丛万彪[8](2007)在《国际协作材料在寒地稻区的引进和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省农科院从2000年起参加国际水稻遗传评价网(INGER)和东亚粳稻遗传评价(GU-VA)的协作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承担了3个不同类型的6个INGER试验圃和1个GUVA试验圃的研究工作,引进并鉴定评价了包括当地对照品种在内的730份参试材料,获得了一批适合黑龙江省生态条件的新的高产源、优质源、抗源等优异种质材料。这些协作必将为提高寒地水稻生产水平,特别是在米质改良、提高抗稻瘟病性、提高抗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05期)

丛万彪[9](2007)在《东亚粳稻遗传评价(GUVA)材料在寒地稻区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拓宽寒地稻区水稻品种的遗传基础,为育种者提供优异的亲本材料,获取新的有益基因,充实寒地水稻种质库,同时为东亚粳稻遗传评价(GUVA)提供寒地稻区的试验数据。首次对GUVA提供的41份材料进行了熟期、抗稻瘟病性、抗冷性、株型等方面的遗传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熟期普遍偏晚,抗稻瘟病性较强,抗冷性较强,株型较好。指出一些熟期相对较早,抗稻瘟病性较强、抗冷性较强、株型较好、综合性状优良的材料,可以在寒地水稻育种工作中加以利用,以拓宽寒地稻种资源的遗传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7年08期)

孙岩松[10](2007)在《东北寒地稻区稻米品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43~50°N的东北寒地优质稻米生态区稻米品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就其优越的气候环境条件和先进栽培技术模式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07年02期)

寒地稻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推动现代育苗技术的演变,对寒地稻区育苗的棚型、浸种催芽及壮秧剂等育苗技术演变过程进行介绍,提出了未来水稻育苗的技术,即小苗移栽(2.5叶期)、基质育苗与立体育苗及工厂化与全程机械化等适合低碳的简约化育苗技术,以期为寒地稻区的育苗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寒地稻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桂玲,宋成艳,周雪松,刘乃生,陆文静.寒地稻区外引品种(系)稻瘟病抗性鉴定研究[J].北方水稻.2014

[2].刘华招.寒地稻区育苗技术演变与未来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

[3].张国民,马军韬,肖佳雷,刘迎雪,辛爱华.已知抗瘟基因在黑龙江省寒地稻区的评价与利用[J].植物病理学报.2011

[4].关世武.适宜寒地稻区种植的3个水稻花培新品种[J].中国种业.2010

[5].刘延.寒地稻区杂草稻分布与发生[C].第九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6].吴丽岩.寒地稻区二化螟发生规律、测报方法及防治策略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

[7].王桂玲.寒地稻区几种杀菌剂对稻瘟病的防效研究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

[8].丛万彪.国际协作材料在寒地稻区的引进和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

[9].丛万彪.东亚粳稻遗传评价(GUVA)材料在寒地稻区试验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7

[10].孙岩松.东北寒地稻区稻米品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稻米.2007

标签:;  ;  ;  ;  

寒地稻区论文-王桂玲,宋成艳,周雪松,刘乃生,陆文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