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动力学论文-张重先

出水动力学论文-张重先

导读:本文包含了出水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潜射导弹,波浪扰动,Morison公式,动力学建模

出水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重先[1](2015)在《波浪扰动下的小型潜射导弹出水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Morison公式,提出波浪扰动作用下,考虑弹体运动与波浪耦合的导弹出水过程动力学模型,并对小型潜射导弹的出水过程进行仿真和分析。以弹体姿态变化为例,研究弹体运动与波浪间的耦合关系对波浪扰动作用的影响,分析海情等级、波浪相位、出水速度、出水姿态角等因素对导弹出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弹体运动与波浪间耦合关系的出水动力学模型更加准确;潜射导弹的小型性和快速出水特性有利于降低波浪对导弹出水姿态的影响;对快速出水的潜射导弹,波浪扰动分析时须考虑海情等级、出水时间和波浪相位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施红辉,高聚瑞,贾会霞,陈波,周杨洁[2](2015)在《物体出水和入水动力学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射钉枪和一级轻气炮对高速物体(细长体)出入水时的超空泡流动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用高速摄影仪拍摄了相关流场.研究表明,由气泡组成的超空泡尾部的尾涡呈周期性脱落.在出水过程中,物体的速度总体上是在减小的;但是在出水后,如果水花喷溅到物体尾部,物体会获得一定程度的短暂加速.在入水过程中,物体与空泡壁面的碰撞以及非对称性空泡脱落,会导致水下物体的弹道发生变化.根据实验结果,测量了入水后物体的阻力系数Cd,Cd≈0.7~1.2.(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陈波,彭立兵,施红辉,贾会霞[3](2015)在《细长体出水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航行体出水过程涉及到气液两相交界,流场是非定常且高度非线性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为了深入研究该问题,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细长体垂直出水过程的水动力特性。实验在二维水箱中进行,采用高速摄影仪拍摄了不同速度下细长体垂直出水流场。数值模拟采用VOF模型,结合动网格和UDF技术对相应的实验工况进行了模拟。研究了细长体水下运动过程中空泡的生长和溃灭机理,以及细长体出水时对自由液面的干扰规律。实验研究表明:(1)细长体在完全出水时刻出水速度发生突增;(2)随着细长体速度的增大,空泡产生的部位是从尾部开始,然后再在头部出现;(3)当细长体头部没有局部空泡产生的时候,细长体出水时会造成明显液面隆起现象,当细长体头部产生局部空泡后,细长体出水时,没有明显液面隆起现象,但是会产生"喷溅"现象。数值计算表明:在不产生空泡的情况下,细长体头部接近水面到完全出水的过程中,自由液面都会隆起,尾部出水时液面隆起的程度比头部出水时大。通过比较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两者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5年02期)

彭立兵[4](2014)在《细长体出水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空泡减阻技术军民两用前景广阔,虽然我国近几年来在超空泡减阻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与美国和英国相比,我国在超空泡以及空蚀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都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速航行体出水水动力学特性和机理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取得的成果也相对较少,所以无论是在数值计算还是在试验研究方面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本文的工作目的是:通过实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高速航行体出水时壁面在水中形成的自然空泡的生长和溃灭机理以及航行体对自由液面的扰动规律,主要的工作包括:(1)根据本文研究工作的需要,自主设计搭建了一套安全可靠地高速航行体出水的实验研究系统,利用高速摄影系统拍摄和观测不同模型以不同攻角出水时细长体周围的空化现象以及流场形态,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整理分析出有价值的实验数据。(2)通过商业软件FLUENT对实验中细长体以不同攻角和不同速度出水工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如下:(1)由于流体的粘性作用以及细长体壁面与局部空泡发生碰撞,造成细长体出水速度振荡式下降。(2)细长体随着随时间不断的露出水面时,液体对壁面的粘性阻力开始下降,细长体壁面所产生的空泡在自由液面附近开始溃灭,造成细长体的浮力和附加质量力都迅速下降,导致细长体出水速度在完全出水时刻有一个突增,随后继续震荡下降。(3)随着细长体速度的增大细长体壁面逐步产生超空泡,并且细长体的头部和尾部极易产生局部空泡,头部超空泡的闭合以及溃灭规律与空泡闭合经验模型相符。(4)头型尖锐的细长体对自由液面隆起程度影响较小,而相对平钝的尾部对自由液面隆起程度影响较大,并且液面的隆起时间发生较早。(5)随着细长体的速度和本身尺寸的增大对自由液面造成的挤压和撞击作用加剧,“喷溅”现象也就越明显并且对整个流场影响范围扩大。(6)随着细长体出水攻角的增大,细长体的迎风面与背风面两侧的自由液面隆起程度是不对称的,细长体迎风面的液面隆起较为陡立并且影响范围较小,而背风面的液面隆起较为平缓并且影响范围较大。(7)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航行体的长径比,出水速度,以及出水攻角对自由液面的扰动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大。(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4-02-25)

