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双向地震作用论文-诸葛翰卿,谢旭,唐站站

水平双向地震作用论文-诸葛翰卿,谢旭,唐站站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平双向地震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桥梁工程,独柱式钢桥墩,数值模拟,局部变形

水平双向地震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诸葛翰卿,谢旭,唐站站[1](2019)在《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钢桥墩损伤区域长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板局部失稳是典型的钢桥墩地震破坏形式之一,因此在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需要考虑钢板局部变形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为了研究钢桥墩结构的地震损伤特征并为建立合理的杆系-板壳混合单元模型提供依据,以矩形截面钢桥墩为对象,采用板壳有限元模型和修正双曲面滞回本构模型分析了结构在水平双向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讨论了加载路径对桥墩承载力、延性以及极限状态下局部变形特性的影响;通过结构参数分析拟合了钢桥墩地震损伤区域长度预测公式;通过全板壳单元模型和杆系-板壳混合单元模型的桥墩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损伤区域长度预测公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钢桥墩在单方向上的承载能力和延性特性与荷载作用路径有关,沿正方形加载时结构的延性最小,沿斜方向加载时结构的承载力最小;荷载作用路径对钢桥墩极限状态下的损伤区域长度影响不明显;矩形截面钢桥墩地震损伤区域长度主要与截面宽度及横隔板间距有关,根据这2个参数建立的钢桥墩地震损伤域区域长度预测公式能够正确反映结构在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发生局部失稳的范围。该公式可为钢桥墩地震损伤范围预测以及合理混合单元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但预测结果偏于保守,精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梁发云,陈海兵,黄茂松[2](2017)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场地土叁维非线性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场地土地震叁维非线性反应问题,基于多重屈服面模型建立了叁维竖向土柱模型,重点考察了影响场地土地震非线性分析准确性和效率的相关因素,其中多重屈服面模型参数、土层厚度划分、边界条件以及组成阻尼的频率或模态等的合理选择是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关键参数.当土层性质差异明显时,可以根据波速的不同分为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分别选用相对应的阻尼参数进行分析.为确定分析方法的计算精度,与已有文献的离心动力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叁维竖向土柱模型的可靠性,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双向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李霞,杜修力,路德春,田春雨[3](2015)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复杂地铁车站振动台模型试验的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和振动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悬挂式层状多向剪切变形模型箱装置的制作,开展了模型箱自振特性的测试和模型材料物理性质测试,探讨了试验相似比的确定、地基和复杂地铁车站结构模型的制备方法、复杂地铁车站结构合理规模的确定、振动台输入地震动的选取及其加载方式、动态数据采集系统和传感器的选择与布置等问题,为顺利开展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复杂地铁车站振动台模型试验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武梦雅[4](2014)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偏心扭转效应时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滑移隔震属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体系中的被动控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不同于一般的抗震结构,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是在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之间设置滑动支座形成隔震层,地震作用时隔震层产生摩擦滑动位移,从而消耗部分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减震效果。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一系列强震观测记录及工程实例表明,隔震结构不仅隔震效果明显,同时施工方便、经济安全。理论分析上,基础滑移隔震结构一般通过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软件两种形式分析结构的地震响应,本文则是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分析中的摩擦摆隔振单元(Friction Isolator)模拟滑移隔震支座,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建立不同的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模型。文章以时程分析法为基本分析方法,利用不同的偏心布置方案,分别建立了偏心率为0、0.05、0.10、0.15、0.20、0.25、0.30的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对结构隔震效果的影响和偏心率对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支座位移明显大于单向地震作用,且结构的加速度、位移和扭转效应均随偏心率增大而增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不仅要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同时也要控制结构的偏心率。(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1)

武梦雅,王梦圆[5](2013)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分别进行水平单向和双向的EI-centro地震波输入,分析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当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时,基础滑移隔震结构的支座位移明显增大,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比较小且无明显变化,加速度虽变小但是变化幅度也比较小。因此,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该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对支座位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3年05期)

胡宝庆,穆琳,赵永刚[6](2013)在《高层建筑分段隔震结构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ANSYS程序对某一12层框架结构进行了模态和地震时程分析,为体现分段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对比了分段隔震与基础隔震的地震反应;同时也对分段隔震结构在双向和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提出了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整体位移最大值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分段隔震结构比基础隔震能更有效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本文来源于《甘肃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杜永峰,王振宇[7](2012)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高层连廊跌落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MSC.MARC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对称与不对称高层连体双塔楼结构的分析模型,利用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功能,编制了判定单元失效的"生死单元"子程序,进而对两种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高层连廊的跌落做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对称结构的连廊较对称结构更易发生跌落,此外,仿真结果显示,连廊的跌落一般是由于连廊支座位移超限引起的。(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14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CCSSTA’2012)》期刊2012-08-11)

