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世纪年代中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出版史,上海出版业,出版网络,马克思主义
世纪年代中国论文文献综述
邢科[1](2019)在《左翼之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出版业——以20世纪二叁十年代的上海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20年的酝酿,大革命之后上海形成了一张宣传革命思想的左翼出版网。刚形成的出版网尚不成熟,存在缺乏组织领导、不够团结、出版宣传缺乏策略等问题。随着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出版网获得进一步发展且愈发成熟,但发展的同时要面对来自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压力。1937年后,上海的进步出版社受到很大冲击,但出版网仍然坚守宣传战线,为新中国的出版事业奠定了基础。总的看来,上海左翼出版网经历了聚集、整合、扩散叁个阶段,这个发展脉络反映了党领导的出版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一隅走向全国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周翠[2](2019)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影戏、吸引力电影与公共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电影发轫早期侯耀等文人即提出了"影戏"这一概念,意图将电影这一新媒介在地化。这种"影戏认知"揭示了早期中国电影人及受众对于电影的理解方式,也即将电影与杂耍、书写、阅读并置于纠缠了现代性与传统的复杂话语网络之中。基于此,对于早期中国观众而言,电影的吸引力不仅来自影像奇观,更超越了画面本身,而与阅读、收藏、书写等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同时,早期电影人也试图凸显电影的社会功能,以此来规训这一新媒介。影戏认知所揭示的正是在20世纪早期中国文人面对现代性焦虑这一问题所给予的想象性解决方案。20世纪对"现代"的追索过程中,电影成为了对现代性进行想象,并进而间接地推动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现代化的有力媒介,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及其电影实践正建构在这样的认知和历史环境之下。左翼电影延续并强化了电影与书写、阅读、叙事的密切联系,同时经由对"看"与"读"的重要性的解读和调整,描绘了左翼人士对于中国何以借由电影触及现代以及对现代性的想象。在这一过程中,借由软硬电影论争和丰富多样的电影实践,中国知识分子在电影领域开辟了一个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为针对于中国的现代、现代性道路之一问题的多元异质性话语留存了空间,进而使得左翼的民族主义思想推广到电影实践,促成了民族电影影响力的扩展。(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肖平,李冉[3](2019)在《重返九十年代:一种不再返回的影像表达与记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影像表达至今仍然具有研究价值。对九十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研究的基本综述,不是采用广泛收集各种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而是以吕新雨、张同道、谢晓晶和吴文光等在国内外纪录片理论与创作领域具有代表性观点和着述为基础,对九十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影像表达所建立的研究层面做出了一个基本的梳理,据此考察中国九十年代独立纪录片运动的基本面貌。《现场》:关注现场的吴文光关于独立纪录片的创作研究;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的文化形态;不约而同:当代中国的新纪录片运动;展示与验证:九十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创作;开放与多义的直接电影:国外相关的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等展开。(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恩迅[4](2019)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族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族群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对其概念和理论的探讨一直持续至今。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国的族群研究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族群"概念以及族群与民族关系的辨析,到对西方族群理论的持续反思与探索,再到中国族群研究的"本土化"实践的发展历程。总的来看,中国族群研究基于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在不同历史阶段主要探讨了叁个理论问题:一是如何将西方理论"引进来"的问题;二是如何将西方理论"本土化"的问题;叁是如何结合"本土化"研究经验并"走出去"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兴,江渡[5](2019)在《回望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发展热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春风下,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哲学思潮、艺术流派等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国人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视野。中国动画也籍此迎来了一次发展热潮。这一时期的动画将外在的美丑和心灵的善恶进行区分,将"个性"的鲜明塑造当成最重要的创作取向,融入了创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和对自身态度的表达,成功推进了中国动画的创新发展。(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9年31期)
林吉安[6](2019)在《“黄金时代”下的产业危机——重新审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重艺术而轻商业的电影史撰述传统中,20世纪30年代由于发生了所谓"新兴电影运动"而往往被誉为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然而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当时中国电影其实潜藏着日益严重的危机。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无论是制片业还是发行放映业,均陷入了萧条和衰退,甚至影响到电影产业的正常运营。导致这场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国内经济不景气、政府税捐过重、日本侵略不断加剧、南洋市场萎缩,以及外国电影的挤压。(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19年06期)