宋鑫,任立人,孙春宝,任洪强[5](2014)在《臭氧氧化6-APA制药厂生化处理出水的特性及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现场实验研究了6-APA制药厂生化处理出水的臭氧氧化特性及其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当臭氧浓度为27.5 mg/L,气水接触时间为80 min时,COD、UV254、NH3-N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2.95%、73.28%、72%和96.25%,达到《发酵类制药废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3-2008)排放控制要求。拟合结果表明,在0~10、10~30和30~90 min时段内,臭氧氧化过程遵循拟一级反应,但反应速率逐渐降低。当气水接触时间为30 min时,废水可生化性可由0.1提高至0.35,采用臭氧/生物处理的联合工艺也有望使出水达到相同的排放控制要求。(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杨德敏,夏宏,袁建梅[6](2014)在《臭氧氧化法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的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臭氧氧化去除焦化废水生化出水COD的反应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8.50 mg/min,反应温度为20℃和初始pH为10.61条件下,对COD的降解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相关系数R2=0.9991,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 Abs=1.01×10-3s-1。该条件下,臭氧氧化对COD的降解主要来源于高活性羟基自由基的强氧化作用。在不同的臭氧投加量(4.25~12.75 mg/min)、不同的反应温度(10~40℃)和不同的初始pH(3.76~12.53)下,COD的降解也同样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大,COD降解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从(0.554×10-3)s-1增加到(1.06×10-3)s-1;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从(0.427×10-3)s-1增加到(1.40×10-3)s-1,温度越高反应速率提高的幅度却越小;在初始pH3.76~10.61范围内,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从(0.218×10-3)s-1增加到(1.01×10-3)s-1,在初始pH为12.53时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下降到(0.857×10-3)s-1。(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胡俊辉[7](2013)在《水下垂直发射的航行体在出水过程中超空泡的形成、溃灭及其与自由面相互作用的水动力学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空泡技术在水下航行体减阻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相关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水下航行体超空泡垂向出水问题是超空泡技术的重要部分,在提高水下潜射导弹作战性能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水下航行体超空泡出水伴随着多相流、空化、相变、湍流不稳定性等复杂现象,航行体所受的作用力呈现强的非定常、非线性,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航行体在出水过程中超空泡的形成、溃灭及其与水平面相互作用的水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以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对航行体超空泡出水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在实验室现有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设计加工了不同头型和长径比的航行体模型,利用高速摄影仪拍摄得到航行体出水实验图像,实现出水超空泡流动的可视化。通过开展不同航行体模型的实验,研究了航行体出水超空泡的稳定性,并对航行体出水失稳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小长径比航行体的稳定性比大长径比航行体的稳定性差,长径比8以上的圆盘型航行体(包括平头和圆台型头型),能够形成稳定的出水弹道,有锥角的航行体出水稳定性较差,半球型头部的航行体稳定性最差。计算了不同航行体模型超空泡出水过程位移、速度、空化数、和阻力系数等流场参数,给出了不同航行体超空泡出水过程中阻力系数随空化数变化的拟合公式,分析了不同模型阻力系数随空化数的变化规律。测量了空泡的轮廓尺寸,研究了空泡无量纲尺寸随空化数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空化数下空泡的轮廓,并和前人理论公式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和理论公式吻合度较好;此外,还研究了超空泡从生成到溃灭的形态变化,发现自由液面对空泡形态和溃灭时间的影响,对比空泡溃灭时间的理论公式,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利用ANSYS FLUENT14.0数值模拟了航行体超空泡出水全过程,对航行体水下超空泡运行进行了流场分析,研究了超空泡形态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比较一致,为以后航行体超空泡的进一步数值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3-12-20)