王江龙[8](2012)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FPS型隔震结构扭转振动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摩擦滑移隔震结构体系作为一种新的隔震体系已逐渐成为工程结构隔震领域的新思路。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将结构简化为平动体系,而并未考虑其扭转。但实际工程中结构楼层的质心和刚心常常在平面或竖向上会发生偏离,此时,结构将产生平扭耦联反应。因此,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FPS型隔震结构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建筑结构扭转振动效应基本原理,阐述了建筑结构扭转振动破坏的根本原因和控制方法;研究表明,不规则结构极易发生扭转脆性破坏,而扭转位移比和扭转周期比是控制结构发生扭转脆性破坏的有效控制指标。其次,研究了FPS(Friction Pendulum System)型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本文针对串联刚片模型,建立了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FPS型隔震结构的平——扭耦联动力方程,分析了某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隔震和非隔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反应。结果表明,FPS型隔震结构能有效控制结构的动力反应,亦能控制其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地震扭转反应。因此,FPS型滑移隔震结构可以提高串联隔震结构的空间稳定性,保证结构不会发生扭转脆性破坏,进而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最后,研究了“底部架空、上部出挑”结构的扭转振动效应。扭转周期比作为此类结构扭转控制指标的有效性存在问题,本文通过理论推理,分析了扭转周期比超限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利用扭转周期比控制此类结构的扭转振动不尽合理,建议在有效控制扭转位移比的前提下削弱对扭转周期比的限制,结构设计中可采用平扭能量比作为此类结构的扭转控制指标。(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张凡[9](2012)在《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底框结构地震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由于其具有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较低等优点,再加上可以在其底部形成大空间,因此在我国中小城镇的临街建筑中广泛使用。但由于其对于底部大空间的要求,通常会在临街一侧多设橱,而将抗震墙布置在背街一侧,这样易使得结构底部平面布置不对称,从而形成质心和刚心不重合的偏心结构。当单向水平地震作用垂直于结构偏心方向时,结构将产生平面扭矩,该扭矩不仅会影响结构在地震作用方向上的效应,而且还会对结构偏心方向上的效应产生影响。因此仅考虑单一主轴方向下的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可能并不全面。许多研究结果也表明,对于非规则结构,扭转反应使得结构或结构构件在双向水平地震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效应要比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效应大得多。而且目前的研究方法多以试验为主,人力耗费大、费用高。综上所述,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结构叁维整体模型,研究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对底层平面布置不对称的底框结构地震效应的影响。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①确定合理的有限元单元模型来分别模拟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建筑的框架梁、柱、剪力墙和砌体墙,并选取恰当的混凝土、钢筋、砌体材料模型。并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结构叁维有限元整体模型。②设计底层单向偏心结构算例,分别对各个算例建模并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各个模型在地震波单向输入和双向输入下平行于结构偏心方向两边榀构件的内力、位移以及损伤程度。分析双向地震作用对该类结构的影响规律,并考察双向地震作用受偏心距的影响规律。通过这些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初步结论:①从小震结果来看,双向地震使得边榀各层位移、层间位移和层剪力较单向地震作用时都在增大,且影响主要集中于底框层和砌体过渡层。相对偏心距es_x=2.67%的模型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影响较小,在设计时可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的影响;而对于相对偏心距es_x=6.44%和es_x=8.33%的情况,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影响明显,设计时需计入其影响。②大震作用结果表明,双向地震作用在使得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较单向地震作用都在增大的同时,主要对结构底框层和砌体过渡层的影响较大,且对底框层的影响最大。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使得结构底框层和砌体过渡层的破坏较单向地震作用时严重,且底层受损最为严重。应加强底框层和砌体过渡层的构造措施。③随底层相对偏心距的增大,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使得各个模型的层位移比值、层间位移比值以及剪力比值都在增大,且底框层和砌体过渡层的增幅较大。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使得各个模型底框层和砌体过渡层的损伤加剧程度较大,且底框层的损伤加剧程度最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5-01)

王建强,李静,丁永刚[10](2011)在《水平双向地震作用对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支座位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场地条件下、不同周期的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在水平双向和单向地震作用下的隔震支座位移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的总位移均明显大于水平单向地震作用下的支座位移。因而,在简化设计中确定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支座位移时,可将水平单向地震作用下的隔震支座位移增大30%,以考虑水平双向地震作用对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支座位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水平双向地震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场地土地震叁维非线性反应问题,基于多重屈服面模型建立了叁维竖向土柱模型,重点考察了影响场地土地震非线性分析准确性和效率的相关因素,其中多重屈服面模型参数、土层厚度划分、边界条件以及组成阻尼的频率或模态等的合理选择是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关键参数.当土层性质差异明显时,可以根据波速的不同分为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分别选用相对应的阻尼参数进行分析.为确定分析方法的计算精度,与已有文献的离心动力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叁维竖向土柱模型的可靠性,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双向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平双向地震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诸葛翰卿,谢旭,唐站站.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钢桥墩损伤区域长度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9

[2].梁发云,陈海兵,黄茂松.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场地土叁维非线性反应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李霞,杜修力,路德春,田春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复杂地铁车站振动台模型试验的方案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5

[4].武梦雅.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偏心扭转效应时程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4

[5].武梦雅,王梦圆.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反应分析[J].四川建材.2013

[6].胡宝庆,穆琳,赵永刚.高层建筑分段隔震结构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13

[7].杜永峰,王振宇.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高层连廊跌落仿真[C].Proceedingsof14thChineseConferenceonSystemSimul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CCSSTA’2012).2012

[8].王江龙.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FPS型隔震结构扭转振动效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9].张凡.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底框结构地震效应分析[D].重庆大学.2012

[10].王建强,李静,丁永刚.水平双向地震作用对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支座位移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

标签:;  ;  ;  ;  

水平双向地震作用论文-诸葛翰卿,谢旭,唐站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