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真诚邀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言语行为,虚假邀请,实施条件,人际功能
非真诚邀请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光[1](2018)在《非真诚邀请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真诚邀请是一种虚假言语行为。在非真诚邀请言语行为中,尽管邀请者发出了邀请,但并不真的希望被邀请者接受邀请。这种非诚挚的邀请言语行为不具备实施真诚邀请言语行为的条件,其语用功能属于人际功能,达到促进人际交往,社会和谐的作用,是一种礼貌策略。(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8年31期)
于秀成,张绍杰[2](2011)在《汉语非真诚邀请语用特征与言语行为适切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真诚性邀请中不仅仅是其真诚条件不被满足。通过对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的语用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这种言语行为中,除真诚条件外,至少一个其他条件不被满足,但交际依然可以成功。这些语用特征一方面作为邀请者实施这种言语行为的交际策略,以掩盖真诚条件的不被满足,另一方面也是被邀请者正确理解邀请者真正意图的理解策略,而Searle提出的言语行为适切条件无法解释这类言语行为。交际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是否满足这些条件,而在于交际者的命题态度。(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于秀成,张绍杰[3](2010)在《汉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的语用特征——非真诚性言语行为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真诚性邀请通常是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进行探讨。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对汉语真诚性与非真诚性邀请自然语料进行分析,总结出非真诚性的语用特征,并指出这些特征实际上是邀请者在实施非真诚性邀请中为达到维系人际关系的目的所采取的交际策略。(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0年04期)
赵俊丽[4](2010)在《汉语非真诚邀请的语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使用现象方面,研究者更多的研究那些理想状态下的发出的语言。但是,各种虚假的语言是使用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在中国,非真诚邀请是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交际策略。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我们搜集的各种语料,阐述和分析了汉语中的非真诚邀请这种文化现象。文章对汉语中的非真诚邀请进行了明确定义,找出了真诚邀请和非真诚邀请的区别性特征,以及人们在发出邀请时为了使听话人能够辨别出他是非真诚的而经常使用的七种策略。本文在塞尔的适切条件下,分析了非真诚邀请如何在违反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成功实施某种语言行为的。其次,文章对这种语言行为可能产生的取效行为也加以了分析和概括。然后文章将非真诚邀请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功能系统的进行了归类。最后,文章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了非真诚邀请语言对相关领域研究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0-06-01)
东文宣[5](2008)在《非真诚邀请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真诚邀请言语行为是指说话者发出邀请却并非真心希望听话者接受邀请并最终完成邀请这一承诺行为。本文根据Searle言语行为理论中的切适性条件具体分析了非真诚邀请言语行为的产生,并阐述了它的性质及语用功能。(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08年02期)
于秀成[6](2002)在《从塞尔的适切条件看汉语非真诚性邀请》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奥斯汀(J.L.Austin)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之后,作为现代语用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使人们对语言与意义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并经历了长足的发展。本论文旨在探讨塞尔(J.R.Searle)的适切条件在汉语非真诚性邀请中所发生的偏离及产生这些偏离的原因。 根据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要成功地实施一个言语行为,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即适切条件。塞尔根据不同的言语行为归纳了实施这些言语行为的不同的适切条件(Searle,1969:66-67)。塞尔的研究是建立在对理想化的语言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对于解释这类语言现象,这些条件是有效的,然而对于语言的非理想化使用,如本文所探讨的非真诚性邀请,其适切条件则不再被满足,而它依然是一种言语行为。塞尔认为,在非真诚言语行为中,只需将其中的真诚条件略加修改即可(Searle,1969:62)。作者认为,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缺陷,但不一定不成功。基于这种观点,作者对汉语中之非真诚性邀请进行研究,并发现要成功实施一个非真诚性邀请,除真诚条件外,至少一个其它条件亦需不被满足,否则邀请者不会冒险进行不真诚的交际。 本文共五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回顾了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适切条件,目的在于整理出从奥斯汀到塞尔言语理论的发展脉络及适切条件在上述两位哲学家的理论中的不同内容。然后作者提出了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最后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资料收集所采用的叁种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的七个特点,并对每一个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随后在第叁部分,作者探讨了在非真诚性邀请中各个适切条件如何不被满足。 第四部分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探讨人们进行非真诚性邀请的原因及功能。作者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出于礼貌,或保全面子;主要起寒暄、关切、及玩笑的功能。第五部分总结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非真诚邀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真诚性邀请中不仅仅是其真诚条件不被满足。通过对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的语用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这种言语行为中,除真诚条件外,至少一个其他条件不被满足,但交际依然可以成功。这些语用特征一方面作为邀请者实施这种言语行为的交际策略,以掩盖真诚条件的不被满足,另一方面也是被邀请者正确理解邀请者真正意图的理解策略,而Searle提出的言语行为适切条件无法解释这类言语行为。交际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是否满足这些条件,而在于交际者的命题态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真诚邀请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光.非真诚邀请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J].才智.2018
[2].于秀成,张绍杰.汉语非真诚邀请语用特征与言语行为适切条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于秀成,张绍杰.汉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的语用特征——非真诚性言语行为研究之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
[4].赵俊丽.汉语非真诚邀请的语用学分析[D].山西大学.2010
[5].东文宣.非真诚邀请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6].于秀成.从塞尔的适切条件看汉语非真诚性邀请[D].东北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