徐希景[7](2019)在《风筝不断线 吴中行与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摄影的文化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筝不断线"这是着名画家吴冠中表达自己的中国画创作与中华文化母体关系的艺术主张。他借鉴西方的视觉经验和表现手法来表达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象,为中国画的创新与转型、中西艺术融合以及民族化探索做出了卓着的贡献。我认为借用这句话来形容20世(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期刊2019年11期)
小谷一郎,王建华[8](2019)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学生的演剧活动再考——关于中华戏剧座谈会第一次公演的评论与中华国际戏剧协进会等》一文中研究指出一~①中华戏剧座谈会首次公演果戈理的《视察专员》和吴天的《决堤》,是1935年11月29日、30日在筑地小剧场举行。他们对这次公演的干劲正如前文所述的那样~②。那么,中华戏剧座谈会的首次公演社会评价又是怎样的呢?公演之后的1935年12月6日发行的《留东新闻》第11期的文艺栏目《一叶文艺》,该刊是中华戏剧座谈会首次公演的"剧评专号"。其中刊登的有如下叁文:任白戈:《看了"戏剧座谈会"公演之后》(本文来源于《上海鲁迅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北海[9](2019)在《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理想——从《美的社会组织法》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前后,具有先进意识的知识分子鉴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或多或少地提出对中国社会改革及改革后的社会状态的构想或愿景。张竞生也不例外,同时他的构想在当时是别具一格的。1916年,尚在欧洲留学的张竞生写信给蔡元培并民国教育部,提议在大中等学校设立哲学专科或专校,"以造就善于思想之人,使其后来无论习何科学,及任何职业无不得宜";如能在中等学校设立哲学课则能"浚发少年之心思"。之所以如此提议,张竞生认为"凡吾国人苟从中学校而上出身者,能(本文来源于《上海鲁迅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海韵[10](2019)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音乐史着作中受作者思想影响差异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我国的音乐学家们开始真正将中国音乐作为历史科学研究的对象,自四川学者叶伯和第一部专着《中国音乐史》面世,随后出现了一批通史、专史等中国音乐史相关专着。本文以20世纪20-30年代现存的中国音乐史着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8种着作。对这些着作中受到作者思想观念影响而产生的区别,从内容、目录以及细节几个方面进行比对探讨,并对其背后使得作者产生观念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20期)
世纪年代中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电影发轫早期侯耀等文人即提出了"影戏"这一概念,意图将电影这一新媒介在地化。这种"影戏认知"揭示了早期中国电影人及受众对于电影的理解方式,也即将电影与杂耍、书写、阅读并置于纠缠了现代性与传统的复杂话语网络之中。基于此,对于早期中国观众而言,电影的吸引力不仅来自影像奇观,更超越了画面本身,而与阅读、收藏、书写等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同时,早期电影人也试图凸显电影的社会功能,以此来规训这一新媒介。影戏认知所揭示的正是在20世纪早期中国文人面对现代性焦虑这一问题所给予的想象性解决方案。20世纪对"现代"的追索过程中,电影成为了对现代性进行想象,并进而间接地推动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现代化的有力媒介,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及其电影实践正建构在这样的认知和历史环境之下。左翼电影延续并强化了电影与书写、阅读、叙事的密切联系,同时经由对"看"与"读"的重要性的解读和调整,描绘了左翼人士对于中国何以借由电影触及现代以及对现代性的想象。在这一过程中,借由软硬电影论争和丰富多样的电影实践,中国知识分子在电影领域开辟了一个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为针对于中国的现代、现代性道路之一问题的多元异质性话语留存了空间,进而使得左翼的民族主义思想推广到电影实践,促成了民族电影影响力的扩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世纪年代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1].邢科.左翼之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出版业——以20世纪二叁十年代的上海为中心[J].中国出版史研究.2019
[2].周翠.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影戏、吸引力电影与公共空间[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肖平,李冉.重返九十年代:一种不再返回的影像表达与记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综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张恩迅.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族群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李兴,江渡.回望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发展热潮[J].人民论坛.2019
[6].林吉安.“黄金时代”下的产业危机——重新审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史[J].电影艺术.2019
[7].徐希景.风筝不断线吴中行与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摄影的文化身份建构[J].中国摄影.2019
[8].小谷一郎,王建华.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学生的演剧活动再考——关于中华戏剧座谈会第一次公演的评论与中华国际戏剧协进会等[J].上海鲁迅研究.2019
[9].北海.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理想——从《美的社会组织法》谈起[J].上海鲁迅研究.2019
[10].王海韵.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音乐史着作中受作者思想影响差异比对[J].北方音乐.2019