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中毒,血液净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
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韩金涛,杨莉,祁晓芳,闫蕾,杨静[1](2019)在《急性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急性中毒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的高危因素,为预防和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药物中毒患者26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Mindray床旁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血液净化治疗后患者进行检查,根据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将患者分为深静脉血栓(DVT)组和非DVT组。对LEDVT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263例血液净化患者中18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体重指数、心脑血管疾病、中毒程度、D-二聚体值、凝血四项、穿刺部位均是急性中毒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后LEDVT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406、4.891、3.976、3.010、4.002、4.412、3.453。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有心脑血管疾病史、中度以上中毒者、D-二聚体值>0.5mg/L、凝血四项阳性、股静脉穿刺者更容易发生LEDVT。(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9年20期)
孟丽华[2](2019)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9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随机法分组。对照组46例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试验组46例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对比对照组与试验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以及下肢肢围差情况。结果试验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下肢肢围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2组患者用药后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盐酸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更具安全性、有效性价值。(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9年20期)
李玫,于兆贞,赵敏敏[3](2019)在《急诊综合护理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急诊综合护理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DVT的住院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则采用急诊综合护理,观察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DVT的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综合护理能提高急性下肢DVT疗效,提高护理满意度。(本文来源于《血栓与止血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红斌[4](2019)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5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医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DVT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医院治疗的脑卒中后非DVT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DVT的发生时间及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cy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患者中9例(13.85%)患者在住院1~2周内发生DVT,有52例(80.00%)患者在住院后2~4周发生DVT,4例(6.15%)患者在住院后4周以上发生DVT。59例(90.77%)患者发生在瘫痪侧,其中有51例同在左侧。观察组中患肢肌力0~Ⅱ级57例(87.69%),Ⅲ级及以上8例(12.31%)。65例患者中有39例(60.00%)患者存在股静脉置管史。观察组65例患者合并高血压最多,为61例(93.8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引起DVT的危险因素有高龄、瘫痪的程度、高血脂症、有股静脉置管、高血压病、心房纤颤、糖尿病等,因此,为预防DVT,临床上应重视上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28期)
李桂珍[5](2019)在《右股静脉置管术后并发急性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在右股静脉置管术后,并发急性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4月—2019年4月期间,68例右股静脉置管后并发急性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4例,常规护理)、综合组(34例,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护理前及护理后3 d、5 d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护理后3、5 d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下降,且综合组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4.12%,较常规组67.65%高,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率0.00%,较常规组11.7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右股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疾病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率,并降低血清D-二聚体水平,护理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9年19期)
姜广伟,唐雷,丁殿柱,牛帅,吕柏楠[6](2019)在《复合手术治疗肾静脉水平急性下腔静脉合并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性,46岁。因"腰部、腹部疼痛半个月,突发双下肢肿胀3天"于2018年8月11日急诊入院。患者入院时行超声示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查体示双下肢全肢肿胀增粗,皮肤张力明显增高,双下肢Neuhof征阴性,Homans征阴性,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弱。初步诊断为:①双下肢DVT;②肾囊肿。入院后行腹部增强CT示下腔静脉自右肾上极水平起至双侧髂总静脉、髂内外静脉及左肾静脉血栓形成(图1)。患者给予下肢制动,那曲肝素钙6500U抗凝治疗(1次/12 h)。(本文来源于《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石梦琪[7](2019)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护理方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中医护理方法,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4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纳入甲组),另40例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乙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乙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低于治疗前与同期甲组,差异均有意义(P<0.05);乙组DVT发生率、护理依从性分别为5.0%、100.0%,甲组依次为25.0%、82.5%,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能降低血液黏度,优化护理疗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9年18期)
王静[8](2019)在《超声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超声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300例,分别通过血管造影检测和超声检测来观察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超声检查特异度为97.73%,灵敏度为94.11%;患者患侧胫后静脉、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相比于健侧来说,血管内径出现显着扩张(P <0.05);静脉血栓发生率最低的为足踝骨折(P <0.05)。结论:为实施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超声检查,能够对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进行准确的诊断。(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8期)
付覃思[9](2019)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12月期间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预防护理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常规护理组患者中,8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78%,护理满意度为75.56%;预防护理组患者中,仅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护理满意度为95.56%,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率校正χ~2=4.44,P<0.05;满意度χ~2=7.28,P<0.01)。结论与常规护理措施比较,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显着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9年17期)
王晓菲[10](2019)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内科治疗与护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静脉血栓通常是指在深静脉内血液产生非正常性凝结,严重阻塞患者静脉管腔,形成回流障碍。一旦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便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据此医疗机构应及时找出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9年16期)
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总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9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随机法分组。对照组46例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试验组46例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对比对照组与试验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以及下肢肢围差情况。结果试验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下肢肢围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2组患者用药后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盐酸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更具安全性、有效性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韩金涛,杨莉,祁晓芳,闫蕾,杨静.急性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9
[2].孟丽华.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J].双足与保健.2019
[3].李玫,于兆贞,赵敏敏.急诊综合护理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9
[4].张红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5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5].李桂珍.右股静脉置管术后并发急性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9
[6].姜广伟,唐雷,丁殿柱,牛帅,吕柏楠.复合手术治疗肾静脉水平急性下腔静脉合并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
[7].石梦琪.预防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护理方式探析[J].现代养生.2019
[8].王静.超声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9].付覃思.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效果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9
[10].王晓菲.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内科治疗与护理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