刘超[8](2013)在《潜射导弹水下振动与出水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潜射导弹发射出水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力学环境变化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研究了潜射导弹水下运动以及出水过程的模态、频率、动力学响应等问题,以期为导弹出水过程的结构强度应力分析提供参考。本文建立了自由梁的横向振动方程和纵向振动方程,结合自由梁在水下的动水压力问题,建立了水下自由梁的耦联振动方程。基于结构水下振动理论和流固耦合理论,采用ALE算法及ANSYS软件研究了导弹出水模态的变化规律,计算了导弹的干、湿模态及固有频率,所得数据与以往经验公式对比,结果显示计算数据相差很小。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模块,对在相同深度不同发射速度下的导弹出水动力学和相同速度不同深度下的导弹出水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弹体结构表面应力及表面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得出导弹结构表面的最大和最小压力及应力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弹体结构顶部区域、3/4区域和底部区域的压力和应力的平均值要大于其他部位的压力和应力的平均值。潜射导弹的出水动力学问题是复杂多变的,本文的研究工作为潜射导弹垂直发射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3-12-01)

赵威,黄友仙,韦冰峰[9](2012)在《导弹出水过程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弹出水过程时间短,边界也随时间变化,对短时非平稳信号的模态参数识别技术进行研究,最后利用特征系统实现法对其出水过程进行模态参数辨识。(本文来源于《强度与环境》期刊2012年01期)

尤天庆,王聪,曹伟,魏英杰,何春涛[10](2011)在《考虑接触非线性的航行体出水结构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下发射航行体在出水过程中,随着沾湿表面积减少,航行体与周围流体相互作用而产生时变流固耦合效应,并引起结构动力学特性的变化。同时,考虑到航行体通常采用舱段式结构,各舱段在连接处存在非线性接触问题,对结构动力学特性也存在实质性影响。在考虑上述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将航行体简化为Timoshenko梁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结构动特性和动响应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了出水过程时变流固耦合效应及连接刚度非线性对航行体结构固有频率及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连接结构、载荷及出水速度的变化对结构动响应特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1年08期)

出水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射钉枪和一级轻气炮对高速物体(细长体)出入水时的超空泡流动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用高速摄影仪拍摄了相关流场.研究表明,由气泡组成的超空泡尾部的尾涡呈周期性脱落.在出水过程中,物体的速度总体上是在减小的;但是在出水后,如果水花喷溅到物体尾部,物体会获得一定程度的短暂加速.在入水过程中,物体与空泡壁面的碰撞以及非对称性空泡脱落,会导致水下物体的弹道发生变化.根据实验结果,测量了入水后物体的阻力系数Cd,Cd≈0.7~1.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出水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重先.波浪扰动下的小型潜射导弹出水动力学建模与仿真[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5

[2].施红辉,高聚瑞,贾会霞,陈波,周杨洁.物体出水和入水动力学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5

[3].陈波,彭立兵,施红辉,贾会霞.细长体出水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J].实验流体力学.2015

[4].彭立兵.细长体出水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浙江理工大学.2014

[5].宋鑫,任立人,孙春宝,任洪强.臭氧氧化6-APA制药厂生化处理出水的特性及动力学[J].环境工程学报.2014

[6].杨德敏,夏宏,袁建梅.臭氧氧化法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的反应动力学[J].环境工程学报.2014

[7].胡俊辉.水下垂直发射的航行体在出水过程中超空泡的形成、溃灭及其与自由面相互作用的水动力学机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

[8].刘超.潜射导弹水下振动与出水动力学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9].赵威,黄友仙,韦冰峰.导弹出水过程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研究[J].强度与环境.2012

[10].尤天庆,王聪,曹伟,魏英杰,何春涛.考虑接触非线性的航行体出水结构动力学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1

标签:;  ;  ;  ;  

出水动力学论文-张重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