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奴制改革论文-林娜

农奴制改革论文-林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奴制改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俄国,德国,农奴制,改革

农奴制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林娜[1](2019)在《浅谈德国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农奴制改革指19世纪初由普鲁士首相施泰因和哈登堡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以及1850年普鲁士政府继续进行的改革。这些改革导致了农奴制度的废除。而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是由于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因此推行的社会改革。但同样是农奴制改革,这两个改革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08期)

张元祥[2](2018)在《改革能避免革命吗?——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教学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第14课标题"避免改革的变革"表述上欠妥,与俄国历史不相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查阅、参考大量相关资料,分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及后果,认为标题应改为"延缓革命的改革"更合理。摘要(本文来源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李锡海[3](2018)在《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二十六) 1861年农奴制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农奴制度是15-19世纪中叶封建主奴役依附农民的剥削制度。从1497年法典确立俄国农奴制生产关系,到1581年颁布第一个"禁年法令"、1607年颁布新的禁年法令,沙皇政府通过国家立法,一直在限制农民的迁移,强化农奴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服各种劳役,失去了人身自由。农奴制度和独裁专制统治结合,使俄国逐渐落后于西欧资本主(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18年04期)

谢景[4](2018)在《对于历史学科“高品质课堂”的体会与感悟——以《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程倡导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要"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基于学生和教学本质的历史教学宗旨下,坚持问题导向,始终贯彻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理念,从教师、学生、教学叁个层面创新方式方法,实现"问题逐步展开过程"与"学生渐进学习过程"的高度统一,进而建构历史学科的"高品质课堂"。(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8年05期)

唐艳凤[5](2017)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副业发展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1 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面临农业用地不足不沃、税高赋重的困境。为减轻经济压力,农民着力发展畜牧业、手工业等副业。手工业与市场联系紧密,农闲时本地及外地务工人员的流动加速了农民的社会分层。畜牧业与农业直接相关,同时呈现出商品化特性。农奴制改革后,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缓慢而迟滞,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农业资本主义,在俄国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7年12期)

唐艳凤[6](2016)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启了俄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亦影响深远。改革是沙皇顺应时代之举,也是平衡国内派别之争后做出的最佳选择。改革《宣言》和《总法令》为改革造势和定调,补充性规约适时适度调整改革方向和程度,力争实现带着土地解放农民的最初设想。然而农民获得的所谓自由并不能解决土地不足不沃的窘境,最终成为税高赋重的自由人。改革派亦属既得利益集团、俄国村社传统掣肘、现代化改革的实用性取向是改革法令未能完全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外国问题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尚慧霞,张立驰[7](2014)在《近代普、俄两国农奴制改革的共同点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807年普鲁士政府颁布《十月敕令》,宣布废除国内的农奴制度。50多年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的法令。这两次农奴制改革前后相距半个多世纪,却有许多惊人的相同点。它们都是在对外战争失败的危机催生的,由封建国家侵略扩张的本性所决定;他们都是由旧统治阶级领导下进行的改革,因为两国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对比不存在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解决的可行性;改革的过程都是曲折反复,带有很大的保守性,保存了许多封建农奴制残余,对两国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消除了贵族与资产阶级经济上的等级界限,为两国由封建贵族专制的国家演变成贵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韩永飞,王博[8](2014)在《比较分析近代俄国的叁次改革——“彼得改革”、“农奴制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近代俄国叁次改革的比较分析,阐明叁次改革的异同点,重新审视和指出俄国改革的特殊性—战争与改革紧紧的结合,而俄国改革的特点就是她影响的深远性,具有标志性事件的1917年俄国革命则主要是由"农奴制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所促成。(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4年01期)

罗宇[9](2013)在《例谈俄国农奴制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文章试图结合考点,通过几道例题为同学们分析农奴制改革如何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从而让同学们更加清楚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一、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例1"农奴制改革后,工厂、矿山、铁路的工人数量迅速增加。1865~1890年增加近一倍。到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无产阶级各阶层的总人数将近2200万人(本文来源于《高中生学习(高二版)》期刊2013年05期)

周静[10](2011)在《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贵族的经济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农奴的解放使该国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农奴的解放是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作出的一种自救式反应。在农奴制改革前政治经济地位就开始发生变化的贵族因农奴制改革带来冲击性的影响处境更加艰难,他们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反应各异,一部分贵族无所适从,消极应对,彻底变卖土地,沦为无产者;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贵族对所处现状作出积极的调整,他们或凭借自己的实力希望挽救他们正在失去的辉煌,或转向现代资产阶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领头人;更多的分化为俄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中的中产阶级,逐渐成为俄国政治中具有影响的力量。(本文来源于《沧桑》期刊2011年01期)

农奴制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第14课标题"避免改革的变革"表述上欠妥,与俄国历史不相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查阅、参考大量相关资料,分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及后果,认为标题应改为"延缓革命的改革"更合理。摘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奴制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林娜.浅谈德国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对比[J].山西青年.2019

[2].张元祥.改革能避免革命吗?——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教学探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

[3].李锡海.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二十六)1861年农奴制改革[J].中学历史教学.2018

[4].谢景.对于历史学科“高品质课堂”的体会与感悟——以《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为例[J].高考.2018

[5].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副业发展管窥[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7

[6].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J].外国问题研究.2016

[7].尚慧霞,张立驰.近代普、俄两国农奴制改革的共同点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4

[8].韩永飞,王博.比较分析近代俄国的叁次改革——“彼得改革”、“农奴制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J].青春岁月.2014

[9].罗宇.例谈俄国农奴制改革[J].高中生学习(高二版).2013

[10].周静.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贵族的经济状况[J].沧桑.2011

标签:;  ;  ;  ;  

农奴制改革论文-林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